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以來的冷戰後時代,國際局勢最戲劇性的重大變化是:NGO(非政府組織)和 GCS(Global Civil Society 國際公民社會)開始冒頭奮進。中國在毛澤東時代最流行的口號之一是「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實際上這個「人民」當時指的是其他國家邊緣化的底層人士,或者極端主義的團體。那時中國的策略是要和這些最極端的團體和個人手拉手,來對抗他們國家的政府。到了鄧小平時代,不願意四面為敵的中國認真著手與世界上主要國家的政府實現關係正常化。按照中國政治精英的思路,只要把一個國家的政府搞定了,也就把一切都搞定了。然而問題在於,近十幾年來的國際社會已經迥異於冷戰時期。以前存在於口號里的「各國人民」,現在成了新麻煩的一個主要來源。
冷戰結束在發達的西方國家中,還帶來另一個深刻變化。在這些國家的青年人心中,Nation-state(即以民族為基礎的國家)這個概念漸漸淡化。對他們來說,個人利益和 Group interest(群組利益)是最實在的東西。這在歐洲尤為明顯,Nation-state 對於那裡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是上一個世紀的概念,對他們來說,很多事務都是以他們關心的問題和價值觀來劃分,比如環境問題、性別平等問題、同性戀人的權利問題、單親媽媽問題以及宗教、公共衛生等等,這一切越來越難再以Nation-state來界定,愈益呈現出跨越國界甚至跨越洲界的特點,「國家」概念越來越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