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蓄勢待發 日本海上自衛隊對中國海軍構成嚴重威脅

[複製鏈接]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8-5-29 04: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本海上自衛隊「金剛號」宙斯盾驅逐艦  

去年以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擴軍步伐令人矚目。先有具備准航母性質的直升機驅逐艦「日向」號、自行設計建造的AIP潛艇「蒼龍」號分別在2 007年8月23日和1 2月5日下水;後有第6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足柄」號於今年3月1 3日交付使用;緊接著在3月26日,日本海上自衛隊開始了自1954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整編,對負責導彈防禦和海外任務等的護衛艦隊、負責海上警戒和救援活動等的航空集團的編製體系、指揮系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日本政府期待通過此次組織機構的整編,實現海上自衛隊靈活應對各種任務的目的。隨著海上自衛隊新型裝備的服役和綜合作戰能力的不斷增強,日本在全球發揮軍事影響力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正試圖通過在地區和全球發揮軍事力量的方式提高其國際地位,從而向「正常國家」、政治大國目標邁進。  


醜聞掩蓋下的企圖  


由於自2007年初以來一連串醜聞事件接連發生,目本海上自衛隊在今年3月8日緊急召開指揮官會議,認為目前海上自衛隊無法應對長期海外派遣等擴大任務範圍的問題,而且裝備不夠現代化。日本海上幕僚監部表示: 「在人員、裝備、預算無法增加的情況下,希望通過有效使用部隊實現靈活應對的目標」。3月21日,日本防衛大臣石破茂處分了88名負責幹部及出事人員,並解除了海上幕僚長(相當於海軍司令)吉川榮治的職務,三天後新的海上幕僚長赤星啟治走馬上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為此指出,希望防衛省採取的這些措施能夠鼓勵「防衛省和自衛隊重建自我」。但當時防衛省官員就聲稱,這些舉措尚不夠。5天後的3月26日,海上自衛隊宣布進行大規模整編。  


從表面上看,是一系列醜聞揭開了日本海上自衛隊大整編的序幕。這些醜聞包括「宙斯盾」機密情報外泄、「白根」號驅逐艦在港口發生火災、「愛宕」號驅逐艦撞沉漁船等,件件讓海上自衛隊臉面丟盡。先是2007年1月下旬,日本警方以「違反入國管理法」名義逮捕了一名二等士官的妻子,在該士官家中搜查時,赫然發現一個存有「宙斯盾」艦相關數據文件的外接式硬碟。硬碟內保存的內容屬於美日相互防衛援助協議中所規定的「特別防衛機密」(「特別防衛機密」是美方提供給日方的武器裝備品質性能機密情報中密級相當高的級別)。隨後,在2007年5月,日本警方突擊搜查了海上自衛隊的一所軍校,查扣了大量物品。12月13日,警方逮捕了海上自衛隊三等海佐(相當於海軍少校)松內純隆,並對多名海上自衛隊隊員進行了調查。所獲情報包含「宙斯盾」武器系統和雷達性能極限數據在內的9份重要機密文件,是在美國提供信息的基礎上於2000年由程序業務隊(現為艦艇開發隊)製作、在艦艇系統操作者「幹部專修科信息處理課」等課程上使用的資料。警方調查結果顯示,上述情報並未在自衛隊外泄露。  


就在警方調查「宙斯盾」機密情報外泄案的過程中,2007年11月14日晚上10點20分,停泊在日本橫須賀的「白根」號直升機驅逐艦(DDH 143)發生大火,經過16輛消防車持續8小時的撲救后,火災才子12月15日早上得以撲滅。如果說「白根」號的大火來得蹊蹺,那麼更蹊蹺的事情還在後面。今年2月19日,在日本千葉縣以南40千米的太平洋海面,日本海上自衛隊標準排水量7700噸的導彈驅逐艦「愛宕」號一頭把排水量僅為7.3噸的漁船「清德丸」號撞為兩節,船上一對漁民父子失蹤。「愛宕」號是2007年3月才正式服役的第五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裝備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等觀測系統,可它卻像睜眼瞎似地與漁船來了個親密接觸,以致在日本上下鬧得沸沸揚揚。然而,這樣的事兒還遠未完。今年3月3日,日本海上自衛隊驅逐艦「松雪」號和「濱雪」號訪問越南胡志明港,當天「濱雪」號就在停靠胡志明港之際與一艘柬埔寨貨船擦撞。3月4日上午9點半左右,一艘越南籍貨船又先後與「松雪」號和「濱雪」號驅逐艦相撞,儘管未造成船上人員傷亡,但日本防衛省卻已感如履薄冰。  

  

「愛拓」號導彈驅逐艦(DDG-177)下水儀式  

毫無疑問,這一連串的醜聞推動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整編,但它絕不是主要原因。事實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整編計劃早在這一一連串事件之前就已確定,只是配合這次的事故處分加以實施,希望藉此重建人們對海上自衛隊的信心。此次編製體制調整,是在延續現行《防衛計劃大綱》的基礎上推進合理化方針的一環。2004年12月,日本內閣通過《防衛計劃大綱》基本方針,要求日本自衛隊加強防衛力量的合理化、高效化、合同化,進一步充實防衛力量特別是提高防衛力量的質量,以適應現代軍事革命的需要,並以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彈道導彈的擴散、應對恐怖主義等新威脅為課題。日本政府希望通過這次組織機構的整編,實現海上自衛隊靈活應對各種任務的目的。海上自衛隊整編的主要任務是減少戰術單位數目,增加單一戰術單位的戰艦數量,減少指揮層次,意在提高指揮的效率,總體目標都瞄準提高指揮的質量,增強自衛隊的快速反應及聯合作戰能力。  


追求快速反應和聯合作戰能力一直是日本自衛隊的重要目標。2004年12月日本內閣安全保障會議通過的「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2005~2009年)」就明確了新設中央快速反應部隊的目標。到今年3月26目整編開始時,作為中央快速反應部隊核心力量的中央快速反應連隊已完成編製,共編有約700人。中央快速反應部隊直接受日本防衛相管轄,主要任務是應對災害、游擊戰等各種事態以及強化日本在國際維和行動中的作用。除了這支快速反應連隊外,專職應對核生化恐怖襲擊的中央特殊武器防護隊以及應對特殊武器的衛生隊也一併在3月26日成立,自衛隊第一直升機團也在當天完成了整編。總人數約4200人的中央快速反應部隊由此已初具規模。  


除恢復海上自衛隊的士氣和提升海自的作戰能力外,此次整編舉動還有更深層次的意圖。在冷戰時期,日本軍事戰略的基點是「本土防禦」。冷戰結束后,美國推行單邊主義政策,要求日本為其分擔更多的「軍事義務」,日本遂開始了其軍事戰略向「海外軍事干預型」的轉變,而1992年通過的「海外派兵法」更成為軍事戰略調整的一個分水嶺,日本正式啟動了由「本土防禦型」向「海外軍事干預型」轉變的軍事戰略調整。日本新的《防衛大綱》把「國際和平合作」作為自衛隊的基本任務,標誌著日本「海外軍事干預型」軍事戰略的形成。  


受憲法不戰條款的限制,日本自衛隊是不能隨便向海外派兵的。過去派兵,日本政府都是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以求國會批准(1992年通過的「海外派兵法」也是臨時性的法律)。這次借著新型作戰部隊的誕生,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已表示將立即提交向海外派兵的永久性法案《自衛隊海外派遣恆久法案草案》,允許政府在未能獲得聯合國決議許可的情況下向海外派遣自衛隊參與國際維和行動。該基本法得到國會批准后便可一勞永逸地解決上述麻煩。說到底,日本希望陸續通過一系列子法的途徑,架空乃至最終刪除憲法中的不戰條款,今後就可以「堂堂正正」地派兵海外,解除謀求軍事大國的法律禁錮,從而可以大肆發展軍力,成為軍事大國。  


50年來規模最大的整編  


日本是一個傳統的海洋國家,領土由3000多個島嶼組成,海岸線長達3.4萬千米。由於固有的島國性質和獨特的自然條件,海軍在日本興衰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臭名昭著的豐臣秀吉試圖征服朝鮮使用的海上力量,到明朝騷擾中國沿海的日本倭寇,都是日本早期海軍的雛形。1855年,日本正式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海軍,隨後就在甲午海戰中打敗清朝北洋水師,在日俄海戰中幾乎全殲沙俄太平洋和波羅的海艦隊,穩穩坐上了東亞霸主的席位。二戰初期,日本海軍更是風光一時,東進襲擊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南下控制東南亞,在整個西太地區勢不可擋。然而,日本也因中途島一一戰的失利而節節敗退,最後在1945年舉國投降。戰後,日本海軍被強令解散,但在美國的扶持下,日本又迅速重建起海上力量。1950年,日本成立了警察預備部隊,編有8000名海上保安人員。之後不久,日本便以舊帝國海軍軍官為骨幹,組建了海上警備隊。1954年7月,海上警備隊改稱為海上自衛隊。從此,日本海軍軍種正式重建,到1954年底,兵力發展到1.5萬人,各型艦艇150餘艘(約5.8萬噸),各型飛機近50架。  


自重建后,日本海自歷經多次擴充和調整。在50年代中期把海上警備隊改稱海上自衛隊時,日本就新編了第3艦隊群、聯合艦隊、掃雷隊群,原第1、2艦隊群改稱第1、2護衛隊群,新設吳地方隊,成立了海上自衛隊參謀部和幹部學校。從那時起到60年代,日本海自在「漸進擴軍」的建設理論指導下,重點建設近岸輕型兵力,發展近岸反潛、護航和掃雷裝備。至60年代初,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發展到3萬餘人,200多艘艦艇(約10萬噸)和200多架飛機。為適應發展的需要,又在編製上進行了調整和充實,成立了第3護衛隊群,將第l、2、3護衛隊群編成護衛艦隊;新編了第1潛艇隊,轄「早潮」、「若潮」型潛艇,這是日本戰後的第一支潛艇部隊,隸屬吳地方隊:設立了航空集團、教育航空集團以及練習艦隊等。60年代中後期,海上自衛隊在其護衛艦隊下新編第4護衛隊群,使水面作戰艦群達到4個,各地方隊也均編配了1個護衛隊。此外,日本於1965年新編了第2、第3、第4潛艇隊,組建了第l潛艇隊群,共裝備12艘潛艇。此次擴充后,海上自衛隊人員達4萬人,艦船達14餘萬噸,作戰海域擴大到周邊500海里範圍。  


上世紀70年代初, 日本確立了「專守防衛」軍事戰略並制定了第四期防務計劃(1972~1977年)。根據新的戰略和防務計劃,海上自衛隊在編製上進行了進一步調整和擴充,在第l潛艇隊群編成內成立了第5潛艇隊,新編第2潛艇隊群,第3、4潛艇隊轉而隸屬於第2潛艇隊群。1976年,日本制定了《防衛大綱》(1976~1986年),提出了新的軍事戰略設想和自衛隊建設方向,其核心是加強海自「基礎防衛力量」建設,要求海自進一步提高保護海上交通線的能力。隨著裝備的發展和任務的增加,海上自衛隊在作戰編成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組建「八八艦隊」,即每個艦隊由8艘驅逐艦和8架反潛直升機組成,大幅度提高了反潛、防空和反艦能力。  


目前,日本海自編製定員45752人,實有兵力約4.4萬人,共裝備各型主戰艦艇150餘艘,包括常規潛艇17艘、驅逐艦42艘、護衛艦12艘、運輸登陸艦4艘、掃雷艦艇28艘;編有1個自衛艦隊(即聯合艦隊)和5個地方隊(分別駐橫須賀、吳、舞鶴、佐世保和大湊)。自衛艦隊下轄4支護衛隊群、1個航空集團和1個潛艇艦隊。每個護衛隊群由3個護衛隊編成,每個護衛隊轄2~3艘驅逐艦,計8艘驅逐艦。這樣,整個自衛艦隊共有12個護衛隊,計32艘作戰艦艇,總噸位約11.4萬噸,人員6400名。航空集團是聯合艦隊的岸基航空兵部隊,主要任務是擔任日本周圍海域的空中巡邏警戒、港口和海峽防禦、海上救護、協同艦艇部隊實施反潛作戰等。航空集團轄16個巡邏中隊、6個飛行訓練中隊、1個訓練支援中隊和1個運輸中隊等,裝備有數量僅次於美國海軍的P一3型「獵戶座」反潛巡邏機,總量為104架,此外還有90多架先進反潛、多用途直升機。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此次大整編,是自1954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編製體制調整,涉及護衛艦隊和海上航空部隊的編製和指揮系統。在艦艇部隊方面,主要是對護衛艦隊司令官指揮下的駐橫須賀(神奈川縣,自衛艦隊司令部也駐橫須賀)第一護衛隊群、駐佐世保第二護衛隊群、駐舞鶴(京都府)第三護衛隊群、駐吳(廣島縣)第四護衛隊群等4個護衛隊群進行重新整編。目前一個護衛隊群由旗艦和3個護衛隊(7艘驅逐艦)共計8艘驅逐艦組成,整編后將變為由旗艦和2個護衛隊(8艘驅逐艦)共9艘驅逐艦組成,護衛隊規模所有擴大。由此,原隸屬於4個護衛隊群的12個護衛隊將精減至8個,原隸屬於5個地方隊的6個護衛隊將編入護衛艦隊。護衛隊群還將應對長期執行海外任務的情況。在航空兵部隊方面,將目前8個裝備P一3C反潛巡邏機的巡邏中隊精減為4個;位於大湊(青森縣)、吳和佐世保的各地方隊、教育航空集團(干葉縣)下屬的航空隊和救援飛行隊將各自進行整編,指揮權轉歸航空集團(神奈川縣)所有。警戒和救難直升機也將重新整編。此外,為促使指揮系統迅速化,日本海上自衛隊將把各艦隊指揮官的命令到達部隊的中途程序加以簡化,將作戰命令一元化,同時還把指揮官分成兩類,分別負責平常的訓練和緊急事態的處理。訓練工作也將由護衛艦隊司令官進行一元化管理。  

在海上自衛隊整編的同時,日本陸上自衛隊中央快速反應連隊也在櫪木縣宇都宮駐地舉行成立儀式。這支連隊今後將主要承擔應對游擊戰、反恐等特殊作戰任務。中央快速反應連隊編製為700人,隸屬於去年成立的中央快速反應部隊。據介紹,這支「尖刀連隊」今後將在主力部隊到達前執行各種應急任務,如救助和運送海外日本人撤離危險地區,緊急增援國內突發事件或重大災害現場等。還是在3月26日,日本自衛隊陸海空部隊首支常設聯合部隊「自衛隊指揮通信系統部隊」在防衛省舉行授旗儀式,宣告正式成立。為實現自衛隊陸海空部隊的統一指揮調動,日本從2006~g3月開始推進自衛隊的聯合行動。26日成立的「自衛隊指揮通信系統部隊」就是在信息通信方面為聯合行動提供支持的首支常設聯合部隊。這支部隊由大約600名官兵組成,主要任務包括管理自衛隊在全國各駐地問的通信網路,應對敵方的網路攻擊等。  


  


變被動「防守」為主動「出擊」  


日本雖在二戰中遭受重創,但戰後在美國的大力扶持下,日本依靠科技、貿易立國政策,創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迹,迅速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伴隨而來的是,}]本開始不滿足僅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經濟巨人」的角色,而是妄圖把自己變成「軍事大國」和「政治大國」。早在1982年中曾根組閣之初就提出了「對H本戰後政治進行總決算」的口號,並且直言不諱地聲稱: 「今後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強日本的發言權。」而後,日本緊緊盯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一具有世界事務決定權的位置,積極申請加入,到處遊說,以期得到眾多的選票。至今日本在這一方面仍在不停努力。  


日本政府相信,若要成為政治大國,必須首先是軍事大國,而軍事力量的標準是「海外軍事干預」的能力。為了達到這種能力,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掀起了一股「擴軍熱」。作為島國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對保障其經濟發展尤為重要,日本以此為由,將海上力量的發展放在優先地位,建成服役了大量先進艦艇。為滿足政治上的需要,海自已從「近海防禦」轉為「遠洋積極防禦」戰略,即從殲敵於近岸、海濱、灘頭的消極防禦轉向中遠海大縱深立體防禦,並擔負起了關島以西、菲律賓以北、周邊數百海里、兩條1000海里航線的防衛任務。與此同時,日本還提出了戰時封鎖宗谷、津輕及對馬三大海峽,把日本建成「不沉的航空母艦」的口號,推行「海上決戰、遠海殲敵」的作戰方針。目前包括海上自衛隊在內的日本自衛隊編製體制的大調整,表明日本自衛隊正由防守型向出擊型轉變,可以說,日本自衛隊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國內駐紮、專守防衛的武裝力量了。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每年都投入世界第二的高額軍費,大量採購高精尖武器裝備,使軍事力量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已具備了實施「海外軍事干預」的能力。日本海上自衛隊在1954年組建之初的任務限於維持國內治安和防禦外來侵略,70年代開始實施的「專守防衛」戰略也重在防守和保護海上交通線。但隨著經濟實力的大幅攀升和軍事能力的不斷發展,日本蠢蠢欲動。海灣戰爭為日本出兵海外提供了借口,1991年4月26日,日本向波斯灣派出由4艘「初島」級掃雷艇、1艘掃雷母艦和1艘遠洋補給艦組成的反水雷艦隊,開戰後出兵海外的先河。1992年,日本通過《聯合困維持和平活動合作法》;1996年4月,與美國簽署《安全保障宣言》;次年,兩國又簽署了《日美防衛使用指針》:1999年,日本借口與日美安保重新定義相配套通過了《周邊事態法》。這些立法無一不是為自衛隊出兵海外製造法理依據。2001年「9·ll事件」后,日本不失時機地以「反恐」為名,出台了《反恐怖特別措施法案》、《自衛隊法修正案》和《海上保安廳法修正案》,即所謂的「反恐三法案」,為派兵支援美國打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戰爭大開綠燈。儘管阿富汗戰爭早已結束,但日本海上自衛隊至今尚有艦艇游弋在印度洋上。日防衛廳官員一語泄露「天機」:駐紮在印度洋的海上自衛隊艦艇是日本面向世界的窗口,不能隨意撤回。  


從表面上看,日本武裝力量的規模並不大。但實際上,同傳統軍事強國的英國相比,除核武器、遠程轟炸機、核動力潛艇等少數幾個領域外,日本的軍事實力已相當於或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軍事強國之一,特別是海自的綜合作戰能力甚至已經超過俄羅斯海軍的太平洋艦隊。  


不僅如此,為繼續增加自衛隊海外軍事干預的能力,近年日本正在實施新一輪擴軍計劃。按照該計劃,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艇耍呈現大型化、遠洋化發展趨勢;航空自衛隊裝備呈現遠程化發展趨勢;陸上自衛隊呈現高技術化、數字化發展趨勢。這些發展變化都顯示了日本在進一步為其實施海外軍事干預作準備。所以要考察海上自衛隊的這次大整編,必須把它放到自衛隊的總體整編背景下來分析。日本自衛隊此次編製整編,既在增強各軍種的獨立作戰能力,還在於各種力量的整合。如新組建海上護衛隊群,精減護衛隊,在指揮上更為順暢:隨著新型艦艇的加入,作戰能力也較現有護衛隊群有較大提升。新組建的指揮通信系統部隊就相當於聯合作戰司令部,負責指揮海陸空自衛隊協同作戰。整編后的對外效果則進一步強化了與駐日美軍的協同作戰能力,提高了海外派兵能力和應對中國、朝鮮等方向的作戰能力。如航空自衛隊整編方案的重點就是將處於東京都府中市的司令部遷移到橫田基地,與駐日美軍第5空軍司令部聯合組建「共同統合運用調整所」,共享有關在防空和彈道導彈防禦方面的信息。  


日本自衛隊此次力量整編有面向海外派兵的內容,而且在指揮上更加靈活快捷,戰鬥力進一步提升,顯然意在使「駐」軍「動」起來,變被動「防守」為主動「出擊」,滿足快速對外用兵的實際需求。與編製調整相呼應的是,日本首相福田康夫3月25日表示,他將推動通過允許日本向海外派兵的永久性法律。近年來,海外派兵、參與反恐和反導防禦等活動已經擴大了海上自衛隊的實際職能。聯繫到自2007年以來日本在軍事上的一系列動作,如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強化反導系統建設、全面整編自衛隊等可以看出,一支隨時能夠主動出擊的日本軍隊已呼之欲出。針對這次整編,日本內部也有人認為,對自衛隊實施整編,無論是以精銳野戰部隊為核心的中央快速反應部隊,還是作戰能力更強的護衛隊群,已儼然成為能夠隨時投放前線的遠征部隊。有了這樣的部隊,日本今後就能以保護海外僑民等為由,迅速向發生爭端的海外地區派兵。而在達到海外軍事干預合法化后,日本便為謀求軍事大國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借口海外軍事干預能力不足大肆研製與購買高技術武器裝備,擴充軍力,使海外軍事干預為日本謀求軍事大國服務。這不僅將徹底改變日本作為和平國家的形象,構成憲法所禁止的「武力威懾」,而且也成為未來亞太地區安全的隱患。  


亞太安全面臨挑戰  


多年前,美國著名軍事評論家A·D·巴克爾先生在其所著《當代世界海軍評論》一文中就指出:「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在已成為西太平洋地區最強大的海軍力量。日本政府從來沒有停止海軍現代化的努力,不斷有新型軍艦、新型海軍戰機和海戰武器系統悄悄投入服役,這不能不引起曾遭受到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的警惕!」經過數年時間的發展,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實力已非往日可比。實際上,此次整編只是海上自衛隊「變臉」的一部分,但它折射出的卻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勃勃野心。近年來日本海上自衛隊從戰略思想、武器裝備發展到防禦重點都在調整,亞太地區及我國的安全面臨挑戰。  


在軍事戰略上,日本採取了「主動先制」的積極防禦戰略,2004年12月出台的《防衛計劃大綱》從戰略指導上確立了主動先制的戰略思想。大綱提出了「防止威脅,保衛日本」和「開展國際和平合作,改善國際環境」兩大安全戰略目標,將安全保障的著眼點從國內安全拓展到國際安全,把國際緊急救援、聯合國維和行動、對美後方支援、反恐行動等「海外行動」提升為日本自衛隊的基本任務。在具體實踐方面,日本海上自衛隊趁海灣戰爭之機首次跨出了國門,其行動範圍已由本土擴大到日本周邊地區乃至全球。2001年10月通過的《反恐特別措施法案》突破了《周邊事態法》中自衛隊對美支援的區域在「周邊地區」的限制,允許自衛隊在有關國家「同意」或在「非戰鬥地區」的前提下在外國領土上開展活動。2001年底,日本在東海的中國專屬經濟區內擊沉了一艘「可疑船隻」,首次從作戰行動上突破了「專守防衛」的政策限制。2002年通過的《武力攻擊事態法》,更是將行使武力的時機從「遭敵入侵后」提前到「遭到武力攻擊」或「可能遭到武力攻擊」時。  


日本海上自衛隊已建成6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並在建2艘排水量為1.35萬噸的准航母型直升機驅逐艦,其中首制艦「日向」號已於2007年8月23日下水,定於2009年3月正式服役,2號艦計劃於2011年完成。「日向」號驅逐艦是日本自二戰結束以來建造的噸位最大的驅逐艦,建造費用高達1000億日元(約合8.62億美元)。該艦採用類似航母的全通式甲板,可搭載ll架直升機,因此有「直升機航母」之稱。2007年,日本還建造了一艘5000H~E級的導彈驅逐艦,為「宙斯盾」驅逐艦應對彈道導彈時提供保護。海上自衛隊目前擁有lO艘先進的「親潮」級常規潛艇,而2007年12月5日剛下水的「蒼龍」號新型潛艇更使其水下作戰能力如虎添翼。該艦是「親潮」級潛艇加裝「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AIP)的新型潛艇的第一艘,能在水下低速航行2周,大大提高了隱蔽性。日本在今後4年內將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建造4艘「蒼龍」級AIP潛艇。不難看出,這些新型武器裝備不僅在亞太地區屬於頂級水平,即便在世界範圍內也屬一流之列。日本政府的智囊機構「日本戰略論壇」在2007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還建議,日本應擁有先制打擊導彈基地的軍事能力,建議在海上自衛隊艦艇、潛艇上裝備「戰斧」巡航導彈。  


在對手判斷上,日本把戰略重點轉向西部和西南方向。近年來,日本不但反覆鼓吹「中國軍事威脅論」,還不斷調整布防,從此前以蘇聯為假想敵即「重視北方」態勢轉變為防備朝鮮和中國的「重視西南方」態勢,企圖以沖繩列島為依託,構築一條封堵中國進出太平洋的屏障。同時,日本提出「領域防禦」的新概念,把包括偏遠孤島和專屬經濟區在內的廣泛領域作為其防禦範圍。目前,日本在加強西南軍事部署方面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陸上自衛隊將於2008年把駐沖繩部隊員額由1000餘人擴編至3000人;海上自衛隊在九州沿岸已部署5個監聽設施,而航空自衛隊擬對駐沖繩的戰鬥機進行現代化換裝。二是從2008年開始在沖繩縣那霸基地部署約20架F一15J主力戰鬥機,以取代那裡的24架F一4EJ戰鬥機;將於2008年在愛知縣小牧基地首次部署Kc一767空中加油運輸機;決定向美國購買「全球鷹」或「捕食者」無人機,部署在九州地區。三是將於2008年在宮古島完成電子監聽站的建設。日本還在強化下地島及先島群島的基地建設,增強向這些海區進行快速補給的能力,並將下地島的民用機場用作日美共用的軍用機場。  


日本不僅從戰略、武器裝備等方面做好應對周邊事態的準備,而且還直接把目標針對中國,此次海上自衛隊整編就有做好準備,以便在台海、東海及釣魚島等周邊地區「有事」時能作出快速反應之意。日本《周邊事態法》故意對「周邊」這一概念模糊化,尤其在是否包括台海問題上一直閃爍其詞,不過某些日本政客總是按捺不住,時不時跳出來聲稱「周邊」就包括台海,暴露了日本欲插手台海事務的圖謀。在東海和釣魚島問題上,日本海上自衛隊也在加緊備戰。有專家指出,日本一直認為中曰雙方很難在東海油氣田之爭上達成共識,因此有必要為東海衝突做好準備。其實自從東海油氣田紛爭發生后,日本方面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文攻武嚇」的準備工作,除了由執政黨成員、內閣成員、議會議員從多角度就東海油氣田開發問題製造輿論攻勢之外,在軍事上也廣泛散布日中在東海「對峙」的消息,以便為軍事介入東海油氣田爭議「未雨綢繆」。海上自衛隊計劃在今後幾年內斥資3500億日元更新艦隊,目的就是為加強在東海海域的保護行動。此外,日本還緊鑼密鼓地為海上自衛隊在東海主動出擊製作「合法衣」。2006年1月3日,日本打著「強化領空保衛」的幌子,恢復航空自衛隊戰機在海上巡邏期間的空中交戰權,就是為日本派戰機護衛東海能源開採行動制定的法律基礎。2007年4月20曰,日本國會通過了《海洋基本法》,成立以首相為本部長的「綜合海洋政策本部」,確立了旨在促進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確保海上交通安全的海洋基本政策,並強調要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孤島,認為孤島對保護日本領海與專屬經濟區、確保海上交通安全、促進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以及保護海洋環境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無疑,在東海及釣魚島等問題上,我國面臨的困難正在加劇,維護領土領海主權和保護海洋權益的鬥爭任務將十分艱巨。

55

主題

4021

帖子

3480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480
沙發
sam333 發表於 2008-5-30 11:16 | 只看該作者
東海中日火藥桶。為維護國家主權必需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49

帖子

7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1
3
monkey0403 發表於 2008-5-31 08:55 | 只看該作者
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鬆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