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國記者眼中的四川大地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5-17 07: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5/16/content_8183199.htm
2008年05月16日 08:41:56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每當有一個孩子的屍體被找到,鞭炮就會在那個小城裡悲愴地鳴響

地震災區總理的足跡
「黃金救援72小時」中的感人瞬間[組圖]
世界用愛為四川災區鼓勁
世界各地援助源源不斷湧向地震災區
    陰雨綿綿中,一名女子呆立在坍塌的自家門前,茫然地說:「鄰居全都被活埋了。」

    另一名在家門口撐起破爛不堪雨傘避雨的女子,指著周圍倒塌的民宅說:「這家和那家還有人被埋在下面。」坍塌房屋捲起的大量塵埃,使得周圍一帶呼吸都感困難。不遠處,直徑達10米以上的岩石滾落在路旁。

    這是5月13日,日本共同社記者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看到的一幕。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令整個中國大地為之震顫。而在災區內外的外國記者們,也在以他們特有的視角,關注著這場全人類共同的災難。

  三十年來最致命的地震災害

    芹田是日本共同社派駐中國的記者之一。5月12日下午,他像往常一樣在北京的辦公室工作,突然感到有點兒頭暈。「地震了!」而此時,在中國西南的四川省汶川縣以及周邊地區,地震已將上萬人的命運從此改變。

    「我們已經派出了3名記者前往災區。
」芹田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共同社的3名記者已在13日到了北川縣,他們是首個抵達重災區的外國媒體記者隊伍。芹田的同事在沿途看到,那裡仍不時發生餘震,人們為躲避翻滾下來的岩石而紛紛奔往安全場所避難。此後,消息不斷從前方傳來,北川縣城已幾乎被夷為平地。

    然而,這只是災情的一部分。截至13日下午7時,汶川地震遇難人數已經超過12000人。一輛載有35人的大客車在茂縣境內被泥石流掩埋,車上35人全部遇難。

    突如其來的災難和特大傷亡,瞬間震驚了世界。「中國發生了近三十年來最致命的地震災害。」「山崩地裂,學校坍塌。」地震發生幾分鐘后,國際各大媒體就紛紛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四川。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以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英國廣播公司網站(BBC)等媒體,連續播發突發新聞,跟蹤報道地震災情以及中國政府作出的緊急應對。

    13日,美國《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報》,英國《每日電訊報》、《衛報》,德國《金融時報》,義大利《新聞報》,日本《朝日新聞》,韓國《東亞日報》,印度《加爾各答電訊報》、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等紙媒也紛紛將中國大地震作為頭版頭條,同時配發超大幅照片,救援人員正在搜救的鏡頭和一個女中學生被困在廢墟里的畫面,成為多家媒體報道的焦點。

    「那一刻,我想到了9·11」

    地震發生當天,不僅震中的汶川音信全無,100餘公裡外的成都對外通信也一度中斷。因此,很多在華工作學習的外國人及外國遊客,成了外國記者了解信息的第一來源。

    在北京LG大廈內,一個曾在中國台灣和美國加州生活過的商業諮詢顧問告訴美聯社記者,自己雖然經歷過地震,但7.8級「應該是最強烈的一次」。

    此時,成都市民們正在為無法與外界順暢聯絡傷腦筋。來自中國移動部門的信息表明,當時的話務量是平時的10倍以上。不少外國記者紛紛獨闢蹊徑,電子郵件、手機簡訊成為他們採訪的重要方式之一。

    美聯社記者就通過簡訊採訪了一名在成都的以色列學生,得到的信息是:「所有人都在大街上,醫院的病人被轉到了外面。」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也以電子郵件採訪了在成都上班的新加坡電腦系統員工林倍生,後者表示,當時腦海里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所在的大廈會不會倒塌」。

    對災難的惶恐,讓很多外國人產生了恐怖的聯想。一名在成都的外國人在地震發生后,衝刺跑下18層。他對法新社記者說,那一刻他只想到了「9·11」時紐約的世貿中心,「有人跑掉了鞋,有人摔倒了再爬起來」。

    「每隔5到10分鐘,就有鞭炮聲響起」

    「9·11」已成往事,汶川大地震卻近在眼前。位於成都和汶川之間的都江堰市,曾因一項著名的水利樞紐聞名世界。如今李冰父子的塑像依然高高聳立,但包括一所中學校舍在內的多棟建築已經變成了廢墟。

    星期二(13日)的聚源中學,尖利的鞭炮聲伴隨著親人們悲痛的哀號,淚水在很多人臉上有聲或無聲地流淌。由於教學樓倒塌,數百名學生被困在廢墟里,生死不明。

    當天黎明時分,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賈米勒·安德里尼抵達了這所學校,在他的視線所及,一些家長們都在絕望地哭叫著,母親坐在成排的屍體前。每當有新的屍體被抬出來,周圍的人都心情複雜地擁上前去,他們是在確認那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一幕。」賈米勒說。

    「每隔5到10分鐘,就有鞭炮聲響起。」燃放鞭炮驅魔是一項傳統,身為外國記者的賈米勒注意到了當地的這個習俗,在他採訪期間,每當有一個孩子的屍體被找到,鞭炮就會悲愴地鳴響。

    《紐約時報》記者也感受到了聚源中學的悲傷,在這名記者眼中,那所學校已經完全失去了原有面貌。沒有聳立的樓體或成型的牆壁,只有瓦礫廢墟深深陷入泥地中。一男一女從瓦礫堆邊走開,男子把女人抱在懷裡,而女人在哭叫著,「我的孩子死了!死了!」

    無辜的孩子,是趕到現場的外國記者最關心的群體。他們通過文字和手中的鏡頭,毫不吝惜地記錄著一個個如花生命的畫面:有的在痛苦地求救,還有的已經提前凋零。

  倖存者的焦慮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在都江堰的英國路透社記者看到,一些倖存者不得不一邊忍受失去親人的悲傷,一邊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遊盪。

    「地震發生后的第一個晚上,倖存者們蜷縮在公共汽車中或帳篷里將就過夜。」這名記者寫道:路邊到處可見用防水油布蓋起來的屍體。醫生在醫院建築外露天救治病人。居民因擔心餘震而撤出還沒有倒塌的建築物,逗留在大街上。

    焦慮和不安,明白無誤地寫在災民的臉上。新加坡聯合早報網轉引的報道這樣描述:記者在去四川向峨鄉採訪途中,看見一些人在用三輪車推著一具屍體。死者是一名25歲的女教師,地震時被活埋在倒塌學校的瓦礫中。在推屍體的親友中,她的未婚夫哭訴著原定暑假便會結婚,現在已成泡影。

    同樣是一所倒塌的校舍,雖然沒有聚源中學那樣受關注,但人們悲痛的程度卻無不同。11歲的任雪生前已被確認參加向峨鄉小學六一兒童節的舞蹈表演,但在跟老師練習跳舞時卻被埋在了教室里,被救出時,孩子已是面容扭曲,滿臉瘀青。記者看到,女孩的父親任昌平傷痛欲絕,跑到暫時擺放屍體的操場上將愛女擁入懷內。任昌平哭道﹕「實在太苦了,我已很疲憊了!」

    救援行動仍在緊張進行,很多市民也自願跑來援助。「營救人員徹夜瘋狂工作。」路透社記者從都江堰現場發回報道稱,在暴雨如注的天氣中,營救人員正在和時間賽跑。



    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川北重災區青川縣木魚鎮慰問受災群眾。溫家寶表示黨和國家不會忘記受災的偏僻山村,大家要振作精神,堅強起來,互相幫助,重建家園。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中國領導人令世界動容

    「災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鎮定、信心、勇氣和強有力的指揮。」在前往災區的飛機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講話鏗鏘有力。

    5月12日14時28分發生地震后,新華網15時55分即發布國家主席胡錦濤的重要指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則在隨後趕到災區,此後一直輾轉於四川省內。嗅覺靈敏的外國記者,也一直關注著中國領導人在災區的一言一行。

    在都江堰新建的小學,溫家寶總理實地考察時,踩著泥濘,攀上瓦礫堆,走近施救地點。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描述道,當搶險人員解救兩名被困在廢墟下的孩子時,在雨中一直彎腰察看救援情況的溫家寶,掉著熱淚大聲對孩子說:「我是溫家寶爺爺,孩子們一定要挺住!一定會得救!」當經過排列著50具罹難學生的屍體時,溫家寶停下腳步,無言地對著遺體深深地鞠躬三下。

    「地震考驗中國領導人。」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認為,中國領導人迅速採取了行動,向公眾表明他們正在全力抗震救災。《聯合早報》記者則注意到,由於災區下雨地滑,溫家寶在視察時摔倒,手臂受傷,而他卻不要醫護人員為自己包紮傷口。「如果你現在看見他的樣子,你馬上就會哭的。」(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曉德發自北京)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2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