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弓之箭 刺破美軍防線的中國天外飛劍!

[複製鏈接]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8-4-27 2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魏安整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侯生……日:「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內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至鄹,矯魏王令代晉鄙。...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史記魏公子列傳》

公元1944年9月8日,倫敦居民第一次在完壘沒有預警的情況下,遭到了轟炸。自此彈道導彈正式登上歷史的舞台,由於其具有其他武器所不具備的優點——威力大、射程遠、速度高,戰後各大國均對它器重有加,彈道導彈開始了迅猛的發展。

在美蘇角逐中,赫魯曉夫盲目堅持「導彈制勝論」、甚至嚷嚷要「拆毀一切大型艦隻」的原因,是蘇聯在爭奪全球利益的過程中,始終受到了美國海軍的強力干擾。這種干擾,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暴露無遺:紅海軍伴隨護航的潛艇沒有發揮任何的護航作用,在沒有正式開戰的情形下,對敵人的水面艦隻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威脅,運送導彈的蘇聯船隻被美國海軍攔截、驅逐,赫魯曉夫的冒險遭遇了可恥的失敗。而美國海軍的主力,正是在二戰的戰火中發展壯大的航空母艦編隊。亡羊補牢,蘇聯海軍把擊潰敵航母編隊當成了首要任務加以重視。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蘇聯不可謂不下血本:建造大量的專用遠程反艦巡航導彈艦艇,提高反艦巡航導彈的航速,以保證在己方水面力量相對弱小的情況下,儘可能一次性向敵軍發動無法防禦的突擊(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飽和攻擊理論的由來);大力擴展海外基地,保障艦隊的遠洋部署,鼎盛時期其駐海外慕地數量遠遠超出美國,大約有23個駐外基地,除中朝外幾乎所有社會主義陣營都有蘇聯駐軍,這樣,紅海軍主要出海口被敵對勢力封鎖的惡劣形勢大為改善.大洋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紅色艦隊開始了她的壘球存在;利用本十和海外基地建立大量的岸基測向站,針對大型航母編隊無線電作業繁重的特點,進行大致的目標定位,同時把所有海上的水面艦隻、潛艇、民用船隻也都納入了這個測向偵察系統,使得在大洋上活動的海軍艦艇、飛機能獲得有效的早期目標預警;開發遠程雷達系統,主要是使用天波雷達對遠程目標進行監視,雖然天波雷達盲區大(可達700千米以上),精度也不高(誤差有時高達數十千米),但還是為海軍提供了一個比較可靠,不容易遭受壓制、摧毀的持續監視手段;建立海洋偵察衛星體系,採用合成孔徑雷達監視海洋,以保障全天候工作,由於雷達功率大,一般的太陽能電池帆板不足以提供電力,還先後採用了核電池和小型核反應堆來作為能源,以保障長期使用。後來在1983年,當「宇宙」956號衛星壽終墜毀時,由於軌道偏差,沒有掉到預定的大洋中間的無人區,其上的小型核電池殘片還造成了廣泛的恐慌,導致蘇聯政府十分被動。

通過艱苦的努力和不計成本的投入,蘇聯終於建立了一個強大而有效的海洋監控、攻擊系統,而同時期的美國海軍由於暫時缺乏相應的有效防禦手段,無日不處於飽和攻擊的強大壓力中,連當時的美國海軍部長也第一次承認美國海軍不能保證必勝。因為70年代時美國航母編隊抗飽和攻擊能力嚴重不足,巡洋艦一般只有2個雙聯裝區域防空導彈發射架,一般為4~6個自動化目標通道,而驅逐艦幾乎全部安裝近程的點防禦導彈系統,只有1978年的「佩里」級護衛艦和「基德」級驅逐艦是區域防空導彈。主要依靠艦載航空兵擴大防禦圈,使發現敵人的距離大幹敵人的武器射程,而在冷戰期間,大洋上雙方編隊的近距離接觸是經常的事,美軍艦艇編隊被紅海軍一次導彈齊射摧毀的幾率很大。但轉折點終於出現:拜美國強大的電子工業所賜,劃時代的「宙斯盾」系統,使得艦隊第一次擁有了抵抗飽和攻擊的可能。而蘇聯巨人的頹然倒下,使得矛盾對抗匆匆畫上了句號一新生的餓羅斯過於虛弱,已經無力提起長矛。美國海軍的航母編隊,則依然巡弋於大洋之上,為合眾國的利益征討四方。

沒有敵人的軍隊是缺乏發展甚至存在理由的,在蘇聯解體后,美國經過一段短時間的政策迷茫、調整,又重新為自己豎起了靶子。由於一超獨大,美國霸佔世界利益的行動少了很多干擾和顧忌。在美國的新黑名單中,我們明顯看出了中國的存在。

中國在得到了俄羅斯輸出的新型裝備后,軍勢大振,頗有當年超英趕美的氣概,而「台獨」勢力的日漸囂張,使得收復台灣島的計劃又重新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由於國家經濟常年快速增長,國家、民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資本,輿論間鷹派勢力也逐漸抬頭,各類登島方案充斥於網際坊間。絕大部分人都清楚地認識到,台灣島及其上之小丑,不過是美國羈絆、牽制中國繼續發展的木偶,古語有云:「擒賊當擒王」,如何保證美國勢力遊離於行動過程之外,就成為一個格外重要的問題。

美國進行海外干涉的主力是海軍,而美國海軍的主力就是以「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為基礎的航母機動作戰群。顯然,只有保證將美國航母編隊隔離於不能進行干預的海域,登島行動才有成功的可能。然而經過數十年戰火的洗禮,美國航母作戰能力有了本質的提高,艦載機的作戰半徑高達800~1000千米,而現代化的精確制導武器,已經擁有50~200千米的有效射程,先進的預警機、戰鬥機為航母編隊撐起了防空的大傘,航母編隊已經成為了攻防兼備的超級機動壁壘,顯然,以中國現有的偏於弱小的海軍來說,直接進行攻擊無異於以卵擊石。

於是乎,攻擊航母編隊就成為了中國的一個熱門話題,天空、陸地、海洋、太空,凡是有人類武器存在過的地方,都有熱血人士做過設想。而此類話題中,最熱門、最為一般人關注的,莫過於使用彈道導彈攻擊骯母了。

彈道導彈由於飛行速度快、飛行高度高、彈頭體積小的優點,給攔截者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一開始出現的攔截手段,是使用破壞力巨大的核彈頭來進行攔截,顯然這是不能接受的,因為攔截將在本土進行.再加上早期攔截系統龐大、複雜、效率低下,所以美蘇雖然早就研製了反導彈系統,卻不能進行廣泛的裝備。真正的實戰反導彈,出現於1991年的海灣戰爭,一愛國者』大戰『飛毛腿¨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然而即便在這個近乎理想化的故事裡,反導彈系統對60年代水平的老式彈道導彈的攔截效果,依然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而拜科技進步之賜,彈道導彈不僅在小型化、機動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命中精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裡不得不提到兩點:首先,是現代化的激光陀螺的大規模應用,在大幅度降低了彈道導彈慣導系統造價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導航精度;其次,是以美國。1983年開始部署的「潘興」-2型戰術彈道導彈為開端,彈道導彈戰鬥部第一次配備了末端制導裝置,在射程是上一代「潘興」-』A的約25倍的情況下,命中圓公算偏差由「潘興」一1A的370米大幅下降至37米。二者都可以說是彈道導彈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新時代的彈道導彈第一次證明了,除了核打擊之外,彈道導彈還可以有效勝任常規作戰的打得准、用得起的要求。

於是乎,街頭巷尾、專刊小報,一時間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彈道導彈打航母的方案,甚至不乏某些專業人士在搖旗吶喊,輿論沸騰,以為航母必不能當此雷霆之擊,頗有放眼天下,誰堪匹敵之勢。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現在很多人的觀點就是,既然過去的蘇聯、美國都可以實現種種相似的手段、對策,新世紀的中國不是一樣能做嗎?事實果真如此嗎?且讓我們靜下心來,做些簡單的推理、分析。

與蘇聯周邊環境及硬體層面到的比較

環境優勢

和蘇聯被以美國為首的敵對勢力團團包圍,海軍出入大洋必須衝破重重封鎖一樣,中國也處於日益成型的美國包圍圈中。其中面對海洋方面,主要受到第一島鏈的束縛,而台灣島正是第一島鏈中唯一具有突破的法理依據的要點,此點在美國勢力下,將嚴重干擾中國在新世紀的蛔起,而成功收復台灣島,中國將能直面太平洋,追使美國退守第二島鏈,同時將對列島上的宿敵產生致命的壓迫,這種突破的優勢,對蘇聯而言是不存在的。

那麼相對蘇聯,中國是否具有更優裕的對抗處境呢?顯然不是。因為蘇聯奉行的是壘球爭霸的改策,利用種種手段,獲取了大量的海外基地作為支撐點,這對中國而言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中國一直堅持和平發展的政策,以發展經濟、造福人民為第一追求,這種擴張性的政策是不能接受、也無力支持的。即使將來政策有所改變,那也不會偏離和平發展的基調,顯然是不能、也不需要尋求全球支撐點的。那麼是否存在退一步,尋求太平洋的支撐點的可能呢?長久以來,太平洋已經成為美國的內湖,環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基本都是美國的盟國、附庸,顯然也是不可能獲得支撐點的。

陸基監測系統

前面已經提到,蘇聯的陸基監測系統主要基於兩個部分,一個是遍布本土和海外基地的無線電監測系統,一個是布署在本土、基於大氣電離層反射原理舉行超遠程探測的天波雷達監測系統。然而,這些類型監測系統都只能對目標進行概略定位,必須由其他監測系統進行詳查,確認。

因此,可以想像當中國同樣具備一套這樣的系統時,由於缺少太平洋上的海外基地,使用無線電監測的效果將更會大打.折扣。而只能提供概略定位,必須進行詳查、確認的缺點,中國同樣無法克服。況且還應看到由於無線電監測系統的工作方式是披動型,在航空母艦戰鬥群大量裝備與使用通信衛星、16號數據鏈來進行數據信號交換的今天,其實際的有效性有多大?而天波雷達監測系統仍然還面臨無法對假目標舉行有效識別的瓶頸。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其他幾種類型的監測系統的情況吧。

海基監測系統

蘇聯的海基監測系統是由水面艦艇、潛艇、民船共同組成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水面艦艇和潛艇。冷戰期間,遠洋部署的紅海軍艦艇、潛艇,經常尾隨美國艦隊活動,進行有效的偵察、監視活動,效果是相當理想的。而且紅海軍有一個戰術,就是在戰爭爆發時,負責監視的艦艇,必須不惜代價、甚至進行自殺式的接觸,以保證為攻擊系統提供足夠的目標信息。可以認為,海基監測系統是紅海軍整個偵察、監控體系裡最有效的一部分。

在目前,中國並沒有一個類似的、可以進行遠洋部署的海基監測系統。而要部署一個這樣的系統,也存在著不可逾越的困難。首先由於中國的國策並非爭霸世界,所以海軍力量一直比較薄弱,有能力遂行遠洋行動的現代化艦艇數量不多,主要還是以近海防禦為主,同時由於缺少海外基地的緣故,中國海軍進行海外部署是不經濟、不現實的。至於中國的潛艇部隊,雖然擁有大量的常規潛艇,但是明限人馬上就可以發現,在反潛技術已經長足發展的今天,常規潛艇是難以進行遠洋部署、執行監察任務的。姑且不論其潛艇先進與否,常規潛艇航速低、續航力有限、水下隱蔽時間短是不爭的事實,即使是目前國際市場上全力叫賣的AlP潛艇,其低速(僅有數節)情況下的潛航時間一般也就15天左右,而航母編隊平時的機動航速就可以達到20節,戰時可以達到30節,常規潛艇無法尾隨監視,顯然需要巨量的先進常規潛艇設佚,才有保證發現目標的可能,這對中國來說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事實上,在冷戰期間,美蘇都是依靠核潛艇來進行相對隱蔽的跟蹤的,因為只有核潛艇才具有高航速下的無限續航力。而建造大量的核潛艇對於中國同樣是不能接受的,高昂的造價、複雜的技術一直是限制中國核潛艇發展的主要原因,短期內難以克服這些困難。

然而這些都不是主要的限制,主要的限制在於第一島鏈。中國的艦艇必須穿越第一島鏈,才能前出太平洋。由於第一島鏈是美國的勢力範圍,自冷戰時就開始經營,形形色色的監察、攻擊系統早已就位,而穿越島鏈的主要通道,位於台灣島南北砥端的海峽,只要一發生開戰的可能,中國的艦艇馬上就會失去穿越島鏈的自由。即使在開戰前就存在於太平洋上的監測艦,艇,在缺乏有效對抗的情況下,其生存力有大?有道是「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種種戰法、任務自然也無從談起。說到這裡有人會說,「海路不通走天上嘛,自由飛翔的飛機應該沒問題!」好,那就來談談空基監測系統。

空基監測系統

蘇聯的空基監測系統,主要依靠海軍航空兵部署在本土和海外基地的圖-95RT-及其他遠程飛機執行任務。其使命是在接到其他遠程探測系統的通報后,飛往有航母編隊活動徵候的海區,對相關的信號目標進行精確核查和定位,同時擔負附近部署的海軍艦艇、潛艇發射的遠程反艦導彈的制導中繼。

中國顯然缺乏部署類似系統的能力。首先是沒有類似於圖95RT的遠程飛機,而其他飛機在前出大洋進行偵察時,受航程限制,活動區域極其有限,不能滿足要求。其次,對於很多人鼓吹的使用大型預警機進行監控,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大型預警機對海監控距離一般只有500千米左右,而美軍骯母編隊的攻擊半徑可達800~1000千米,換句話說,美軍航母只要保持在距東亞大陸800千米處括動,就能對中國沿海發達地區進行打擊,從而干擾登島行動的進行,而大型預警機要保證探測到航母編隊,必須從東亞大陸海岸前出至少300千米,這即使是在平時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空域早就跨越海峽中線,已經屬於台灣島上空了,而在台灣島收復之前,這種飛行是絕對的妄想。至於還有人鼓吹的大型遠程無人機,且不說中留在紙面上,就是無人機技術最為發達的美國,在不能保證絕對的制空權的時候,也是不會使用大型遠程無人機的,因為在現階段,沒有什麼地球上的技術能夠保證無人機在受到敵人攔截時候的安全,哪怕是近10多年來,吹得天花亂墜、近乎神話的隱身技術。

同樣,這些都不是主要的限制,主要的限制還是在於第一島鏈。中國的飛行器必須穿越第一島鏈,才能前出太平洋。而穿越島鏈的主要通道,位於台灣島南北兩端的海峽,只要一發生開戰的可能,中國的飛行器馬上就會失去穿越島鏈的自由。既然空基監測系統之路仍然走不通,於是有人立刻會想到太空中的衛星,這可是中國非常擅長的一個領域。行!我們最後就聊聊這個天基監測系統。
天基監測系統

自從第一顆衛星上天以來,到80年代中期,蘇聯共發射了1100多顆偵察衛星,其中大部分為海洋偵察衛星。據1980年簡氏出版的資料,蘇聯海洋偵察衛星幾乎能夠每30分鐘掠過同一海區上空,如果屬實,連續普查監視誤差將不會大幹15海里,因為航母編隊的航速通常不大於30節。這是十分吸引人的,因為這個誤差已經在末制導系統容許的誤差範圍之內。

然而中國同樣缺乏部署類似系統的能力。資料顯示,中國到2005年為止,總共發射了67顆國產衛星,其中海洋衛星一顆。顯然,以達到蘇聯水平計算,即使按30年跨度計,也要保證每年發射30餘顆偵察衛星,海洋偵察衛星要佔大部分的話,20顆應該是個可以採用的數據。這是中國的航天系統無法承受的。即便不考慮效費比問題而傾舉國之力布署起來,仍然擺脫不了一個事實上的問題,中國的海洋偵察衛星屬於遙感型的,需要先將由光學及紅外成像探測系統捕獲到信息以照片形式傳回地面,缺乏實效性而無法做到「發現即打擊」。如此有人還會說,那採用同步衛星不就解決問題了嗎?這顯然是想當然的說法,首先同步衛星軌道高,如果要達到有效監測的目標,雷達系統的能源需求和重量將是不能接受的,其次,同步軌遭能容納的衛星數量是有限的,必須經過國際組織協調分配,顯然是不適宜軍用的。最要命的是,美國早就試驗成功了機載反衛星導彈,而中國沒有全球監控的能力,如果在即將開戰之前,美國使用機載反衛星導彈,在中國無法監控的地球另一面,把過頂的中國偵察衛星打掉的話,除了持續發射備用衛星進行補充、直至衛星消耗殆盡之外,沒有其他應對辦法的。有這閑錢,拿來建立起來一支強大的海軍不更好?

在中國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類似於蘇聯的海洋偵察、監測系統的情況下,對大洋上的美國航母編隊根本無法實現有效的定位跟蹤,而由此系統引申出來的其他種種打擊手段,都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

「殺手鐧」一反艦彈道導彈

前面已經提到,美國於1983年開始在歐洲部署的「潘興」_2型戰術彈道導彈是第一種戰鬥部配備有末制導系統的彈道導彈,而反艦彈道導彈的設想基本上都是以「潘興」_2為基礎的,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潘興」-2的彈頭和作戰:

「潘興」_2導彈彈頭呈細長錐形,長1 5米,直徑650毫米,重量1360千克,由前、中、后三段組成。前段為雷達天線整流罩,長約1米,直徑約460毫米,由端頭帽、天線罩本體和連接環框組成。端頭帽殼體用可透無線電波的燒蝕材料杜羅艾德鉻合金鋼製成,內部裝有撞擊引信裝置和射頻吸能器。天線罩本體用二氧化硅陶瓷鑄造而成,內部裝有帶穩定天線的雷達裝置,彈頭電子器件和小型裝葯編碼引爆裝置;連接環框用玻璃酚醛樹脂製成。中段為戰鬥部段,是一個鋁合金截錐殼,外面用石棉酚醛防熱層保護,內部安裝核彈頭。後段為制導控制與過渡段,均為鋁蒙皮加整體焊接隔框硬殼武結構。殼體外面安裝4個空氣舵。核彈頭重662千克,威力1~2萬噸TNT當量。

導彈發射后按助推段、中段、末制導段飛行。彈頭中段最大高度約300千米,速度約12馬赫。彈道中段,彈頭向目標方向俯仰,為再入調定方向,並縮小彈頭的雷達反射面積,以減少被反導彈系統發現的距離。

當彈頭下降到目標上方預定高度,就開始末段飛行。首先,在慣導系統控制下做速度機動(拉起和壓下),以降低再入速度和躲避反導彈攔截t接著,拋掉天線整流罩,彈頭向目標方向機動。大約在15千米高空,雷達相關器開始工作,天線以2轉,秒的速度繞垂直穩定軸轉動,掃描目標地區地形,並與計算機內預先儲存的目標地形進行比較,進而產生修正指令。天線掃描範圍在4500米高度時約為35平方千米。接索、比較、修正在末段要進行幾次,直到約900米高時止,之後,彈頭沿彈道直接沖向目標。如果因為某種原因,雷達相關器失去制導效用,那麼由慣導系統來進行控制,此時命中圓公算偏差將大幅擴大。

由上述可見,「潘興」-2這種類型的彈道導彈的確具有打擊海上運動目標的可能,只要將慣導元件更換為現代化的激光陀螺,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慣導精度;將進行地形相關的雷達相關器更換為反艦制導雷達,完全可以勝任對艦攻擊的任務;而600餘千克的戰鬥部,即便使用常規裝葯,其威力也足以摧毀任何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和將要出現的艦船。

於是我們可以得出現實可行的反艦彈道導彈的一些描述:射程1500~2000千米,彈頭重約1500千克,具有末端制導裝置和末段機動能力,常規戰鬥部重不小於500千克。

似乎曙光女神和勝利女神已經在一起向我們招手了,不是嗎?

且慢,可憐的懷疑論者總是心存疑慮,他們不懂得人定勝天的道理,而是專門做一些吹毛求疵的「小人勾當」.這次他們叉會發現些什麼瑕疵呢?開始末段飛行時,彈頭必須減速!

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來搜索目標,並且用儘可能低的代價來獲得末段機動能力,在開始末段飛行時,彈頭必須減速!在末段飛行開始、直到最後向目標進行大角度俯衝,在這段飛行過程中,彈頭的速度必須降低到3~5馬赫,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來搜索目標,並且用儘可能低的代價來獲得較高的束段機動能力。

火龍

出自 華程網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19

主題

1620

帖子

34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40
沙發
禁衛軍whj 發表於 2008-4-27 20: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329

帖子

7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0
3
nylh 發表於 2008-4-28 19: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22: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