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岸制度之爭的隱憂

[複製鏈接]

506

主題

1329

帖子

70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kfnew 發表於 2008-4-28 13: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蔡逸儒
聯合早報

  台灣3.22總統選舉結果,是國民黨的馬英九、蕭萬長勝選。多數國際媒體及兩岸學者、專家評論時都認為,台灣的民主進入一個良性的發展階段,可望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借鏡。而兩岸局勢面臨一個新的轉折,所謂的黃金機遇期似乎已然出現。

  大家都持著一個較為樂觀的期待,相關國家甚至希望努力促成兩岸之間早日恢復對話,降低台海緊張,維護區域安全與穩定。這種合理的期盼可說是人同此心。

  接著,4月15日蕭萬長率團前往海南,出席博鰲年度論壇,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舉行會談,不但營造氣氛,還相互表達善意,肯定對方的觀點,再為兩岸關係的改善添加助力。

  隨後,內定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以謝票之名前往大陸訪問,台灣媒體又紛紛報道,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現任主席吳伯雄均將應邀往訪大陸。看來兩岸形勢真是一片大好,台灣股市、房市榮景再現。

  表面上看來,兩岸關係的改善確有不少的可能和無限的空間,最近的發展確實也遠比一般人所預期的為快、為好,但台北也有部分人士對馬英九陣營提出警告,說是一切仍要循序漸進、謀定後動,切忌盲動燥進、胡亂髮言。否則,融冰不成反成洪水泛濫,雖然不一定最後會成為雙輸的結果,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這對所有各方都未必是件好事。

台灣主體意識變成一股力量

  筆者在前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同事、現職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研究主任鄭永年,曾在4月1日《聯合早報·言論》上發表《兩岸關係從統獨之爭到制度競爭》一文。他指出,兩岸未來的爭執或對抗,將由過去的統獨之爭轉為制度之爭。

  所言甚是,筆者同樣認為,如果鄭永年所言成真,其後果可好、可壞。好的是台灣或能扮演中國民主催化的角色,兩岸可以進行良性的競爭;但壞的是如果處理不當,制度之爭或被利用為區分敵我的建國工具,最終恐怕仍難逃武力解決的悲慘下場。

  談到兩岸制度之爭,早在蔣經國時期,台灣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治號召,用來對抗中國的一國兩制主張。一般人雖以政治宣傳視之,但台灣所追求的其實就是要與中國大陸在政治的民主化與經濟的現代化進行競爭,也就是制度的競賽,看兩岸當局誰能為中國的現代化找到一條出路,能為中國人民帶來最大多數的幸福。

當時國民政府的立場是,反共但不反華,追求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統一的中國。統一是個願景與目標。
  這裡筆者要強調的是,如今兩岸似乎再度回到制度與民主之爭,表面上是回到過去,但台灣這些年已有相當程度的異化。經過李登輝的12年,及陳水扁的八年主政,台灣的自我意識和國家認同發生重大變化。

  越來越多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台灣與中國變成了對立面,愛中國與護台灣遭人扭曲成為互相排斥,彼此不容的概念。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變成一股難以抗拒的訴求與力量。過去追求的是統一,現在訴求的是獨立。兩者全然不同。

民主並不是唯一標準

  目前,就連國民黨也不敢再高喊追求國家統一,馬英九也必須強調台灣優先。退一萬步來說,馬英九等人此舉是為了追求長期執政,但這種對民主與制度的堅持,如果沒有統一願景的支持,很可能反而強化了兩岸之間的敵我意識,以及我群、他群的分別。

  再者,只要有一天國民黨再度失去政權,另一個主張分離或本土意識極強的政黨一旦取得政權,很可能就能順理成章的把台灣民眾對民主的自我認同轉為對專制中國的敵意,將兩岸的制度之爭轉化為國家建構的基礎。

  如果馬英九政府處理的好,兩岸的民主與制度之爭,退可以讓台灣自保有餘,進可以影響中國的政治改革;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反而會是台灣獨立建國的工具,成了兩岸衝突的導火線。

  從過去到現在,筆者一再呼籲馬英九執政期間要能教化民眾,愛台灣不等於反中國,要建構一套包括台灣與大陸在內的兩岸共同未來的論述,不宜再說台灣前途只能由台灣2300萬人決定的話語,要用包容、前瞻、進取的台灣精神來取代偏狹、內向、排他台灣主體意識,這是原因所在。

  在筆者看來,兩岸統獨之爭固然不易解決,而相對來說,在最後關頭,中國還是比較容易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動員民族主義情緒加以硬處理,但兩岸未來在表面的民主與制度之爭後面,如果又潛藏了分離主義的可能則是更加難辦。

  當前和緩的表像可能隱涵了更大的風暴。如果兩岸關係在一個雖不敢奢談統一,但絕不推動台獨的國民黨執政下,還不能打下有效緩解、邁向整合的基礎,兩岸最後武裝衝突的可能或難避免。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於1992年曾經在菲律賓說過,他不相信民主一定帶來發展。同樣的,在兩岸關係上,民主發展可以是個值得雙方共同努力的目標,但卻不見得必然是決定兩岸未來的唯一的標準,尤其不能成為台獨或獨台建國的工具。

  既然許多人對此已有警覺,未來兩岸的制度與民主之爭會以何種面貌出現,會往何種方向發展,台灣將以何種方式就此來和中國進行對抗,大家不妨進一步深入探討,未雨綢繆,找尋緩解之道。

  烏鴉的角色不是好乾的。

·作者是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
愛江山,更愛美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04: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