2008年06月06日 軍事文摘

胡主席視察解放軍預警機部隊

預警機是隱形戰機的剋星之一,也是中國對抗隱形戰機的重要手段
◎吳強 蘇琪均 章晨靜
預警機又叫空中指揮預警飛機,這種飛機被譽為「信息化條件下空軍戰鬥力的倍增器」,是一種集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功能於一體的高技術裝備。在現代條件下,如果沒有預警機就很難有效地組織大規模空戰。因此,有人形象地把預警機稱為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空中領袖」。
「空警一號」見證
中國預警機的發展歷程
中國尋求預警飛機的努力很早就已經開始了。早在1967年,中國就開始研製「空警一號」預警機。「空警一號」預警機其實就是在前蘇聯Tu一4轟炸機上安裝「843」測高雷達。但是,起初「空警一號」預警機出現了飛行不穩定的現象。後來,研究人員通過換裝渦槳發動機、增大推力、採用垂尾配重振蕩阻尼器及在飛機左右平尾尖端加裝小垂尾等措施,使這一問題得以解決。1970年8月,「空警一號」預警機正式開始試飛。在試飛過程中,「843」雷達在探測中、高空目標時效果尚好;但在探測低空目標時,由於受地面雜波影響, 「空警一號」預警機的表現卻不如人意。最終,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 「空警一號」預警機的研製工作於1971年9月中止。「空警一號」現珍藏於中國航空博物館。
1992年,中國開始試圖通過引進的方式獲取預警機。中國首先與俄羅斯就購買俄制A一50預警機的相關事項進行了談判。但是,後來涉及到獲得以色列雷達系統的問題,因此,以色列也加入了談判。三方會談開始於1994年,當時,中國計劃以10億美元購買4架預警機。1996年,中、俄、以達成初步協議。根據協議,中國空軍將以2億5千萬美元的價格獲得l架在A50上安裝了以色列「費爾康」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1997年5月,以色列和俄羅斯進一步達成協議,共同將1架IL一76改裝成A一501,並同意簽訂另外3架預警機的合同,合同的總額為10億美元。後來,俄羅斯將1架A一50飛機的機身交付以色列,由以色列飛機公司(IAI)安裝「費爾康」預警系統。就在這時,美國開始向以色列施加壓力,並和以色列就「費爾康」的合同問題不斷發生爭執,因為美國人認為「費爾康」預警系統可與美國的預警系統相媲美。後來柯林頓當局更加強烈地反對這項交易,並敦促以色列取消合同,最終迫於美國的壓力,以色列取消了與中國的合同。中國引進預警機的計劃失敗。
在中國預警機計劃受挫之際。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卻擁有了越來越多的預警機。當時,日本已經從美國購買了11架E一2C預警機,並且還裝備了4架自行研製的E一767預警機。E一767預警機性能優異,對高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780千米。此外,日本還準備再採購6架E一767,並對E一2C進行全面改進升級。台灣為了增強其「以武拒統」的資本,也先後從美國購買了6架E一2T預警機。中國的鄰國印度則成功地從以色列購進了「費爾康」預警機。
周邊不斷增多的預警機對中國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因此,中國不得不走上了自主研製的道路。在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障礙之後,中國的預警機終於橫空出世。根據國外一些刊物發布的信息,中國預警機目前主要有兩種型號:「空警」一2000預警機和運一8「平衡木」預警機。
其中,運一8「平衡木」預警機以運一8最新改進型為平台,機身頂部安裝1部「平衡木」式相控陣預警雷達。為配合預警機的需要,運一8改進型換裝了發動機、新型環控、新型液壓等系統。外刊也稱, 「空警」一2000預警機可能採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工作方式是多普勒體制,因此能夠對相對速度較大的空中目標或海上目標實施預警探測。外界大多認為,「空警」一2000預警機在總體性能上與俄制預警機不分上下。
「突出重圍」——中國預警機
發展的重要意義
近期的幾場局部戰爭表明,空軍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因此,能否發展強大的空中力量已經成為事關國家根本安全利益的重要問題。而預警機能夠大幅度提高作戰飛機的整體效能,是空中力量的「倍增器」。中國能夠衝破一些國家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遏制,打破預警機技術壟斷,發展出自己的預警機,將直接提高中國空軍的戰鬥力,並在許多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突破「隱形包圍圈」。據有關報道透露,美國最為先進的F一22「猛禽」隱形戰鬥機將重點部署在亞洲,對中國形成了直接的威脅。印度也正在加緊其第五代隱形戰鬥機的發展步伐;日本已經多次表達了獲取最先進隱形戰鬥機的願望;韓國也公布了自己的隱形戰鬥機研製計劃。據估計,到2020年左右,中國周邊各國的隱形戰鬥機將相繼實現部署,屆時,中國將處於眾多先進隱形空中力量的包圍之中。為了應對這種威脅,中國必須全面增強對隱形目標的偵測與打擊能力。而預警機是隱形飛機的「剋星」之一,因為隱形飛機的隱身功能主要是針對地面雷達而言的,而對於高高在上的預警機,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因此,中國預警機將成為中國對抗隱形飛機的重要手段,有助於中國突破「隱形包圍圈」。

空軍部隊目前已經服役4架大型空中預警機
削弱台預警優勢。長期以來,空中力量一直被「台獨」勢力看作是「以武拒統」的重要資本。尤其是台灣獲得了預警機以後,更是自我感覺空中力量有了「質」的提高。在大陸預警機問世之前,台灣已經擁有了包括E一2K「鷹眼」2000在內的多架預警機,能夠對大陸進行24小時連續不斷的探測偵察。而中國大陸空軍雖然擁有了一定數量的第三代作戰飛機,但由於沒有預警機,這些先進戰機無法形成整體合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台海有事,中國大陸空軍將處於不利境地。大陸空軍的預警機服役以後,將大大削弱台灣空中力量的預警優勢,使中國大陸現有的第三代作戰飛機的作戰效能成倍提高。由於大陸預警機為自主研製,因此在作戰過程中如有折損,可以及時進行補充,而這一點是台灣軍隊無法比擬的。由於有了預警機,使大陸軍事實力從各個方面對台形成了不對稱優勢。
奪取局部制空權。在近期的局部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空中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決定戰局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未來可能的台海衝突中,在強敵介入的情況下,中國大陸空軍如果不能有效削弱對方的空中優勢,在關鍵時刻奪取局部制空權,將使中國軍隊處於被動地位。預警機的服役,可使中國現有的先進戰機形成一體,並大大提高中國空中力量的反應能力。加之台灣海峽地域相對狹小,戰機容量有限,敵方先進戰機再多,其能夠投入戰場的數量仍將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這樣一來,中國數量有限的先進戰機就能夠在預警機的引導與指揮下合力抗敵,即使是強敵介入,中國空軍仍然有獲取局部制空權的可能。加上中國在其它方面的實力,將對強敵形成有效的威懾,從而減小其直接介入台海衝突的可能性。
完善防空預警體系。預警機可以與衛星以及地面雷達共同組成縝密的防空預警網路。之前,中國的地面雷達與衛星技術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而預警機則一直是中國防空預警體系的薄弱環節。中國1954年就成功研製出了中程警戒雷達,如今,中國地面雷達也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衛星技術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此基礎上,中國預警機的成功研製,強化了中國防空預警體系的「軟肋」,能夠為中國打造更加堅固的空中盾牌。此外,預警機與其它預警手段相比,還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預警機的探測範圍遠遠大於地面雷達,而探測精度又要高於衛星,因此,是防空預警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打破技術壟斷。目前,除了美俄以外,能夠研製預警機的國家屈指可數。中國在沒有外來支援的情況下研製出了自己的預警機,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強大的軍事科學技術能力,能夠有效提升中國的國際威望,增強中國的「軟威懾」能力。結合近年來中國在其它領域取得的成就,預警機的成功研製將會使中國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出現在國際社會。同時,中國預警機的成功研製,打破了少數國家對相關技術的壟斷,將有助於振奮中國的民族精神,也將有力地打擊少數國家遏制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企圖,為中國的對外軍事交流爭取更大的主動權。中國預警機未來的發展趨勢
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各軍事強國在加強、完善預警機技術方面都不遺餘力。中國預警機如今已經從無到有,走出了最為重要的一步。隨著中國經濟與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國的預警機也必將緊跟世界潮流,不斷走向成熟。具體來看,中國預警機未來的發展可能有以下幾種趨勢:
不斷改進技術。為了不斷提高預警機的性能,擁有預警機研發能力的國家都在不斷地改進相關技術。如美國為了延長預警機的服役期,對E一2c預警機進行了多次改進,其中最新的改進型是「鷹眼」2000。改進以後, 「鷹眼」2000的重量和尺寸分別是原來的1/2和1/3,但處理能力卻提高了15倍。中國預警機今後也會順應世界潮流,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完善。不論目前中國預警機處於何種水平,我們都有理由相信,經過不斷的完善與改進以後,中國預警機必將向最強者看齊。
研製多種型號。與其它武器裝備一樣,由於各種型號的工作機制與戰術技術性能不同,因此,每一種預警機其使用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比如,美國的E一2和E一3空中預警機就特別適於進行空中預警,因此通常用來引導戰鬥機實施空戰;而E一8「聯合之星則更加適應地面目標的警戒,因此多用於進行地面目標預警。此外,有的預警機以商務機為基礎,機身較大,可承載多名感測器操作人員、信息處理人員及作戰管理人員,因此可用於完成作戰管理任務。今後,中國的預警機也將向多種型號方向發展。目前,中國預警機的種類與美俄相比,仍然比較單一,不能更好地適應多種任務,因此,在目前的型號成熟以後,中國可能也會繼續研製新的功能不同的預警飛機。
「高低搭配」部署。目前,「高低搭配」已經成為世界武器裝備部署的一種趨勢。因為運用這種「高低搭配」的部署方式,可以在充分發揮低性能裝備效能的同時,給高性能裝備提供有益的補充。目前,各預警機強國大都實行這種高效而經濟的部署方式。隨著中國預警機技術的不斷提高,未來中國可能會擁有更多性能更加先進的預警飛機。但是,考慮到經濟負擔以及效益方面的問題,即便如此,那些相對性能低的預警機也將會在進行相應的技術升級後繼續發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