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小國也能大賣軍火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5-22 16: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際軍火市場歷來是政經巨頭們爭奇鬥豔的舞台。在一派波詭雲譎中,幾個「小國」卻猶如靈動而剔透的玻璃珠,在大國間博弈與傾壓的間隙中騰挪輾轉,始終佔有不容忽視的一席。它們也許在綜合實力上尚不如人,但卻能夠找准自己的定位與長處並加以充分施展,從而左右逢源,玩活了全球市場。

老牌帝國開新花

    作為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荷蘭這個曾經的「海上馬車夫」在軍火銷售和海權意識上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勁頭。幾十年來,這個面積僅為16033平方英里的國家,其武器出口額始終排在世界前十之內。在斯德哥爾摩2007年度報告中,荷蘭當年的武器出口交付額僅次於美、俄、法、德,居世界第五位。

    冷戰結束后,歐洲各國紛紛出台新版國防計劃,削減國防經費、裁減軍隊人員,而荷蘭無疑是其中一個成功的實施者。通過上世紀90年代的一系列轉型,它具備了單獨執行遠程作戰的能力,成為北約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國防預算的下降與武器開發成本的上升,也使得它下定決心逐步拋棄傳統武器工業,向著加大新型信息化裝備訂貨量而努力。以船舶行業為龍頭,荷蘭的武器裝備在東亞、南亞和中東等地相當有市場。

    作為歐盟成員國的「第二梯隊」力量,荷蘭在軍火生意上的政治考量顯然比英、法、德、意等國少了許多限制。而在北約中安分的政治地位與其歷史上活躍的軍火銷售傳統,也使得荷蘭在軍售中更加遊刃有餘。2007年,它把從德國購買的百餘輛「豹」型主戰坦克以二手價格賣給了加拿大和葡萄牙,成為當年簽訂的兩筆最大的合同。印度、阿聯酋、希臘等國也是其重點應承的客戶。

    國防大學教授李大光博士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專訪時說,荷蘭的萊茵式資本主義體系,使得軍火工業經常受到左派力量的抨擊,然而相較於北美的清教徒傳統,它的法團主義組織似乎更加有利於協調各利益集團與意識形態間的衝突。

    儘管荷蘭政府早在上世紀70年就採取了限制性的武器出口許可證政策,但從實際經驗看,這項法規於其說是加強限制,不如說是為了適應國內政治環境。「先運再禁」、「賣了再說」,頻頻出現於荷蘭以及其他歐盟國家的軍售履歷上。反正船小好調頭,戰略格局與利潤誘惑間的權衡充滿了變數。

以色列在戰火中成長

    所謂生於憂患,在阿拉伯國家的四面包圍中,以色列的國防工業猶如石縫中的一支勁草,終於開出了妖冶的異花。憑著猶太人的精明和堅韌,再加上美歐的大力援助,其軍工產業不僅在中東地區傲視群雄,更一度成為世界第三軍火出口大國。在斯德哥爾摩2007年度報告中,以色列5年來軍火出口合同總額達到107.061億美元,居世界第七。

    李大光說,上世紀50、60年代,以色列還只能生產部分輕武器,到80年代中期,它就已經擁有了完備的軍工體系,進入21世紀,以色列成為中東唯一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軍火工業發展速度前所未有。其間,美國與歐洲慷慨的軍事援助與無償的技術轉讓功不可沒,以色列的「准北約成員國」待遇,也為其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環境。

    李大光認為,以色列軍售最大的成功,還在於它清晰地認識到了自己「小國寡民」、缺乏大型武器生產平台的現實,從而將出口的重點放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武器系統和配件方面。目前,以色列是世界上無人機、機載電子設備等現代化系統的主要生產者之一,一些武器裝備的性能甚至超過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同類產品。著名的「費爾康」預警機,許多主要指標性能超過了美國的E-2C預警機;「梅卡瓦」坦克一度是世界公認的「主戰坦克傳奇」;在導彈技術上,有專家甚至認為,「以色列幾乎在所有的戰術導彈方面佔據領先位置」。

    戰火中成長起來的以色列軍工,尤為崇尚實用主義與實戰效能。幾次中東戰爭和周邊不計其數的中小衝突,為其武器裝備提供了最有效的檢驗場。此外,大量以色列軍人在服役結束后,還要作為現役後備軍在國防工業部門服務。這些曾經的「用戶」一旦從事生產研發,對於什麼樣的武器能夠成為戰場上的「搶手貨」,尤其有心得。如今,以色列已能生產上千種武器裝備,軍火工業僱員達到4萬人,軍事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2007年12月,以色列國防部宣稱,其當年武器出口總額已超過40億美元,國防部一年來收到了5000餘份武器出口申請,多得彷彿「遭受轟炸」。據《耶路撒冷郵報》報道,以色列生產的軍火有75%供出口,控制著10~14%的全球武器出口市場,出口對象遍及西歐、亞洲、拉美、非洲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雖然美國一直通過各種手段嚴格控制以色列的軍火出口,但利用軍售作為「外交探路器」,仍成為以色列打開孤立外交局面的一大特色。

軍工中的「韓流」

    韓國從未放鬆過國防安全這根纜繩。冷戰結束后,韓國提出了自主國防的思想,美國也希望韓國「在雙邊軍事同盟中承擔更多的責任」,這等於給其軍工的全面自主發展鬆了綁。十幾年來,韓國人的衝勁充分體現在國防工業發展上。進入21世紀,它在向世界展示了一系列先進軍工產品的同時,也展示了拓展武器出口的勃勃雄心。

    2007年10月16日,時任韓國總統的盧武鉉宣布,韓國將力爭在2020年成為世界第十大武器出口國。為此,政府不惜工本加大研發經費的投入,把推動軍火出口「當作一個國家級的任務來抓」。2007年,韓國國防研發經費達到11億美元,預計2010年將增至19億美元。韓國國防廠商更開始走向世界,行銷手法完全是歐美老牌國防廠商的翻版。

    2005年,韓國公布了軍火銷售「先借后賣」方案,以培養東南亞的潛在客戶。這一計劃與二戰時期美國的《租借法》極為神似。當年,美國正是憑著這一法案,叩開了世界各地軍火市場的大門。

    這一系列手段使得韓國於2007年在全球軍火市場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韓國國防採辦局表示,韓國2007年上半年國防產品出口額是2006年同期的4倍,其全年合同額達到16.285億美元。

    「韓國製造」今天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標籤。韓國在電子、汽車等製造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當然也帶動了軍工產業的崛起。地面裝備上,作為世界排名第五的汽車生產國家,韓國擁有著完整的產業體系,這為它自製軍用車輛提供了相當大的助力。2007年3月亮相的XK-2型「黑豹」主戰坦克,內部設計完全符合亞洲人的身體特徵,綜合技術與重要性能指標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被韓國人譽為「世界頂級戰車」。其他像輪式裝甲車、自行榴彈炮等,也成為韓國近年來搶眼的出口「大牌」。

    目前,韓國造船工業的接單總量排名世界第一,龐大的造船工業規模壓低了軍用艦船建造的成本。雖然艦上武器、電子裝備等仍需依賴歐美國家供應,但韓製軍用船舶已在國際市場上初步打開了局面。KDX-3「宙斯盾」驅逐艦、引進德國技術的214型潛艇及LPX兩棲攻擊艦等都令世人側目。

    T-50「金鷹」式高級教練機和KT-1「雄飛」式初級教練機的批量出口,令韓國航空工業倍受鼓舞。負責研發的韓國航宇工業公司(KAI)立志在2030年以前向海外售出800架「金鷹」。不過,飛機的銷售不比其他,需要長時間的努力來培養客戶和建立信譽,韓國在這方面仍需以時日打磨。

    對於一個內部需求有限的小國來說,通過增加軍售來提高國防工業的經濟效益,的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然而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姿態下,諸多核心技術的掌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繁榮的背後也往往容易是一堆五彩的泡沫,同樣是「小國」,以色列軍工產業發展的思路也許值得韓國借鑒。


來源: 《環球》雜誌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2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