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湯因比:誰來統一世界?

[複製鏈接]

3

主題

5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ogic 發表於 2008-5-1 0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湯因比:誰來統一世界?
-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談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地位


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 ),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的十冊巨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三十多年前,當中國還未從十年動亂中解脫出來,湯因比卻以他獨到的眼光,站在人類幾千年文明發展史的高度,對中國在未來世紀的地位作出了令人驚嘆的預言。以下摘自湯因比與日本宗教和文化界人士池田大作的對話錄 - 《展望二十一世紀》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北京, 1985年,英文書名:Choose Life)。

中華民族的傳統與凝聚力

        「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統一大陸之前,世界各國都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中國,無所顧忌地欺負中國。從物質方面說,就是現在中國和西歐各國,蘇聯,日本等相比,也不比過去受屈辱的那個世紀強大多少。雖然如此,像今天高度評價中國的重要性,與其說是由於中國在現代史上比較短時期中所取得的成就,毋寧說是由於認識到在這以前兩千年期間所建立的功績和中華民族一直保持下來的美德的緣故。中華民族的美德,就是在那屈辱的世紀里,也仍在繼續發揮作用。特別在現代移居世界各地的華僑的個人活動中也都體現著這種美德。」
        「在現代世界上,我親身體驗到中國人對任何職業都能勝任,並能維持高水平的家庭生活。中國人無論在國家衰落的時候,還是實際上出於混亂的時候,都能堅持繼續發揚這種美德。……
        「紀元前二二一年以前的中國政治史跟舊大陸最西部分的政治史有些類似。中國也被不少好戰的地方國家群雄分割過。但是紀元前二二一年以後,政治上的分裂和無政府狀態的逆流是極為少有的並且是短暫的。從整體看,帝政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在政治上富有成功經驗的歷史,而且今天還在以「人民共和國」的形式繼續存在著。這跟在西方企圖實現持久的政治統一和和平而沒有達成的羅馬帝國的歷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並且正因為中國有擔任這樣的未來政治任務的徵兆,所以今天中國在世界上才有令人驚嘆的威望。中國的統一政府在以前的兩千二百年間,除了極短的空白時期外,一直是在政治上把幾億民眾統一為一個整體的。而且統一的中國,在政治上的宗主權被保護國所承認。文化的影響甚至滲透到遙遠的地區,真是所謂「中華王國」。實際上,中國從紀元前二二一年以來,幾乎在所有時代,都成為影響半個世界的中心。最近五百年,全世界在政治以外的各個領域,都按西方的意圖統一起來了。恐怕可以說正是中國肩負著不止給半個世界而且給整個世界帶來政治統一與和平的命運。」
「東亞有很多歷史遺產,這些都可以使其成為全世界統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軸。依我看,這些遺產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華民族的經驗。在過去二十一個世紀中,中國始終保持了邁向全世界的帝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地區性國家的榜樣。
        第二,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逐步培養起來的世界精神。
        第三,儒教世界觀中存在的人道主義。
        第四,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義。
第五,東亞人對宇宙的神秘懷有一種敏感,認為人要支配宇宙就要遭到挫敗。我認為這是道教帶來的最寶貴的直感。
第六,這種直感是佛教、神道與中國哲學的所有流派共同具有的。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種必須和自然保持協調而生存的信念。
第七,以往在軍事和非軍事兩方面,將科學應用於技術的近代競爭中,西方人雖佔優勢,但東亞各國可以戰勝他們。
        第八,由日本人和越南人表現出來的敢於向西方挑戰的勇氣。這種勇氣今後還將保持下去。

西方的政治傳統是民族主義的

        「羅馬帝國崩潰后,西歐世界再也沒有能夠挽回原來的政治統一。當然西歐世界在人們活動的所有領域,都發出了巨大的能量。過去五百年間在經濟和技術方面,把全世界統一成一個整體了。然而在羅馬帝國解體后西方本身對政治上的影響是使世界分裂。西方對自己以外地區推行的政治體制是地方民族主權國家體制。羅馬帝國解體后,西方的政治傳統是民族主義的而不是世界主義的。由此看來,今後西方也似乎不能完成全世界的政治統一。不過今天之所以在政治上要求世界統一,從起因來說也是因為西歐各國國民把勢力擴展到全世界的結果。在政治以外方面已經實現了世界統一的緣故。這也是不能否認的。」

中國今後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

        「中國今後在地球人類社會中將要起什麼作用呢?由於西歐各民族勢力的擴張和暫時的統治所形成的地球人類社會,今後仍會按現在的狀況繼續存在下去。在最近新形成的地球人類社會中,中國僅僅就停留於三大國,五大國或者更多的強國之一員的地位嗎?或者成為全世界的「中華王國」,才是今後中國所肩負的使命呢?」
        「這是全人類所關心的事情,特別是與中國比鄰的蘇聯,和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最關心的 ……
        「因此按我的設想,全人類發展到形成單一社會之時,可能就是實現世界統一之日。在原子能時代的今天,這種統一靠武力征服過去把地球上的廣大部分統一起來的傳統方法已經難以作到。同時,我所預見的和平統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軸為中心,不斷結晶擴大起來的。我預感到這個主軸不在美國,歐洲和蘇聯,而是在東亞。
        「由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組成的東亞,擁有眾多的人口。這些民族的活力、勤奮、勇氣、聰明,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毫無遜色。無論從地理上看,從具有中國文化和佛教這一共同遺產來看,或者從對外來近代西歐文明不得不妥協這一共同課題來看,他們都是聯在一條紐帶上的。並且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中國人和東亞各民族合作,在被人們認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類統一的過程中,可能要發揮主導作用,其理由就在這裡。」


為什麼說中國是融合全人類的重要核心?
- 解讀湯因比


           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湯因比強調,西方的政治傳統是民族主義的而不是世界主義的,相反,中國在歷史上恰恰是世界主義的。這個觀點是非常有見地而深刻的。
        西方世界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搞的所謂「顏色革命」,其實就是在唱著「普世價值」、「人權」的高調的同時,大力推行其地方民族主權國家的體制。這些讓西方世界分裂了的,消弱了的民族主權,實際上是更加便於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納入到西方資本的控制之下。
        那麼,這是不是說,西方文明就沒有世界主義的一面了?當然不是。西方文明中包含著的普遍的人道主義和科學主義精神已廣泛地滲透到我們當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那種有著博大胸懷和眾望所歸的世界精神,在西方政治上尚不佔主流。
這裡就有一個西方文明內部的固有矛盾:一方面,西方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提出了從政治上統一世界的要求;另一方面,西方文明自身又不具備這樣一種能夠融合和統一世界的素質與傳統。
因為,西方世界近五百年以來的文明及其發展,從根本上說,是建立在一個「分」字之上的。財產的極端個體化導致西方政治理論的基礎是個體主義的,它強調不存在一個空洞的國家整體,國家利益只能通過服務於個體利益實現。在社會生活中,西方人強調的是個人財產與隱私有著至高的地位。
中華文明講究一個「合」字。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個體對社會的歸屬與責任。個體的自由是體現在整體的發展與進步中的。中國人崇尚在一個整體框架中的人與人之間的融洽,民族與民族間的和諧。兩千多年來,各民族、地區和各種文化的融合,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始終是主流。這也就不難回答,對於未來統一世界的核心,湯因比為什麼看好中國,而不是歐美了。       
        當然,湯因比也看到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落後導致其傳統上的世界主義,暫時表現為民族主義。這種為了反抗外來侵略和壓迫的民族主義與西方把自己的文化強加給對方的民族主義有本質的區別。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逐漸強大,以捍衛自身尊嚴為特徵的民族主義精神必將轉化為中華民族曾經擁有的、有著包容天下氣魄的世界主義精神。因為中華文明的本質是一個「合「字。西方文明中「分」的進程,為人類社會的整合創造了基本條件與前提,而以中國為核心的世界政治力量的大融合,將成為未來世界的大趨勢!



附錄一:
湯因比名言摘譯

文明毀滅於自殺,而不是他殺。
Civilizations die from suicide, not by murder.

文明是一種運動,而不是一種狀態,是航程,而不是港灣。
Civilization is a movement, not a condition; it is a voyage, not a harbor.

我相信,文明的誕生與發展,來自於自身成功地應對不斷的挑戰。如果她被挑戰所征服,則敗落,分崩為碎片。
Civilizations, I believe, come to birth and proceed to grow by successfully responding to successive challenges. They break down and go to pieces if and when a challenge confronts them that they fail to meet.

在迄今歷史上出現的二十二個文明中的十九個,在它們達到相當於美國今天的道德水準時都毀滅掉了。
Of the twenty-two civilizations that have appeared in history, nineteen of them collapsed when they reached the moral state the United States is in now.


附錄二:
池田大作回憶湯因比
湯因比博士已去世30年。此刻,感慨縈懷,想起和晚年的博士在他倫敦那整潔的住宅里交談的那些黃金般的日子。如果他還健在,該多麼高興啊。   
            對談開始,眼鏡後面總是面帶微笑的博士的目光嚴肅起來,說:
         「開始吧,為了21世紀的人類,讓我們交談下去!」
           這句話凝聚著博士的真情。那是1972年,熏風吹拂、鮮花綻放的5月。博士83歲,渾身充滿了沉靜的熱情,和44歲的我坦誠相對。
           談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恰好電視播報在英國召開首腦會議的新聞。博士看著,悠然說了一句話,至今在我胸中震響——
        「可能我們的對話不惹人注意,但是將永遠留存下去。」
         那時我倡議「日中邦交正常化」已4年。
         在東西冷戰的旋渦中,各種既成勢力對我的倡言施加壓迫。然而,為了亞洲與世界的和平,中國和日本非締結友好不可,這就是我的信念。
         湯因比博士非常了解我的這種行動。
        他露出慈父般的微笑,說:「因信念而遭受無端的責難是一種榮譽。淺薄的指責跟本質毫無關係。我們還是談本質問題吧。」
         我們談論的本質問題很廣泛,概括起來,就是探究「何謂人」「何謂社會」以及「何謂生命與宇宙的本質」。這就彙集成了《展望二十一世紀》這本書。
         博士用他那無以倫比的文明史巨眼俯瞰在薄薄覆蓋地球這顆行星的「生物圈」中展開的人類史,遙望未來。
         博士集畢生學術之大成所說的警世詞句須臾不離我耳畔。
         對於哲學告缺、迷失方向的現代世界,那些珠璣話語今天也深刻提示著根本價值觀,即「為了創造新地球文明需要什麼」,「為了可持續的繁榮,人類應該怎樣生存」
        對談跨越了兩年,總計10天,長達40個小時。
        我曾問:「如果再生為人,博士願意生在哪個國家,做什麼工作?」他毫不遲疑地回答:
     「我願意生在中國。因為我覺得,中國今後對於全人類的未來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為中國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種有價值的工作。」
       在廣大地域多民族融合、協調,一貫保持一個文明,對中國的這種悠久歷史博士刮目相看。他還清晰論述了中華文明精神遺產的優秀資質,預言今後中國是融合全人類的重要核心。

15

主題

1014

帖子

21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8
沙發
ua_nomad 發表於 2008-5-1 16: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6: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