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假奶粉事件后 杜長平們這四年改正了什麼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8-5-4 1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年04月29日08:36   南方都市報  十年砍柴 

看到阜陽19名兒童感染腸道病毒死亡的報道,我立馬想起四年前該市主管教育衛生的副市長杜長平女士一席話,「我不想去引咎辭職,我還想繼續幹下去,我想找到了工作的薄弱環節和缺點是為了改正,是為了加強。」對著這起比四年前假奶粉還要慘的悲劇,我想問一句,杜長平和她的同事們,這四年改正了幾何,加強了多少?在阜陽市政府網上,杜女士還赫然在副市長之列。

2004年4月底被報道的那起假奶粉事件,引起多位兒童殞命,當地有關部門言之鑿鑿地站出來要吸取教訓,也雷厲風行地秀了一把亡羊補牢。可僅僅四年,同一個地方發生劇情幾乎重複的悲劇,而且政府在事情發生之初的「捂蓋子」手法依舊,放出所謂的專家在該市媒體上闢謠。這類「闢謠」手法有什麼作用?無非使事態更為嚴重罷了。

聯想到阜陽中院窩案發生后,行賄者依然端坐官位,不得不佩服這些特殊材料做成的官員,其心理承受力,鋼鐵不足喻其強,其彰顯官威的臉皮,城牆不足喻其厚。

面對阜陽這樣的惡性事件,再用什麼政治倫理、道德品質來評價當事官員,已經過於幼稚了。這些官員之所以在一場場輿論風暴中巋然不動,是所謂的輿論,所謂的民意,無法從根本上決定其官職的去留。稍微了解中國政治生態的人就應該明白,這些官員的選任、提拔和獎懲,是由一種號稱「組織程序」的東西決定的,控制這個程序的,是某幾個人甚至某一個人,他們和這些官員有千絲萬縷的利益共存關係,乾草民何事?這種程序既不公開也不剛性,也就很難說得上公平公正。於是,惡性事件發生后,有關官員的處理,彈性就極大,和有司對輿論的態度有關係,也和當事官員在官場內的人脈及危機公關水平有關係,但最終取決於能控制那個程序的人。因此當事官員如何承擔責任偶然性極大,在有些事件中,官員辭職或免職了,比如那位開車撞死人的當陽市女市長;在有些更惡劣的事件中,當事者卻好官自為之。這沒有一定之規,完全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地而異。當控制那個程序的人在乎輿論,輿論才有力量,如果人家修鍊到油鹽不進,根本不在乎輿論,那麼輿論就一文不值。

在明清時期,如果發生這種惡性事件,面對洶洶物議,當事官員早就辭職了,絕無繼續幹下去的勇氣。明末那樣政治腐敗,一些高級別官員在言官指責其德才不堪為官時,沒有證實之前都先辭職以示清白。王朝時期官員並不是民選,而是朝廷任命,為什麼他們的抗壓能力反不如今呢?一是多數由科考出身的官員,無論個人品德多麼差勁,但必定受到文官集團共同職業倫理制約,這些倫理儘管有虛偽一面,但在公開層面無人敢挑戰;二是他們對天道或者來世尚心存敬畏,比如今天北京大興衚衕是明清兩代縣衙所在地,至今牆壁上尚留一副對聯:「陽世間傷天害理皆由己;陰司里古往今來放過誰。」以此來訓誡過往的官吏。可這類特殊材料做成的官員,一旦無所畏懼,所謂的職業倫理天道來世都不足懼。那麼,制度的設計更為重要。

如果官員的選拔、監督和獎懲,沒有一種符合現代文明規範的制度來調整,仍然由少數人或某個人控制組織程序,官員抗輿論壓力的能力將會越來越強,更多的官員會形成對輿論的耐藥性。只是急壞了路見不平卻無計可施的公眾,苦壞了其治下想苟全性命都困難的草民。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