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羅馬書》隨筆(6) 天下無賊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0-6-29 02: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10-6-29 02:20 編輯

一、基督教的觀點:人性純惡無善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惡?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按照《聖經》,善惡的標準就是神的律法。遵守律法就是善,又稱義;違背律法就是惡,又稱罪或者不義。那麼,什麼是神的律法呢?神的律法概括地說有兩點:第一是盡心愛神、第二是愛人如己(太22:37-40)。我們不妨把善惡標準說的更具體一點,愛人如己就是善,唯利是圖就是惡。(註:唯利是圖,英文是have their minds set on what that nature desires,中文聖經譯作「體貼肉體的事」)

    《羅馬書》這樣評價人性:不義的器具(羅6:13)、罪的奴僕(羅6:17)、沒有良善(羅7:18)、唯利是圖(羅8:4)。《聖經》上還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就是翻遍整部《聖經》,我們也很難找到讚美人性的片言隻語。

    基督教的觀點是人性純惡無善。這並非說人類沒有外表的善行,而是說人類缺乏內在的善心。因為沒有內在的愛人如己的動機,起心動念全是唯利是圖,所以外表的善行就淪為偽善。也正因為如此,基督徒才需要被聖靈重生。只有重生的人才具備內在的善心,所以才能稱義。基督徒雖然重生稱義,他們的內心並不是純善,只是從純惡無善變成了善惡兼備,並且那善的內核會在聖靈的澆灌下逐漸長大。如上圖。

二、心理學的觀點:人性善惡兼備



    弗洛伊德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他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一個現實中的人(自我)具有兩種行為動機:一種是滿足本能慾望(本我)的動機,一種是追求道德理想(超我)的動機。兩種動機彼此矛盾,從而導致內心的衝突。

    按照現代心理學的人格結構,無需聖靈的恩賜,人性天生就是善惡兼備的。一方面,惡念驅使著我們唯利是圖;另一方面,善心又呼喚著我們愛人如己。這兩種動機的衝突,也就是奧古斯丁所謂基督徒的掙扎,其實是所有人每天都有的普通經歷。一個簡單的實例,每天清早肉體驅使我們睡懶覺,但愛心呼喚我們起床給家人做早餐。


三、沒有一個罪人,一個都沒有

    我們知道,重生是稱義的前提。通過重生,人的本性從無善(純惡)變成有善(善惡兼備),然後才能稱義。但現代心理學已經證實:無需經歷重生,人的本性天生就有善的一面。或者說,所有人天生就是善惡兼備的基督徒。因此人人皆可稱義。沒有一個罪人,一個都沒有。

    基督教的人性觀過於壓抑,總是片面宣揚人性中唯利是圖的一面,完全忽視人性中愛人如己的一面。這種偏激的觀點明顯與事實相悖。不說太遠,就舉身邊的例子。我的一位朋友,沒上過大學也沒正當職業。這麼一位看似不起眼的人,在汶川地震的第四天隻身奔赴四川搶險救災。請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一沒有名利的驅動,二沒有組織的安排,三沒有傳教的需要。如果不是愛人如己的內在動機,請問他的行為如何解釋?

    前一段時間看了部連續劇,是真實事件改編的。戲里的男主角殺人無數從不手軟。他的事情被他的情婦知道了,他就計劃殺她滅口。他把情婦灌醉了帶進樹林,榔頭從身後舉起來,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放下了。儘管他深知這個女人最終會壞了他的事,但他就是下不去手。在舉起榔頭的那一刻,他內心殘存的良善與求生的本能激烈的交戰,最後就是這點殘存的良善拉回了舉起的榔頭。如此十惡不赦的罪犯,內心也有善惡爭戰,也能憑殘存的良善戰勝肉體的惡行。可見,保羅筆下那個完全沒有良善絕對唯利是圖的標準罪人根本不存在。沒有一個罪人,一個都沒有。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沙發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0-6-29 03:35 | 只看該作者
一、基督教的觀點:人性純惡無善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惡?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什麼是善什 ...
問? 發表於 2010-6-28 13:19


很多「基督徒」認為, 罪會隨著肉體的消失而隨之而逝, 而他們的靈魂會進入永生的國度。  這也是很多基督徒對戒律不是那麼嚴格要求的一個原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3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0-6-29 03:48 | 只看該作者
很多「基督徒」認為, 罪會隨著肉體的消失而隨之而逝, 而他們的靈魂會進入永生的國度。  這也是很多基 ...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0-6-29 03:35


這是翻譯的問題。肉體在英文里其實sinful nature,應該翻譯成罪性,結果不知道為什麼翻譯成了肉體,結果就搞成了猴吃麻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4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0-6-29 06: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匿名  發表於 2010-6-29 06:44
這是翻譯的問題。肉體在英文里其實sinful nature,應該翻譯成罪性,結果不知道為什麼翻譯成了肉體,結果 ...
問? 發表於 2010-6-29 03:48



大概意思是,只要有肉體還沒死,就有罪性存在。只有沒了肉身,罪性就沒地方附著,就不會「發動」,「成長」,「發出罪來」,「生出死來」。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6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0-6-29 06:54 | 只看該作者
大概意思是,只要有肉體還沒死,就有罪性存在。只有沒了肉身,罪性就沒地方附著,就不會「發動」,「 ...
Guest from 24.234.203.x 發表於 2010-6-29 06:44


胡說八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7
研究 發表於 2010-6-29 10:22 | 只看該作者
一、基督教的觀點:人性純惡無善
...
問? 發表於 2010-6-29 02:19

問兄,基督信仰的觀點是亞當犯罪以後,人虧缺了神的榮耀,而不是純惡。
羅 3:23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8
sousuo 發表於 2010-6-29 10:31 | 只看該作者
看來還是心理學好,但,你不用讀羅馬書,僅憑現代心理學也能寫「天下無賊」呀?

現代心理學解決了罪的問題沒有,別忘了,罪是和死相聯繫的,和心理學里所講的不是一個東西吧。

聖經說不信神是罪,心理學說什麽?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9
研究 發表於 2010-6-29 10:32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再來看看創世紀中如何說不許殺人的:

創 9:6
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為 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象造的。


即使人犯罪以後,仍然存留著神的形象,只不過不完整罷了.
藍天, 白雲, 海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10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0-6-29 10:45 | 只看該作者
看來還是心理學好,但,你不用讀羅馬書,僅憑現代心理學也能寫「天下無賊」呀?

現代心理學解決了罪的問 ...
sousuo 發表於 2010-6-29 10:31


不單單是心理學吧?我後來不是有兩個實際例子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11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0-6-29 10:47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再來看看創世紀中如何說不許殺人的:



即使人犯罪以後,仍然存留著神的形象,只不過不完整罷了.
研究 發表於 2010-6-29 10:32


那樣的話,所謂重生就無從談起了!因為新生命跟舊生命沒區別,都是存留著神的形象,只是不完整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0-6-29 10: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問?

別人我不說,這裡至少有一個罪人——我。是根據聖經的標準,而不是根據弗洛伊德的標準,也不是根據其他宗教的標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0-6-29 11:04 | 只看該作者

為何我承認我是一個罪人?因為把我的所作所為一對照以下經文,一個都做不到,我就不得不承認——我是一個罪人。

哥林多前書

13: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13: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14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0-6-29 1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問?

別人我不說,這裡至少有一個罪人——我。是根據聖經的標準,而不是根據弗洛伊德的標準,也 ...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0-6-29 10:57


根據聖經的標準,你已經稱義了!不過,根據佛教的標準,你還差得很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15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0-6-29 11: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10-6-29 12:12 編輯
為何我承認我是一個罪人?因為把我的所作所為一對照以下經文,一個都做不到,我就不得不承認——我是一 ...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0-6-29 11:04


別謙虛,過分的謙虛其實就是驕傲!

你因信,你稱義,你重生。聖靈已經把你改造的脫胎換骨了,你非說你跟俺們一樣是罪人,硬是不肯稱義,你讓聖靈他老人家面子上多難看?這不等於否定了聖靈的勞動果實嘛!

還記得那個比喻嗎?你是喜歡潔凈的羊,我們都是喜歡罪惡的豬。你非跟我們這些豬同流合污,你對得起牧羊的聖靈大叔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16
拎不清 發表於 2010-6-29 14: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研究
為什麼亞當犯罪,別人也就犯罪,以諾犯了什麼罪?撒加利亞夫婦,犯了什麼罪,瑪利亞犯了什麼罪.請把道理說出來,不是喊口號.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其罪在何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17
拎不清 發表於 2010-6-29 14: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研究
有神的形象有什麼用,神不吹那口氣還不是一個動物而已.人有神地形象,也有動物有人地形象,形象能帶來善,惡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

主題

8321

帖子

51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5184
18
青貝殼 發表於 2010-6-29 14:15 | 只看該作者
這是翻譯的問題。肉體在英文里其實sinful nature,應該翻譯成罪性,結果不知道為什麼翻譯成了肉體,結果 ...
問? 發表於 2010-6-29 03:48


沒有那麼弱智,是故意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

主題

8321

帖子

51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5184
19
青貝殼 發表於 2010-6-29 14:21 | 只看該作者
別謙虛,過分的謙虛其實就是驕傲!

你因信,你稱義,你重生。聖靈已經把你改造的脫胎換骨了,你 ...
問? 發表於 2010-6-29 11:58


且慢!問題的焦點是:是否一直「稱」下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

主題

8321

帖子

51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5184
20
青貝殼 發表於 2010-6-29 14: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研究
為什麼亞當犯罪,別人也就犯罪,以諾犯了什麼罪?撒加利亞夫婦,犯了什麼罪,瑪利亞犯了什麼罪.請把 ...
拎不清 發表於 2010-6-29 14:02


聖經的原意是指遺傳,但到了諾亞,似乎失傳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