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八國聯軍入侵至今,中國民眾從未對法國出現這麼大的抗議

[複製鏈接]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8-5-4 19: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嫉妒與無奈:法國對中國的認識

鍾垂林/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26日在此間與法國總統外事顧問雷維特舉行會談。雙方遵照兩國領導人的指示,本著正視出現的問題、排除障礙的精神,就中法關係現狀及前景坦誠、深入地交換了看法,並且最終達到成了五點共識。其中的兩個共識讓中國人感到法國似乎已經開始向中國示好:「法方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重申西藏和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和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奧運會是全世界人民的體育和友好的盛事,與政治毫無關係,法方祝願和支持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報道)

  前段時間,法國的各界對西藏事件的有意無意地誤判導致了中國和法國的關係降至歷史的至低點。可以說,從八國聯軍入侵至今,中國民眾從未對法國出現這麼大的抗議。中法兩國的關係如何理解,筆者認為,通過對國際法上的主權理論的理解,可以從中理清兩國的關係,中國也可以從主權理論中尋找應對雙邊關係的技巧。

  主權是指,一個國家獨立自立處理自己內外事務,管理自己國家的最高權力。這種權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內的自治權,一個是對外的獨立權。法國的政治思想家博丹認為:「主權是一國對內對外絕對、永久和至高無上的法律權威。」主權作為國際法主體必備的條件,其性質上具有壟斷性。這種壟斷性權力建立在一定的領土和公民的基礎上,把對領土內的一切能夠絕對支配的資源當作其客體。這種壟斷性權力構成了對內團結成共同體的結構基礎,構成了對外意思表示的獨立實體。

  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的主權要獲得承認才能以獨立的個體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國家行為的相互有效性是以主權承認為基礎的。按照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國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消失。但是按照目前以及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際關係以及國家的走向,可以肯定的是國家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時間之內依然會存在。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國家主權的繼續存在是第三世界國家尋求公平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國家作為爭取地球資源的體制基礎,他們的權利將會受到漠視,他們受到的歧視將失去爭取的力量。儘管隨著全球化不斷的發展和影響,國家主權被國際組織和強大的經濟財團所影響,主權弱化成為全球化力量下的必然,但是主權的歷史使命和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視的。

  主權的承認不但有質的承認還有量的承認,質的承認是指對主權國家是否存在的承認,量的承認是指對於國家主權的範圍的承認。西方某些國家以「中國威脅論」為邏輯起點,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和策略來削弱中國的影響力,削弱中國的國家主權就是他們的一個戰術之一。西方國家削弱中國主權並不是從質上否定中國的國家主權,並不是否定中國作為獨立國家的主權地位,而是從量上否定中國國家主權的範圍,其目的是把中國的某部分領土分離,然後成立獨立的主權國家。比如否定西藏和台灣是中國主權的一部分,意圖將西藏和台灣轉變為國際法上的獨立的主權國,以平行的位置與中國並立。

  西方國家的這種策略是非常狠毒的,這種對國家的主權的量的否定會削弱一個國家的國民的認同感。在國內危機面前,缺乏認同感的公民容易造成不可遏制的分而治之的分裂局面,蘇聯解體的外部原因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我們一定要防微杜漸,避免由量變到質變的主權欺詐和主權陰謀。

  西方國家否定我國國家主權的量不是在一個軍事化的時代,而是在一個全球化體系的年代。在全球化體系下,某些具有全球性的問題必須通過全球國家的相互協調來解決問題。於是,國際組織以協調的性質出現在國際舞台上,加入國際組織的國家為了達成全球性的協調必須簽訂條約。國際組織的條約更多的是承擔義務,在協議範圍,國家的行為必須和協議的一致,國家在協議的範圍內必須讓渡其對某些事項的決定權。這就無形中把國家的主權削弱了。阿里夫•德里克如是說:「全球化過程撕裂了民族國家的邊界線,削弱了民族國家的經濟主權。」對於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限制是對國家主權的削弱,我們不得不減少盈利來贏得進入其他國家的機會。
  全球化雖然壓縮了國家主權的權力空間,但是國家主權的作用並未消失,而是以經濟實力的形式轉化到聯繫更緊密、更複雜的利益網路中。在這個網路中,經濟實力成為了話語權的基礎,也就成了國家主權的基礎。這種經濟實力是一個立體的概念,對外表現為強大的生產能力,對內表現為巨大的消費能力。西方國家鼓吹「中國威脅論」雖是對中國的一種敵意,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來說其實是對中國的經濟實力的恐懼。這種恐懼不僅僅表現他們必須依賴中國的市場來消化他們的產品,而且表現為他們必須依賴中國的產品來滿足他們的消費。對中國的恐懼來源於對中國的依賴,「中國威脅論」的背面則是西方國家對依賴中國的嫉妒和對中國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的無奈。

  中法近幾年的貿易關係就可以說明法國的無奈。據法國海關統計,2004年和2005年法國對華逆差額分別達112.1億歐元和150.6億歐元,增幅分別高達28.1%和34.3%,2006年進一步升至158.9億歐元,「隨著逆差額的擴大,雙邊貿易摩擦也不斷增加,尤其是近兩年在涉及中國出口的紡織品和鞋類等大宗商品問題上,法國對華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明顯。由於法國產業結構改革滯后,近年來其傳統產業受到了來自新興經濟體進口品的衝擊,尤其是從中國進口的產品45%為消費品,並呈快速增長趨勢,取代了其他亞洲新興國家和馬格裡布(北非地區)的一些國家,成為法國消費品的主要供貨商,所以其相關產業和就業感受到的壓力自然將矛頭指向中國。為保護本國生產商的利益,法政府堅決要求對中國紡織品重新實施進口配額,並贊同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鞋類產品實施反傾銷,甚至還建議對中國的兒童皮鞋也徵收反傾銷稅。

  於是,法國在冷落中國以後又向中國示好的舉動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國家之間的關係是赤裸裸的利益關係,法國在前段時間對中國表示了敵意之後,現在又向中國示好,這之間也有利益因素在起作用。薩科齊雖然一再否認因商業利益對華示好,但是又承認「作為經濟大國和擁有否決權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應該得到尊重」。如果背後不是利益起作用,法國為何會在關鍵的時候維護中國的領土和國家主權不容分裂?法國的行為就是對經濟如何影響國家主權承認的範例。

  中國和法國關係的變化過程給了我們兩個啟示:

  第一、國家主權承認的政治目的是經過經濟發生作用的。不得不佩服鄧小平的立論:「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中國的統一是一個需要急切解決但是又不能近期內解決的問題,如果要獲得世界上各個國家對中國國家主權的量的承認,中國除了軍事實力外,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實力。只有通過全球化的大背景增強中國的經濟實力,以提供服務者的地位牽制其他國家,形成其他國家依賴中國的發展的一個經濟體系結構,中國才有與其他國家談判的砝碼。

  第二、國民在國家承認中的民意作用。全球華人對「辱華」事件的激烈的反應是一筆精神財富,「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我們的出國華人起到了推廣作用。他們是傳播中國文化的代言人。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中華民族認同感無疑是一種隱形的「國家主權」,西方國家對華人的重視其實是他們對中國發展實力的重視,是西方國家對中國主權的重視。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法國向中國示威其實是從國家主權承認的角度表示對中國經濟實力的抗議和恐懼,法國向中國示好則是其對中國經濟實力的依賴的無奈。這都是全球化的力量在起作用,如果中國要在全球化中起到主導作用,唯一的方法就是——發展!

和平不是一個絕對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勢力在衝突和較量中所達到的一個短暫的平衡狀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