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友熱評王石所稱萬科捐款200萬

[複製鏈接]

105

主題

740

帖子

2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8-05-19 10:12:14  21CN財經綜合   

    汶川地震發生之後,企業各界紛紛慷慨捐款。港台在震災面前踴躍捐款,表現極為出色,包攬賑災英雄榜前三名。台塑集團為災區捐款1億元人民幣位居榜首、邵逸夫同夫人捐款1億港幣居第二,富士康捐款6000萬居第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名氣頗佳的地產龍頭萬科僅僅捐助了200萬元人民幣。

    面對網友發出的質疑,萬科董事長王石在其博客中撰文回復,稱萬科捐出的200萬是合適的:「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成為負擔。」他同時透露,萬科內部慈善募捐活動都要求普通員工的捐款不得超過10元。

    以下是編者摘錄的網友評論。

網友jvtcxgc:以我十四年的經驗談一下對萬科此次賑災捐款的看法  
    
    萬科王某的表現和言論相信各位都已經看到了。我認為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實有問題,他竟然在賑災上談什麼「可持續」?!還說中國賑災捐款是「一種常態」,不知胡溫看到會否氣得吐血,反正我是氣得眼冒金星!按理,以王某的地位和身份,不該有如此的淺薄和短視,否則萬科如何走到今天?不抓住賑災捐款的難得機會樹立企業的形象和美譽度,卻反其道行之,令人費解。二是,如果第一種假設不成立,那麼,王某和萬科的行為只能說明,萬科目前的處境已經到了無法維持的地步,他的資金鏈肯定出現了問題!!!因此,對於萬科,我建議可關注,但不要碰!!寫到這,又有一個念頭:難道是房地產屆聯合對政府前端時間的打壓政策表示不滿和抵制?在這個時候,用這種形式?除非他們不想在房地產幹了!!  

網友砸鍋賣鐵炒股:王石的登山是探索精神還是資本家情調?

    我原來對王石管理那麼大一個企業的同時還去登山很崇拜的,他是個能力很強的人,登山代表了人類的一種探索精神。但是經過這次捐款事件我對他的看法改變了,他花3000多萬去登山,卻在同胞遭遇幾十年罕見的大災難,幾萬同胞遇難的時候個人只捐出20萬,只相當於一次登山的零頭。說明了王石的登山就是資本家的一種情調,他的價值觀就是追求一種精英資本家的生活:高能力,高貴,守法納稅,卻漠視窮人,自認高人一等。同樣是冒險,見他登上那麼高的險峰,卻沒有組織團隊像解放軍那樣翻山到汶川的想法,在有些人眼裡窮人一條命不如自己的一杯酒一桿高爾夫。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但也無法阻止別人對他的評議。

網友shxhdfss:萬科是好樣的,王總更是好樣的!  
    
    萬科是好樣的,王總更是好樣的!據報道地產界龍頭企業老總,地產大顎萬科集團老總在四川賑災捐款中捐出巨額資金。

  四川地震來襲,舉世震驚,萬科集團問悉后在震災當天決定以總部名義向災區人民捐獻200萬元巨款,金額達到了目不見經傳的香港藝人成龍捐款數額的0.20000000倍,或一套深圳100平米的房產的售價。或者是07年總利潤的0.0450000000000%。至於公司職員的個人捐款,公司正在緊急組織之中,王總向記者表示,他自己的個人捐款保證一定會達到公司規定的10.0000000元的上限。

  聽到王總的保證,記者不禁感動得淚流滿面。

  作為一個憑著個人的聰明才智躋身與億萬富豪俱樂部並多次在富豪榜上有名的成功人士,還有這種心繫災區,與災區人民同呼吸共患難高尚品格無不讓人感到深深的震撼,誰說地產界為富不仁?王總以自己的行動給了我們響亮的回答。其實大家不是很了解王總,很多人誤解王總總以為王總很有錢,在這裡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王總其實沒有大家現象的那樣富有,今年兒子結婚,才請了290人辦了30座,為了節約總共開銷才400萬不到,婚禮上用的車也不多,限量版賓士邁凱倫 SLR才來了2台,大家要知道,這種汽車全球有10多台啊!這次才來了2台,面對孝順的兒子,王總充滿了內疚和自責。

  這次四川人民遭受建國以來最大的自然災害,王總本著再苦不能苦災民,在窮不能窮災區的偉大情操,從並不寬裕的資金中拿出10.000000巨款捐贈災區人民,向災區人民奉獻上自己的一片愛心,為了拿出這筆巨款,王總必須要少喝半口酒,少抽半支煙,這對王總來說要忍受多麼巨大痛苦啊。
  
    另據透露,在電視台發布了簡訊捐款的號碼后,王總立即放下自己最喜歡喝的軒尼詩人頭嗎,立即拿出手機準備捐款1元,但是由於四川受災太嚴重了,導致通信受阻,王總的簡訊發不出去,為此,王總到現在還在痛心不已。

    看著王總那布滿慈祥的面孔,我久久無語,我為中國培養出了這樣擁有博大心懷和充滿愛心的老總而自豪,對這隻求付出不求回報的偉大人格我感到自慚形穢,萬科是好樣的,王總更是好樣的!

    為了回報王總和萬科這樣優秀的、充滿了人世間最偉大的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企業家,我們除了連夜排隊認購萬科的精品房產,還能做什麼呢,我們一定要用我們自己的行動讓王總感到欣慰,讓萬科因為這次捐贈遭受到的巨大經濟損失減小到最低!  


相關資料:王石歷次登山花費 沒有低於200萬的


  王石先生,我想問問,你登山做秀花了多少錢?你個人為災區捐了多少錢?為什麼萬科只捐200萬?你不允許你的員工個人捐款超過10元,是怕他們捐款超過公司嗎?如果有某個高管個人的捐款超過200萬,萬科是不是會覺得難堪?王石先生,只要你少登一次無聊的山,就能為許多受災的四川的百姓多做點實事。萬科,王石,你等著被眼睛雪亮的百姓盯上歷史的十字架吧!

  王石歷次登山花費:

  1999年5月,玉珠峰,海拔6178米,登頂, 合計花費256萬。

  2000年4月,章子峰,海拔7143米,登頂,合計花費328萬。

  2001年8月,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登頂,合計花費365萬。

  2002年2月,非洲乞利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登頂,合計花費240萬。

  2002年5月,北美洲麥金利峰,海拔6194米,登頂,合計花費235萬。

  2003年5月,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登頂,合計花費360萬。

  2003年12月,南極最高峰文森峰,海拔5140米,登頂,合計花費205萬。

  2004年1月,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海拔6964米,登頂,合計花費226萬。

  2004年7月,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海拔5642米,登頂,365萬。

  2004年7月,澳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海拔2228米,登頂,合計花費234萬。

  2005年4月,滑雪抵達北極點,合計花費282萬。

  2005年12月,順利抵達南極點,合計花費355萬。

  2006年12月24日,印度尼西亞 查亞峰,海拔5,030米,登頂,合計花費233萬。



閑言碎語:關於萬科捐款200萬引發的地產界爭議

    比如關於捐款的事情,前天到自由市場買菜,看到一位賣菜的大嫂就慷慨地拿出500元捐了出去。500元雖然可能不會給大嫂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響,但這肯定是大嫂做好幾天生意才能賺到的錢呀。在任何一個單位500元也不會是給普通員工定下的標準,賣菜大嫂值得頌揚,值得欽佩。

    其實基層社會總是有很多偉大的東西值得發掘,中央要求宣傳部門作好鼓動工作,看來只把鏡頭對準主席台和機關大樓是不行的。街頭的采血車上感人的故事有多少?社區里的募捐有多少幕後新聞?

    由萬科捐款200萬元引發的議論這兩天成了地產界的焦點,自以為捐款都是自願的,200萬也不算個小數了。但是對比賣菜大嫂500元的捐款,素以高薪、暴利著稱的行業大哥竟然規定員工捐款上限只有區區10元錢,實在有點讓人感到汗顏,第一次看到這個數字還以為是10萬元呢,因為高層年薪都數百萬、中層年薪數十萬,定下10萬元的標準也是說的過去的。

    這麼大的企業以10元為上限確實是有點對人的不尊重。

    其實,對境內地產企業來說,捐款少是一個問題,另外反應慢也是一個問題。在災難發生的第二天,仍有諸多的地產企業在「商量」是否要捐錢,以及預備要捐出多少錢。而就在當天,許榮茂旗下世茂集團捐出1000萬元人民幣,李嘉誠以個人名義捐出1000萬港元。

    5月13日,這一天捐款名錄上孤零零的幾家地產公司,令這個行業面對災難時所作出的善舉相較其他行業來說十分單薄。

    就在這一天的晚上,聯合利華(中國)第一批3輛卡車的物資送抵災民手中;杉杉集團總裁為600萬元衣物沒有找到接收單位而心急;迪卡儂(中國)為了捐贈庫存的2200頂帳篷費盡周折。

    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國美集團宣布捐贈700萬元;蘇寧集團宣布捐贈500萬元。作為家電零售企業,這一數字相當於數十萬台微波爐的銷售利潤。

    而在上海,萬科三林所在區域的房屋售價早就超過了1.5萬元/平方米,一套90平方米的房屋總價就接近150萬元。200萬元只不過是一套物業的價格。

    很難想象,潘石屹第一時間慷慨解囊的200萬元曾一度成為其他地產企業捐款定額的標桿。首期捐款50萬元的廣州富力在第二天宣布追加100萬元,5月14日下午,富力地產的整體捐款額已經增加到300萬元。

    恆大地產,初期捐款額約為300萬元,之後在高額捐助的一片聲浪中被迅速調高至1000萬元。碧桂園最初捐款額亦為300萬元,最新消息顯示,楊惠妍將以個人名義捐出1000萬元作為災后孤兒成長基金的啟動款。

    其實,中國的地產界都是什麼人呀?別看在捐款的行動上表現的遲鈍,但人家也是有后發優勢。這不僅僅3天過後,在廢墟中搶救生命的行動還在緊張地進行中,一些開發商就開始醞釀著該怎樣介入重建工作了,即使是捐款,有些開發商也是指定要建設幾所小學、中學什麼的。當然人家拿出幾百萬元,人家有權利支配使用方向。

    但是電視上一直再說,現在災區最需要的是水、食品、藥品、帳篷、工程機械等,與救人救命最直接有關的東西還太缺乏。這不能不讓人產生疑問,這筆捐助學校的款子會不會又是到某年某月才能到位?或者是又變成實物捐獻?甚至是在以後的建設中配建?從而成為什麼什麼樣的條件?

    人家捐獻學校也是一片善心,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不該以這樣的小人心態度人家這些大人之腹。但是每次的救災結束后,都有當地的民政部門、慈善機構暴光欠捐老賴的事情,就讓人不能不這樣想了。過去確實有些人當面誇下海口,轉臉就不認帳。當然,這次捐款的房地產企業不會因為這點小錢傷自己的自尊,大家也有這樣的相信。

    但是,正像楊惠妍將以捐助災民的名義捐出1000萬元作為災后孤兒成長基金的啟動款一樣。萬科的捐助也是落在了「實處」。在由萬科策劃的「拉住孩子的手」募捐行動中,萬科第一個捐出20萬也成為王總列舉的事迹。另外萬科的技術人員檢測「在地震波及嚴重的成都萬科小區的住宅耐震情況」也成了萬科抗震救災的素材。
    在回答網友的質疑時, 王石也不忘為項目做一下宣傳,王總的安排是在檢查萬科項目后,有關技術人員還會趕到災區進行樓房檢測,確定樓房的安全性。好像確實只有萬科有這樣的機構和計劃。但是我擔心,王總的計劃恐怕要落空,因為災區的樓房已經損毀嚴重,恐怕已經不要專家鑒定,經受過如此大的地震破壞,即使大樓還立著沒倒,恐怕也應當推倒重來了。

    開發商的確是聰明透頂,很多人老百姓捐款甚至不願意留下姓名,其實留下姓名也沒有人能夠看到,什麼意義也沒有。至今天下午,北京地區向紅十字會的個人捐款已經達到了一億元,全國社會各界的捐款已經達到60億。

    但是這幾天的《北京青年報》卻有個怪現象,整版的捐助廣告幾乎讓房地產企業給壟斷了。原來捐助還能以廣告的名義?看得出來,整版的廣告面捐款額是10萬元。要在平時,這個版面的價格怎麼都得幾十萬。


    比如5月14日的A7版,上面半版有五家企業分別捐款1萬元,大標題是:「捐助災區,重建校園。」下面半版是一家企業捐款5萬元,企業留言是:「千里之外,心繫汶川。」總經理的大幅照片也佔據了相當位置。

    而A8版被一家大型房企獨家佔據,人家這次連捐款的錢數都沒有,一句話:「撫平中華大地的傷痕,讓我們與地震災區的廣大同胞攜手並肩。」倒也說出了開發商的心理話。

    其實捐款就好,不問人家是名利雙收呢,還是花小錢辦大事?也不管他是廣告式捐款呢,還是捐款式廣告?如果京城的其他媒體也效仿北青報的做法,增加這樣的版面多、些、再多些那也無妨,就是讓房地產企業天天做這樣的廣告又有什麼關係呢?就怕企業堅持不下去。(搜房網)

[ 本帖最後由 lovechinaforeve 於 2008-5-21 14:29 編輯 ]

105

主題

740

帖子

2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1
沙發
 樓主| lovechinaforeve 發表於 2008-5-21 14:24 | 只看該作者
「另外萬科的技術人員檢測「在地震波及嚴重的成都萬科小區的住宅耐震情況」也成了萬科抗震救災的素材」----------------------

萬科,你們也就值200萬!王石,你不如改名叫王屎吧!


       萬科捐款不等於王石捐款。萬科是上市公司,不是王石的私人企業。根據本人搜索的資料,還沒有看到王石本人的捐款資料。根據萬科公布的數據,王石本人年薪近700萬元,持有萬科的股票約100萬股,市值2000萬元,可以推斷,王石本人身家超過1億元。結合王石的博客判斷,王石不但自己沒有捐款,而且還鼓勵員工少捐款。
  這次四川大地震,為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全世界都予以關注和援助。作為一個上市公司,不能不沒有一點社會責任。我們知道的是,巴非特先生幾乎把從股市賺到的600億美元全部用來成立慈善基金,比爾蓋茨也同樣把大部分的家產成立了慈善資金,因為他們知道,過多的金錢不會給自己帶來快樂,而把金錢用於慈善用途,幫助有需要的人,才能給社會作出貢獻。
  我們看到,香港的余彭年先生不是香港最有錢的人,這次地震災害,他把自己的別墅賣掉得到的1300萬元捐給災區人民;離我們近的,碧桂園老闆自己掏腰包拿出1000萬元救助災區。 
    而我們的王石先生,只是從萬科集團拿出200萬元。注意,王石本人自己沒有捐款(至少到現在我沒有看到有關報道),還公開宣稱不鼓勵員工多捐款。如果你是萬科的股東,王石捐的200萬是你的一部分,而不是王石。

[ 本帖最後由 lovechinaforeve 於 2008-5-21 14:2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3: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