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對日戰略的終極目標!

[複製鏈接]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8-5-5 10: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大國,首先要成為區域性大國。只有先控制住中國的周邊,保證中國周邊的安寧與和諧,中國才可能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大國,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如果中國連自己的周邊不能有效的控制住,中國的周邊國家與中國為敵,那麼,世界其他強國就完全可以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給中國製造危機,以此來要脅中國在一些國際事務中讓步。這是國際政治鬥爭的基本準則。

而從中國目前的戰略動態和戰略布局來看,中國正在穩步的推進對周邊地區的控制和管理。在中國西面,中國和俄國聯合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為中國進軍中亞,控制中亞、穩定中國西部布局。在中國北面,蒙古構不成對中國的危脅,相反,從現在經濟發展態勢來看,蒙古自蘇聯解體后,經濟蕭條,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加深,2007年,在蒙古學者和學生的推動下,蒙古呼拉爾大會第一次將「蒙古回歸中國」列入了大會議程。目前,為了防止蒙古回歸中國,西方國家加大了對蒙古國的經濟援助,以牽制、降低中國在蒙古的影響。北面的俄羅斯自蘇聯解體后,國力大大削弱,國際戰略空間處處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擠壓,俄羅斯選擇與中國結盟是俄羅斯目前的戰略選擇。從長遠來看,俄羅斯國力將不斷走向衰落,中俄友好將是符合兩國利益的基本外交政策。在中國的南面,中國以湄公河次區域開發為契機,加大、加快東盟經濟與中國經濟的整合,經濟聯繫的加深,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對東盟的影響力。中國與東盟國家中的越南、汶萊、菲律賓、馬來西亞存在南沙群島爭端,隨著中國海軍力量的加強,尤其是航母的正式服役(最遲兩年之內,中國的第一艘航母將正式在南海服役),在強大的軍事壓力和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面前,南沙群島爭端的解決將不會太遠。現在剩下的就是中國西南的印度和東面的日本,印度這國家不好說,心高氣傲,在國際政治中,他一心想當棋手,所以他也不會輕易去當別人的棋子,中印之間的予盾不會輕易成為其他大國對付中國的籌碼。還有就是東面的日本,這是本文的主旨,下面就仔細分析一下對日戰略布局和目標。

日本大和民族可以這八個字來形容:「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日本做為一個島國,1000多年以來,夢想登陸,成為大陸國家。為了登陸,歷史上發動過對朝鮮和中國大陸的軍事進攻,以失敗告終。二戰是日本最後一次成為大陸國家的努力,無比的貪心和狂妄最終使他一敗塗地,戰後,被美國牢牢控制。戰敗后的日本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創造了日本的經濟奇迹,大和民族自信心高漲,等待著有一天,經濟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大國,和美國平起平座。大和民族的夢想最終被「廣場協議」化為泡影,十年的經濟衰退是大和民族永遠的痛。可怕是日本大和民族沒有能夠真正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將失敗歸之為外部因素,實際上,不能正視自己的歷史、文化,不能對本民族的發展戰略做出正確的定位才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註定其永遠只能成為一個二流國家。

日本對美國可以說是又怕又恨,二戰的失敗使日本懼怕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國家實力,二戰中美國對日本投下的原子彈和上世紀80年代的「廣場協議」使其對美國恨之入骨,因為懼怕又使其對美國的恨不敢張揚。進入21世紀,日本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擺脫美國的控制,擺脫二戰給他帶來陰影,以實現其正常國家的目標。

日本和中國存釣魚島爭端(這是在場面上的,在背後,中日之間就琉球群島的歸屬還是存有爭議的),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建設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是一支被美國有效控制住的海軍)。中日釣魚島爭端一直沒有發生軍事衝突是因為雙方都在等待機遇(日本沒有絕對的把握擊敗中國,中國擔心美國介入也沒把握擊敗日本)。日本想等到中美之間發生軍事衝突時漁翁得利,中國則想等待著中國軍事實力在西太平洋取得對美日軍事優勢時。從漢民族歷史上對外擴張的史實來分析,漢民族的每一次對外擴張都是在有充分的準備下,以自衛為前提,適度而止的擴張。以此來分析,等待對日本來講也未必是一個好的結果。

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大國,要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周邊區域,當然包括日本,因此中國對日戰略不僅僅是將其打敗,而是讓其回歸亞洲。日本自明治維新后,一直以西方國家自居,不願與東亞國家為舞。日本人將自己的成就歸為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成功,儘管日本的儒文化對日本的經濟發揮重大的作用,日本人仍舊認為自己屬於西方文化。日本的外交政策也是以西方國家為重心,加之二戰後,日本被美國牢牢控制,「美日同盟」成為日本外交的基石。因此,中國對日本戰略的終極目標應是讓其全面回歸亞洲,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文化上回歸亞洲。

政治上使日本回歸亞洲,就是要讓日本承認自己是一個亞洲國家,承認同亞洲國家發展關係,尤其同中國建立良好的政治關係是日本外交的優先政策。

從政治取向性來分析,日本二戰後得益於美國的軍事保護,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其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位,亞洲第一位。從此之後,日本一直想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想獲得與其經濟地位相稱的政治地位,想成為亞洲的領導者。但受二戰失敗的影響,一直受美國控制,政治上不能完全自主,但日本從來都沒有放棄這一努力。自中國上世紀80年代初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計劃飛速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很快攀升,加之中國擁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經濟地位的提升很快增強了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尤其是增強了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對日本想成為亞洲領導國的目標構成強大的衝擊,在爭奪亞洲領導權的過程中,中國在經濟實力無法與日本相抗衡的情況下,中國利用二戰日本對亞洲各國造成的傷害,以及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站在道義的至高點上,對日本進行打壓,爭取亞洲國家,在亞洲孤立日本,削弱日本的影響力。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隨著時間的發展,日本想成為亞洲領導國的目標基本已經喪失。但是日本與中國之間的這場鬥爭不會停止,將會長期的進行下去。

日本的政治取向還受到美國影響和制約,二戰後,美國控制了日本,使得日本的政治發展目標服從於美國的亞洲政策和全球政治目標,這是日本政治不具有完全自主性的根本原因。中美朝鮮戰爭中,美國失敗,為了遏制中國在亞洲的影響,美國構築起了從印度到東南亞再到日本、韓國的反華勢力圈。隨著中國經濟崛起,美國冷戰時期構築起來的反華勢力圈在東南亞被中國突破,中印關係在經濟利益的趨動下也開始升溫。目前唯一剩下的就是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省,這裡我們先不提韓國和中國的台灣。因此,美國要想保持其亞洲的影響力,必然不會放棄利用日本,利用中日矛盾,並不時的製造、加劇中日矛盾,防止中日走的太近,從而使美國獲得在亞洲事務的發言權和影響力,這將是美國長期的亞洲政策。

當然美日之間的政治利益也是存在衝突的,日本想成正常國家、成為亞洲領導國的目標,不僅不符合中國政治利益,危脅中國在亞洲的政治目標,也不符合美國控制亞洲的政治圖謀。日本擴大政治影響力美國所能容忍的範圍必定是不破壞、不侵害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因此,中國在亞洲打壓日本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國的利益。所以中國打壓日本的行為在不嚴重削弱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的範圍內,美國是不會幹預的,這就是前幾年,中日之間就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展開的政治鬥爭,美國袖手旁觀的原因。實際上,日本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目標,不僅中國不會同意(因為這將對中國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構成嚴重威脅),而且美國內心深處也是不同意的(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將使得日本獲得脫離美國控制的政治實力),美國的政治表態是明知中國的反對足以使日本的願望無法實現的前提下做一個好人而矣。

中國要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獲得亞洲的主導權,必然削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面對美國的反制措施。美國一方面主動出擊,另一方面必然利用日本來牽制中國,所以為了牽制中國,美國很可能會選擇鼓勵日本擴大亞洲政治影響力的措施。這就出現了一個兩難問題,中國亞洲影響力的擴大會削弱美國的影響力,而美國為了反制中國影響力的擴大,選擇鼓勵日本來對抗中國,而日本影響力的擴大又可能會危害美國的利益。這樣日本就處於中美政治較量的中間位置上,中美政治較量必然呈現動態均衡,日本的政治空間也就處在這個均衡點左右,這個均衡點會隨著中美實力的消漲而變化。也就是說,隨著中國亞洲東亞主導權和影響力的上升,美國會放鬆對日本的控制,讓其來制約中國,如果中國在亞洲主導權和影響力削弱,美國則會加強對日本的控制,防止日本主導權和影響力上升對美國造成危害。

中國讓日本在政治上回歸亞洲的目的,是為了從美國手中奪取亞洲的主導權,為自己創造一個服務於自己的周邊政治態勢,必然不希望讓日本成為中國亞洲主導權的競爭者。所以,在中國不能有效控制日本的前提下,自然不希望日本脫離美國的控制。這將是中美政治較量過程,中國對日戰略的立足點,最終目標將日本控制權從美國奪取后的情況下讓日本回歸亞洲,或者中國獲得在亞洲的絕對影響力后讓日本回歸亞洲,實現對日本的有效控制。

從以上分析來看,中日之間固有民族矛盾和政治發展目標的衝突,加之美國因素的存在,要想讓日本回歸亞洲,不僅中國要獲得亞洲的絕對影響力,而且還得實現讓美國退出亞洲。所以讓日本回歸亞洲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真正的中日友好將是一個漫長的等待。

軍事上讓日本回歸亞洲,就必須拆解美日軍事同盟,將日本的軍事力量置於中國的控制之下。

美日軍事同盟是服務於美國的亞洲戰略和全球戰略的,所以日本軍事力量的發展必然始終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的,否則將危害美國的自身利益。二戰前,盟國對德國的放縱,目的是希望德國去對抗前蘇聯,結果引火燒身,德國軍事力量的膨脹首先滅掉法國,並對英國宣戰,這一歷史教訓,美國是不可能不引以為鑒的。所以,美國必然控制日本軍事力量的發展,使之掌握在美國的控制範圍之內,美國需要利用日本來牽制中國,在海上圍堵中國,日本的軍事力量發展的上限必然是對中國海軍進行牽制,以降低美國海軍的壓力,美國絕對不會允許日本獲得對中國陸、海、空的優勢軍力。回顧二戰後,日本軍力的發展無不受美中的有效控制,日本雖然擁有強大的海軍軍力,但日本軍事裝備的核心技術都在美國手中掌握,美國不會將這些核心技術轉讓給日本,也不會讓日本大力發展此類技術。在加油機技術上,美國早就有了此技術,而遲遲不讓日本擁有這一軍事能力,只是到了現在,中國在釣魚島海域,中國的海、空軍取得了對日本海、空軍的優勢時,美國才教給日本空中加油技術,並出售日本空中加油機,以實現制約中國的目的。當然像彈道導彈之類的戰略進攻武器,美國是絕對不會讓日本開發和裝備的。只要日本不具有對中國陸、海、空的優勢軍力,日本是不敢輕易對中國作戰的,中日之間的戰爭權就掌握在美國和中國手中。因此,在總體態勢上,中國對日本軍力的發展除外交上姿態上嚴肅抗議外,心中應該清楚,日本軍力的發展是受美國控制的。

明白這一軍事態勢后,中國就可以針對性的發展自己的軍事技術和軍事擴張戰略布局。在太平洋西岸,中國軍隊應實行穩健的擴張戰略,戰略上要發展能平衡美國的戰略性進攻武器武備,而在常規軍力(尤其是海軍)的發展上,在東海要適度的去擠壓日本的戰略空間。說的直觀一點,就是當中國海軍能在200海里範圍內對日取得絕對優勢軍力的情況下,毫不猶豫的將日本的軍事力量擠出這200海里之外,並對200-300海里的領域內進行不斷的試探性進行攻與擴張,但不能冒然去擠壓美國的軍力範圍。中國必須考慮到,中國的軍事擴張必然帶來美國放鬆對日本軍力的控制,增強日本的軍事力量來制約中國的軍事擴張。因此中國的軍事擴張到一定程度(我個人認為是在釣魚島周邊海域與日本形成均勢,日方不能有效控制釣魚島海域之後),在繼續增強軍力前提下自我主動停止在東海和西太平洋擴張。原因如下:

1、 自我主動停止擴張,造成一種假像,從而使美國放棄進一步武裝日本的計劃,使日本的軍力發展受限或減緩。自我主動停止在東海和西太平洋擴張,將擴張的方向轉移到南海,控制馬六甲海峽,進軍印度洋,保護我海上能源運輸通道上來。在這一方向上,美國不可能放任日本海軍軍力向這一方向發展來制約中國,因此日本軍力的發展就必然減緩和受限。而我方軍力則可繼續快速向前發展。為實現在西太平洋獲得對美日的軍事優勢做準備,等待國際政治、經濟時機成熟時直接與日本、美國攤牌,實現與美中分管東西太平洋的目標。

2、 如果在東海和西太平洋不停止擴張,則會使美國進一步的增強日本軍力,來制約中國的擴張。日本軍力的提升,將使得美日在西太平洋軍事優勢不斷得到增強和鞏固。從而使得中國實現在西太平洋取得對美日的軍事優勢時間延長。

3、 在東海和西太平洋不停止擴張,存在把美國逼到全面武裝日本以抗衡中國的選擇上來的可能,這樣對中國極其不利,將大大增加中國控制西太平洋的成本和時間,並在太平洋西岸造成兩強相爭、美國漁利的局面。

在釣魚島的主權問題上,以談判拖延,不斷發展海軍力量,適度擴張海軍在東海的控制範圍。如上所述將海軍的擴張轉移至南海、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方向,待海軍整體軍力或者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的作戰實力在西太平洋地區取得對美日軍事優勢時,選擇合適的國際政治、經濟時機,對日本採取強大的軍事壓力,同時要求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就美日軍事同盟做出答覆,成功阻止美國軍力干涉釣魚島后,對日本採取果斷的軍事行動,擊敗日本,爭取將日本海軍戰力摧毀70%-80%。此時,對日本的軍事勝利具重大的意義,其一、讓日本人民和日本政府認清美日軍事同盟的欺騙性,認清美日軍事同盟僅僅是維護美國利益的工具,無助於日本利益的維護。其二、擊敗日本就等於間接擊敗了美國,要知道,做為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常任理事國,雙方誰都不願直接發生衝突,直接發生衝突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而日本和中國固有的民族矛盾,以及美日軍事同盟的存在使日本必然成為中美衝突的著力點。美國把日本推向前台符合美國的利益,中國通過擊敗日本達到間接擊敗美國的目的而不用直接和美國正面衝突,也十分符合中國的利益。這裡的關鍵是日本能否認清其尷尬的戰略處境,在關鍵時刻果斷做出戰略讓步,以保護日本免受戰爭洗禮,否則,日本聽從美國的慫恿,就只能代替美國接受戰爭的洗禮了。戰勝后,中美之間可就太平洋的分管進行協商,中國乘機恢復作為二戰戰勝國應享有的駐軍日本的權利。從此,日本軍事將由美國的控制轉為由中國控制,日美同盟解體,日本在軍事上自然回歸亞洲。

經濟上讓日本回歸亞洲,就是要讓日本經濟融入亞洲經濟,增加日本經濟對中華經濟圈,對亞洲經濟的依賴度。

日本的經濟是外向型經濟,國內市場規模並不很大,支撐不起日本龐大的工業體系,主要靠國際市場來支撐。日本的工業產品主要靠出口,因此,日本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特別大。上世紀後期,支撐日本經濟的國際市場是美歐市場,美國為主、歐洲市場為次,這也是日本外交以美歐為重心的經濟因素。上世紀80年代的「廣場協議」使日本經濟陷入十年的經濟停滯與衰退,步入21世紀,經過十年的經濟改革與調整,在中國市場的帶動下,日本經濟才走出蕭條,開始復甦。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成為日本的第一大國外市場,中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外貿出口國,而日本卻由中國第一大出口國變成了第三出口國,中日之間的貿易依賴度從1978年到2005年位置發生了互換。中國經濟對日本的依賴度只有日本經濟對中國依賴度的三分之一。隨著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貿易額也不斷增加,日本經濟對東亞區域的依賴度不斷增加,實際上,日本經濟在逐步與亞洲經濟走向融合,回歸亞洲是日本經濟的最終歸宿。在此基礎上中國要在東亞地區推動經濟交流與合作,促進此區域範圍內經濟一體化進程,推動以中國為核心包括東南亞在內的的東亞統一市場的形成。

文化上讓日本回歸亞洲,就是要讓日本人民重新認同東方文化,認同其是東方文化的一員,積極主動的加強與亞洲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和亞洲人民一起致力東方文化的復興。 中國要積極的推動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推動中日之間的民間交流,在對待歷史的認識上,中國不能有絲毫的妥協,要讓日本民族正視歷史,正視自己曾經給亞洲各國人民造成的傷害,真誠的給亞洲人民道歉。

台灣問題和日本問題是綁在一起的,在操作上是不可分割的,其根源就是中美問題。因此,中國對日戰略是屬於整個對中國對美戰略的組成部分,對日終極戰略的成功,使日本成功回歸亞洲,那麼,台灣問題就自然迎刃而解。所以,只要台灣不宣布獨立,大陸沒有必要去打台灣,維掛兩岸的經濟交往和軍事和平符合兩岸的利益,符合中國對日戰略的布局。從目前的兩岸趨勢來分析,兩岸事務的主導權逐步向中國大陸傾斜,兩岸的和平已經成為兩岸人民的共識,台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走向獨立,當然,中美在太平洋西岸的博奕沒有結束之前,台灣和平回歸祖國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日本回歸亞洲后,台灣自然會和平回到祖國的懷抱。

總之,中國對日戰略的終級目標是讓日本回歸亞洲,重新回到亞洲的懷抱,重新成為一個亞洲國家,和中國人民、亞洲人民一起致力亞洲的和平與發展。日本的回歸,將使中國有一個穩定的、詳和的周邊環境,中國才有足夠的精力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的貢獻。

做一個讀書人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沙發
jydeng 發表於 2008-5-5 10:58 | 只看該作者
學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