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家秘密越多並不意味著越安全

[複製鏈接]

142

主題

706

帖子

2619

積分

禁止訪問

積分
26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anwoo 發表於 2008-5-1 0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家秘密越多並不意味著越安全
來源:人民日報
  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將正式施行。這標誌著我國各級政府將邁向一個信息公開的新時代。

  保密多、公開少,曾是中國政治生活的一大特點。長期以來,我們只有保密法,而沒有信息公開法,致使公民無法了解政府信息,因為「不公開是慣例,公開是例外」。在改革開放之前,即便是像唐山大地震這樣的重大自然災害,公開發布的信息也僅限於抗震救災。

  然而,一個國家的秘密越多,並不意味著就越安全。因為在信息化社會,公眾的信息越閉塞,行動的風險就越大。讓一部分國家秘密進入公共領域,反映了政府的開放與自信,體現了對人民的信任和尊重。一位名人說過:「讓公眾了解事實真相,國家必然安然無恙。」儘管任何國家的信息公開都有一定的範圍和限制,但是,作為人民的政府,在保證國家安全的同時,也應該保障人民的知情權。

  從本質上說,政務信息是一種公共資源和社會財富,而不是一種壟斷資源。在一個封閉的社會,政府往往將政務公開作為行使權力的一種方式,公民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沒有人敢要求政府公開什麼;而在一個開放的社會,政務公開是政府的一種法定義務,也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除了政府主動公開的信息外,公民可以依法申請公開其他公共信息,政府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要受到追究。因此,「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將從根本上改變政府部門的工作思路和方式。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擴大了公眾了解政府信息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擴展了公民的知情權。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是以對政府信息的知情為前提的。只有政務公開,讓公眾獲取充足的信息,才能激發公眾的社會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過去,有的官員擔心公眾知情太多,會引起社會恐慌和混亂。例如,在非典災難、松花江污染等突發公共事件中,有的官員錯誤地隱瞞事實真相,結果引起了更大的恐慌。事實證明,政府只有最大限度地公開信息,重大事情讓人民知道,才能喚起民眾的力量。

  信息公開也是最好的政治「防腐劑」。政府秘密越多,信息越壟斷,權力尋租的空間就越大。官商勾結、權錢交易、欺詐失信等腐敗現象,大都是「暗箱操作」所導致的。過去,很多官員習慣於能不公開就不公開,原因就在於此。而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除了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以外的政府信息,原則上都應向社會公開。這就意味著,在政府決策的過程中,所有陰暗的角落都將被陽光照亮。這是政府轉變職能的重要契機,在法治力量的推動下,我們的政府向透明政府、責任政府、服務型政府邁進的步伐將更大。

  當然,信息公開只是邁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如何在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公民的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才剛剛上路。(文/白劍峰)(原標題:政府信息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1: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