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也請理解網友對萬科捐款的炮轟

[複製鏈接]

603

主題

846

帖子

48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俺說兩句 發表於 2008-5-22 14: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萬科員工捐款以10元為限,王石遭網友炮轟。自「5.12」震災發生后,不少企業紛紛解囊,更有不少企業捐出數千萬巨資。而地震發生當天,萬科集團總部捐款數目為人民幣200萬。這遭到了部分網友的炮轟,王石回應說,不要泛慈善化。200萬是董事的授權,而且「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 ,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成為負擔。」(5月17日《南方日報》)
   
    實話說,這個時候討論捐款多少的問題,實在有點不合時宜。國難當頭,比團結更重要的還是團結。汶川一震,舉國同悲。捐多捐少,既是自覺,也是能力。從權益法則角度說,甚至可以是隱私,有選擇捐或不捐的自由。但既然王總高調宣稱當天就捐款人民幣200萬,網友關注一下、議論一下也很正常,畢竟,萬科在房產界的龍頭地位眾人皆知,對這樣的民族企業,公眾寄予形而下的社會責任厚望也屬正常。
   
    想起股神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無論如何狡辯或詭辯,誰也不能否認,汶川賑災也是一面鏡子,「只有在大災發生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獻愛心。」這個法制社會,幾乎很少有人會逼捐索捐,權力與輿論對捐款自由的敬畏都是為了保護同胞的滿腔熱忱。同樣,比較一下,權衡一下,甚至反思一下捐款的表現——尤其是對公眾人物、有影響力的社會主體,也不是動輒得咎的事情。有人大力倡導「捐一塊錢和捐一萬塊錢一樣」的觀點,筆者以為,眼下來說,未必很合時宜。一者:「捐一塊錢和捐一萬塊錢一樣」強調的是參與意識,類似賽跑第一和賽跑最後一樣,參與了就是一種精神的收穫——問題是,對當下汶川震災后的重建與復興,一塊錢怎麼可能和一萬塊錢一樣呢?一萬塊錢能買多少書包、多少奶粉啊!其次,「捐一塊錢和捐一萬塊錢一樣」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大家都有充分的道德自覺,就譬如老奶奶摔倒了,我們說「不要責罵她身邊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會積極伸出援救的手——但是,如果捐贈在某些人、某些企業眼裡「一塊錢與一萬塊錢」都是「負擔」,我們友好地、善意地關注一下又何妨呢?從來,道德都離不開輿論的推進與引導。
   
    回到萬科捐款的事實上來,坦白說,我很失望。儘管萬科是我很喜歡、並以為洋溢著人本溫情的一家企業,儘管我知道並不應強制要求它捐多少。但有幾個事實值得考量:一者,萬科銷售額排名房地產業內地第一,超過523億元,凈利超過48億元,此次捐贈的善款不足其凈利潤的萬分之四;其次,王總解釋說,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應成為負擔,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今年的雪災中,萬科分批前後合計捐款100萬元,何況,汶川震災數十年一遇,不是普通頻發性災難;第三,萬科集團內部募捐提示「普通員工捐款以10元為限」讓人費解,如此企業宣揚的是怎樣的企業文化?難道10元是其員工生存負擔的「底線」?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網友對萬科捐款的炮轟,固然有非理性的一面,更多的還是對其張揚特殊時期企業社會責任的籲求。萬科覺得捐200萬「合適」,我們應該只能表示尊敬,但不一定是理解或讚賞。地產企業捐1000萬以上的不勝枚舉,如四川藍光、恆大地產、世貿、永泰、華僑城等,其實力未必比萬科強,但是他們的行為的確值得公眾稱讚。
   
    我們理解萬科捐多捐少的自由,同時,也請萬科及王總理解網友對其捐款數額的敏感。共擔國難,心手相連。愛心,不是嘴上的功夫,有時也須摸得著、看得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3: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