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戰功赫赫 青史無名 被漠視的的十大漢族名將

[複製鏈接]

95

主題

263

帖子

15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李大鎚 發表於 2008-4-28 08: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要論抗擊匈奴的名將里誰最冤,那當屬陳湯莫屬,大漢朝反擊匈奴的世紀之戰,實際上是到了陳湯這裡才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一戰陣斬匈奴單於,平定西域土地,奠定中華對今日新疆的主權,陳湯的功業自不必說,可是在漢朝朝廷內,卻偏偏落了個功高不賞的凄涼結局,怪只怪陳大將軍太不會來事,只知道埋頭打仗從不知抬頭巴結人,加上陳湯自己確實手腳不幹凈,有貪污的把柄抓在御史手裡,於是功高不賞暗箭來,得勝還朝的陳湯差點因為「未奉詔」被整死,最後雖然封了關內候,可沒過一年就免爵為民,碌碌而終,對比草包將軍李廣利三征匈奴無功卻高官厚祿的榮耀,陳湯可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二·在鮮卑北齊政權里,漢將高敖曹可是個狠角色,東魏王高歡平時給軍隊訓話都是用鮮卑語,只要老高在旁邊,肯定用漢語,而老高率領的漢人軍隊確實是當時北齊軍隊里最精銳的部分。老高這人雖然甘為鮮卑走狗,可也不是完全沒有氣節,經常為了維護漢人的尊嚴和他的鮮卑同事打的頭破血流,可小節不減大節畢竟有虧,誰讓他是「偽軍」呢。最後老高下場也很慘,東西魏大戰的時候硬是讓自己的鮮卑主子出賣,手下幾萬漢兵獨抗西魏數倍於己的鮮卑鐵騎。在讓敵人付出了更大傷亡后全軍覆沒,其悲壯的結局也告訴了中國軍人一個硬道理---做啥都別做漢奸。

  三·今天歷史學界對冉閔的看法確實爭論激烈,但是我們拋卻政治因素不談,單從軍事成就上來說,冉閔確實為我中華百年一出的軍事奇才,他的冉魏漢軍經歷的大多數戰鬥都是在以少打多的情況下完成的,而且手下部隊以步兵為主,卻多次在中原大地橫挑強胡騎兵軍團,幾乎是百戰百勝,還打得對手全軍覆沒。最後雖敗於慕容鮮卑騎兵軍團,但此戰鮮卑人也死傷甚重。遺憾的是,政治上的宣傳導向讓後人對他的軍事成就研究甚少,而他最後悲慘的結局不能說明慕容鮮卑軍團有多強大,除了說明他在政治和經濟建設上的失策外,還印證了中國古代的一句俗話:悍狼抵不住賴狗多啊!

  四·要問冉魏敗亡后誰是天下第一勁旅,那非東晉北府軍莫屬,北府軍是東晉政府的膽,劉牢之就是北府軍的膽,這支由南逃漢人組成的虎狼軍團勇猛善戰,其中還有不少成員是冉閔軍的舊部,肥水之戰,劉牢之統八萬之眾大破八十萬五胡聯軍,打出了中華男兒的赫赫天威,今天的人或許忽略了一個歷史細節,胡人皇帝符堅在望八公山草木時,把滿身林木都看成了士兵,留下了草木皆兵的千古笑話,究竟又是什麼原因使這位橫行北方的大賊首如此膽戰心驚,答案就是在肥水之戰的前一天,劉牢之率領五千北府健兒率對胡人大軍發動奇襲,斬殺一萬多人,一戰打破敵膽,才有了之後肥水之戰敵人落荒而逃的局面,遺憾的是,中國史書一直在鼓吹其實並沒有擔任指揮任務的名相謝安,老劉的聲威反而無人知道了。北府軍存在了五十多年,最終落到劉裕手裡,劉裕也憑藉這份家底幾度北伐,打出了南北朝時期漢人最輝煌的時代。

  五·後周皇帝柴榮一生最大的悲哀無外乎兩字--短命,北方是他統一的,契丹是他打跑的,幽雲十六州的關南十七縣是他收復的,一輩子沒遇到一個象樣的對手,卻偏偏爭不過老天爺,英年早逝的結果就是讓趙宋政權拾了歷史最大的一個便宜。憑藉老柴留下的豐厚家底,趙氏兄弟基本統一了漢民族的勢力範圍,卻偏偏拿契丹人佔領的幽雲十六州一點辦法都沒有。遙想柴榮北征時,契丹大軍望風披靡的情景,我們不得不感慨,假如後周世宗再生,歷史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恰恰因為趙宋政權存在的緣故,大英雄柴榮的光輝事迹也就沒有多少人關注了。柴榮的後人基本都英年早逝,只留下水滸裡子虛烏有的柴進大官人,還跑到山上當了賊寇,最後又隨宋江征了回遼,算是替老祖宗還願了。

  六·中華千年滅倭的第一功臣,朝鮮白江之戰不但打的日本全軍覆沒,更讓日本在之後的幾百年裡鐵心跟在中國屁股後面做小弟。按說一仗打出了中日兩國的幾百年和平,老劉的功勛不算少,可誰讓他生在大唐呢,那是一個將星閃耀的時代,劉仁軌擊殺數萬倭兵的戰功,與唐朝當時的眾位名將相比確實黯淡了點,就好比今天的美國,一個將軍要是打過蘇聯,絕對可以天天拿出來炫耀,一個將軍要是打過緬甸,估計提也不好意思提,怪只怪當時中國太強,日本又太不是盤菜,所以劉將軍星光暗淡也就不奇怪了。

  七·殺印度兵數萬,俘虜數萬,憑藉借來的幾千雜牌軍就平定了印度,這個英雄就是王玄策,一個非軍事專業出身的使節,一個在國外毫無根基的外 交官,居然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實在是世界軍事歷史上不二的奇迹。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就這樣輕鬆的被一個中國外 交官在戰場上搞定了,真是愧對「文明古國」的美稱啊。只可惜當時的中國對印度知之太少,在中國人眼裡那隻不過是一個化外蠻邦而已,而近代因為「中印友好」的緣故,對這段歷史教科書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沒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

  八·我真懷疑龐籍是不是和民間說書的有仇,不然這位抗擊西夏的大英雄怎麼在《包公案》里倒成了人見人恨的反面太師?要知道宋朝防禦西夏的戰略思想是他設計的,如果說之前的名將大多為進攻型人才的話,那麼龐籍可以算是北宋防禦戰的第一專家,西北邊陲在他的經營下成為了銅牆鐵壁,在宋朝連經三川口與好水川之戰後,正是他鎮守陝西,為宋朝穩住了邊疆局勢,整頓軍隊,選拔將才,為大宋在西北錘鍊出了一支精銳鐵軍。後人熟知的兩大抗西夏名將狄青和張兀都是他大膽提拔的,到了話本小說里卻全成了他的敵人。對比真正的歷史,看看《包公案》《三俠五義》里一系列對這位大英雄的歪曲描繪,直叫人由衷嘆服一句:人民群眾的創作力量是無窮的。

  九·在朱元璋的部將里,傅友德是非常低調的一位,畢竟那個年代名將太多了,可這個低調的名將卻做出了不低調的攻業:雲南是他打下來的,甘肅西部,青海北部以及新疆東部地區也都是他打下來的。鼎盛時期的蒙古騎兵在雲南地區曾屢遭挫折,可老傅的明朝大軍卻在短時間裡橫掃了西南,天下無敵的徐達在嶺北戰役里遭到蒙古人阻擊,無功而返,可西線幾乎同時出征的傅友德卻率領大軍橫行千里,在蒙古高原與青海高原上見誰滅誰,七戰七捷,打的蒙古人望風而逃,只可惜他的名字一直生活在徐達,常遇春等人的陰影里,晚年又因飛揚跋扈而獲罪,最後落了個凄涼的結局。

  十·朝鮮人鼓吹李舜臣,幾乎把老李說成了高麗的民族魂,可是當時的老李只能算陳麟的屬下,滅倭數萬的露粱海大搏殺,說到底還是要看大明鐵軍。陳麟算是明朝中後期一個不世出的奇才,露粱海殲滅戰正是由他制定戰術一手策劃的(今天的教科書卻出於中朝友好抹殺了這點,見段萬瀚的世界五千年)。這個人還是個全才,西南平緬甸,播洲平楊應龍,平原戰,山地戰,騎兵戰,步兵戰,火器戰,陸戰水戰幾乎是樣樣精通,樣樣都打得贏。只可惜由於他名聲不好(經濟問題比較嚴重,又比較會巴結宦官,前者有點嚴重,後者在當時確實也算不得錯),因此史書上對他評價不高。加上滿清的歷史書對萬曆三大征的歪曲,使這位建立大功業的英雄反而默默無聞了。當年他的小跟班李舜臣已經被看做高麗民族的戰神,真正建立下大功績的他,是否更值得我們中國人去好好的紀念呢
做事顯山,順變若水

95

主題

263

帖子

15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沙發
 樓主| 李大鎚 發表於 2008-4-28 08:51 | 只看該作者

劉仁軌:中國抗倭第一人之傳奇

劉仁軌(601—685.3.2),字正則,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唐朝大臣、著名軍事將領、海軍統帥。
   
    劉仁軌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雖生在動蕩年代,仍「恭謹好學」,「每行坐所在,輒書空地,由是博涉文史。」(《舊唐書·劉仁軌列傳》) 。
   
    唐高祖武德初年,因有才能被河南道大使、管國公任瑰補息州(今河南息縣)參軍。不久,又轉任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尉。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劉仁軌不畏強權,杖斃自恃品秩高豪縱無禮的陳倉折衝都尉魯寧,獲唐太宗賞識,不久,劉仁軌任新安(治新安,今屬河南)令,后累遷給事中。
   
    唐高宗顯慶元年,劉仁軌因秉公辦案,得罪了李義府(武則天心腹)。李義府懷恨在心,顯慶四年,李義府找機會將劉仁軌調出京城,任青州(治益都,今屬山東)刺史。
   
    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征高麗,劉仁軌統領水軍,監督海運,負責後勤保障。當年12月,氣候不適宜出海,但在李義府的一再催促下,只得出海,結果遇遇大風,覆船,所部死傷嚴重。朝廷派監察御史袁異式審訊劉仁軌。李義府趁機落井下石,對唐高宗說:「不斬仁軌,無以謝百姓。」此時舍人源直心出面為劉仁軌說情,並說:「海風暴起,非人力所及。」(《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唐高宗認為源直心言之有理,將劉仁軌免職,以白衣隨軍自效。
   
    龍朔元年(661年)三月,唐軍留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並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詔以劉仁軌代之。
   
    此次,是剛滿六十歲的劉仁軌第一次帶兵出征,鑒於沒有作戰經驗,所以劉仁軌治軍非常嚴明。劉仁軌率唐軍轉戰而前,所向無敵。於熊津江(即今韓國錦江)口大敗百濟叛軍首領浮屠道琛(浮屠者和尚也),「爭梁墮溺者萬人」。
   
    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唐軍遇大雪,攻平壤不克,唐軍退軍。唐高宗因孤城不可守,下詔令劉仁軌撤離,從海路歸國。劉仁軌不顧個人安危,上書唐高宗,客觀、細緻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決定堅守百濟,伺機出擊。眾將覺得劉仁軌說得有理,皆相從。高宗便讓唐軍繼續留在百濟城堅守。
   
    唐軍堅守百濟城,先出奇兵,連克數城,「遂通新羅運糧之路」,重重打擊了百濟叛軍。同時百濟叛軍內部因權利爭鬥發生火併,實力更加衰弱,不得已向高麗、倭國,乞師援助。高麗因懼怕唐軍沒敢發兵,倭國卻認為這是進入朝鮮半島(借用,呵呵)的好機會,於是傾全國之兵渡海作戰。
   
    龍朔三年(663年),倭國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濟為名,令倭將毛野稚子等傾舉國精銳27000餘人先攻新羅,攻取數城,然後直撲百濟舊地。
   
    唐廷也沒大意,急詔右威衛將軍孫仁率近一萬唐兵從海路乘軍船馳援,與劉仁軌會師百濟城,「兵士大振」。會師后,劉仁軌以「擒賊擒王」的戰略,先攻百濟叛軍老巢周留城。由於周留告急,倭將廬原君臣率水軍萬餘渡海而來,準備自白江口登陸。
   
    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當時唐朝水軍為7000餘人,戰船170艘;倭國水軍萬餘,戰船1000多艘。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占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我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雙方合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舊唐書·劉仁軌列傳》記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余豐脫身而走」。
   
    海上大敗,百濟、倭奴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人仰馬翻,倭軍被殺數萬,倭軍殘餘乘船滾回了倭穴,倭國勢力勢力退出了朝鮮半島。「百濟諸城,皆復歸順」。
   
    班師回國后,唐高宗「深嘆賞之,因超加(劉)仁軌六階,正授帶方州刺史,並賜京城宅一區。」
做事顯山,順變若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5

主題

263

帖子

15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3
 樓主| 李大鎚 發表於 2008-4-28 08:52 | 只看該作者

王玄策: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使者

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天竺統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出使印度。但此時中天竺發生了政變,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兵將伏擊,王玄策從騎多死難,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尋機逃脫,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這裡,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係的吐蕃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玄策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餘,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聞訊后也發兵1200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一仗擊潰天竺數萬象軍。天竺王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3000,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餘,被俘萬餘,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得東天竺王屍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準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伏殺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滅亡。  
  由於東天竺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天竺。屍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爾北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立,發兵拒使入境。玄策從騎30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1200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兵7000騎及西羌之章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
  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廟參拜,禮佛而歸,中華的謙讓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佩服。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提拔和任命,再加上當時大唐開邊將星如雲,玄策「不務正業」的功績也不那麼顯眼。玄策晚年寫過回憶錄,但不為世人重視,後來失傳了。  
  玄策后又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了大量佛教文物。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誌》中。近年,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來源:中華網
做事顯山,順變若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9

主題

2518

帖子

87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74
4
belayashma 發表於 2008-4-30 02:47 | 只看該作者
倭寇要剿滅,印度阿三要敲打,現在,高麗棒子也該有人教訓一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977

帖子

322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egistered User

Rank: 4

積分
3227
5
我愛月季 發表於 2008-5-2 08: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