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心相篇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6-2 10: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宋·陳希夷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覆,應知心腹無依。
  消沮閉藏,必是好貪之輩;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
  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
  轉眼無情,貧寒夭促;時談念舊,富貴期頤。
  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小富小貴易盈,刑災准有;大富大貴不動,厚福無疆。
  欺蔽陰私,縱有榮華兒不享;公平正直,雖無子息死為神。
  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為橋樑之材;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
  與物難堪,不測亡身還害子;待人有地,無端得福更延年。
  迷花戀酒,閫中妻妾參商;利己損人,膝下兒孫悖逆。
  賤買田園,決生敗子;尊崇師傅,定產賢郎。
  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聰明子,語言木訥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誥。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
  鄙吝勤勞,亦有大富小康之別,宜觀其量;奢侈靡麗,寧無奇人浪子之分,必視其才。
  弗以見小為守成,惹禍破家難免;莫認惜福為慳吝,輕財仗義盡多。
  處事遲而不急,大器晚成;已機決而能藏,高才早發。
  有能吝教,己無成子亦無成;見過隱規,身可托家亦可托。
  知足與自滿不同,一則矜而受災,一則謙而獲福;大才與見才自別,一則誕而多敗,一則實而有成。
  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
  不分德怨,料難至乎遐年;較量錙銖,豈足期乎大受。
  過剛者圖謀易就,災傷豈保全元;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
  樂處生悲,一生辛苦;怒時反笑,至老姦邪。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
  責人重而責己輕,弗與同謀共事;功歸人而過歸己,侭堪救患扶災。
  處家孝弟無虧,簪纓奕世;與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曲意周全知有后;任情激搏必凶亡。
  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好與人爭,滋培淺而前程有限;必求自反,蓄積厚而事業能伸。
  少年飛揚浮動,顏子之限難過;壯歲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笑罵不審是非,知交斷絕。
  濟急拯危,亦有時乎貧乏,福自天來;解紛排難,恐亦涉乎囹圄,名揚海內。
  餓死豈在紋描,拋衣撒飯;瘟亡不由運數,罵地咒天。
  甘受人欺,有子忽然大發;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閑。
  舉止不失其常,非貴亦須大富,壽可知矣;喜怒不形於色,成名還立大功,奸亦有之。
  無事失措倉皇,光如閃電;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
  積功累仁,百年必報;大出小入,數世其昌。
  人事可憑,天道不爽。如何餐刀飲劍?君子剛愎自用;小人行險僥倖。如何投河自縊?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氣盛見逼。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如何凶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如何暴疾而歿?色慾空虛。如何毒瘡而終?肥甘凝膩。如何老后無嗣?性情孤潔。如何盛年喪子?心地欺瞞。如何多遭火盜?刻剝民財。如何時犯官府?調停失當。何知端揆首輔?常懷濟物之心。何知拜將封侯?獨挾蓋世之氣。何知玉堂金馬?動容清麗。何知建牙擁節?氣概凌霄。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膽薄。何知明經教職?志近行拘。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何知秀而不實?蓋謂自賢兼短行。
  若論婦人,先須靜默;從來淑女,不貴才能。有威嚴,當膺一品之封;少修飾,准掌萬金之重。多言好勝,縱然有嗣必傷身;盡孝廉慈,不特助夫還旺子。貧苦中毫無怨詈,兩國褒封;富貴時常惜衣糧,滿堂榮慶。奴婢成群,定是寬宏待下;資財盈筐,決然勤儉持家。悍婦多因性妒,老后無歸;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為甚欺夫?顯然淫行。緣何無子?暗裡傷人。
  合觀前論,歷試無差;勉教後來,猶期善變。信乎骨格步位,相輔而行。允矣血氣精神,由之而顯。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6-2 10:51 | 只看該作者

心相篇講記----劉宏毅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
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

特別提請注意開篇的這兩句話,那是全文的總綱,後面的各論都是這兩句話的展開。這兩句話語不驚人,樸實之極,是北宋時代最通俗的白話文了。但是如果認真回味,不難發現其中蘊藏的無量文義、無窮智慧、無盡法門,非得道的聖賢說不出這種石破天驚機的箴言。  
中國文化的儒釋道三家,雖各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修行方法,但在解門(理論體系)上,都沒有離開「心地因果」這個基石。因此,總綱中討論的「心與貌(相)」、「行為與禍福」的關係,是宇宙間最普遍、最基本的因果關係,同時也是儒釋道三家行門(修行方法)的指南。
這已經是宋朝的白話文,再把它白話一下:「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審察一個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惡之性;行為是心性的外在表現,觀察一個人的行為,就可以知道他的禍福吉凶」。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 談了善惡的關係;「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談了禍福的關係。總結一下就是講了心行、善惡、禍福,這六個字的因果關係。

心是心性,善惡是描述心性的,故此才有孟子「性善」與荀子「性惡」之爭。如果再細分,心是心,性是性。心屬於知的範疇,強名曰後天;性為先天大道,又稱性天。心性並稱是因為沒有性,心無所生;離開心,性也無從表現。但在主從關係上,性是管心的,心又能影響到性。
在中國文化里,談心性最透徹的是佛道兩家,其次才是儒家。因為佛家與道家的重點在個體生命的解脫,也就是心性的升華,對社會群體的教化、人與人關係的協調、國家制度建設等任務都是儒家承擔的。這就是為什麼儒家多談人道,罕言天命的道理。
罕言不是不言,讀讀孔子的《十翼》、子思的《中庸》就會明白,儒家談的「天」其實就是性,否則《中庸》上怎麼會說「天命之謂性」呢?
性是宇宙的本體,是形而上的道;心則是形而下的心理活動,是心念(念頭)的生滅。佛家所謂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說的統統都是念頭。有念頭就現出這個物質世界,這是有為法;停止了這個念頭,物質世界就消失了,進入無為法。所以一個人的相貌,不過是他心念與心性的外在表現而已,有什麼樣的心性就有什麼樣的相貌,這是談到的心與貌的關係。
什麼是善惡呢?真要給善惡下個定義很不容易。生物都是以自我為本位的,符合我的利益、我們的共同利益的叫做善,反之就是惡。凡是侵犯人類利益的我們統稱為 「害蟲」,必欲除之而後快,但以自然界的觀點,人類這個裸蟲才是無惡不作、自私無比、罄竹難書的大「害蟲」。再者以發展的觀點看,善惡的標準一直都在變化,昨日的朋友會變成今日的敵人,過去的仇敵可能已成今日的夥伴,可見善惡是非只有相對標準,沒有絕對標準。
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首先凡是為自己考慮的,利益箭頭向內的,叫做惡;凡是為他人考慮的,利益箭頭外指,濟世利人的統稱為善。第二,凡有能力、有機會作惡而不作惡的為善;有能力、有機會為善而不為的,稱惡。我現在有能力、有機會能幫助別人,但我不幫叫惡;我現在有權有勢可以吃喝玩樂,可以欺負人,但我不這麼干這是善。
行善不能著善相,《金剛經》中所謂的「不著相布施」。老子也說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總想著舍一得萬地去行善,那反而是惡了。所以善惡要看初發心,不能只論行為,古訓所謂「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這就是此處說的「審心」。
心既是指人的心念、思想活動,行自然就是指人的行為舉止,言語動作。行為科學表明,動物的行為受本能支配,人類的行為被思想支配。除精神病人以外,人類的全部行為都是有目的的,稱作「心行」。善惡描述心行的動機,禍福則是心行產生的結果。
什麼是禍?什麼是福?福與禍是相對的,福是福報,禍是惡果。福有福氣、福分。有福氣當然令人羨慕,但福多大氣多大,受多大氣享多大福,否則怎麼叫「福氣」呢?本來屬於你的,誰也搶不走的那個東西就叫做「福分」。福分是因,錢財是果;錢財有可能損失掉,但只要福分還在,錢財就會再來。福分一旦喪失,就什麼也享受不到了。
這次回北京,見到一個老朋友。他做生意賺了錢,房子、汽車都有了,但也同時得了兩種病,一是糖尿病,一是痛風。痛風是腎臟出了問題,尿酸代謝不出去,堆積在身體內,造成關節的紅腫熱痛,發作起來疼得都不想活了。痛風病人不能吃蛋白質類的食物,因為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代謝后產生的廢物是酸性。吃米飯、饅頭吧,他又有糖尿病,澱粉類的食物、水果等含糖高的也不能吃,只能吃白菜、蘿蔔。福分如果保不住,掙再多的錢有什麼用?
人有天命,天命是與生俱來的福德。人這一輩子該吃多少、能享受多少,是有定數的,沒有大善大惡很難改變。是你的丟不了,不是你的也爭不來,爭貪的結果只能是積禍消福,不但所求的爭不到,本有的也保不住。台灣有個金融大盜,看到別人挖地道偷銀行的金庫,他也效法。等他挖進去一看傻眼了,一排排保險櫃裡面全是賬單,一分錢現金都沒有。為什麼他這麼倒霉?命里沒有嘛。偷了半天還是自己的,命里沒有的偷也偷不來。所以古人說: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善惡是因,禍福是果,人的吉凶禍福皆由善惡之心念而來,不可不慎。故此,《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話就是:「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的善惡與否皆由心念而來,故佛在《金剛經》中說「善護念」,實千古之明訓也。
禍與福是一體兩面,相對共存的關係。不想要禍就別讓福發展到極點,老子不是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話嗎?人為什麼會有禍?因為惡積,是小惡的不斷積累。為什麼會有福?因為積善。所以「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善惡的積累過程,就是事物的量變階段,這個階段還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禍福臨頭的質變階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頂上的石頭連小孩子都能撬動,一旦石頭滾下山來,巨漢也擋攔不住。
人的禍福都是自己的行為招感來的,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所以說「觀行而禍福可知」。聖人設相學的目的,是讓人知因果,讓人趨吉避凶,轉惡為善,轉禍為福。至於說看看什麼時候發財啊,兒女好不好啊,那都是相法的枝末皮毛,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呢?趕快轉變你的心地,這是最要緊的。元代的雜劇《老君堂》里有一句戲詞「算什麼命,問什麼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所以說觀行而禍福可知,看一個人的身口意行為,他將來能得到什麼樣的果報,是福還是禍,就非常清楚了。
以上是總綱,接下來講心相的道理,有的先談因后講果,有的先講果后推因,總之沒有離開因果的道理。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8-6-3 04:39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6-2 11:40 | 只看該作者

善惡

善惡的標準一直都在變化,昨日的朋友會變成今日的敵人,過去的仇敵可能已成今日的夥伴,可見善惡是非只有相對標準,沒有絕對標準。

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

首先凡是為自己考慮的,利益箭頭向內的,叫做惡;凡是為他人考慮的,利益箭頭外指,濟世利人的統稱為善。

第二,凡有能力、有機會作惡而不作惡的為善;有能力、有機會為善而不為的,稱惡。我現在有能力、有機會能幫助別人,但我不幫叫惡;我現在有權有勢可以吃喝玩樂,可以欺負人,但我不這麼干這是善。

行善不能著善相,《金剛經》中所謂的「不著相布施」。老子也說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總想著舍一得萬地去行善,那反而是惡了。所以善惡要看初發心,不能只論行為,古訓所謂「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6-2 18:06 | 只看該作者
心念一轉,竟是乾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6-3 09:28 | 只看該作者
苦樂就是一念之間。就看需要多長時間能找到那念了。還要看會不會找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6-3 09:33 | 只看該作者
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
語言多反覆,應知心腹無依。


    「出納」有兩種解釋。相學中的「出納」指口,五官中「口為出納官」。「出納不公平」也就是講話口不應心。其次,出納是出入、取與的意思,在古代指升、斗、斛、秤等計量工具。斗是舊時稱糧食用的量具,25斤為一斗,刻薄的人小斗出大斗入。往外出的時候(賣或借)用小斗,不滿25斤;往裡進的時候(買或收)用25斤斗,或超過25斤的大斗。做買賣的用灌了水銀的桿秤,缺斤減兩,坑蒙顧客。

這種靠坑蒙拐騙發家致富的人,本人得到的果報不是遭雷劈,就是被火燒掉所有財產;子孫得到的果報不是多病,就是夭亡。因為這一條所犯的天條是「欺蔽陰私」,果報異常慘烈。《三世因果文》中說:「雷打火燒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陰騭文》中也說到:「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講的都是出納一定要公平的道理。

天賦人的性,地賦人的命,性叫心性;命叫心地、心田。心性純陽無陰,正大光明,是明德,叫做良知;心地半陰半陽,厚大方正,叫做良能。人要將自己半陰半陽的心地變成純陽無陰,就是回歸自性了。自己一起心動念,就天知地知,所謂「離地三尺有神靈」,況且天地有監察之神,有司過之神,哪裡有做了壞事別人不知道就不受惡報的呢?

「出納不公平」,自作自受、自己承擔果報也就罷了,為什麼要跟子孫扯上關係呢?以三界與家庭的關係來說:性主父母,心主子女,身主妻妾,心地不好的人子女准不好。如果子女不好、不聽話,要知道修正自己的心行,不能埋怨子女。所以心地不公平的報應多在子女身上,《心相篇》里多處重複強調這一因果關係。

我們聽了都不以為然,但仔細看看身邊的例子太多了。「心迷迷一個,性迷迷一窩」。自心性上的行為是要遺傳的,不可不知。

「語言多反覆」有幾層意思:第一是說過的話、發過的誓願不兌現,說話不算數,不講誠信;這種人的果報是沒有知心朋友,孤家寡人一個,晚景很凄涼,沒有知心人。為什麼呢?朋友之道在五常之德中佔一個信字,信是友道之德,人無信而不立,自然是心腹無依。

第二層意思是人前說一套,人後說一套,挑撥是非。俗話說:「會做人的兩頭德,不會做人的兩頭舌」。兩頭舌就是撥弄是非,是做人行道的四大根本戒律:殺、盜、淫、妄中的「妄語」。人的口為出納官,相學上非常注重,因為口為言語之門,是非之關,飲食之官,心之外戶,故觀察口形,可以測斷一個人的窮通榮辱。

相學上有口德與口賊之分,《神相全編·相口》中說「口為言語之門,又為心之外戶,端厚不妄誕,為之口德;誹謗多言,謂之口賊」。顯然,誠實慎言為口德,饒舌多語,好誹謗他人為口賊。

口業是最容易犯的,所謂舌頭板子壓死人。動物來此世間是受報的,它的行為受業力本能的牽引,自己無法作主,不能主動造作惡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語言的限制,動物的口不能造惡業。人就不同了,人有主導思想、有自由意識,可以自己主宰自己,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惡事,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獄,全看自己的心行。其中言語的行為最重要,所以佛家的「五戒十善中」,口戒就佔了四條,將近半數,所以口業不可不慎,口德不能缺少。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6-3 23:12 | 只看該作者
消沮閉藏,必是奸貪之輩;
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


「消」是削減、耗損;「沮」是破壞、敗壞。「消沮」在此處的意思,為耗損別人的錢財和資源。「閉藏」有封閉、囤積的意思,指厚己薄人,損人利己,趁機積累自己的財富。這種人必為奸貪不足的鼠輩小人。「披肝露膽」也稱「披肝瀝膽」,比喻血心仗膽、極盡忠誠的俠義之人。這種人心地光明坦蕩,處世大公無私,一定是英雄豪傑。   

但世間有一種人,花別人的錢大方得很,輪到自己卻一毛不拔,俗稱「磁公雞鐵仙鶴,玻璃耗子琉璃貓」。一毛不拔還算是好的,更有甚者,事事處處都在消沮閉藏,損人利己,這就很嚴重了。現代社會叫做「工商時代」,講回報、講獲利,沒有利益的事情,大都沒有人願意做。甚至連回報慢、利益小的事情也不願意干,人人都想快速致富,求暴富。農民種地,、使用生長激素,嫌農作物長得慢;工人做工要千方百計降低成本,產品是否經久耐用就不管了;商人做買賣儘可能的佔用別人的資金,至於他人是否周轉得開就不管了。如果人人都以消沮閉藏為目標,這個社會也就成了個好貪之輩的大聚會。   

這次回大陸講課,有一個做生意的朋友談到,他幾乎天天都要陪客人吃飯。有些人不要命的死吃,一餐飯就要上萬元錢,拚命地吃喝。回到賓館就吐,第二天還要吃,還說昨天沒有吃好,今天要補回來。大陸的吃喝風真是了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糟蹋眾生的血汗,滿足一己之私慾。損人果能利己也還有個說法,明明知道會吃壞自己的身體,還是這麼干,除了愚痴奸貪,恐怕沒有第二種解釋了。   

俗話說「東西是別人的,肚子是自己的。」別人請你吃飯,表面上你自己不掏腰包,但實際上還是在減損你自己的福報,別人只是替你買單而已。自己如果沒有這個福報,一是別人不會白請你吃飯;二是請你吃,你也消受不了。不要說食道癌、胃癌,得個糖尿病、痛風,你也沒有吃的福報了。  

宋朝的范仲淹,早年寄居在寺廟中讀書。他每天都要煮一鍋粥,冷卻以後切成幾塊,每餐只吃一塊粥而已。有一天他在廟中,偶然發現了地窖里埋藏的黃金。他跟任何人都沒有提起,仍將黃金蓋好,好象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直到他做官以後,才通知寺中的僧人,可以用此金修繕寺院。   

家裡人曾建議買一處帶花園的府第居住。范仲淹說:「京里園林景緻很多,即使是私人園林,我們也可以去遊玩,何必一定要屬於自己呢」?范仲淹死後的喪葬費都不夠,因為他幾十年的俸祿全部救濟窮人了。所以范仲淹的四個兒子全部官至公卿,孫子、曾孫也都是輩輩發達。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6-4 03:03 | 只看該作者
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
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   



--------------------------------------------------------------------------------

「和」是通順、愉悅、從容、徐緩之意,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中正仁和,只有和才能永葆家庭興旺,子孫長久。《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中庸》上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不和不足以為禮,不和不可以為達道。和之義無大小,無內外,無邊際,無形色。天得之而四時順,地得之而萬物生,人得之而性命凝。善用和的人不驚俗、不駭眾、不固執、不偏頗,隨方就圓,內剛外柔,大智若愚,人不能識。

何為能和?禮下於人,謙恭自卑,心平性柔,暴躁全無,怒氣不生,無貴賤貧富之分,無人我壽者之相。能化氣質之性,能消嫉妒之心。一切不平不順、不中不正等事全然消除,至此才能現出自己良知良能的本來面目,才算修行上了軌道。

古人說:「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不可以一日無喜神」。心情歡喜,活著的時候有極樂,死的時候才有極樂啊!果真如此,不僅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滿,子孫後代也跟著沾光。

「執」是執拗、固執、不聽人勸、寧折不彎;「才偏性執」指那種有點歪才、鬼才,但性情偏激執拗、狂傲得很,又固執不聽勸的人。這種人的結局不是遭遇大禍,就是奇窮無比,混得連飯也吃不上,古今中外,這種才子佳人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明代的著名畫家徐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明朝大畫家徐渭(1521—1593),子文長,號天池山人、青城道人,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雖聰穎早發,連考官都稱其有奇才,但八次鄉試均落第。不得已,在浙閩總督胡宗憲府上做幕僚,曾參與東南沿海的抗倭戰鬥,好出奇制勝。因他恃才傲物,「視一世士無可當意者,然竟不偶」,沒有人能看上他。於是他放蕩形骸,肆意狂飲,縱情山水,將心中鬱結的強烈不平和懷才不遇的悲涼,盡情抒發於筆端,故此以詩書畫名聞於世。徐渭將中國畫中水墨花卉大寫意發展到極致,清朝的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畫風,都是宗徐渭的風格。近代的齊白石,在提到徐渭時曾說過:「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

徐渭自評曰:「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他的作品以狂怪奔放為特點,「墨葡萄圖」是他的代表作。他在這副圖上題了一首詩簽,寫自己人生的體驗:

「半生 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置野藤中。」

他的上司胡宗憲官場失利,下獄后自殺。徐渭為此精神失常,數次自殺未遂,終因殺妻獲罪,入獄達七年,出獄時年已五十三歲。徐渭晚年對世道人情更加憤恨不平,達官名士拜訪被拒之門外,卻與下人奴僕一起喝酒。他曾「或自持斧擊破其頭,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或以利錐刺其兩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徐文長傳》)。徐渭一生坎坷,常常是「忍飢月下獨徘徊」,在「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的境遇中抱憤而卒,結束了一生。

《徐文長傳》的著者袁宏道最後下結論說:「余謂文長無之而不奇者也。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悲夫」!他沒有一處不怪異奇特,正因為如此,他的一生也就註定沒有一處不艱難、不坎坷,真是令人悲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6-5 04:28 | 只看該作者
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
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

「托妻寄子」,是一個人在危難當頭之時,對肝膽相照的朋友重任信託。他相信一旦自己赴難,朋友會照顧好他的妻子、兒女。明朝初年有一齣戲,名字就叫《托妻寄子》。什麼人可以托妻寄子?是一言九鼎的大丈夫、是君子。君子將信義二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做到,所謂「君子一言,快馬一鞭」。所以古代帝王才屢有「託孤」之舉。
受人信託,照顧朋友的後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可不是腦袋一熱辛苦幾天,而是要無怨無悔地奉獻幾十年。誰能做到?恐怕做不了多久就煩了。再者,不把你老婆霸佔過來,已經算對得起你了。
歷史上享「托妻」盛名的是關羽,「寄子」美德的是諸葛亮。徐州戰敗之後,劉備、張飛突出重圍,關羽保著兩位皇嫂,被圍困土山。不得已,關羽「降漢不降曹」。到了許昌,曹操要敗壞關羽的名聲,把二皇嫂和關羽安排在一個院子里。關雲長夜讀春秋,秉燭達旦,最後千里走單騎,平安地將兩位皇嫂交給劉備。白帝城劉備臨死前,將白痴兒子阿斗託孤給諸葛亮,孔明為此被活活累死了,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話又說回來,讓朋友為自己的私事去拚命,也只有「大耳奸賊」才做得出來。如果關羽、孔明二位「重富欺貧」,劉備當然是「焉可托妻寄子」?
至於「敬老慈幼」,憐孤恤寡的仁人君子,必然德庇後代,光宗耀祖。「裕后」是積累福德,蔭庇後代子孫;「光前」是揚名聲,顯父母,超拔祖先。這是孔子在《孝經》里說的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敬老慈幼」,是人類慈悲心、惻隱心、愛心的表現,是人性的一部分。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地間的規律,無外是因果循環而已。敬老者,己老必受人敬;慈幼者,自幼必受人慈。人間的事,本來就是一報還一報,厭老、嫌老的果報是什麼,就可想而知了。真所謂「莫嫌他人老,轉眼黃昏至」。建立和諧社會,也應該從「敬老」這個根本做起。
敬老要從小孩子做起,我們現在是不得已,從行為上硬轉,但教育小孩子就要從根上開始,從一點一滴做起。首先從飯桌上做起,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第一箸菜夾給誰?你兒子可在一旁看著。先夾給爺爺奶奶,將來你兒子就會先夾菜給你;第一箸菜先夾給你兒子,將來你兒子就會先夾給他兒子,你就沒的吃。一報還一報嘛,這就是因果。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6-5 09:13 | 只看該作者
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
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違言」,佛家稱為「口業」,違者與心性相違也。「違言」有幾類:一是違心之言,心口不一致,說一套做一套;二是違情之言,講話不合情理、傷感情、傷和氣,令人寒心。三是違理之言,強詞奪理,無理攪三分,像煮熟的鴨子肉爛嘴不爛;四是違實之言,捏造事實,指鹿為馬,無中生有。違言的果報最輕的是傷自己的福德,貧窮下賤;其次,折損自己的壽命,短命早夭;最重的殃及子孫,得無嗣的果報。

「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是動輒就講一些不合情理、傷感情、傷和氣的話,這是中級口業,最易折損自己的壽命。再發展下去,就要殃及子孫了,例如古代的訟棍,現代的缺德律師,很少有好兒孫的。

《心相篇》中提及的,因口業而折損性命的警句有五條之多:如說話「尖酸刻薄,貧窮而損壽元」;「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出薄言,短折亡身」;「多言好勝必傷身」 等。為什麼口業會與短命聯繫在一起呢?因為沒有口德的人,性中無和氣,有損生機。

人之生靠的是和氣,和氣是生機,天地一日不可無和氣,人不可以一日無喜神。天地和才能生萬物,家和才能萬事興,夫妻和才能生貴子,心平氣和才能有身體健康,所以天之和叫太和,地之和叫中和,人之和叫保和。保住自己的和氣,天地之和氣才能守住,天地人三才和氣貫通一氣,福祿壽才能長久。性中無和氣,缺乏生機,不但折壽,還會傷自己的性德,折損自己的福報,貧窮下賤。俗話講「窮橫」,越窮越橫,越橫越窮。君子則「訥於言而敏於行」,在在處處惜福積德,和氣能生萬物,所以安康富貴,故《易經》有言「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忘恩思小怨」,是忘恩負義的一種形式,這種人總以為,別人的幫助都是應該的,別人對他的好處記不住,有一點不滿意的地方,卻念念不忘。這在過去的科舉時代,是讀書人的大忌。

《陰騭文》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忘恩思小怨的人參加科考,寫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正在他興奮得意之時,沒留神把墨汁撒到卷子上。古代科舉考試,不僅僅是考文章學問,也要看文章結構、布局和書法,這反映一個人駕馭知識的綜合能力。對試卷的要求,卷面要干靜,不能臟卷。他把墨汁撒到卷子上,當然完了,考不上了。為什麼不小心呢?責任不在他,是鬼神在暗中捉弄他,讓他考不成。

因此,學做人首先要學寬厚待人,所謂「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更何況別人還曾對我有恩,我更應該知恩圖報,這是最起碼的做人之道。古人教育小孩子要「恩欲報,怨欲忘」,最起碼的也要做到「抱怨短,報恩長」(《弟子規》)。我們讀書人更宜忠厚,最忌諱忘恩負義,俗語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不可不為戒。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6-6 11:03 | 只看該作者

最後兩句

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
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

這最後的兩句話是總結論,是《心相篇》全文的「眼」。我們在開篇時談過,這篇文章實際上只有一頭一尾四句話。前面兩句是全篇的總綱,結尾兩句是全篇的總結論,也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增福增壽?得「知其善而守之」;如何才能禍轉為福?得「知其惡而弗為」。這樣,有福之人可以錦上添花,好上加好;有禍之人可以禍轉為福,趨吉避凶,改造命運的理想就真正實現了。
人的善業惡業,唯心所造;福報禍報,惟人自召。佛經有言:「欲知前世因(業因),今生受者是(果報);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可知我們時時處處在受果報,時時處處又在種業因。只有從因地上改,才能轉變定果,而轉變的關鍵就在於「心」。由於「心能轉業」,所以本文的總結論,還是落實到「心地因果」之上。有心地因果,才有現實中的「吉凶禍福」,才有人的享受與報應。果報通三世,絕對不是死了就完了,那是掩耳盜鈴。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中心思想就是教我們如何轉因果。佛法有五乘因果,首先是人天乘,然後是聲聞、緣覺、菩薩,最後才是佛。人天道是基礎,而人道又是基礎中的基礎。人都沒有做好,譬如蓋樓房不要底層,那不是空中樓閣嗎?與其浪費時間 ,盲修瞎煉,還不如踏踏實實學習做人,這也是孔子為什麼罕言天道的原因。人道盡,天道返。做人做圓滿了,天道自然而然就能成就;人做好了,佛道就成功一半了。
有人來問我,每天念一百遍《金剛薩埵百字明》是不是就可以消業障了?念《百字明》當然好了,念就比不念強。但是你要反躬自問,你的怒恨怨惱煩去掉了多少?如果還和以前一樣,沒有用啊!相反,即使你什麼都不念,但真的能夠「知其善而守之」、「知其惡而不為」,你的煩惱一定會逐漸減少,那才是業障真的消除了。林則徐講過「十無益」(十種自欺欺人的事),我們都應該好好看一看。
心地因果是禍福壽夭的根本所在,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深信因果,都能知其善而守,知其惡而不為。果能如此,我人幸甚 ,民族幸甚,世界亦幸甚。 

http://www.wwmm.cn/%CA%E9/%A1%B6 ... %B2%BC%C7%A1%B7.htm
---------------------------------------------------------------------------------------------------------------------------------------------------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
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
。。。。。。
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
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

祝願大家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8-6-6 11:04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6 15: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