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臨震預測是可能的

[複製鏈接]

17

主題

522

帖子

78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akuhou 發表於 2008-5-14 15: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人篡改鏈接
http://news.sohu.com/s2006/gqgft/

網頁內的鏈接根本不是標題的內容。

抗議!!!!

被我找到。。。。。


『海外華人』 [每周話題]看看2006年搜狐訪談中國地震局研究員耿慶國(轉載)


作者:snail_chen 提交日期:2008-5-14 9:35:00  

??http://news.sohu.com/20060731/n244543649.shtml
  
  
  中國地震局研究員耿慶國:臨震預測是可能的
  
  
  
   時間:2006年07月31日15:29 我來說兩句  
  
  
  
  
  有獎評新聞
  
  
  
  
  
  嘉賓已進入現場,訪談即將開始,請搜狐的各位網友稍候。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搜狐聊天室。今天是7月28日,是唐山抗震30周年的紀念日,這個訪談也是我們整個訪談系列的第十場,也是最後一場。我們最後一場請到的嘉賓,是中國地震局研究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副主審耿慶國先生。
  
   耿慶國: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因為是唐山抗震30周年紀念日,可能所有的媒體,包括所有的很多網友都在關注這個事情,網友是比較年輕的,比較年輕化。他們可能沒有經歷過30年前那場災難。我們第一個問題,先回到30年前,您當時是在北京工作?
  
   耿慶國:對。
  
   主持人:您今年貴庚?
  
   耿慶國:今年65歲。
  
   主持人:那您當時是35歲。當時是在什麼單位?
  
   耿慶國:北京市地震隊。
  
   主持人:您是哪一年開始工作的?
  
   耿慶國:196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系畢業,畢業之後正好趕上1965年11月13號的烏魯木齊地震。
  
   主持人:唐山地震之前,當時很多種方法都提出了告急意見,當時具體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您作為專業人士可能對業內比較了解,現在30年後替我們回憶一下。
  
   耿慶國:我想先談一下,我們國家上一個地震活躍期是1966年到1976年。
  
   主持人:活躍期是什麼情況?
  
   耿慶國:地震活動總是活躍一段時間,平靜一段時間。地震活躍期是根據資料來定的。
  
   主持人:不是說我們這十年有一個地震活躍期,下一個十年就平靜了。
  
   耿慶國:不是這樣的,這要根據監測情況來定。
  
   主持人:並非是簡單的按時間來算?
  
   耿慶國:上一活躍期開始時,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發生了6.8級和7.2級強震。當時周恩來總理是非常關心地震。總理在百忙當中,到災區視察,在這期間還召見地震工作者,號召搞地震預報。因此我們搞地震預報工作,一個是總理的要求,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一個是因為災區人民的呼聲,要我們震前打一聲招呼就好了。
  
   主持人:你們作為地震工作者,你們知道這是一個新的地震周期嗎?
  
   耿慶國:不清楚。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開展地震預報研究,1966年以前,國內地震工作者做了好多地震工作,主要是工程地震、地震監測、地震調查、地震學研究,但是並沒有真正搞地震預報。我國搞地震預報是從邢台地震開始的。在邢台地震發生的時候,周總理有了非常重要的指示,周總理說:「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價,這些代價不能白費,我們不能只留下記錄,要從中取得經驗。」所以周總理一再講,不能只留下記錄,還要留下經驗。在周總理親切關懷下,總理號召我們到現場去實踐,抓牢地震現場不放,而且還講了,「這次地震代價極大,必須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對年輕的地震工作者號召:希望在你們這一代能解決地震預報問題。」周總理提出地震工作要「以預防為主「的方針。周總理提出,專群結合,土洋結合,多兵種聯合作戰,多路探索。
  
   主持人:當時我們的技術,包括預防是不是我們國內自主創新?
  
   耿慶國:對。在周總理的號召下,各個部門都有參加。有中國科學院,還有地質部、石油部、國家測繪總局,還有其它的天文台都來參加,多兵種的。
  
   主持人:但是當時我也知道一個背景,當時包括到現在很多國外專家還依然認為短期預震是沒法預測的。
  
   耿慶國:地震能否預報國際上有很大的爭論。可能是國外有一種說法,就是臨震預報是很難預報的。
  
   主持人:等於說,我們當時是完全用中國的技術?
  
   耿慶國:我們是這樣的。地震預報是當代科學難題。現在大家都在追求,在不斷的探索當中,解決地震預報問題是一個探索的課題,但是到底地震能不能預測?根據我們中國的體驗,我認為地震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來預測的。在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之後,我去現場工作。
  
   主持人:雲南的。
  
   耿慶國:雲南通海7.8級地震發生當天,周總理指示我們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預測的,可以預防的。地震要以預防為主。周總理下了這樣一個指示,經過幾十年來的實踐,我個人認為,周總理講的這個話還是很符合客觀實際的,地震確實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的。但是準確預測是很難的。但是我們能在一定程度上,打一個招呼,震前如果各方面工作做得好一些,打一個招呼,減輕人員傷亡,是可以做到的。
  有獎評新聞
  
  
  
  
  
   主持人:我看您的一些資料,您大概用幾個氣象要素指標出現異常來判斷臨震。
  
  
  
  這個指標是怎麼出來的,是你個人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五項指標吧?
  
   耿慶國:我長期研究氣象和地震的關係,這只是一個方面,我們國內搞的方法很多。有測震方面的,有地電方面的,有地磁方面的,有地形變方面的,有地應力方面的,有地下水方面的。還考慮到一些天文因素都在裡面,我這也是一方面。我個人是研究旱震關係來做大地震中期預測的,用氣象要素五項指標異常做地震對短臨預測。
  
   主持人:您當時什麼時候感覺到地震可能會出現?
  
   耿慶國:中期預測是依據1972年華北和渤海地區大旱,根據旱震關係研究,預示著1972年大旱之後,1到3年半時間內,在華北地區可能要發生7級以上地震。
  
   主持人:您畢業后是在北京市地震隊工作,為什麼跟旱情扯上了關係?
  
   耿慶國:按照周總理講的到現場實踐,去考察。我後來到邢台地震現場,到通海地震現場,去地震現場工作的時候,當地的老農給我講震前一年乾旱,給了我一種很樸素的知識。1972年夏天發現北京乾旱的時候,我就坐不住了。因為周總理在1967年河間地震之後,他又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指示,要密切注視京津地區地震動向。
  
   主持人:那是什麼時候。
  
   耿慶國:1972年夏天。
  
   主持人:有一個老農告訴你?
  
   耿慶國:對,他說1972年大旱,這個大旱是平谷的老農講的。後來我就查了一下我們國家的史料,我們有 5000年文明史。我們從歷史資料中將乾旱的記載查了一遍。我又查了近100年的氣象資料,我得出這麼一個地震: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震前1——3年半時間內往往是旱區。旱區面積隨震級大小而增減。在旱后第三年發震時,震級要比旱后第一年內發震增大半級。
  
   主持人:我國乾旱記錄的時間有多長?
  
   耿慶國:從西周末年第一個大地震——岐山大地震開始,有2700多年了。當時伯陽父曰:「川竭,山必崩。三川竭,岐山崩。」根據史料,公元前2700年我國西周的時候,就有大旱大震相繼發生的記載,基本上驗證了老農的說法,證實了震前乾旱的氣象。當 1972年大旱之後,華北大旱,有錦州、唐山、新縣三個特旱區。1972年臨汾會議上,我開始講1972年大旱研究的成果,當時大家很欣喜,因為講地震預報,也就是很大膽。當時很有爭論。
  
   主持人:您一共跨越了2000多年,一共200多場地震。當時您是多大?
  
   耿慶國:31歲。因為當時在1972年11月臨汾會議的時候,我也提供了一個旱震報告,華北大旱,西南也大旱,都是一到三年半的時間,但西南大旱區於1973年2月6日發生了四川爐霍7.9級大地震。到了1974年5月11日,雲南昭通發生了7.1級地震。西南大旱區的這兩個地震相繼發生,我就震驚了,又坐不住了。華北和渤海地區1972年旱區面積比那裡還大,不可能那麼平安,這樣我就很著急,所以在 1974年5月緊張工作。然後向有關主管領導——北京市科技局局長白介夫去彙報。他給了很多支持,向國家地震局胡克實同志彙報。
  
  

[ 本帖最後由 kakuhou 於 2008-5-14 15:28 編輯 ]

0

主題

95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1
沙發
purewl 發表於 2008-5-14 15:26 | 只看該作者
我在日本學習抗震,但是日本目前尚且還沒有預測地震的能力,而且對所謂耿慶國的理論根本不予承認,聽說德國對此也不承認的
國際地震屆對中國某些所謂地震預測的評價是:事後再進行預測
建議樓主不要道聽途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主題

522

帖子

78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82
3
 樓主| kakuhou 發表於 2008-5-14 15:29 | 只看該作者
國家地震局1974年6月7日至9日召開了華北和渤海地區地震形勢會商會議,會議形成了以中科院名義呈報國務院對《關於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對報告》。 1976年6.29下達了國發69號文件,向有關七省市批轉了中國科學院的報告。國務院(1974)69號文件的結論是:要立足於有震,提高警惕,防備六級以上地震突然襲擊,切實加強幾個危險地區的工作。加強有關地區的協作,成立京津唐張和渤海地區兩個協作組。國務院(1974)69號文件8個月之後,在渤海協作組發生了1975.2.4海城7.3級地震;在京津唐張協作組發生了1976.7.28唐山7.8級、灤縣7.1級地震。
  
   1975.2.4遼寧海城7.3級地震,臨震前,遼寧省地震辦公室和瀋陽地震大隊他們的工作非常好,他們抓得很好,把地震短臨預測和預防工作做得很好。當然也包括有前震,有小震鬧,也包括有一些其他的觀測的異常,包括當時有的地殼形變,水準的異常,地磁的異常,還有土地電、土應力和宏觀異常。海城地震是取得了很好的預測預防效果的大地震,轟動了全世界。另外一個是京津唐張地區,國務院(1974)69號文件是把該區也是作為危險區的,實際上都是在1974 年即兩年前做了中期預測。問題是海城地震之後,我國地震界對下一步華北地區的地震形勢是有爭議的,這個爭議很正常。在海城地震之後,華北近年還有7級以上強震發生嗎?
  
   記得1975年2月下旬可能是2月17日前後,當時我去北京市人民政府彙報,白介夫同志把我帶到黃作珍同志那裡去。白介夫對黃作珍說,在八個月以前,耿慶國向市科技局黨委彙報說幾百天之內將有七級半大地震發生,現在海城發生大地震了。他們鼓勵我並問我,近年還有沒有什麼情況?我就說,還有兩個特旱區,在河北,京津唐張地區還很麻煩。這樣我講了之後,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就來北京地震隊採訪我,後來寫了一個內參(《國內動態清樣》),又講了一下我這個看法。我認為,海城7.3級大震發生后,華北地區大震的危險性並沒有過去,1975——1976年仍須密切注視河北、山西、內蒙古南部及寧夏東部地區的大地震動向,要時刻警惕可能出現波及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或包頭的震級為6級以上、甚至7級以上強震的危險性。特別值得注意的地區是「第一、張家口、唐山、滄州、邯鄲、介休、大同、張家口這一地區;第二,包頭、五原、磴口;第三,銀川、固原。
  
   1975年5月9日,當時國務院副總理華國鋒、王震、谷牧等在北京前門飯店接見第三次全國地震工作會議全體代表。華國鋒在講話中說:「北京地震隊同志提出,大旱連續幾年以後就容易發生地震。他們研究了1000多年的地震資料,找出規律。而且大旱之後,如果地震來得早,地震的震級就小一些,如果來得晚,震級就大一些。他們說,這不是太陽的影響,是因為地熱的變化,引起不容易降雨。這是科研題目,還可以探索」。這表明當時國務院領導同志對內參反映的旱震關係大地震中期預報意見是高度重視的。當時主持中國科學院工作的周容鑫同志,主持國家地震局工作的胡克實同志都對旱震關係大地震中期預報意見極為重視。事實也正是如此,海城地震后,1976——1977年河北、山西、內蒙南部及寧夏東部地區六級以上大地震活動實況是:
  
   1976年4月6日,在內蒙南部和林格爾發生了6.3級地震;
  
   1976年6月28日在河南唐山、丰南一帶發生了7.8級地震;
  
   1976年9月23日在內蒙、寧夏之交的磴口、巴音木仁發生了6.2級地震;
  
   1976年11月15日在天津寧河發生了6.9級地震;
  
   1977年5月12日又在天津寧河發生了6.5級地震。
  
   探索地震是很難的,這是要根據資料來說話。這當然是中國人的原始創新,但至今仍處於非主流派。
  有獎評新聞
  
  
  
  
  
   主持人:現在我們說說短臨預測情況,特別是1976年7月前後。
  
  
  
  
   耿慶國:短臨預測的話,旱震關係是管中期預測的,管不了短期。實際上我從1973年起就潛心研究短期氣象要素指標問題。1975年5月寫了第一篇有關論文在北京市地震隊內外進行交流,正式提出地震前30天內的短期臨震氣象要素五項指標異常的概念、特徵及其震例。
  
   1976年6月29日至7月5日,五項指標中,日降水量、日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均突破了歷年同日的極值,只差一個平均氣壓沒有突破了。根據震例總結,我認為可能要有地震。我非常著急。
  
   我們7月6日去唐山,和我一起去的還有一個叫牛紅丁的年輕同志,他做我的助手,我們一起去的。先到了唐山氣象台,然後7月8到天津氣象台,7月9日到廊坊氣象台,7月10日夜回到北京。北京有異常。發現那幾個地方也都有類似情況,氣象異常形成了一個區域。這樣到了7月23日,日平均氣壓突破了,7月23日這一天,這個值991.9毫巴,是歷年同一天的最低值,從1951年到1976年,也是1976年1月1日至7月23日這205天的平均氣壓的最低值。
  
   唐山大地震臨震前,唐山的老百姓,甚至包括北京、天津的老百姓都感到很悶熱,臨震的時候天氣異常悶熱,這是臨震的時候感到宏觀的東西。悶熱是什麼意思呢?可能濕度大一些,溫度高一些,還有可能是氣壓偏低而形成的地氣耦合現象。
  
   主持人:您當時拿到這些異常資料是什麼感覺?
  
   耿慶國:當時感覺將有地震波及北京,北京要防震。7月29日以前,京津唐張地區可能要出問題,可能會出現很大的破壞。
  
   主持人:您對北京周圍地區房子抗震水平都知道嗎?你知道北京扛得住什麼樣的地震?
  
   耿慶國:北京基本烈度是8度,所以北京重要的工程建築一定要考慮抗震。我插一句話,當時談的是1972 —1974年華北連年乾旱,1975年華北又乾旱,但1975年華北特旱區的中心,和1972年、1974年不一樣,是以保定為中心。1975年華北、東北一個新的大旱區,內部的預測是,1976年下半年至1977年要注意以保定為中心、200公里為半徑的地區要注意。所以在五項氣象要素指標突破的時候,我考慮了北京要晃房子,地震也可能發生在72年特旱區內,也可能發生在75年特旱區內,總之離不開京津唐張保地區。具體哪個點,我也確定不出來。
  
   主持人:你只知道首都圈有地方要震。
  
   耿慶國:北京、張家口在裡面,京津唐也包含在裡面。說不清楚是哪一個具體的點。京津唐張保整個區域都要晃動,事先說不清哪一個點是震中。但是應該打一個招呼,防一下,還是應該能做到的。當時,北京地震隊以「七大異常」發出《關於加強當前京區震情監測的意見》簡報(1976年7月14日北京市地震隊第29期簡報),指出,上半年觀測到了地形變、水氡、地電、地磁、地下水位、地震活動及氣象異常等多方面的重要異常變化……這些情況預示著北京及其周圍地區應力場正在增加,從今年下半年起,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趨勢背景正在加強。在當前的地震形勢下,為完成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保衛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祖國首都的光榮政治任務,按照局黨委指示,我隊全體同志必須緊急動員起來,高度警惕當前震情的發展和變化,用臨震的姿態密切注視京區的地震動向。
  
   主持人:這已經是差14天了。
  
   耿慶國:這是震前半個月。
  
   我們北京地震隊1970年成立,到1979年後,合併到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十年間北京地震隊調子最尖銳的一個簡報就只有這麼一份。當時「七大異常」,包括華祥文,她是搞地震活動性研究的,她根據地震活動性的分析,提出了很好的預測,擔心還有大的地震,還強調唐山灤縣這個地區。還有李宣瑚,他是用地下水氡含量異常來預測,感到有情況。陳克中,還有劉慧林,他們發現大灰廠地形變異常。另外地電,趙廣全,他覺得異常是很大的。他談到有7級的地震。還有研究地磁的一些有關專家提出來,地磁有異常,還有地下水位異常。這就是剛才我說的「七大異常」。
  
   這樣在7月14日開始告急了。在前一天,北京市地震隊業務組專門開了一個會,當時由組長魯連勤、副組長張國民向北京市科技局黨委做白介夫同志做了彙報。根據白介夫同志的指示,7月14日,北京市地震隊張國民打電話給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京津組組長汪成民,彙報了「七大異常」和震情分析意見,請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立即安排時間聽取北京地震隊的詳細彙報。汪成民經請示領導后回電,要求給一周的時間,以便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派人到天津、唐山等地了解一下那裡的異常情況,再聽取北京隊的震情彙報。聽彙報的時間推遲到7月21日。7月21日張國民打電話給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副主任梅世蓉同志,請她立即聽取震請彙報,梅說自己了解情況不多,要等汪成民同志從唐山回來再談,又說時間改在7月26日,地點在北京市地震隊。7月26日開了一整天的會議。汪成民表示: 「北京隊的同志們做了很好的工作,情況很重要,也很緊迫。我們把北京隊同志們的看法帶回去研究,並向領導彙報。」又說:「據梅世蓉同志講,四川北部為搞防震,已經鬧得不可收拾了,京津唐地區再亂一下可怎麼得了?北京是首都,預報要慎重!」
  
   主持人:您當時聽了以後有什麼感想?
  
   耿慶國:我當時的想法是,有可能他們回地震局后,能出現一個新的判定,畢竟是有很多異常情況。我至今仍認為,如果在北京地震隊震情告急期間,從7月14—26日這12天里,如果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他們用自己手中的權利開一個京津唐張地區的震情會商會,把北京地震隊、天津地震隊、唐山、河北地震局都找來談一下,說不定一碰頭,情況就會好一些,對監測預報工作有利。
  
   主持人:7月28日地震的時候你在哪裡?
  
   耿慶國:我在北京。
  
   主持人:你晚上感覺到地震了嗎?
  
   耿慶國:當然感覺到了。
  
   主持人:你的第一想法是什麼?
  
   耿慶國:我就想,真的地震了。
  
   主持人:你相信這個事情沒有預報沒有預防?
  
   耿慶國:震后,胡克實同志對我說:「有震情告急,對震情告急置之不理是不對的;有震情告急,對中央知情不報也是不對的。」說老實話,在當時的情況下,對京津唐張地區打一個招呼,報一個5——6級地震,是應該能做到的。我一再講,我們沒有水平報出1976年 7月28日幾時幾分,但我們有水平報7月底8月初這段時間。因為我的五項指標管30天,7月24日北京隊內部會商的時候,張閔厚他做的地磁K指數異常,他就講了,1976年7月26日正負2天將在京、津、懷來、唐、渤、張地區發生4級以上地震,外圍震級更大。我當時說你要把震級提到5級以上,我就報,包括北京、保定在內的京津唐張地區有六級以上地震。7月24日,我們當時真的很著急,我們寄希望於7月26日會商。
  
   主持人:您當時在地震隊擔任什麼職務?
  
   耿慶國:分析組的一個小組的組長。測震是我聯繫的,還有氣象。
  
   主持人:因為您當時是與氣象結合了。當時您聽到您在北京感覺到地震的時候,有沒有覺得……
  
   耿慶國:當7月28日晨聽到唐山發生大地震,我和張閔厚抱頭痛哭,這是我們畢生的遺憾。我的同班同學賈雲年犧牲在唐山,也令我十分悲痛。7.8級大地震這樣的浩劫,臨震預報沒有做出來,實在是我們畢生的遺憾。
  
   主持人:甚至說已經分析到了,但是沒有做出臨震預測。
  
   耿慶國:我們沒有水平報唐山丰南這個具體地點,但是我們有水平報京津唐渤張這個地區。因為地震這麼大,7級以上地震,它的烈度6度區很大。我們沒有水平報7.8級這個震級,但我們有水平根據資料報震級可以達到5級或6級以上。
  有獎評新聞
  
  
  
  
  
   主持人:唐山地震沒有前震,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耿慶國:我的老師傅承義先生是地震資深的專家。
  
  
  
  在1984年2月,他審查我《中國旱震關係研究》這本書的時候,談到唐山地震,我的老師講了,唐山地震看來只是前震不明顯,前兆還是十分明顯的。第二句話,根據當時的情況,打一個五、六級地震的招呼,減輕人員傷亡是能夠辦到的。但是他們居然沒有做這件事。然後還說了其它的一些話語。所以我說,唐山地震我們是可以打個招呼的,打個招呼就不一樣了。現在有的專家說,因為沒有小震鬧,因為沒有前震,所以就沒法打招呼,決策人可能是這樣考慮的,也可能是出於慎重。
  
   但是實際上專家們都知道,大地震中有前震的,只佔百分之二三十,百分之七八十的大地震,事發前都是沒有前震的。而且像海城那樣有著非常完整的、非常好的前震的大地震,數量就更少了,只佔百分之十幾。
  
   我國1966——1976發生的絕大多數7級以上大地震,像1970.1.5雲南通海7.7級地震、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7.9級地震、1974年 5.11雲南昭通7.1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1976.8.17四川松潘7.2級地震,都沒有什麼前震。有前震發生是非常好的,沒有前震但是不等於沒有前兆,因為我剛才所說的北京隊提出的「七大異常」,地形變、水氡、地電、地磁、地下水位、地震活動性和氣象異常。都是七個方面的前兆異常。這表明唐山大震前,雖然沒有前震,但前兆異常是十分明顯的。
  
   周恩來總理講,要專群結合,要多路探索,多兵種聯合作戰,這是非常對的。要以預防為主,要立足於有震,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若能很好地貫徹執行周總理生前的教導指示,很好地發揚這樣一種自主創新的精神,我國的地震預測水平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
  
   我從事地震現在已經40多年,40年裡面,給我感受最深的,除了我的老師傅承義教授,他是研究地震理論這一方面,他不是專門研究地震預測的。當時他提出我們要搞地震預報,這是寫在1956年國家科研規劃上的。我們國家老科學家裡面,能在地震預測第一線率領我們衝鋒陷陣的,一個是李四光,地質部的專家,一個是翁文波,石油部的專家,他們兩個人都是資深的學部委員,也就是資深院士。但是他們是親自帶頭搞地震預測的。
  
   1966年4月27日,周總理在中南海專門請李四光和翁文波來談話,說我請你們來是要你們做地震預報,這是我給你們的任務。周總理給了李四光和翁文波地震預測的任務。他們二人一直到臨終前都在努力做,這是令我非常感動的。所以李四光搞的地質力學和地應力,他有自己的一套主張和搞法,翁文波院士搞的是信息預測,是和傳統的統計預測不一樣的。翁文波的信息預測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這是我們國家自主創新的成果,但是現在仍得不到重視,這很奇怪,成為非主流派。黨中央胡總書記號召我們自主創新,但我們在地震預測方面的一些自主創新方法,唐山地震后至今仍得不到支持。
  
  
  
   主持人:您覺得唐山震后30年啊,在1976年我們國家是那樣一個狀況,現在是這樣的狀況,對於30年在人的一生是很漫長的,但是在地震研究中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您覺得這期間,我們國家地震研究有多大程度上的進步?
  
   耿慶國:應該講,我們國家在邢台地震之後,由於周總理親自抓, 我們已經取得了海城地震預防的成功,當時世界都承認,中國地震預測水平是領先的。
  
  
  
  因此只要我們的方向對頭,我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我們有3000年的史料可以研究,我們的國土非常遼闊,版塊內部的地震也是很獨特的環境.關鍵就是要搞自主創新,而且是中國的原始創新。不要老跟著外國人跑,外國人沒搞中國人就不能搞,這種標準是不行的。
  
   我們國家把防震減災工作搞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國家畢竟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我們要建立小康社會,要實現和諧社會,除了要強調環境、資源、能源之外,還有一個災害同樣要認真的解決。防災減災工作,要納入到科學發展觀的方面去考慮,要作為基本國策。在我們建設發展中,要以人為本,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國家的建設成果。希望國家對防震減災要加大投入,要特別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新預測方法研究,要對綜合交叉學科的群體科學家正在從事的巨災和災害鏈研究給與切實的支持,以造福於祖國和人民。
  
   我們國家應該把7月28日變成全民防災日,要給我們的人民一種防災減災的憂患意識。因為我們在犧牲了二十幾萬同胞之後,我們應當要經常想到憂患的問題,這方面應該是把7月28日作為我們國家全民的防災日,這也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的訪談已經快結束。非常感謝耿老師!
  
   耿慶國:我補充兩句。地震預報工作是世界上科學難題,還在探索當中,還沒有解決。但是,應當把力量集中在臨震預報的突破上。能夠在震前、臨震應急上多做工作,不是地震后,而是在地震前爭取打招呼。我們覺得,人民的安危重於泰山,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我們要很好的把臨震預報搞好。特別希望能夠在臨震預測方法的自主創新方面得到有關方面的認真支持和落實。
  
   主持人:今天也是最後一場關於地震的訪談,我們今天是30周年的紀念,希望我們不要再有這樣的紀念日,再也不要出現這樣大的地震、有這樣大的浩劫。我們最後再悼念一下「7.28」地震中喪生的24萬同胞。謝謝耿老師!今天的訪談到此結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2

主題

706

帖子

2619

積分

禁止訪問

積分
2619
4
Janwoo 發表於 2008-5-14 16:32 | 只看該作者
時光不可以倒流。

為死難的國人悲憤!

謝謝樓主提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0

帖子

8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8
5
unixom 發表於 2008-5-15 0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2: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