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今中國開放引進的巨大盲區—-知識引進的缺失

[複製鏈接]

52

主題

122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牛律博導 發表於 2008-5-23 02: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今中國開放引進的巨大盲區—-知識引進的缺失

王大俗

透徹理解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TKTP金字塔(鏈)


T alent (人才)                       人才                      ---------       專家,教授,專業人員

K nowledge (知識)             知識      知識                  ---------       專業,書籍,教科書

T echnology (技術)        技術  技術   技術   技術             ---------       各種應用技術

P roduct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產品         ---------       多樣化產品


T,K,T,P分別代表人才, 知識, 技術,產品。 他們之間有生與被生的關係,但又各自獨立, 互不隸屬。隨意改變其內涵與外延, 混淆其間的關係,是中國百年來乃至今天仍在付出著沉重的代價。人才掌握產生知識, 且是複合多種知識; 知識孕育產生技術,且是多種技術; 技術引導產生產品, 且是多樣化的產品。這個四層金字塔結構里,上兩層屬高端,下兩層屬低端。人才最終起決定作用。 從第二層到第四層,愈是末端, 投資愈高,效益影響力也愈低。綜合四層,從吸收引進的角度看(世界範圍內), 第二層---知識, 當屬性價比最高,最易,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層。

各層性價比及中國情況的分析

人才上:中國實行走出去,請進來,非常英明。這影響著或說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命運。特點是周期長,投資也不菲。
技術上:中國在大力引進, 甚至將中國的明天押在了引進高新技術上。技術屬金字塔的低端, 投資巨大, 遠期效果不佳。對自主創新,增加核心競爭力意義不大。這是因為,(1)技術是各公司,廠家的生命線, 它主導著市場, 距效益最近, 所以是最受歡迎,最貴的一層。它雖是廠家的生命線,但它卻不是一個國家的生命線, 更不代表一個國家的未來。(2)技術不具有擴散及普及性。比如,一家公司引進了技術,視其如生命,藏於深閨, 以免泄漏。其它公司要用,還要高價重複引進,再深藏。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及高校學生,接觸都難,談何創新? 也就是說,高教與新技術完全脫節。所以說靠引進技術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及增加核心競爭力,十之八九要落空。(3)靠引進技術, 中國會永遠跟在別人後面, 填補空白, 永遠不會走到前面來。 假設說,明天美國向中國出口了最新的F-22戰鬥機及其技術,是不是說中國就與美國齊步了,甚至明天要超越了?不是不會, 而是絕對不會。首先中國引進之後,要消化吸收,特殊的材料及製造要配套,兩年之後能造出今天美國的質量水平, 應當是快的了。其次,美國仍然擁有設計製造該種飛機的技術人才, 並且對該飛機的優點弱點了如指掌, 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設計製造出性能優於F-22, 且加掛上針對該飛機弱點的武器系統。這樣裡外一算,中國與美國又相差了3-5年。這個假設形象說明了靠買技術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端。
產品方面: 我們目前在購買產品, 購買設備,仿製產品,還有極個別企業在盜版。 產品在金字塔的最底層,投資最多, 對企業個人或有一定影響。但對國家及長遠影響最小。作為國家不宜在末端上太多投資。
最後說知識: 中國對知識的引進上幾乎沒有什麼大動作, 似乎被遺忘了。這裡知識是指自然科學知識。概念區別有:文化≠知識。技術≠知識。比如說舞獅子,吃餃子是中國文化, 但是明顯不同於知識,對某一個產品的設計和加工過程是技術, 較局限,也明顯不同於高校里有普及性及綜合性的知識。中國是文化大國, 不等於說是知識大國。對知識的引進是有空間及必要的。當今的知識, 不僅包括幾十年都沒有改變的基礎知識,(比如說我國的現行大學教材), 也包括近幾年剛產生的新知識,新思維及新理論。 這些新的東西, 我們的高教知識系統里找不到, 卻基本都可以在國外的權威主流大學教科書里找到。

引進知識后產生的影響。 (比如說大批翻譯引進國外有代表性的權威的大學教科書)

讓國內學子接觸到最先進的知識體系, 幾年之後基於新知識基礎上產生先進技術將如雨後春筍,產生新產品也會是必然。基於國際上相同水平的知識平台,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將變得容易。屬於我們自己的自主創新的新技術也會是國際先進水平。這才是我國的核心競爭力。(部分學校使用外文原版教材,與翻譯成中文不可同日而語,力量小得多。讓有意來中國留學的各國留學生,通過漢語就能夠接觸當今世界上先進的知識體系。 會使中文更熱,留學中國人員更多。不僅增加了中國的影響力, 吸引力, 也會很快彌補引進知識的不大投資。
知識如此重要, 之所以被冷落,是因為對企業來講,引進知識與引進人才,技術,產品相比,周期長,見效慢, 針對性也差,距離市場效益遠。 再說,引進翻譯國外知識體系, 需要多學科成千上萬的專家學者的參與, 非民間力量所能及。但是,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化幾億美元,集中大批專家學者進行一次系統的翻譯引進,可謂是周期短,見效快,能有效提升中國實力的一大舉措。引進知識到中國,應當是國家行為。

TPTK金字塔(鏈)的意義

它像一部X光機, 會讓大家一目了然。當今中國發展引進中的成功與不足,明白中國開放,引進的大方向。
它又像一面史鑒, 通過它來看「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 高下之比盡收眼底。明治維新 大規模翻譯西方的自然科學乃至人文科學的教科書, 並請西人到日本講學,取的是金字塔的高端, 即人才與知識。而李鴻章先生的洋務運動,是側重引進購買炮艦機器,及製造技術,取的是金字塔的低端—技術,產品。甲午戰爭的失敗,也讓國人徹底否定了洋務運動,使之留下的影響有限; 但明治引進的知識在日本發揮的影響力超過百年。
對國人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義: 人們對引進產品和技術容易理解,多持正面看法;對人才的進出,目前也持比較中性的看法,唯獨對知識的引進,則諱莫如深。弄不好會被扣上「我華掌故自有專書可讀,不必乞諸其鄰, 轉貽數典忘祖之誚」。 或是「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 在人心不在技藝」甚至用「用夷變夏」 「賣國」等大帽子。以TKTP金字塔觀之,人才, 知識, 技術及產品在同一條鏈上, 追求末端技術產品就是愛國,為什麼追求高端的知識就是賣國呢?這種捨本逐末的根本原因, 就是這些人不明白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
對考核幹部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不同崗位有不同目標責任金字塔,通過其所在職位的金字塔去衡量,看哪些幹部在舉重若輕操縱」本」,哪些幹部在事必躬親為「末」所捆綁,而哪些人又在刻意追求「末」以求看得見的「政績」。

結論
TKTP金字塔理論,遠可以幫助國人解放思想,近可以考慮投資幾億美元,進行一次世界範圍內的知識引進。二者皆為舉重若輕的強國之本。

41

主題

1317

帖子

29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4
沙發
愛國有罪嗎? 發表於 2008-5-23 02:06 | 只看該作者
道理很好,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如何才能把知識引進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03: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