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南京公選局長看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加快

[複製鏈接]

247

主題

492

帖子

24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et360 發表於 2008-6-6 13: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年03月30日11:51 鄭州晚報

  核心提示:2008年3月27日,南京市參與4個局長職位競爭的16名人選逐一登台,進行現場公開PK。電視競選局長的做法掀起官員民主推選制討論的熱潮。從轟動一時的「仇和新政」現象,到南京正局級幹部進行電視直播競選,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的江蘇走過了怎樣的民主之路?之前被公推公選出來的幹部,他們是否實現了在競選時的承諾,取信於民后造福於民?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表示,江蘇的民主歷程發展至此,還會進一步去探索和完善。

PK結束話題仍在繼續

  在3月27日的現場PK后,南京市民以及外地的網友仍然熱切討論著這個問題,許多人紛紛猜測著結果。3月28日,在玄武湖邊,兩位南京大學的學生為自己各自支持的人選向記者分析了堅信其會當選的理由。

  南京的這次做法,公眾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度。「從前,誰當什麼局的局長與我沒關係,但現在,看到他們競選,我也有了興趣,看一看,是這個人當局長好一些,還是那個人當局長更好一些?誰的想法最好,對市民最有利」。這是中山路一名交通協管員的話。距離南京電視競選局長PK結果公布還有兩天,部分市民對結果已經有了猜測。一些南京市民表示:「如果能夠進行場外投票,會更好。」

  江蘇省社科院院長、多次成為公推公選評委的葉南客稱,這次南京電視競選的PK形式開創先例,電視直播+網路直播令全市市民乃至全國網友都有收看權、評論權,增加了參與的廣度,充分體現了公開化、透明化,使公眾的眼睛不得不盯向政府,開始關注政府,民眾對政府的關注度增加,向心力自然就增加。 「這次PK的崗位,都是關乎民生的,像社保、葯監、旅遊,新上任局長的新政策和行動,一定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群眾。我們肯定是要關心的。」

  江蘇「公選」歷程

  在說到「公推公選」制度的起源時,知情者不約而同會提到兩個人,其中一個叫仇和。曾擔任江蘇宿遷市委書記的仇和,在三兩年前,無數次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被媒體譽為「最富有爭議的市委書記」。仇和有句名言,「不要截然把人治和法治當成是非的兩極,承認宿遷的現狀的話,能不能用人治來推動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來推進民主呢?」

  仇和,1957年生,江蘇濱海人。2001年任宿遷市委書記。2003年5月9日,通過「公推公選」,他主持選出宿豫區曹集鄉新的黨委書記及侍嶺鎮新一任鎮長。2004年7月,仇和在宿遷推出的勤廉公示制度,將容易「出問題」的「一把手」或「特殊崗位負責人」的資料公布在《宿遷日報》上,由群眾提出問題,幹部公開「述職述廉」,最後考核評定。經過這次大動干戈,10位領導幹部受到通報批評,12人被免職或調整崗位。

  仇和的舉動掀起軒然大波,領導幹部無不兢兢業業,接受群眾監督。

  在富有爭議的仇和主政宿遷期間,「公推公選」最早被用來選拔村級「一把手」,隨後,這一方式經由江蘇省委調研,在省管幹部中試點推行。幾年間,「公選」級別由低到高,公選職位由少到多,由副到正,其模式與程序日漸成熟。公選,在江蘇已不陌生。

  2000年以來,江蘇省已先後組織了4次大規模的公選,其中,有相當一批是「廳干」崗位。

  2000年8月,江蘇省委在全省範圍內公開選拔省級機關副廳級領導幹部,2300多人報名,21名脫穎而出。

  2004年9月,江蘇省組織公推公選22個職位省管領導幹部,1174人報名,21人勝出,1個崗位因無合適人選而空缺。

  2005年11月,江蘇面向省內外公開選拔20名領導幹部。其中包括10個省管正職,這在全省是第一次。

  2007年4月,江蘇公開選拔20位省管幹部和省屬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員,其中包括9個副廳(局)長、6個高校副校(院)長、5個省屬企業高管。這也是江蘇首次定向公選非中共黨員幹部和女幹部。

  另一個最重要的人物,是現任中組部部長李源潮。2001年11月調任江蘇,以省委副書記身份兼任南京市委書記以來,李源潮就以一種近乎苛刻的方式,在南京以及江蘇省各機關推行作風改造工作。這使得公選在李源潮離任江蘇后得以繼續推進。

  2月26日,南京市召開全市領導幹部大會,決定採用「公推公選」的方式產生市政府47名組成人員人選,其中包括民主推薦4名區縣委書記人選。南京這次進行電視PK,以完全公開化的形式將「公推公選」制度推上了頂峰。

  南京市委組織部表示,目前南京市委組織部已有熱線、網站、郵箱等多種方式接受市民的建議留言,但因為此次是第一次電視直播,很多條件都不夠成熟,日後將想更多的辦法讓市民能夠參與對幹部的選拔、考核與任免,聽取更多的民意。

民意推動下的公選進程:公選出的幹部往往更敬業

被公選出的幹部

  那麼,公推公選出來的幹部水平如何呢?

  葉南客回憶起自己作為社會代表參加省政府一次副廳級幹部的「公推公選」的情景。

  當時的評委不多,只有十幾個人,但已經有包括社科院研究人員、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教授、現任正廳級幹部等人士。「答辯並不公開,就我們十來個人在那裡問、聽、觀察,然後填表打分。當時答辯現場有一個30多歲的小夥子演講特別出色,幾乎征服了我們所有人,我們對他特別看好。後來,好多評委都給了他最高分。這個人,就是現在我們江蘇省民政廳一位副廳長,當時公推公選時,他很年輕,只是個副處級幹部,自己報名來參加公選,直接選上了副廳級。」

  葉南客在評論這件事時指出,如果按照政府傳統的走馬上任程序,工作突出的副處級幹部要升到副廳級,也許需要10年的時間,但他只參加了一次「公推公選」,就躍了兩級。「因為,他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實力,我們任用官員,就應該這樣不拘一格。」

  葉南客回憶起這位副廳長時,還不時稱他為「年輕小夥子」。在公推公選前,他們素昧平生,在此之後,這位副廳長每次見到葉南客都會說:「感謝您當初對我的認可,給我這個機會。」葉南客說,通過這幾年的觀察,他感覺到「公推公選」出來的幹部確實是非常出色:「我一直在留意這些人,事實證明,我們沒有看錯人。公選的人選,他們往往更加兢兢業業,因為他們身上承擔了許多人的期望。」

  在3月27日電視競選現場,PK者王首強也曾說過:「競聘直接面對公眾,如果當選了,比任用制的壓力更大。我們會有種使命感,要對信任我們的人負責,對民眾負責。」

  民意推動下的公選進程

  2001年,南京首次公開選拔市政府秘書長、市計劃發展委員會主任等政府正職領導幹部。

  2002年,南京首次運用市場化配置方式,公開招聘14名國有大型企業經營管理者。

  2003年,南京市首次公推公選兩區區長。

  2005年,南京市聯動公選包括21個市管領導職位在內的107個領導職位,崗位數量之多引人注目。

  2008年,南京市政府47個工作部門一把手全部實行公推公選,一把手崗位為歷年最多。

  傳統的任免官員的制度,由於其「不公開」的特性,極易造成跑官、買官的現象。而「公選」的主題是「民意」,讓選擇權從傳統的「少數派」變為融合社會各界的「多數派」,充分體現了民意。此外,參加競選提名的人數增加了,範圍擴大了,以往一個單位提拔局長,只是本單位內部選擇一兩個意向,但公推公選,可以在全社會範圍內自己報名制或者接受推舉制,一個領導崗位有很多候選人,形成了「多數人」選「多數人」的形式,這進一步體現了民主。公推公選制度發展至此,有網友評論提到,江蘇省政府已經成為體現民主制度的先驅。但在此次競選過程中,也有媒體表示,PK者在演講及答辯過程中顯得過於拘謹,似乎還未充分發揮實力,展示自己的個性。加之,在答辯時,評委團因拘謹,在競選初始時出現了提問的「冷場」,現場直播的氣氛不夠熱烈。

  葉南客分析:「這種PK畢竟不是超女PK,娛樂性質的可以做得很搞怪,吸引眼球。但這些競選者,習慣保持領導幹部恭謙平和的作風,他們第一次公開面對電視演說,難免緊張。由於這個答辯有諸多的第一次,經驗不足。在活躍現場氣氛方面,我們也會向政府提出建議,現在就有一個想法,比如可以針對競選者做競選培訓,告知他們如何展示自己,答辯的技巧等。應能使現場更加精彩。另外,相信以後評委們準備問題會更充分一些,更勇敢一些,一定會避免冷場現象。」

  「公推公選從試點到推廣,從鄉鎮層級擴大到縣市層級,從部分幹部職位擴大到地方政府的全部組成人員,從封閉式公開選拔擴大到電視、網路直播競選。這樣的突破越來越多,除了經驗上,我相信江蘇會在程序及制度上更加規範完善。」葉南客對此相當自信。

  3月28日上午,南京市委召開十二屆七次全委會,票決產生了新一屆市政府44名組成人員人選。其中,備受社會關注的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葯監局、旅遊局、機關事務管理局4個局長職位的人選,分別是刁仁昌、胡萬進、曹永林和楊學鵬,他們在民主推薦、組織考查和演講答辯測評中均排在前列。(鄭州晚報記者 馬靜/文)

247

主題

492

帖子

24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6
沙發
 樓主| jet360 發表於 2008-6-7 23: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0: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