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震預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複製鏈接]

142

主題

706

帖子

2619

積分

禁止訪問

積分
26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anwoo 發表於 2008-5-28 11: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地震預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08年5月28日8:10:25(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網  

21世紀經濟報道/「我們這些在一線工作的,對這次汶川大地震確實沒有實現成功預報,感到很痛心。」近日,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釒宏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語氣凝重。
  「預報」和「預測」

  面對質疑之聲,地震系統一直堅持「地震預測是世界難題」的態度,並呼籲世人要用科學理性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問題。

  然而,在痛苦與辯解之外,也有一批業內人士從地震預報的制度層面進行反思。

  據孫士釒宏介紹,事實上,四川省地震局在今年早幾個月,曾做出了一個分析,表示四川在未來幾個月內可能將有大震。這一材料,上報給了四川省政府。

  「但這個並不是地震預報。」孫士釒宏強調,這個材料只是背景性的材料分析,給四川省政府當局做決策參考之用。

  這樣的預報流程,是依照國務院《地震預報管理條例》相關規定來執行的。在這份1998年10月17日發布的條例中,詳細規定了地震預報的整個環節。



  依照條例規定,一次完整的地震預報要走三個程序:形成地震預報意見——針對地震預報意見進行專家委員會評審——發布地震預報。

  其中,對於地震預報的發布,該條例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對全國性中長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而省、自治區、直轄市區域內的地震長期、中期以及短臨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而已經發布短期預報的地區,如發現明顯臨震異常,緊急情況下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並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管理地震工作機構和中國地震局報告。

  事實上,「在我的經驗里,國家層面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次短臨預報的評審活動。」孫士釒宏表示。

  規定雖然清晰地勾勒出地震預報的「三部曲」,但往往到了地震預報發布這一階段,就遇到現實問題的糾纏。

  「就拿汶川地震來說,四川省政府沒有收到四川省地震局的明確的預報意見,即沒有預報具體時間,也沒有預報具體什麼地方,缺乏地震預報的三個要素構件。」孫士釒宏表示。

  對於震情預測,各級地震部門每周都要集中專家會商,從地震學、地形變、地磁、地電、重力、地應力、地下水、動物異常等各個方面去判斷,經常是「口沫橫飛」,意見不一。

  即使最後「投票表決」形成明確的會商意見,肯定會寫成「有發生幾級以上地震的可能,但是也不排除不發生的可能」,然後向政府報告。

  如果是拿一個模糊的預測意見,政府在決策時自然很為難。地震預報是一把雙刃劍,你報了它不來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針對這種可能性不大的預測,地方政府一般採取「外松內緊」措施來處理,比如加派執勤警力和完善醫院配套措施等。

  因此,有地震預報專家表示,中國的地震預報或可參照歐美國家的做法,在制度設計上在「預報」和「預測」之間有一個寬鬆的尺度。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相信對於科學家來說,做出預報時就沒有那麼艱難了。」中國地震局系統內一位資深專家表示。

  從「可以」到「很難做到」
  政府部門面對地震預報時的欲言又止,完全是因為目前地震預報的低成功率。

  目前,在國內地震學術屆,絕大多數人都持有「地震預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尤其是短臨預報,短期內還無法實現」的觀點。

  新中國成立不久,1953年,中國科學院就設立了「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由著名科學家李四光、竺可楨任正副委員,開展包括地震預報在內的研究。

  而中國地震預報的大發展,則肇始於1966年邢台大地震。據專家回憶,當時地質部、石油部、測繪局、水電部,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以及北大、科大等大專院校到邢台地地震現場去進行試驗研究。

  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宗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曾回憶起當時的一個有趣的細節:邢台大地震發生后,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說,大家爭取解決這個問題,科學院召開了一個全院大會,動員各個學科,都去幫助解決地震問題。生物研究所把試驗的動物搬到了邢台去,看貓的鬍子什麼時候波動。

  而1996年11月,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地球物理聯合會在倫敦召開「地震預報體制評估研討會」。在對地震預測幾十年的研究以及對各國地震預測考察后,包括蓋勒、傑克森在內的三名地震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聯名在美國《科學》刊發了一系列的論文,標題就是「地震不能預測」。

  此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地震預報的研究已經不再是主流。

  「對於地震預報來看,全球學者基本上是處於失望的狀態。美國、歐洲、加拿大是不做地震預報,日本有些人還用地震預報這個詞,但實際上做這個工作的人不多。在北美和歐洲,地震預報這個詞已經不是很有積極意義的詞了。」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成員、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王克林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據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長江學者陳永順教授介紹,目前,中國在世界地震預報領域中起到一個頂樑柱的作用,「只有中國有一個固定的機構,有經費,常年堅持不懈的對這個問題研究觀測」。(
  即便如此,中國地震學界的主流聲音對地震進行短臨預報已從過去認為「可以」轉變為現在的「很難做到」,很多學者也從過去的地震預報研究轉向了救災減災研究等。

  而少數堅持地震預測研究的學者,多是獨自進行研究,且在地震預報決策層無太大影響,被地震界稱之為「非主流派」。

  汶川之後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中國地震系統立即採取了行動。

  據了解,地震發生之後,四川、甘肅、陝西、重慶、湖北、雲南、青海省地震局,以及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都派出現場應急工作隊趕赴災區,開展應急工作。中國地震局向所屬各單位發出緊急通知,要求迅速收集災情,做好應急處置。

  位於北京三里河的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成為最繁忙的地方。

  不久前,在這棟大樓的地下三層,進行了一次高規模的內部震情會商。主要是三個議題:一個是對這次汶川地震及其西部的震情分析,重點還是介紹一下汶川地震的情況,序列的衰減情況,地質構造的特點;第二,汶川地震發生之後,對於我國東部地區的地震形勢做出一個相應的判定;第三,對於首都地震圈地區的判定。
  「對后兩個議題涉及的很少,重點還是第一個。」參加該會商會的一位專家表示,「這個會不是預測預報的會。主要討論現在我國地震嚴峻程度;我們主要應在哪些方面努力,例如哪些地方要增加一些流動觀測等。」

  5月18日下午,國務院總理、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溫家寶在中國地震局主持召開總指揮部會議時,明確提出「地震部門要加強餘震監測和趨勢分析,加密、強化現場流動觀測,把握震情的發展變化,及時提供可靠的預警信息,做好餘震防範工作,防止造成新的人員傷亡。同時,要統籌安排力量,科學部署,做好全國其他地區的地震監測工作。」

  更有地震專家建言,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中國地震預報工作。

  比如說,重拾「專群結合」的地震預報經驗。還有一些學者,呼籲改革目前地震局系統內部實行的雙重領導的機構設置。中國地震系統,省一級歸國家地震局垂直管理。省以下的地方地震局實行雙重領導,工資是由地方財政支付,業務上歸口省地震局管理。

  汶川地震發生時,孫士釒宏正在雲南考察地方地震局的建設,下到了保山地震局、龍陵地震局,這些地方機構反映地方地震工作開展起來還是很難。「解決地方地震局的工作積極性的問題,主要還是取決於體制的理順。」他坦言。

[ 本帖最後由 Janwoo 於 2008-5-28 12:03 編輯 ]

0

主題

7

帖子

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3
沙發
sigmund001 發表於 2008-5-29 14:04 | 只看該作者
jiba zhao cha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0: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