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加坡聯合早報:北京新思維 港人當上中國外交智庫話事佬

[複製鏈接]

357

主題

974

帖子

529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在英華人 發表於 2008-6-1 19: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06-01)

易銳民

九七香港回歸時,港人以為,今後有關香港的外交全由北京包辦,港人無話事權。但11年過去,竟然有港人成為一個專註中國大陸外交的智庫負責人,不但為香港,甚至為整個大陸的國際關係提供建議。

  曾任前香港特首董建華顧問、有「國師」稱號的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葉國華,在今年3月受邀擔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名譽理事長,並將牽頭成立該會下屬第五個機構—香港中心。

  葉國華說:「這個會的首任名譽理事長是汪道涵(前海協會會長),第二任是吳學謙(前中國外交部長),第三任是經叔平(前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四任就是不才。」

  他一口氣數出國研會的前任領導,看來是要顯得他這個「香港人」身份的特殊性,以證明北京有新思維,想用「香港人」去發展中國大陸的「國民外交工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簡稱中國國研會)的成員,由中國外交部的退任領導,以及原中國駐外大使組成。至於為何找上葉國華,他說,可能是他曾推動歐亞論壇等國際關係的學術活動。

  他說,香港中心將於今年9月至10月間成立,「主要是配合國研會在11月主辦的第二屆中俄文明對話論壇,該論壇去年在俄羅斯辦第一屆,若發展順利,未來可能擴展至全球論壇。」

  除香港中心外,中國國研會還設立石油能源中心;俄羅斯、中亞中心;阿拉伯、西亞中心;以及東南亞中心。

  將成立的香港中心,主要任務是組織研究力量,向北京提出建議,讓中國的外交政策有適當的包裝,更好地向外解釋及溝通,以減少他國人民對中國的誤解。

據悉,香港中心除發表研究報告及論文外,對一些較敏感課題的研究,將以類似內部參考的方式提供給領導,甚至在一些對中國可能有影響的大事發生前,向中國決策當局提出預警。
  其實,葉國華對成立香港中心並不那麼迫切。他說,正因為國研會首次由「外人」去操辦,北京有關方面也要時間去適應,所以他須小心制定香港中心的章程,目前仍在草擬中。

  不過,他透露,香港中心將由50至100人組成,包括企業家、學者、專家、傳媒人等,都來自大陸以外。他說:「香港缺乏國際關係問題專家,可能需多吸收歐美及東南亞的人。」

  前香港大學校長、新加坡東亞研究所主席王賡武教授,就已口頭接受了葉國華的邀請,擔任香港中心的成員。

港發展智庫經費不足

  至於該中心的經費,葉國華表示仍未定下目標,須根據香港中心的章程而定,不過,肯定需要在香港籌募部分經費。

  訪談至此,葉國華顯得有點感慨,因為作為香港首名辦智庫的人,過去20多年曾培養出多名治港人才,然而他發現,香港在支持智庫方面的資金仍嚴重缺乏,以致智庫難以發展。

  他說,香港的治港人才明顯不足。不過,香港在中國大陸目前剛開始的「復興」(葉反對用「崛起」這個詞,因它顯得太硬)過程中,可以起到示範作用,以推廣中華文化,介紹新的中國文明。

  至於馬英九當上台灣的總統,兩岸關係正進入一個良好的互動時,葉國華認為,港府應迅速改變思維,爭取台灣各界包括在野民進黨對香港的親近,從而減退對大陸的疑慮。

  對港府高官思維有相當認識的葉國華坦言,不期望港府能夠很快就改變,因此,關鍵仍在北京,須適時對港府提出新的工作指引,以便香港在新的兩岸關係中發揮作用。
在2003年急流勇退,主動從政界返回商界的葉國華,今天因香港中心的即將成立而再度活躍起來。他是否靜極思動呢?對此,他否認,並強調他並非重返政界,只是感到這是一個中國國民應有的責任。
  他說,香港中心成立后,日常運作將交由他人打理,而他仍專註個人的生意。他的名片上寫上:「家在香港、根在地球」。這正是他的個人理念。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9: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