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天災、人禍、外交

[複製鏈接]

506

主題

1329

帖子

70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kfnew 發表於 2008-5-24 20: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嚴孟達
聯合早報

  四川5.12地震在一個星期的救災過後,進入了災后的善後和重建階段,人們才又猛然想起了另一受天災重創的緬甸。5月3日的納爾吉斯颶風蹂躪了這個天然資源豐富的窮國,它至今累積的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伊洛瓦底江流域250萬災民,直到今天只有25%得到救濟。

  過去三個星期來,如果國際的救濟品和救援人員能夠順利進入緬甸,局勢肯定不至於這麼糟糕,也不至於演變成為全球罕見的悲劇。

  比緬甸風災遲了九天的四川地震,中國在第一個星期全力投入拯救災民,第二個星期才有空檔舉行一連三天的舉國哀悼。拖延了兩個星期的緬甸軍人政府看到人家哀悼,也才來哀悼一番。過了三個星期,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才「有幸」於前天獲准進入緬甸視察災區。

  緬甸的人間慘劇,是天災重創在前,人禍加之於後。緬甸軍人政府對待災民的態度簡直是人神共憤,不只說不上體恤災黎,還改不了平日欺壓良民的本色,不把災民當人看待。國際社會對緬甸災民的絕境干著急,要去救災,還得聽他們開條件。對我們來說,我們也很難明白,為何緬甸人可以受得了。緬甸是個訊息封閉的社會,一切消息都是透過官方的報章發布,一般老百姓,不知外面的世界,也就沒有得比較,也就只能聽天由命,我們也許只能作這樣的理解。

  新加坡人對緬甸風災和四川地震這兩場接連而來的天災的反應,可看出不同的熱度。新加坡社會一向都能急人之難,緬甸風災之初,社會上馬上掀起一陣捐獻物資和籌款之風,但新加坡人的熱情馬上被緬甸的政治現實潑了冷水。繼之而來的四川地震,人們被中國人上下一心救災的情景所感動,災區內六、七千所震塌的學校,受害的學生無數,看在人們眼裡,更是揪心。緬甸也同樣有很多很多孩子受苦受難,我們對四川地震災民的同情甚於緬甸災民,這是無可諱言的,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血緣,這一點我們也無須掩飾。

  血濃於水所激發的同舟共濟精神在災難中更容易突顯出來,有誰會預料得到,台灣人民在過去兩個星期內表現出空前高度同胞情誼,民間的捐款再度證明台灣人在急人所難的慷慨上是不落人後。在香港方面,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顯示,四川大地震后,港人對北京(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上升,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也首次高於對香港人的認同。四川地震震出了港人的愛國心。

  華族新加坡人雖然有種族血緣的關係,但畢竟是隔了一層,我們社會的捐款風氣比不上港台,港台兩地電視第一個星期便辦電視賑災籌款節目,新加坡的電視慈善籌款明天才出台。做得遲總比沒做的好,我們做得比港台遲也是合理的。

  中國政府宣布三天舉國哀悼,駐外各地使館也開放供弔唁。我起初還估計,憑新中的交情,我國總理和兩位資政每年都要到中國走動,兩國領導人之間算是老交情,中國遭此國難之際,總理李顯龍應會到使館弔唁。法國總統薩科齊、英國首相布朗、美國總統布希也都到中國使館去簽弔唁冊,也可能為我國領導人構成某種壓力吧。但事實證明我的估計錯誤,不過李總理夫人何晶昨天還是去了使館弔唁,新華社特地發了這則消息,足見總理夫人的到場弔唁深受重視。

  代表國家弔唁事實上是一種具有實質的外交姿態,法、英、美國家領導人都去中國使館弔唁,傳達了某種信息。尤其是震災之前,西方國家與中國因西藏暴亂問題而鬧得非常不愉快,震災似乎給雙方提供了一個修補裂縫的機會。

    也許我國在許多課題上,如台灣問題、西藏問題上一貫立場堅定而鮮明,因此無須在「弔唁外交」上另作特別表現吧。

  四川地震發生時,李顯龍總理及其他領導人都迅速向中國政府發出慰問電,總理並表示要伸出援手,派出拯救隊伍到災場盡一點綿力。從中國政府在幾天後才選擇性的容許幾個外國,如日本、韓國、我國和俄羅斯(台灣和香港的拯救隊只能視為「境外」的拯救隊伍),也隱含著某種「救災外交」的意義。

  新加坡整體社會對其他國家的災難表現出的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對我國的外交也是一種加分。
愛江山,更愛美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0: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