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莊紡織工停工背後:職工在最低工資線掙扎
-----------------
「大家都是自發的,沒有喊口號,沒有拿橫幅,也沒有工人代表」,他們「沒有人真的願意罷工」
-----------------
2008年04月28日15:07 南風窗
3月12日中午11點,石家莊市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棉三分公司轟鳴的機器突然安靜下來,本應在機器前工作的職工紛紛往外走。值班長在門口不斷地告訴他們,有事好商量,回去幹活吧。沒有人吭聲,也沒有人回頭。車間辦公樓的樓道很快堵滿了人, 他們罷工了?「約有百十來號人吧。」目擊者告訴記者。
下午4點多,中班來換班,根本沒有上樓,而是一群群地站在工廠大院西側和車棚下。停工在繼續。紡織廠一般分前紡、細紗、準備、整理和南北布機六大車間,每個車間又分常日班和運轉班,常日班主要對機器進行檢修維護,運轉班進行生產。在棉三這次停工中,職工告訴記者,幾大車間的運轉班基本都關了機器。
無奈的選擇
在石家莊市的一條主幹道和平路上,棉一、棉二、棉三、棉四一字排開,這4個棉紡織廠和略遠的棉五一起,構成了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平時,在非上下班時間,這些工廠的大門口只偶爾有人匆匆走過,而在3月14日,這些工廠的大門口長時間堵滿了人。「有將近半個小時的時間,和平路都有點堵,後來工人發現堵了路,便紛紛讓開,聚在了廠門口。」當日路過的計程車司機說。
3月14日,當棉四來上班的職工把自行車放到存車棚的時候,遇到了特意趕過來的已經停工的棉三職工,「大家心裡都有怨氣,所以棉四也跟著罷工了。」有職工騎車轉了一圈,發現從棉一到棉四,都有停工的工人聚集在廠門口。棉五因為略遠,沒有看到,但是「聽說也是這樣。」因為六大車間是一條龍作業,一道工序停了必然導致後面的工序無法繼續,這次機器停開,直接間接造成起碼五六千人甚至上萬人停工。
「大家都是自發的,沒有喊口號,沒有拿橫幅,也沒有工人代表。」有職工這樣形容這次事件。原因是工資太低、勞動強度太大,因為怨氣已經日積月累,所以一觸即發。
「其實在棉三開始停機之前幾天,棉四已經有過一次短暫的停機。主要是前紡車間,由運轉班丙班開始,先是機器關了一兩個小時,後來夜中班都不扛紗。」有職工告訴記者,他認為,這次沒有弄出多少聲響的小事件是引發棉三情緒的導火索。
3月17日,各分公司都貼出公告,稱恢復上班的工人每人發50元錢,並會開始實行績效工資制。50元錢,現在只能買三斤多豬肉,卻差不多是紡織工人兩天的收入。雖然公告除了50塊錢並沒有實質性的東西,雖然結果和初衷離得很遠,但工人們還是陸續恢復了正常工作。
並不複雜的停工過程,很簡單的停工原因,採訪起來卻異常困難。「廠里派人到家裡做工作,讓不要亂說。」有職工這樣告訴記者。在接受採訪的人中,沒有一個人願意表露真實姓名,他們說自己害怕,怕丟了工作,怕單單不給自己漲工資,怕被整……而這些接受採訪的人,其實已經很勇敢,更多的人是在輾轉接到記者的採訪要求后婉拒,由第三者轉告記者自己不敢說、不想說或者並不知情。最糟糕的一天,記者在樓下等,一名願意接受採訪的職工上去敲同事的家門希望他們能出來一起接受採訪,他敲了五六家的門,但最終沒有人下來。
「我並不贊成罷工,這對工廠和工人都有損失,但我願意讓工人們通過這次行動讓企業的主管領導認識到企業問題的嚴重性,並儘快去解決它,讓企業能更好更快發展,讓工人不再在社會的最底層徘徊……」
這是紡織工人的「心聲」,他們「沒有人真的願意罷工」,「我們不是罷工,是維權,生存都成問題了。」李先生這樣說。雖然這次事件中涉及的停工人數多達數千人,但其實這並不是一次有聲勢的罷工,用職工的話說是「草草收尾」。
這是一次無奈的停工。
距離上次停工已經一個月了,但到記者截稿,漲工資的具體方案並沒有下來,有職工告訴記者,《常山快訊》連發了4期,主要是讓大家好好乾,說漲工資方案正在擬,預計5月份出台。公司已讓各級傳達新的分配改革方案,其中包括推行全新崗位績效工資;崗位工資會有所提高,也會照顧到老職工的利益;公司承諾,不管新方案何時出台,從將從2008年3月1日起執行。
但公司職工李先生(採訪中唯一一名願意透露真實姓氏的人)認為:「沒有實質內容,尤其是第一條,彈性很大,因為廠務不公開,職工不掌握企業實際利潤,績效工資隨意性很強。」「工人情緒不穩定,有人懷疑說預計5月出台不過是在拖延時間。」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職工這樣對記者說。
掙扎在最低工資標準線上
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產、科研、貿易為一體的大型紡織上市公司,是石家莊市建設全國重要紡織基地的龍頭企業,根據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官方網站上的資料,常山股份公司自成立以來,經濟效益一直保持全國同行的前列,2004年在全國同行業中,常山股份實現利稅排名第三、銷售收入排名第七。主要產品為國家免檢產品。產品以外銷為主,直接、間接出口達80%以上,遠銷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棉坯布系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
在這樣一個企業中,紡織廠的職工工資到底有多少?採訪中他們告訴記者,很多工齡有30多年的老工人,一個月只能掙八九百,青年工人則更低,以前不少人只能拿四五百。今年2月1日,石家莊市的最低工資標準漲到了680元,而在此之前,常山股份各分公司中,常日班的很多工人達不到這個標準,為了能達到最低標準,他們終於漲了工資,但名義上夠680元的工資,經過各種名義的七扣八扣,拿到手的一般只有550~570元。
而運轉班的工人幾乎天天上班沒有休息日,工資也才720元左右。有的工齡很長的三班倒老職工,加上夜班費等所有補助,能拿到1000出頭,這差不多是紡織廠普通職工的最高收入了,常日班是肯定到不了1000的。讓工人們氣憤的是,工資已經很微薄,卻還沒有加班費。三班倒每天都加班,卻從來沒有加班費,年輕工人一個月28、29個工作日加上中夜班費月工資才700多元。
採訪中工人們告訴記者,因為效益不太好,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下的幾個分公司紛紛實行工資下浮,最高下浮幅度高達18%。後來雖略有上調,但直到現在,紡織廠工資依然比應拿的工資下浮4%到9%不等。因為行業不景氣。
而常山股份(000158)2007年度報告顯示,2007年常山股份營業利潤47,976,268.73元,利潤總額55,447,089.20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45,881,492.01元。報告顯示,2005年、2006年、2007年3年的利潤是遞增的,雖然增幅不大。
到底哪種情況是真的,無從知曉。
「物價像鬍子一樣長個不停,而工資卻像眉毛一樣原地踏步,這就是紡織工人的現實生活!誰來關注我們苦難的紡織工人!」這是紡織工人在網上論壇的留言。工人們表示,現在物價這麼高,如果是雙職工,夫妻倆一個月加起來才掙1000多塊錢,根本沒有辦法生活,而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又是一筆大開銷。老職工還好,起碼趕上了福利分房,用很少的錢買到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年輕一點的職工卻要完全靠自己買商品房,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些年輕職工雖然已婚,卻不但不能孝敬父母,給父母生活費,還天天在父母家蹭吃蹭喝,只為了省幾個錢。買不起房子的,婚後只能和父母擠在一起。他們小心翼翼維持著艱辛的生活,努力讓日子過下去。而近一年來的物價飛漲,打破了他們使勁維持的平衡。
在採訪中,記者不斷聽到一個重複的故事,其真實性已經無可考證,但每個人都講述得栩栩如生。停工期間,有上級領導來安撫:紡織廠的工作的確比較累,休息時間也太少,但是你們的工資可不低,一個月工資少的1300到1400元,多的有1700到1800元,你們掙多少錢,我們每個月都會收到報表的。工人聽后很是納悶,拿出工資條給領導看,赫然只有700到800元。這其中,存在著被遮起來的部分嗎?
春節后,據媒體報道,中國紡織名鎮佛山西樵鎮的紡織工人平均工資已經達到每個月1600元至1700元,比去年上漲了20%以上。
隨著中國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在GDP飛速增長的同時,紡織廠的工人被拋下了。
三班倒的「白毛女」
紡織廠的工人勞動強度有多大?
大約四五年前,紡織廠大多實行四班三運轉,就是干兩個白班,兩個中班,兩個夜班,之後休息兩天。干6天,歇兩天。那時的工人一個月可以歇上六到八天,工資是600到700元。後來廠里開始搞減員增效,把四班三運轉改成了三班三運轉,即三班倒,但是工資並沒有漲。由於紡織廠工作太累,錢越來越少,近幾年,棉紡廠人員流失嚴重。因為人員匱乏,紡織廠一些班又改8小時為12個小時。
粉塵密度大,對肺很不好,而棉紡廠車間里總是棉絮翻飛,每個人的頭上都粘滿了棉絮而成為「白毛女」。 因為機器轟鳴聲巨大,在車間里說話,必須揪著對方耳朵喊,否則根本聽不見,耳病的發病率在紡織女工群體里尤其突出。
擋車工在織機前要一刻不停地來回走動,檢查織機,防止斷線出現次品。除了中午吃飯可以停半個小時的機器,剩下的7個半小時擋車工只能一刻不停地忙碌。據估算,一名擋車工一天要走近20公里路。整理車間的女工每天要貓著腰把十幾塊八九十斤的布搬來搬去。腿部靜脈曲張或者腰椎間盤突出等癥狀在老紡織工人身上非常常見。
網上有網友留言:我的妻子是棉紡二廠的一名普通工人,一個月辛辛苦苦才能拿600多塊錢,還一回到家累得就想先睡一覺。她休完產假後上班的第一天回來說餓了,我就問她中午沒吃飽么,她說中午沒吃飯,我問她為什麼,她說不為什麼,再問妻子卻掉淚了,說是沒時間吃飯。當時我的眼睛就濕了。
有職工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有時還會有一些額外的活,比如常日班,因為現在的棉花往往摻有雜質,於是有的分公司讓常日班工人做完自己分內的工作後去揀棉花,最高時規定每人負責揀一包,最初還給10塊錢補助,後來不給錢了,完全就是額外白乾。2套機器包括2節粗紗機和4節併條機,原來人員配備是一個擦車組長,3個牽身,一個擦車后,一個檢修,後來去掉了一個牽身。諸如此類的看上去很小的細節,卻一層層加重著工人的勞動強度。
「我不知道企業高層運行這個企業有多難,花費有多大,但作為一個基層工人,我知道我們一直有干不完的活兒。我不知道我們的產品賣多少錢,我只知道7年來我們從沒有因產品賣不出去而停過機……」紡織工人如是說。
以前,紡織廠工人有一項福利很讓人羨慕,那就是到青島等地療養,因為在紡織廠長年累月工作會損傷身體,到一定年齡一定工齡的職工都可以排隊去療養。勞動強度在加大,這項福利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取消了,一些40年工齡的老工人到退休也沒能享受這項福利。
有職工認為,不僅僅是工資和勞動強度問題,工廠改制以來存在很多問題,這幾個廠現在面臨著搬廠解散,但工人的安置等問題都沒解決,再加上可能存在的腐敗,這次事件是多年積壓的矛盾的總爆發。
198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了一部頗有知名度的片子《街上流行紅裙子》,講述的就是當時紡織女工的生活。那是紡織行業的輝煌時期,那時,紡織廠的工資比鋼廠、藥廠等其它工廠略高,但是工作卻更輕鬆和乾淨一些。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棉紡廠工人的收入和當時主管部門紡織工業局的幹部幾乎相當,能進紡織廠工作是讓人羨慕的。更有紡織廠女工自豪地稱自己為「織女」。而現在,在石家莊比較大的購物中心北國商城和東方城市購物廣場,一個紡織女工一個月的工資收入,基本買不到一條漂亮的裙子。日益繁重的工作強度,更讓她們無心關注漂亮衣服。昔日紡織女工幸福浪漫的生活早已是明日黃花,如今她們只知一日日在生活的重壓下像陀螺般轉個不停,隱忍而卑微。
紡織困局
在勞動力成本亟待提高,工人急待安撫的同時,紡織行業還面臨其它巨大的壓力。既有國際環境變化的因素,也有國內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同時也有行業內部結構調整的問題。2008年棉紡織行業將面對國家從緊的貨幣政策、人民幣升值、社會責任和節能減排成本增加、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稅率下調的風險、部分紡機進口稅優惠政策的取消和過高的棉花進口滑准稅等減利因素。棉紡織行業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因為人民幣不斷升值,2007年以來,企業出口換匯成本已經提高了20%至25%。油價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不斷攀高,直接導致作為紡織品原材料的石油化纖產品價格水漲船高,給紡織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運輸費用也大幅提高。與此同時,棉花等紡織服裝的原材料價格也在大幅上漲。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棉紡織行業受上游原料棉花價格走勢影響非常大,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費國,中國的棉花進口量直接影響國內的棉花價格,也影響著兩個行業的利潤:棉花經營企業希望少進口棉花,以保持行業利潤;而棉紡織行業則希望多進口棉花,以便降低原料採購成本。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三屆六次理事擴大會於3月10日至12日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來自國家發改委、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以及全國棉紡織企業及相關企業的代表近300人參加了會議。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徐文英指出,2007年棉紡織行業雖然保持了平穩發展,但是行業中2/3的企業實際利潤率只有0.62%。會議紀要顯示,由於國內2/3的棉紡織企業處於虧損邊緣,棉紡織行業呼籲國家給予減免稅收等政策照顧,其中包括取消棉花進口滑准稅,出口退稅至少保持在現有的水平別再降低等等。
紡織企業負責人希望國家能在針對行業的政策上給紡織企業一個公平競爭和發展的空間,否則2/3面臨虧損的企業將會出現停產或倒閉的危險,發改委正在針對紡織行業目前遇到的問題進行調研,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
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已經對消費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美國消費者的信心正在下降。次貸危機波及到紡織行業,就是成本危機、價格危機、利潤危機乃至生存危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河北的坯布對美出口就大量減少,形勢很不樂觀,中國一些紡織企業對美國的出口基本陷入停頓狀態,更多的企業訂單大幅減少。由於未來經濟走勢仍不明朗,因此市場預期業內人士普遍看淡。
美方採購商對同類供應商進行比價詢盤,但中方企業報的價格已經很難再壓縮,利潤非常薄,已經有一些做對美出口的中小紡織企業因為無利可圖而停業。目前南方很多依賴對美出口的中小紡織企業已有不少倒閉。
統計數字顯示,2007年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額1711.7億美元,同比增長18.88%,是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中國紡織服裝出口164.4億美元,僅增長5.7%。
隨著宏觀政策的調整和全球經濟的波動,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品行業正首當其衝地遭遇嚴峻考驗。2008年將是紡織行業最艱難的一年。
2007年9月,石家莊市國土部門發布了確切消息:和平路從棉一至棉五一共8個地塊的土地總價為104,464.48萬元。公司土地出讓收入減除各項稅費及應繳部分和基準地價上浮20%補償部分的剩餘,作為土地凈收益,90%返還公司用於項目建設。不到兩個月,常山股份公司整體搬遷、退市進郊的方案發布。在新規劃中,常山股份公司計劃將在未來5年內斥資58億元,在正定城東建設一個2500畝的新工業園區,打造北方最大的紡織工業園區,加速河北紡織業的產業升級之路。這無疑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舉措,但企業搬遷涉及數萬職工的安置和遣散問題。
可以說,常山股份同時面臨著外憂內患。在這個歷史的糾結口,對於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行業來說,也許很多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時間,而一代紡織工人的幸福生活卻在這段等待的時間中漸漸褪去顏色。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的百年轉型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具體到一代人,則是他們的一生。如何維護底層工人的權益,不讓改革成本更多地落到他們身上,是轉型中國亟需解決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