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述5個參數尚未成為預報地震的可靠依據,然而還存在另一些更有發展前途的預報方法,有可能成為某些地區長期地震預報的可靠依據。古地震學的最新研究發現了所謂「化石地震」,「化石地震」發生的時空特徵提示了未來地震的可能活動情況。這種新方法側重研究長期地殼形變的地質依據,板塊構造的一般理論是這種預報方法的理論基礎。
對1906年沿聖安德烈斯斷層帶的舊金山地震,目擊者描述說:「樹木突然斷裂,連根拔起,60米寬的樹林彷彿被整齊地切割過。」在地震的震動中,樹木嚴重傾斜,樹枝甚至樹榦被折斷。根據修正的麥卡利地震烈度表估計,表現出輕度樹木震動的強度為Ⅴ度,重度震動的強度為Ⅶ度,折斷樹枝樹榦的強度為Ⅷ+度。震動常使樹木的樹冠受損,因為震動在樹木上部會被放大。同樣的道理,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時,許多12層以上高層建築的高處各層在震動中受損。
這一觀察的啟示是,通過分析樹的年輪,我們有可能確定在遙遠的過去發生的地震的地點、時間和強度。地震通常會損壞樹木的生長形態,破壞其根系,折斷其樹枝甚至樹冠,這些受損改變了樹木年輪的寬度和形狀(圖8.6)。利用這種方法,從生長的或已死去的樹木上取樣,便可確定這一地區曾經歷過的地震情況。根據樹木的破壞程度,可以得知各地區最高地震強度。
圖8.6 南加利福尼亞州聖安德烈斯斷層附近一株生長了370多年的松樹 圖中的松樹名為池木,位於1812年地震震中附近,地震時其頂部折斷, 根系也被破壞,其年輪表明地震之後許多年內它的生長都十分緩慢 另外一些情況,例如乾旱,也可能影響樹木的年輪。因此,只有排除這些干擾,斷層附近樹木生長中的間斷才能被認為是地震破壞的結果。舉例來說,1857年南加利福尼亞州德洪堡地震之後,樹木的年輪寬度發生變化,但是氣象數據表明同年此地也曾發生過特大幹旱。因此,需要識別狹窄條紋的年輪究竟是乾旱造成的呢,還是樹木被地震破壞后多年恢復而產生的。
從活動斷層附近的樹木取樣特別重要,因為當斷層類型已知時,這些樣本將提供是地震而非其他原因造成損害的證據。傾滑斷層通常會引起較寬地帶的土地裂縫,而走滑斷層一般隻影響離斷裂較近幾米內的樹木。可靠地應用此方法的關鍵是統計樹木一定半徑內距圓心的年輪數時,必須對該地區至少兩棵樹進行比較,特別要將估計曾受地震影響的樹木年輪記錄與遠離斷層地區的樹木進行比較。因為乾旱可能影響整個區域的樹木年輪記錄,而地震則不能。
一些地震年代學家曾發表了有關年輪研究的成果。圖8.7給出的樹的年輪圖案像一種「羅塞達石」的花紋。這棵古老松木生長在加利福尼亞州懷特伍德的聖安德烈斯斷層附近,它記錄了這一帶較大斷層各次滑動時所引起的效應。圖中所示的樹木年輪是1986年從此樹的樹樁上取來的,此樹在1957年已經死去並且隨後被砍伐了。樹榦的年輪在1857年聖安德烈斯斷層的巨大斷裂中明顯受到干擾,呈現狹窄的形態。規則生長的年輪在1812年也曾受到擾動。該年在南加利福尼亞發生過另外一次地震。此次地震並不像1857年地震那樣廣泛有感及有詳細報道,它只有少量地質證據。另一個可確信的年輪實例發生在1964年耶穌受難日的阿拉斯加地震,薩克林角海岸的地殼在逆掩斷裂的推動下抬高了4米,岸邊的雲杉在震動下傾斜,根系暴露於地面。其年輪樣本再次證明,在1964年8.6級地震之後,樹木年輪寬度要比震前平均年輪寬度窄得多。

圖8.7 取自加利福尼亞州懷特伍德附近聖安德烈斯斷層上的白皮松樹樹樁的部分年輪 現在再看看另一種被更廣泛應用且更可靠的歷史地震活動性研究方法,即對沿活動斷層地層的地質研究。它利用土壤層位受到的擾動來確定歷史上曾發生的某些大地震。在適當的條件下,科學家們可追溯到距今1萬年前全新世初期發生的大地震。舉例來說,在距洛杉磯以北50千米處,聖安德烈斯斷層橫切一地勢較低地區,這一地區在雨季時由於帕勒河水的泛濫,變成了一片沼澤地。經過地質學家在這一地區挖掘跨斷層探槽,得到一個依次由淤泥、砂土、褐色泥炭土組成的清晰剖面(彩圖8.8,見插圖)。地質學家確信,由於大地震造成的位移和液化效應都保留在這個由砂土、泥炭等組成的成層剖面中。

圖8.8 加利福尼亞帕勒河畔一個探槽東南壁上顯示的聖安德烈斯斷層剖面 泥炭層(深棕色)垂直錯斷距離隨深度增加而變大,這是反覆地震錯動變形累積的結果.最上面沒有被錯斷的地層是1857年地震后沉積的,最下面斷層西南測的泥炭層是公元800年左右沉積的
地震搖動土層時,一些水飽和的砂土層會液化,這種較輕而易浮的水飽和砂在其上部的岩石和泥土的過大壓力下上升到地表,形成一層噴砂。隨著干、濕季的交替,砂土上生長了草木以及其他植物,帕勒河及附近其他河流衝來了礫石和淤泥,覆蓋在砂土之上,於是淤泥層內一些死去的植物轉化為泥炭。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巨大地震再次發生,液化生成的砂土再次覆蓋於地表,並再次被覆蓋。新的砂土層、淤泥層和泥炭層不斷產生,覆蓋於老層之上。存在於每層中的植物或有機物質的年代可以用放射碳方法測定。
帕勒河的樣本證明,自公元545年至今大約1400年間發生過至少9次地震,它們的年代大致為:1857、1745、1470、1245、1190、965、860、665、545。其中1857年1月9日發生在德洪堡大地震是有歷史記載的,此次地震是附近聖安德烈斯斷層斷裂所引發的最新一次地震。對帕勒河地區研究的主要結論是,該區大約每隔160年發生一次大地震,但是這間隔會發生相當大變化,最大間隔時間將近200年,最小間隔則只有55年。
類似於這樣的跨斷層液化研究在其他國家,如中國和日本也已經開始了(圖8.9)。應該指出,破壞性地震在乾旱季節也可能曾經發生過,但由於土地缺乏足夠水分,不一定能產生大量液化。

探槽中暴露的固化的「管子」是地震時向上噴砂冒水時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