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滕吉文:地震預測存在三大困難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8-5-27 0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記者:陸琦  肖潔




  
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第71~74場主題報告會於5月24 日~25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報告會聚焦汶川大地震,中國科學院滕吉文、崔鵬、葛全勝、倪四道4 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地震發生的成因、地震災害的預警及快速評估進行了深入探討和思考,並對地震災區的次生災害預防、災后重建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第71場報告會的主題是:地球內部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與強烈地震,由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主講。

滕吉文指出,地震預測既是一個亟待攻克的世界性難題,又是一個亟待實施的防震抗災工程。他說:「地震的孕育、發生和發展受眾多要素的制約,而且每一次地震都有其本身的特點和深層動力過程。為此,給地震的預測帶來了眾多的未知數。然而,地震科學工作者從來未曾忘記過這是自己的天職。」

地震學家把地震預測定義為:同時給出未來地震的位置、大小、時間和概率4種參數,每種參數的誤差小於等於一定的範圍。

地震預測通常分為長期預測、中期預測、短期預測和臨震預測。在我國,以數年至10年、20年為長期;1年至數年為中期;數月為短期;數日至十幾日為臨震。

滕吉文說:「儘管地震預測目前已有一些理論模型,但是和實際還有很大差距。地震可預測性的困難,源於人們不可能以高精度測量斷層及其鄰區的狀態,並且對其中的物理定律仍然幾乎一無所知。」

滕吉文指出,地震預測的困難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

其一,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迄今最深的鑽井是前蘇聯科拉半島的超深鑽井,達12公里,和地球平均半徑6370公里相比還是「皮毛」,還是解決不了直接對震源進行觀測的問題。「通過地球物理方法精確探測深部介質與結構,對預測地震發生的地點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其二,大地震的非頻發性。大地震的複發時間比人的壽命、比有現代儀器觀測以來的時間長得多,限制了作為一門觀測科學的地震學在對現象的觀測和對經驗規律的認知上的進展。迄今對大地震之前的前兆現象的研究仍然處於對各個震例進行總結研究階段,缺乏建立地震發生的理論所必需的切實可靠的經驗規律,而經驗規律的總結概括以及理論的建立驗證都由於大地震是一種稀少的非頻發事件而受到限制。

其三,地震物理過程的複雜性。地震是發生於極為複雜的地質環境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過程是高度非線性的、極為複雜的物理過程。地震前兆出現的複雜性和多變性可能與地震震源區地質環境的複雜性以及地震過程的高度非線性、複雜性密切相關。

滕吉文認為,實現地震預測的科學途徑主要包括: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家群體;強化對地震及其前兆的觀測和真實規律的識別;堅持地震預測科學實驗,即地震預測試驗場;加強強烈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精細深部介質和構造環境的研究;多元可靠信息的集成和綜合研究;加強國內合作與國際合作。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島)曾發生了多次強烈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災害一次次發生,但是基於地震預測的艱難,人類尚無力阻擋。

滕吉文指出:「在對地震預測的不斷探索進程中,強化防震、抗災乃當務之急。地震預測和防震、抗震必須并行,即實施『雙軌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重大破壞和經濟損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4: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