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似曾相識看明朝——評熊召政《去明朝看風景》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5-23 13: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熊召政先生在中華書局出版了一本讀史隨筆《去明朝看風景》,引起了史苑、文壇的注意。文友多半知道我與召政前年秋在廣東人民出版社「演出」過「雙簧」《看了明朝就明白》、《看了明朝不明白》,並很快出版 了香港版,遂相繼有人問我,跟著熊先生「去明朝看風景」,觀感如何?我答曰:雖老眼昏花,但仍深感風景依稀,似曾相識,一飽眼福之餘,又不免感慨久之。



說真的,一看這個書名,我就不免自鳴得意。何以故?當初在廣東人民出版社「演雙簧」時,熊先生曾堅持用《讀了明朝就明白》、《讀了明朝不明白》的書名,我後來致電責編林小姐,書名必需是《看了……》,看明朝,再看今天也,而《讀了……》未免迂闊,缺乏生機。現在他與在下一樣,事實上繼續看明朝,不過用了更形象的文學語言來表述,《去明朝看風景》而已。我在與召政聊天時,常開玩笑說:生薑還是老的辣吧?王三爺是何等人哪?想來召政再一次看到我這句「天天讀」,當忍俊不禁。是的,他筆下描繪的明朝風景,洋洋大觀,甚至有「助情花」、「燈節」;但是,「助情花」並非說的一般春藥,而是敘述嘉靖皇帝服了特種春藥摧殘少女,使她們飽受蹂躪,楊金英等16位宮女「逼上梁山」,差點勒死嘉靖,最終她們被「凌遲處死,各該族屬盡夷」的悲慘故事;「燈節」也並非說民間的「春燈兒女對良宵」,而是說儘管皇帝老兒的荷包用上海話說「大得海外」,但宮燈、焰火,都「是王侯貴戚或商人自掏腰包。」明代皇權給燈節打上深刻烙印。因此,我看熊召政看到的明朝風景,以大文化視覺而言,他看到的實際上是明朝政治文化風景線。我們這個時代流行核心二字,如有人問起這道風景線的核心是什麼?答曰:皇權。


風生雲起,白鷺驚飛,月明林下,玉人吹簫,一樣的風景,看風景的人卻不一樣,感受自然不同,況看往往「陰謀共血污一色,龍鱗與狗毛齊飛」的政治文化風景乎?熊先生集詩人、小說家、書法家於一身,有驚人的藝術想像力,因此他看明朝風景的視角,與我輩自然有別。如,他這樣看洪武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缺乏想像力的人,他的出身與經歷使他醉心於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他呆板與多疑的性格,使他注重倫理而厭惡卓爾不群的人。」這樣的觀察,我敢說至少明史學界從來沒有人說過。當然,歷史現象從來都是紛繁複雜,亂如麻絲,論者評史,只能大體而言。朱元璋給留用的元朝老臣韋素掛黑牌,污辱其人格,開啟六百年後「文化大革命」給老幹部、知識分子掛黑牌批鬥的先河,似乎他「吃矢吃到一粒鹽豆」,偶而也有一點想像力,但畢竟是卑劣的想像,終究不值得肯定。小說家的想像力,使熊先生對明朝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作出了與眾不同的詮釋,打開了一扇新的思考之門。如,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她的先生隆慶皇帝駕崩時,也不過28歲,用時下流行語來說,還是青年婦女,她十分信賴張居正,幾乎事事倚重,反改革派難免竊竊私語,製造緋聞,民間也有流言傳布。這很可能是萬曆皇帝忌恨張居正的重要原因。他寫道:「朱翊鈞對張居正的清算之所以那麼殘酷,除了皇權與相權之爭,大概也是受了『緋聞』的蠱惑,從維護皇室尊嚴的立場出發而施以雷霆手段。」這個看法頗新穎,道前人所未曾道。史學之所以具有永恆的魅力,不正是在於不斷有史家對歷史作出新的解釋,使人耳目一新嗎?



召政古詩的功底,在他這一輩作家中,應屬鳳毛麟角。老詩人邵燕祥先生讀了召政的古詩集,說大概有二十首可以傳世。我與燕祥大兄稔熟,深知他從不給人戴高帽。召政古詩的造詣,於此不難想見。我曾跟他說,別說二十首,如有二首能傳世,就足以永垂不朽,況二十首乎!詩人看明朝風景的心情,常人是難以體會的。思想家李贄寫過不少《詠史》詩,召政引了三首,一首是:「持缽來歸不坐禪,遙聞高論卻潸然。如今男子知多少,盡道高官即是仙。」召政在《只有疏狂一老身》中寫道:「讀這些詩句,我彷彿看到一個清癯瘦削的老人,戴著斗笠騎在驢背上,看著滿街的駟馬高車,發出鄙夷的微笑。他譏諷這種視陞官為登仙的齷齪官場。」他看李贄,是多麼的投入、傳神!因「大禮議」而遭貶斥、最終老死雲南山中的一代才子楊慎,晚年與一老妓閑話青春,不勝蒼涼,寫了一首詩,召政讀了,說「作為後代文人的我,看到這首詩心中創痛。一個文章蓋世的狀元,卻只能在窮鄉僻壤與一個花容不再的老妓女一起嘆息命運的無常。這說明了什麼呢?感慨唏噓,感慨唏噓!」詩人的嘆息,顯然要比史學家的嘆息,沉重多了。



「看了明朝又如何?似曾相識感慨多!風景依稀宛如在,光陰並不空如梭。」這是我跟著熊先生看明朝風景后寫下的觀感。當然,我非詩人,只是編順口溜而已。上海話里「明朝」即明天。看明朝的政治文化風景,是要我們今人明白,明天該有怎樣的文化風景?熊先生筆下明朝的專制、暴戾、改革家的悲劇等,我們在後代何嘗少見?書中有不少魯迅筆法提煉出來的警語,是明朝歷史深處發出的警世鐘聲,這對我們吸取教訓,走出輪迴,是有益的。



我以為,熊先生看明朝風景,沒有白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2: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