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賑災捐款如何才能讓人放心

[複製鏈接]

603

主題

846

帖子

48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俺說兩句 發表於 2008-5-23 10: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果公益組織從一開始公開、透明、理性、明確地告知公眾信息,反而比模糊、隨意、多變、零成本的承諾,更加可信和真實,有利於建立社會信任。

    汶川地震后,面對巨大的社會捐贈額度,一個新的問題引起人們注意:怎麼保障它被足量投入賑災工作,能不能得到有效使用?

    據媒體報道,印有科威特支援標記的救災帳篷竟出現在成都某高檔小區,引來「群民怒吼」,眾多網友表示要緝拿挪用救災帳篷的罪魁禍首,更有網友稱已向中紀委舉報。(5月22日《新快報》)

    比較國際組織,包括香港公益組織的行為,我們的問題在哪兒?

    首先,二次捐贈途徑為主的漏洞。災後有網站和研究者調查,結果非常類似:80%以上的人通過行政途徑捐款,其中60%是通過自己所在單位。單位和居委會募捐的一個直接問題是:接下來的捐款給了誰?專業捐贈途徑不發達,使得捐贈中多轉一道程序,為監管造成流程上的漏洞。

    其次,更多依託良心而不是程序。一些公益組織負責人常說的一句話是請捐贈者放心:我們絕對問心無愧。其實,對於公益組織而言,不需要讓人們「相信」自己的公益性,而需要「證明」自己的公益性。國際上公益組織獲得公信力的最關鍵因素,就是嚴格的監管流程,包括政府的依法監管,第三方獨立審計,詳盡的審計報告,充分的信息公開,開放的社會監督體系等。例如樂施會針對緊急救援項目還設立特定監察程序,嚴格原始證明制度,公開所有款項運轉。正因為從不信任出發設立制度,才發展出相對良好的社會公信力。對中國的公益組織而言,如果能夠說「不要相信我,請追蹤賑災過程,公開捐贈記錄,核對購買價格,統計發放結果。」那麼我們的公益組織才算走向成熟。

    第三,流程的不確定性較大。例如,針對行政費用比例,在同一個組織的信息里,卻可能出現30%、10%、5%、「很少」、「沒有」等不同說法,表現出流程的隨意性,令人對資金運作不能放心;另一方面,說明組織的管理缺乏理性計算,甚至可以做出「沒有行政費,沒有留用資金」的承諾(《每日經濟新聞》5月22日)。很多國家都要求,募捐機構有明確的告知責任,需要向捐贈者明確出示含有組織宗旨、募款目的、經費使用監督、行政費用支出等的文字。所以,如果公益組織從一開始公開、透明、理性、明確地告知公眾信息,反而比模糊、隨意、多變、零成本的承諾,更加可信和真實,有利於建立社會信任。

    第四,社會資源的可選擇性較少,可能影響使用的績效。一般而言,壟斷性、集中性的資金使用容易出現低效問題,所以社會捐贈有多元選擇機制就非常必要。有網友無奈地評論:我從不懷疑有這些問題,但是看到無數的亡靈,我只能捐錢。解決這種無奈,只有拓寬募款的渠道,通過社會的選擇,提高資金使用的績效。

    目前,審計署已經著手對汶川地震救災款物的專題審計,相信這有助於提高慈善公信度。但公益組織要發展自己的公信力,終需避免上述問題。短期言,從良心、無私,走向程序、精確化管理、多元監督機制;長期言,發展更多元化的社會組織、專業捐贈途徑,以及獨立運作的組織體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1: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