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曆史] 5月18日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5-18 03: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872年5月18日 英國著名邏輯學家羅素誕辰 -------------------------

  伯特蘭·羅素於1872年5月18日出生在英國一個古老而顯赫的貴族家庭,他的祖父在維多利亞時代曾兩度出任首相。羅素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他是在祖母一手照料和教育下長大成人的。祖母曾在他12歲生日時贈送給他一本《聖經》,書的扉頁上題寫著「勿隨眾人作惡」,這句話成為羅素一生道德上的座右銘。
  羅素喜愛數學,少年時代便開始哲學思考,探求數學之完美與宗教之可疑的哲學根據,他還從藏書豐富的家庭圖書館中吸取了歷史、文學方面的知識。18歲那年,羅素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在懷特海指導下攻讀數學。四年級時他的興趣轉向哲學,在其導師麥克塔格的影響下,一度成為新黑格爾主義者。大學畢業的第二年,羅素獲得了三一學院研究員的職位,曾前往柏林考察。1895年羅素隨同英國哲學家摩爾反叛了新黑格爾主義,轉向新實在論,提出了外在關系學說。
  1900年是羅素哲學歷程中一個重要的分界。這一年他受到義大利數學家皮亞諾的啟發,開始用新的邏輯分析技術研究數學的基本概念。1900至1910年間,他同懷特海合作撰寫了《數學原理》。該書被人們看作是數學和邏輯發展史上的裏程碑,正是這部巨著使羅素贏得了學術上的崇高地位和榮譽。1949年羅素獲得了英國的榮譽勛章。1950年,因他的哲學作品對人類道德文化作出了貢獻,羅素又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羅素到了晚年最關心的是人類世界的前途,他不顧年老體弱,積極參加反對核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等社會活動,曾發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60年代以後,羅素籌建了「羅素和平基金會」,得到了一些政府首腦和著名人士的支持。他曾插手調停古巴導彈危機、阿以沖突和中印邊界沖突,反對美國的侵越戰爭。這些活動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他也因此獲得了世界和平獎。1970年2月,98歲高齡的羅素與世長辭。
  羅素是20世紀影響最大、聲望最高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一位罕見的博學多產的作家。他給後人留下了七十多部論著和幾千篇論文,涉及哲學、數學、倫理、政治、歷史、文學以及教育等諸多領域。




1895年5月18日 通俗小說家張恨水誕辰 -------------------------------

   張恨水(1895—1967)中國作家。原名張心遠,安徽潛山人。早年任《皖江報》總編輯。1919年去北京,先後任《益世報》、《世界日報》等報編輯,並開始寫章回小說。1929年發表《啼笑因緣》,頗有影響。抗日戰爭期間寫了許多以抗日為題材的作品。建國後,主要工作是改編優秀的傳統民間故事。一生致力於通俗文藝,創作《春明外史》、《金粉世界》、《八十一夢》等一百多種小說,大多是章回體,以傳統形式描寫現代社會人情世態,不少作品有一定社會意義。


1911年5月18日 音樂家古斯塔夫·馬勒逝世 -------------------------------

1911年5月18日,波希米亞作曲家、樂隊指揮馬勒在歷經病苦的幾個月肺病折磨之後病逝,享年50歲。
  馬勒在維也納大學和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後,成為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的指揮,時年28歲。後來他又到漢堡、維也納任樂隊指揮。1967年他遠渡重洋到了美國,任紐約交響樂團和大都會歌劇院指揮。
  這位捷克音樂家的作品包括9部完整的交響樂、12支歌曲和一些組歌,組歌中以《旅行者之歌》、《亡童之歌》、《大地之歌》最為著名。


1916年5月18日 陳其美遇刺身亡 --------------------------

    1916年5月18日,辛亥革命黨人陳其美遇刺。陳其美,字英士。浙江吳興人。1878年1月(清光緒三年十二月)生。早年習典當業與絲業。1906年到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1908年奉派回國,往來滬、浙等地,聯絡黨人,策動革命運動。1909年至1910年,先後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報》、《民聲叢報》,進行革命宣傳。加入上海青幫,且為大頭目。1911年7月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成立,被推為庶務部長。10月10日武昌爆發起義,發動上海商團、青幫及部分青年響應,上海光復後任滬軍都督。旋發起組織江浙聯軍,會攻南京。次年1月為派系權力之爭,令蔣介石派人刺殺在江浙一帶影響較大的革命黨人陶成章。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凱謀殺,陳其美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失敗走日本。1914年參加中華革命黨,任總務部長。此後不斷策動上海及江浙等地武裝討袁,屢起屢敗。1916年5月18日,張宗昌被袁世凱收買派人暗殺陳於上海寓所。



1928年5月18日 毛澤東提出遊擊戰十六字訣 -------------------

  1928年5月,毛澤東總結井岡山工農革命軍和遊擊隊的作戰經驗,將遊擊戰爭的基本原則概括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即著名的「十六字訣」。



1953年5月18日 婦女第一次駕機突破音速 ------------------------------

   1953年5月18日,傑奎琳·考克倫成為第一位駕駛飛機速度超過音障的婦女。她是美國最優秀的飛行員之一。她駕駛的是一架加拿大製造的F·86型「佩劍」噴氣式戰鬥機。飛機在離洛杉磯北部100公裏的愛德華空軍基地上空飛行。考克倫的飛機發出聲震,幾次雷鳴般地掠過沙漠上空,當她作垂直俯沖後以時速超過760英裏的速度作水平飛行,她創造了每小時652英裏的新世界紀錄,打破了1951年創造的紀錄。
    考克倫小姐是美國空軍預備役部隊的中校,由於成績顯著,曾獲優秀服役獎。上次由婦女創造的100英裏近程飛行紀錄是每小時540英裏,是由法國總統的兒媳傑奎琳·奧裏爾創造的。


1966年5月18日 鄧拓逝世 ----------------------------

  原中共中央華北局候補書記、原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鄧拓,因受林彪、「四人幫」和他們那個顧問的迫害,於1966年5月18日含冤逝世,終年54歲。
  鄧拓是福建閩侯縣人。他青年時代就獻身革命,1930年參加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冬參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蔣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前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進入晉察冀邊區,先後擔任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黨報委員會書記、《晉察冀日報》社長、新華社晉察冀總分社社長、華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組長等職務。鄧拓同誌在北京解放後任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傳部長,1950年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社長,1958年調任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主管文教工作,同時負責主編北京市委理論刊物《前線》。1960年起,他兼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他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中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艱苦歲月裏,鄧拓在晉察冀邊區出生入死,團結同誌,一手拿槍,一手握筆,在遊擊戰中堅持「八頭騾子辦報紙」。他在火線上背著印刷機打遊擊,在炮火下寫文章,堅持辦鉛印報紙,這在中國無產階級新聞史上,也是罕見的。鄧拓和他的戰友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為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44年,在晉察冀中央局領導下,鄧拓主持編輯印刷的《毛澤東選集》,是中國出版的第一部毛澤東同誌的選集,在當時對毛澤東思想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拓繼續戰鬥在新聞第一線。在主持《人民日報》工作期間,他忠實地聽從毛澤東同誌和周恩來同誌的指揮,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他一貫遵循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本原理,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觀點和方法,堅決反對現代修正主義,反對主觀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各種歪風邪氣。鄧拓在辦報刊和宣傳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不做「新聞官」,永遠是一名多產的普通的編輯、記者。他在傳播新聞工作經驗和培養新聞幹部方面,也是卓有成績的。
  鄧拓博學多才,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於1955年被中國科學院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他在歷史學研究方面,有自己的見解和成果。鄧拓的《燕山夜話》和《三家村劄記》等雜文是較好的隨筆作品。
  鄧拓追悼會1979年9月5日下午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隆重舉行。





1970年5月18日 肯特州立大學槍擊事件震驚美國全國 ---------------------------

  1970年5月18日,國民警衛隊員向州立肯特大學的抗議學生開槍,打死兩名女生和兩名男生,打傷8人,槍擊事件引起了人們的憤怒。
  州立肯特大學一直是個不問政治的學校,可是,當許多美國大學生已經起來反動對越南戰爭時,肯特大學的學生加入了抗議行列。學校當局預料這一次以反對美國入侵越南柬埔寨的有計劃的學生集會可能引起麻煩,於是他們招來了國民警衛隊。聯邦部隊驅散了學院廣場上的示威人群。一些學生對他們的到來憤慨,開始向他們叫喊並向士兵們投擲石塊。衛隊士兵根據以往如果受到攻擊就開槍的命令,向群眾開了火。
  這次事件是在政治家們發表了如何控制學校騷亂的聲明之後發生的。加利福尼亞州長羅納德·裏根也發表了講話,他在談到示威者時說:「如果有必要用流血來解決問題,那也就只好流血。」教育部長羅伯特·芬奇說:這種講話給導致肯特大學事件的氣候加溫。


1974年5月18日 中央發出批林批孔的幾個政策問題的通知 --------------------------

  1974年5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批林批孔運動幾個政策問題的通知》。文件上寫明:「毛主席已圈閱。」
  《通知》的主要內容是:一、當前,要註意掌握黨的政策,註意嚴格區別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以利於團結95%的群眾,爭取批林批孔的更大勝利。二、在運動中,廣大群眾揭發批判了許多同林彪反黨集團有關的人和事,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領導上必須註意清查的範圍應限制在同林彪反黨集團陰謀活動有關的問題,不要擴大化。在時間上,應當以毛主席1971年8月、9月巡視各地打招呼為界;以聽到傳達中發(1971)51號文件為界,在這以前的事,包括犯了嚴重錯誤,只要向黨講清楚,同林彪反黨集團劃清界限,就不要再算這些老帳。三、確定陸、海、空軍的軍以下領導機關和部隊,在批林批孔運動中,一律堅持正面教育。四、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隊伍。逐步地建成一支宏大的理論隊伍,使全黨全軍能文能武。


1980年5月18日 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

  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的第一枚運載火箭獲得了圓滿成功。這枚運載火箭在高空中順利完成了火箭級間的分離、發動機關機和火箭頭體分離等一系列程序,精確地沿著預定軌道飛完全程,最後在預定區域準確入海。這次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是繼我國進行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研究和發射人造衛星成功後,在尖端科學技術領域裡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就。
  運載火箭是現代尖端科學技術領域裡的專有名詞。就其本義講,它是把衛星和宇宙飛船運送到預定軌道,或把彈頭投擲到預定目標的一種運載工具。按照射程的遠近,運載火箭分為近程、中程和遠程三種。我國這次發射的運載火箭屬於遠程火箭。這次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
  火箭是我國最早發明的。火箭的出現以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的出現為前提。遠在唐朝初年,科學家孫思邈就發明了火藥。北宋初期,一個名叫唐福的人把裝滿火藥的紙筒捆在箭桿上點燃火箭,燃氣流從筒的後端噴出,推動箭身向前飛去,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枚火箭。
  火箭出現以後,很快成為武器在作戰中使用,而且種類越來越多。13世紀,我國的火藥和火箭傳入中東,後又傳入歐洲,資本主義興起以後,英、俄等國都大力發展火箭武器。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火箭技術有了長足的進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但出現了射程幾公裏到幾十公裏的火藥火箭彈,還出現了帶制導系統的火箭,實際上就是初期的導彈。1944年6月的一天,英國倫敦受到神秘飛彈的轟炸,當時人們莫明其妙,後來才知道它是希特勒法西斯從荷蘭海岸發射的導彈。50年代以後,火箭技術飛速發展,洲際導彈、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相繼出現,人類征服宇宙的新時代開始了。
  我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後,逐步實現了系列化、通用化和商業化,還開始為國外用戶提供服務。「七五」期間,我國共成功地發射了14顆人造地球衛星,其中12顆是通過運載火箭發射完成的。1990年4月,長征三號火箭將「亞洲一號」衛星送上天,使我國的運載火箭正式進入國際發射市場。1992年,長征火箭又成功發射了「澳星」和「瑞星」,進一步增強了我國航天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1983年5月18日 我國海軍遠航航海實習船隊啟航 -----------------------------

  1983年5月18日,我國海軍遠航航海實習船隊從湛江港啟航,經西沙群島,到達祖國海疆的最南端——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然後穿越巴林塘海峽,進入浩瀚的西太平洋,再以硫黃列島為轉向點,通過大隅海峽,橫跨東海,駛出臺灣海峽,返回湛江。海軍遠航航海實習船隊是由一艘兩萬噸級的補給船和一艘兩千噸級的運輸船組成的。參加這次遠航實習的有100多名艦(艇)長、航海業務長、航海長及部分海軍院校航海教員。他們都是年輕幹部。遠航航海實習是海軍加強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建設的一個重大措施。
  6月11日,人民解放軍海軍遠航航海實習船隊在西太平洋等海域航行6,000餘海裏,勝利完成了各項實習任務回到湛江港。在航海實習中,年輕的海軍幹部經受了各種復雜氣象條件的嚴峻考驗,鍛煉了思想、作風和技術。經過海上考核,所有實習人員在天文和無線電導航定位、海圖作業、氣象分析預報、水文地理考察、艦船操縱等方面都取得優異成績。


1985年5月18日 翁美玲葬禮在香港舉行---------------------------

    1985年5月18日星期日,翁美玲的大殮儀式於上午11:00 時開始,她的遺體安祥地躺於棺木中,所穿的壽衣,乃她穿過的一件白底繡花古裝戲服。翁美玲曾主演過多部電視劇集,其中以《射鵰英雄傳》中扮演黃蓉最成功。她於5月14日開煤氣自殺。

    翁母張明儀特地為愛女挑選了四件生前最心愛的飾物陪葬,計有一隻銀手鐲、一條紫水晶碎石鏈,附有銀十字架鏈墜、一對菱形銀耳環及一條八角形藍色寶石鏈墜的金鏈。

    不少圈中人在瞻仰翁美玲最後一面時都泣不成聲,黃日華、苗僑偉掩面強忍淚水,梁朝偉與劉德華皆黯然欲哭,其男友湯鎮業癡癡獃獃,沒有悲痛啕哭。

     當晚有不少影圈中人到靈堂前弔唁,計有:李國麟、陳齊頌、陳敏儀、陳秀珠、梅艷芳、曾華倩、景黛音、杜晶晶、黃禮維、劉天賜、張曼玉、樂易玲、譚詠麟、張國忠、羅君左、夏雨、趙雅芝、黃錦、陳玉蓮、劉雅麗等等。

     約於九時許,張曼玉與樂易玲雙雙而至,何家聯問美姬要不要瞻仰翁美玲的遺容,張曼玉搖頭說:「免了。」反而樂易玲要求瞻仰翁美玲的遺容。




1990年5月18日 蘇聯首例顱骨連體兒分離成功 ------------------------------

   1990年5月18日,在莫斯科蘇聯醫學科學院布爾琴科神經外科手術研究所裏,成功地進行了蘇聯首例連體嬰兒顱骨分離術,在蘇聯醫學界引起轟動。
    來自立陶宛的孿生姊妹維莉婭和維塔莉婭出生時共重3.2公斤,她們的母親接受了剖腹產手術使她們平安地降臨人世。這對前顱骨連接在一起的姊妹,彼此不能相見,行動也十分困難。造物主雖硬性地將她們「合二為一」,但她倆卻性格迥異,維塔莉婭活潑好動,維莉婭文弱喜靜,往往是維莉婭已酣然入睡時,而維塔莉婭卻在調皮地玩耍,行動難以合拍。
    據有關資料記載,頭顱連體兒約占所有連體兒比例的2%·6%。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發現80多起這種病例,全世界總共已作過31次頭顱連體兒分離術,但手術風險極大,被分離開的孿生兒很難兩人都存活下來。這次引人註目的手術是世界上第32次嘗試,在蘇聯國內則是第二次(20多年前曾在列寧格勒作過一次顱骨連體兒分離術,但以失敗告終。)這次手術無論從技術的復雜性或取得的效果看,都堪稱史無前例。手術中運用了神經外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手術的最大難點在於如何精確無誤地判定連體兒的大腦分界線,以確保不誤傷其中的任何一個。事後,手術的主持者蘇聯醫學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科諾瓦洛夫介紹說:「兩個女孩腦髓部分的大面積連接對手術造成很大困難,甚至在顯微鏡下也很難判定兩個孩子的大腦分界線。」醫生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手術獲得成功,目前的觀測表明,這次手術對兩個女孩的腦功能均沒有什麽損害,她們的腦功能迄今發育良好,但對未來的發展做出預測則為時尚早。
    分離後的孿生妹妹還有一段艱難的恢復期,她們還要接受整形手術,同時,兩姊妹將以一種新的方式互相交往,這對不久前還連為一體,而如今分開生活的女孩在心理發育上也會造成一些問題,需要進行細致的觀察、治療和精心的護理。
    孿生姊妹和父親滿懷希望地說:「我相信醫生們,非常希望今後的一切也都很順利......。」


1990年5月18日 命名「吳健雄星」 --------------------------------

  1990年5月18日,年近八旬滿頭銀發的美籍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教授眼噙著淚花,在南京從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王佛鬆手中接過了「吳健雄星」命名證書。
  命名為「吳健雄星」的小行星,是經國際小行星中心批準,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752號。同時還有分別以當代知名人士李約瑟、邵逸夫和陳嘉庚的名字命名的三顆小行星。它們將永載天文史冊。
  吳健雄教授是當代傑出的女物理學家。她在核物理實驗研究方面,作出了舉世矚目的卓越貢獻。她今天獲得這個特殊的榮譽是當之無愧的。


1997年5月18日 北京至九龍直通客車開行 -------------------------

   1997年5月18日7時30分,北京至九龍的97次直通旅客列車從北京西站發車。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出席開行典禮並剪綵。
    為了給進出香港的旅客提供方便的鐵路運輸條件,經北京、上海鐵路局與香港九龍鐵路公司充分協商,就開行北京至九龍、上海至九龍兩趟直通旅客列車的有關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5月18日起由北京西站隔日開往九龍的直通客車為97次,途經石家莊、鄭州、信陽、武昌、長沙、韶關、廣州等城市,次日13時10分到達九龍站;15時由九龍始發的98次列車,次日20日55分到達北京西站。5月19日起由上海站8時04分隔日開往九龍的直通客車為99次,途經杭州、鷹潭、株洲、廣州等城市,次日13時10分到達九龍站;15時從九龍始發的100次列車,次日20時18分到達上海站。
    北京、上海開出的這兩趟客車,購買到九龍的車票須交驗護照、港澳同胞回鄉證等有效證件;車票以港幣計價,在內地以人民幣核收。旅客出入境手續在離深圳不遠的常平口岸辦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5-18 03:22 | 只看該作者

Mahler: Symphony No. 5 in C sharp mino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3
jvmpzh 發表於 2008-5-19 07:0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5-18 03:16 發表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即著名的「十六字訣」。 ...



名言精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03: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