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什麼是地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8-6-2 10: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地震是怎麼回事
 
1. 什麼是地震
地震,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地動,是地球最外邊的一層岩石構成的地殼在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像颳風、下雨一樣,是一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
地震有大小之分,小地震人們根本感覺不到;大地震,或叫破壞性地震卻是破壞力很大的自然災害。
破壞性地震往往發生於瞬間,它以巨大的力量撼動大地,在幾十秒、十幾秒時間內破壞城市和村莊,給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地震可以形成多種災害,嚴重的破壞性地震造成的傷亡往往非常慘重,有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當今人類還難以抵禦地震的巨大破壞力,因此,人們把地震災害看成群災之首,是人類在大自然中最兇惡的敵人。
2. 地震時刻都在發生
地球上每天都有地震發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發生一萬多次,一年大約要發生500萬次地震。既然這樣,少兒朋友們就要問了,一天發生這麼多地震,那我們怎麼感覺不到呢?這是因為全世界一年大約發生的500萬次地震,99%是微震,這些地震很小,只能用靈敏的儀器才能觀測到,剩下的1%,大約有5萬次地震,才是人們可以感覺出來的,其中能夠形成災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而唐山地震那樣能夠造成重大災害的大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只有十幾次。
3. 地震的分佈很廣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經常發生地震,從不發生地震的國家幾乎沒有。地震不僅發生在陸地,也發生在大洋的底部。全球的地震相對集中在兩個主要地震帶上:一個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一個是歐亞地震帶。這兩個地震帶上的地震釋放的能量佔全球所有地震釋放能量的98%。


圖1世界兩大主要地震帶示意圖
4. 地震的大小
地震之所以有大小之分,是因為它們釋放的能量不同。小地震能量很小,有的僅相當於一枚鞭炮的能量;而大地震能量很大,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大致相當於一枚2萬噸的原子彈。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7.2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00枚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向日本投放的原子彈釋放的能量。
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越高,地震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一般情況下,小於3級的地震人們感覺不到或感覺不明顯;3級以上感覺明顯,習慣上稱為有感地震;5級以上能造成破壞,習慣上稱破壞性地震。目前記錄到的最高地震震級為8.9級,即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
為了更準確地反映地震時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人們又規定了地震烈度的概念。一般地說,距離震中越近,烈度越高;距離越遠,烈度越低。
如果用炸彈中的炸藥多少來比喻地震震級,那麼地震烈度就相當於炸彈爆炸時不同地點受到的破壞程度。震級只有一個,而地震烈度卻因所處位置不同而有大有小。震級和烈度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區別。
我國採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烈度表,將地震烈度分為12度,其中:
小於3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記錄;
3—5度,人有感覺,門窗響;
6—7度,人發慌,牆開裂;
8—9度,人摔倒,房破壞;
10—12度,人拋甩,房毀滅。
地震科學工作者往往把震級和烈度稱作衡量地震的兩把尺子。
5.地震的不同類型
地震分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兩大類。人工地震指爆炸、化學爆炸、機械振動等造成的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
火山地震是因火山噴發時猛烈的衝擊造成地面振動而形成的;陷落地震是由於地下溶洞、廢舊礦井突然塌陷引起地面振動而形成的。這兩種地震數量不多,不到天然地震總數的10%,一般震級都比較低,對人類不構成威脅。
地球上發生的絕大多數地震都是構造地震,幾乎所有地震災害都來自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破壞性最大,影響最廣,發生也最頻繁,是人類必須認真對付的地震。
6. 幾個常用的地震科學名詞
科學家為了更好地研究地震,定義了一些與地震有關的名詞:
(1)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與震源相對的地方,叫震中。對破壞性地震來說,震中附近地區是地震破壞最嚴重的地區。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或者說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1975年的海城地震,它的震源深度是地下16千米處。去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西北近海發生的8.7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源深度越淺,地震造成的破壞就越大。我們把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內的地震稱為淺源地震,把60-300千米的地震稱為中源地震,把300千米以上的地震稱為深源地震。目前記錄到的最深震源是720千米,也就是說這個地震發生在地下720千米深的地方。
(2)地震波。地震時震源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周圍傳播,這種波稱地震波。地震波分縱波和橫波,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橫波是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縱波的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地震時,縱波先到達地表。因此,這時人們總是先感到上下顛簸,隨後才感到水平晃動。縱波的到達警告人們應儘快做出防備。


圖2    地震科學中的常用名詞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沙發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8-6-2 10:37 | 只看該作者
二、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1. 地球的構造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實心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平均半徑為6370千米(圖3)。地球的內部好比一個煮熟的雞蛋,最外層相當於蛋殼的部分叫做地殼,平均厚度為35.4千米,由各種岩石和土壤層組成。地球的中間層相當於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約為2900千米,由成分複雜的岩漿物組成,溫度高達1000-2000℃。地球最內部相當於蛋黃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徑約為3470千米,由鐵、鎳等很「重」的物質構成,溫度可達5000℃,壓力高達幾百萬帕斯卡。
多數構造地震發生在地殼的岩石層內,也有的發生在地幔的上部。
  

  
   
2. 板塊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世界各國科學家長期研究發現,地球表層厚達80-100千米的岩石圈是由七大塊「板塊」組成的,分別是: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以及北美板塊和南美板塊。要知道這些板塊絕不是靜止不動的。在地球內部巨大力量的推動下,這些「板塊」像是在地幔的岩漿上「漂浮」,或因互相接近而擠壓、俯衝,或因互相遠離而發生拖拽,形成岩石層複雜的運動。岩石層通過數億年緩慢的運動,造出了如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脈這樣的高原峻岭,也造成出了大西洋、印度洋這樣的浩瀚大海,形成了今天地球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
在板塊之間運動變化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造成了能量的積累和地殼的變形,當變形超過了地殼薄弱部位的承受能力時,就會發生破裂或錯動,地震就發生了。我可以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用兩手來彎曲一根木棒,當用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時,木棒就會折斷,在它斷裂的一剎那,兩隻手會感到振動。地震也是一樣,地球岩石圈的板塊在運動過程中逐漸積累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作用在岩石上,使岩石發生變形,當這種力超過岩石的承受能力時,就會發生破裂或錯動,同時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出去的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面,地面就振動起來了,地震也就發生了。
大家知道,日本是一個地震、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這與日本列島處在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的交界區域有很大關係。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8-6-2 10:37 | 只看該作者
三、地震會引起各種災害


 

1. 地震的原生災害

破壞性地震發生時,地面劇烈顛簸搖晃,直接破壞各種建築物的結構,造成倒塌或損壞;也可以破壞建築物的基礎,引起上部結構的破壞、傾倒。建築物的破壞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形成災害。這種直接因地面顛簸搖晃造成的災害稱為地震的原生災害。

2. 地震的次生災害

地震還會間接引起火災、水災、毒氣泄漏、細菌和放射性污染、疫病蔓延等等,稱為地震的次生災害。例如:地震時電器短路引燃煤氣、汽油等會引發火災;水庫大壩、江河堤岸倒塌或震裂會引起水災;公路、鐵路、機場被地震摧毀會造成交通中斷;通訊設施、網際網路路被地震破壞會造成信息災難;化工廠管道、貯存設備遭到破壞會形成有毒物質泄漏、蔓延,危及人們的生命和健康;城市中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電廠、水廠、煤氣廠和各種管線被破壞會造成大面積停水、停電、停氣;衛生狀況的惡化還能造成疫病流行,等等。

在次生災害中,火災造成的損失最為明顯。1923年日本關東發生了8.2級特大地震,東京和橫濱在內的整個關東地區有50%-80%的房屋完全倒塌。地震引發火災,東京被化為灰燼。橫濱市內有208處同時起火燃燒。由於當時日本的許多房屋是木結構的,特別容易著火。且街道窄小、消防車開不進去,再加上自來水系統被震壞,水源斷絕,只能眼看著大火蔓延。這次地震共死亡和失蹤14萬人,其中90%是被大火燒死的,火海餘生的只有2000多人。

許多事例說明,次生災害是地震破壞的主要幫凶。特別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城市,現代化程度越高,各種各樣的現代化設施直錯綜複雜,次生災害也越嚴重。所以,城市特別應該重視對次生災害的防禦。

3. 地震造成的其他破壞現象

大地震對自然界的破壞是多方面的。如大地震時出現地面裂縫、地面塌陷、山體滑坡、河流改道、地表變形,以及噴沙、冒水、大樹傾倒等現象。既然大地震時地面會塌陷,那麼會不會整個城市、村莊陷入地下或沉入大海呢?這種擔心沒有必要,古今中外還沒有發現過這種現象。1960年智利8.9級地震是世界歷史上記載的最大地震,當地一個月內又連續發生3次8級以上、10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嚴重的震災使港口的混凝土碼頭傾斜、海邊倉庫和貨物傾卸入海,但並沒有發生城鎮沉入海底的情況。

如果大地震發生在海邊或海底,有時還會形成海嘯。狂濤巨浪發出颶風般的呼嘯聲,向四周海岸衝去,造成巨大損失。去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西北近海發生的8.7級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使289000人喪生。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級特大地震引發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嘯,不僅智利海岸遭到襲擊,十幾米高的巨浪還以640千米的時速橫掃太平洋,23小時之後在日本沿岸的本洲和北海道登陸,造成該國800人死亡、15萬人無家可歸。但從總體上看,真正引起海嘯的地震並不多見。我國東南沿海幾次大地震,都沒有引起海嘯。

4. 地震恐慌也會帶來損失

破壞性地震的突發性和巨大的摧毀力,造成了人們對地震的恐懼。有一些地震本身沒有造成直接破壞,但由於人們明顯感受覺到了,再加上各種「地震消息」廣為流傳,造成社會動蕩而帶來損失。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損失會相當嚴重,甚至不亞於一次真正的破壞性地震。

由於缺乏知識,輕信謠言,人們會因恐慌而停工、停產、停課;會到銀行大量提款;會因成群外逃「避震」造成交通堵塞;甚至會引起交通事故、跳樓避險或互相擠踏造成傷亡。像上海這樣的現代化大都市,如果發生地震恐慌,僅停工一天,就會造成幾個億的經濟損失。這類因地震恐慌而造成的社會「災害」,正引起地震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廣泛關注。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8-6-2 10:38 | 只看該作者
地震發生時的緊急避險

 

(1)緊急避險的重要性。經驗表明,破壞性地震發生時,從人們發現地光、地聲,感覺有震動,到房屋破壞、倒塌,形成災害,有十幾秒,最多三十幾秒的時間。這段極短的時間叫預警時間。人們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識,事先有一些準備,又能臨震保持頭腦清醒,就可能抓住這段寶貴的時間,成功地避震脫險。

有人調查過唐山地震倖存者中的974人,發現其中258人採取了避險措施。這258人中有188人成功脫險,佔72.9%。說明只要避險方法正確,脫險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逃生原則。破壞性地震突然發生時,採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的方法是應急避險的好辦法。當然,如果身處平房或樓房一層,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點也是可行的。在1556年陝西華縣8 級大地震的記載中也總結到:「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是說,突然發生地震時,不要急著向外逃,而要躲避一時等待地震過去,還是有希望存活的。這「伏而待定」,高度概括了緊急避震的一條重要原則。

為什麼地震瞬間不宜奪路而逃呢?

這是因為:

—現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層樓房,根本來不及跑到樓外,反倒會因樓道中的擁擠踐踏造成傷亡。

—地震時人們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可能性最大。

—地震時房屋劇烈搖晃,造成門窗變形,很可能打不開門窗而失去求生的時間。

—大地震時,人們在房中被搖晃甚至拋甩,站立和跑動都十分困難。

除了「伏而待定」這一原則外,地震時還應注意不要顧此失彼。短暫的時間內首先要設法保全自己;只有自己能脫險,才可能去搶救親人或別的心愛的東西。

(3)因地制宜,就近避震。「伏而待定」,「伏」在哪裡更安全呢?經驗表明:

a. 如果你在室內,應就近躲到堅實的傢具下,如寫字檯、結實的床、農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牆角或管道多、整體性好的小跨度衛生間和廚房等處。注意不要躲到外牆窗下、電梯間,更不要跳樓,這些都是十分危險的。

b. 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蹲到各自的課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離,撤離時千萬不要擁擠。

c. 如果你在影劇院、體育場或飯店,要迅速抱頭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樂池下躲避;門口的觀眾可迅速跑出門外或體育場場內。

d. 如果你在室外,要盡量遠離狹窄街道、高大建築、高煙囪、變壓器、玻璃幕牆建築、高架橋和存有危險品、易燃品的場所。地震停下后,為防止餘震傷人,不要輕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築物內。

e. 如果你在百貨商場,應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盡量避開玻璃櫃。在樓上時,要看準機會逐步向底層轉移。

f. 如果你在工廠的車間里,應就近蹲在大型機床和設備旁邊,但要注意離開電源、氣源、火源等危險地點。

g. 如果你在行駛的汽車、電車或火車內,應抓牢扶手,以免摔傷、碰傷,同時要注意行李掉下來傷人。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護住頭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雙手護住後腦,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地震后,迅速下車向開闊地轉移。

h. 無論在何處躲避,都要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這等於給自己戴了一個軟頭盔。

i. 如果正在使用明火,應迅速把明火滅掉。

(4)正確應付地震時的特殊危險。當遇到燃氣泄漏時,可用濕毛巾或濕衣服捂住口、鼻,不可使用明火,不要開關電器,注意防止金屬物體之間的撞擊。

當遇到火災時,要趴在地下,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逆風匍匐轉移到安全地帶。

當遇到有毒氣體泄漏時,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風方向跑到上風地帶。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8-6-2 10:38 | 只看該作者
地震是地球的自然活動,與該死的上帝無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8-6-2 10:38 | 只看該作者
上帝還沒有本事發動什麼天譴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8-6-2 17:56 | 只看該作者
哈,小paul,你不好好學習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5: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