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抗災看中國發展的物質基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8-6-7 16: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王東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的發展為此次抗震救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使中國具備了應對巨大自然災害的能力,巨大的物質財富是中國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物質條件。

  在世界經濟格局中,近年來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而中國的興起和發展之路,表現為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不同於歷史上許多大國的崛起和發展。所謂中國的崛起與「中國威脅」事實上並沒有必然的聯繫,設想如果此時中國沒有經濟的發展,開展如此大規模的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是不可想象的。

經濟總量已居全球第四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目前已位居全球第四,且近幾年佔全球經濟增量中的比重在15%左右,2007年 GDP總額達3.4萬億美元,由此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斷增強,影響不斷擴大,對全球和地區經濟的穩定與增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經濟格局中影響力的顯著上升,國際上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投票權份額調整和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

  在2006年世界銀行的年會上,始終沒有得到相應的體現的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和發言權發生了變化,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分兩步走的投票權改革方案。

  這就是:第一步給投票權低估最嚴重的少數國家特別增加投票權;第二步是修改投票權份額的計算公式,增加基本投票權,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0年來進行的最大規模改革。

  會議決定給中國、韓國、土耳其和墨西哥等四個投票權低估程度最嚴重的國家特別增加投票權,其中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份額將由原先的2.98%上升至3.72%(位於第六)。

  與此同時,年會期間還舉辦了題為「亞洲中的世界/世界中的亞洲」大型研討會,主題之一是關於中國、印度經濟發展對區域、全球經濟的影響。

  另外,在年會上,就全球經濟面臨著諸如通貨膨脹、高油價、多哈回合貿易談判中止、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及全球經濟不平衡等風險等問題,中國代表呼籲有關各方加強協商和對話,促進國際和地區爭端的有效解決,為維護能源安全創造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避免高油價造成新的衝擊,以及各國共同承擔責任解決全球經濟發展的失衡問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保證發展中國家充分享受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得到普遍認同和共識。

  今年4月2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投票批准了關於份額和投票權改革的方案,該方案進一步增加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

  根據這一方案,發達國家的投票權比例將從目前的59.5%降為57.9%,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比例則從目前的40.5%上升為42.1%。

  其中,中國在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由第一階段改革的3.72%增加到了3.997%,投票權增加至3.807%(依然位於第六);印度分別增加至2.443%和2.338%(位於第十二);巴西、韓國等國家的份額和投票權也相應有所增加;低收入國家的份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從安全的角度看軍事實力

  對於中國的發展,以及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政府已多次向世界表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是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的發展不可能改變世界軍事實力的基本格局,也不會對其它國家構成軍事威脅。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適度發展軍事力量,是為了維護周邊環境的和平與穩定,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並保障國家安全和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以及一切合法的海洋權益。

  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看,在全球化時代國家安全問題已經不再僅局限於領土邊界安全,國家安全的內涵擴展到各個領域,其中也包括應對突發性事件的需要。

  在此次汶川大地震突發事件中,中國軍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展開抗震救災提供了保障。另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展,極大限度地與外部世界融合,國家利益的擴展分佈於全球,由此中國對主權範圍之外利益的保障和維護需要適度發展軍事力量,這不僅是國家主權範圍內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國家主權範圍外的需要。

  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給世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與世界各國的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的互動關係。因此,中國提高國防現代化水平的宗旨,是從防禦和自衛出發的,是加強國家安全戰略不可缺失的合理選擇,同時也是為了減少各種非和平因素對中國和平發展的干擾,確保和平發展進程順利實施。

  事實上,在全球自然災害多發的情形下,自然災害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已經成為全球問題,應對自然災害與國際社會的共同安全密切相聯,逐步形成了全球化時代不可分割的集體安全。很難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應對全球性自然災害等安全問題上獨善其身,或是避免來自各領域的威脅,實行有效的安全必須依靠國際社會的共同合作和努力。

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的世界

  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在國際社會影響力的增強,反映了在國際格局中地位的不斷提升,世界對中國的關注正在發生改變。由此,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格局地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美國右翼勢力不平衡心態的加重,「中國威脅論」也就成為這股勢力發泄反華情緒的論點。

  對於正在發展的中國來說,一方面中國的發展引起了世界格局變化,在這種新格局中,中國和平發展的條件需要有發達的經濟和強大的軍事作後盾,沒有發達的經濟和強大的軍事就不能保證和平發展。

  另一方面,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的世界,與國際社會共同繁榮和發展,實現和平發展道路的民族復興。為應對西方的「中國威脅論」,中國提出了 「和平發展」、「和諧社會」、「和諧地區」、「和諧世界」等概念,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對化解「中國威脅論」和反華情緒的消極影響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另外,在中西文明不同價值觀的博弈中,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總是帶著固有的傲慢與偏見看待中國問題,忽視了中國民族的尊嚴,傷害中國民眾的情感,加劇了中西文明不同價值觀的的衝突。

  儘管中西文明在價值觀上有著一定的差異,但價值觀上的差異並不等於中西文明不能融合和交流。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當今的國際社會,以不同的文明和價值觀為基礎的意識形態已經不再是阻礙世界各國人民交往的根本因素。

  雖然不同文明和價值觀的衝撞依然存在,但通過各種形式的往來,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多方面的往來和交流,不斷加深相互了解,可以使不同文明和價值觀的衝撞減少,創建一個和諧的世界。

  當然,一方面也需要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問題上保持公正和客觀,獲得中國民眾的信任;同時在與西方國家和其他價值觀的溝通中,中國民眾也需要通過適當的交流方式消除與西方的隔閡,化解中西文明不同價值觀的碰撞。

  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看,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千百年來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晶,是人類的遺產,而不同文明的形成,又受到不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地域、宗教的影響,具有獨特的、不同層次的多樣性。

  每一種文明不僅始終保持著自身特有的文明形態,同時不同文明之間又通過文化、經濟活動等各種方式進行著聯繫和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此次中國大地震中,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體現了國際大家庭的融合與和諧,表明不同的文明和價值觀並不是阻礙建立和諧世界的根本。

·作者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