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際先驅導報 中國應成為思想創造者!

[複製鏈接]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8-4-30 18: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ZT



   當聽到中國國內有愛國呼聲時,西方媒體往往會告訴其國內讀者或觀眾,這是中國政府操縱的結果。然而,近來生活在西方社會的中國留學生和當地華人抗議西方媒體的聲音,開始讓西方的部分普通民眾和政府反思。從這種意義上說,海外華人和留學生的遊行集會是對西方話語霸權的一次挑戰,並且取得了積極作用。
西方媒體把「藏獨」運動道德化

    報道中國負面新聞、歪曲中國形象是西方一些媒體的一貫做法,它們總是擺出一副道德面孔,認為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尤其是在西藏問題上,西方媒體把「藏獨」運動道德化,而把中國政府在西藏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政策妖魔化。在西方媒體的語境中,中國變成了「壓迫者」,而西藏人則是「被壓迫者」。支持西藏人「反抗」自然成了西方媒體當仁不讓的道義選擇。

    西方媒體戴著道德面具的報道,對西方普通民眾的欺騙性相當大,至少它讓很多西方民眾同情「藏獨」。因此,才會有一些西方人走在「藏獨」的遊行隊伍里。「西藏獨立」的話語,也是西方人製造出來的,並不是所有海外西藏人都是「藏獨」運動的一部分。顯然,西方媒體已經把西藏問題政治化,「藏獨」、達賴喇嘛也成了西方手上的工具。這是達賴喇嘛所面臨的困境和悲哀。

    實際上,西方民眾對待西藏也不是一邊倒的支持聲音。其中只有少數公開支持「藏獨」,他們把支持「藏獨」視為巨大的道德力量;大部分的西方普通民眾,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下,他們對西藏的態度更多是同情。民眾當中也有很多人去過中國、去過西藏,他們對西藏的歷史和現狀有一定了解,他們對西方媒體的報道是持懷疑態度的。還有一些學者則是能公正客觀地理解「西藏問題」的,近來筆者參加的多次學術研討會上,不乏有西方學者的反思。

「政治中國」加劇西方恐懼感

    但這種反思目前很有限,遠遠不能上升到西方整個社會輿論的反思。西方媒體有其特點,很難說它們能代表自己的國家利益說話,也很難說它們能反映西方的真實情況。因為媒體出於發行量、收視率的考慮,炒作中國話題一向是它們所熱衷的,就是說媒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它們自己的利益。

    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還有其社會心理基礎。在西方人的意識中,中國首先呈現的是一個「文化中國」。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很多西方人從中國古典文化中獲取對中國的印象。那時他們為中國文化著迷,那是一個跟西方沒有地緣政治衝突的「文化中國」。對很多西方人來說更多的是一個只能感知的遙遠的中國。

    20世紀7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在西方人眼裡中國成了一個「經濟中國」,並且展現出了強大的經濟力量。從前那個遙遠的「文化中國」,突然之間進入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國製造」給西方人生活帶來了實質性的影響。隨著中國外在經濟影響力的劇增,西方人對「經濟中國」的危機感油然而生,並與日俱增。

    而「政治中國」的出現,更是加劇了西方的恐懼感。在很多西方政客看來,中國的發展模式削弱了很多發展中國家對西方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的信心。冷戰結束之前,西方與外界關係只存在過兩種模式,一種是冷戰時期與蘇聯陣營之間的相互孤立關係;一種是非洲、拉丁美洲等對西方的依附關係。而中國與西方發展關係的模式,對於西方人來說,是陌生的,既不孤立也不依附。中國一方面融入世界體系,加入各種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另一方面在政治制度、價值觀念上堅持自己的模式。

    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西方人遠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很大程度上是這種心理的反映,西方人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來調整自己的心態。對於中國來說,要改變西方人的成見和思維定勢,改變西方媒體的話語霸權,並非易事,這同樣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

中國崛起需要健康的民族心態

    在中國人看來,中國崛起並不一定意味著西方衰落,但西方人還是有失落的心態。這種心態跟當年中國清王朝從顛峰跌落、看到日本崛起時的心態類似。加之中國與西方分屬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因此未來雙方發生的摩擦與衝突還會很多、很激烈。

    對此,中國要抱著理解的態度來看待,而不只是單純地看到西方反華。世界是複雜多元的,我們既要容許人家說好話,也要容許人家說壞話,對於一個大國來說,這種包容的心態尤為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人本身也需要調整心態。

    首先要克服自卑和過分自信兩種心態。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民族心態一直是富國強兵,把百年恥辱的悲情轉化為建設國家的動力。但是,現代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實現富國強兵,國民心態也發生了變化,一部分人表現出了過分自信的驕傲心態,這其實跟西方人表現的道德傲慢沒什麼兩樣。自卑與過分自信,都不是一種健康的國民心態。

    中國崛起需要一種健康的民族心態作奠基,自卑和過分自信的民族心態,只會讓中國崛起的道路更加艱難。

防禦性民族主義是良性軌道

    中國在崛起,民族主義不可避免,但如果不能正確把握和駕馭民族主義的力量和方向,如果民族主義被一些利益集團所利用,那就很非常危險。

    這是我們所需要反思的,筆者以為,中國需要一種防禦性的民族主義。如果中國民族主義變得具有進攻性,那周邊國家就會有危機感和防範心理,這隻能成為中國崛起道路上的障礙。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煽動國內進攻性民族主義情緒,最終釀成大錯。但也不能否認,民族主義正是當年德國、日本崛起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能避免民族主義走向攻擊性一面,「包容」也會讓中國與西方的關係最終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因為中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世俗理性文化,而非宗教文化。現代中國需要一種能容納全球化,容納普世價值的民族主義,這是一個大國軟力量的文化基礎。

防止戴著有色眼鏡看西方

    此次中西方之間發生的衝突,還只是雙方的初步較量,中國最終要走出去,還會遇到很多障礙。

    障礙之一就是中國的宣傳不跟國際接軌。中國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有其很多優點,可以說,很少有西方哪個國家能夠對其境內的少數族群,提供像中國中央政府所提供給少數民族那樣的優惠政策,比如發展經濟,每年給予大量的補貼等等,但是中國的民族政策表達得不好,沒有用西方人聽得懂的語言去表達。

    中國話語的政治味道太濃,中國的官樣文章很難讓西方人讀懂和理解。從這個層面講,中國的宣傳語言、手段和方式,都需要很大的改變。

    要減少障礙,不僅僅是一個獲得國際話語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要成為一個思想創造者,用西方聽得懂的語言去闡釋自己的東西,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與西方的關係,這是中國軟力量的基礎。

    另外,中國需要看到的是,抗議奧運會,不是中國辦奧運才發生,這是抗議全球化的一種表現,很多抗議北京奧運的人只是抗議全球化,而並非反對中國,只能說抗議全球化的內容中有了中國。

    毛澤東說的一句話很正確,人的正確思想從哪裡來?是從實踐中來。中國批評西方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中國同樣要防止戴著有色眼鏡看西方。對於西方的抗議,中國不必過分看重,而要把這視為一個自然的過程,在擺正心態的同時,做出更好的制度設計和政策調整,以適應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作者 鄭永年)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20

主題

3977

帖子

322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egistered User

Rank: 4

積分
3227
沙發
我愛月季 發表於 2008-5-1 00: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5: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