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訪談錄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4-26 04: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oldbj.com/bjview/Read ... 39&SpecialID=19
2002-4-4 20:32:50  新華社記者 王軍  新華網  
    北京西單商業區中國銀行總部大廈,貝聿銘先生的收山之作。

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大廈門頂層貴賓區,記者與這位84歲高齡的建築大師開始了一段關於中國建築問題的對話。

   「擺一點屋頂,戴一個小帽子的辦法,我不會做。」

記者:你的作品為什麼不像時代廣場大廈有一個中國式的「大屋頂」?你在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設計中,考慮了民族特色嗎?

貝聿銘:當然。中國的建築在北京應該有中國古代文化的表現。但是,這個問題非常難做,因為中國古代的建築沒有這麼高的。所以新的不能硬做、給它加一個中國式的頂。像時代廣場大廈那樣,擺一點屋頂,戴一個小帽子的辦法,我不會做。我認為做不成功,不會好的。中國的建築一向都是矮的平房,像現在這種高的寫字樓以前沒有,所以我不會走以前的那種路。

記者:那您是怎樣處理的?

  貝聿銘:這個問題我們要另外想辦法。民族的東西我把它做到裡面,樓內有園,是空的,像四合院,四合院裡面就是空的,有天井。在建築裡面做花園,國外也有,可是我們是中國的做法。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外看,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

記者:您很看重中國的園林,比如在香山飯店您就借鑒了中國園林的手法,這與您祖籍蘇州有關嗎?

  貝聿銘:可能吧。從建築方面看,中國的園林是世界上最好的。在中國銀行的這個樓里,大廳水池子里的石頭,是從雲南石林的田間野地里找來的,當地人準備把它們砸碎了做石灰,我們是廢物利用。為什麼要找這種石頭呢?因為這種石頭很壯,太湖的石頭擺在這裡就不像樣了,太細氣,在這種大廳裡面只能擺這種石頭。

     「進了故宮看見高樓都圍住你,故宮就破壞了。」

記者:您對中國銀行總部這個建築滿意嗎?

  貝聿銘:很難說。在北京,因為考慮到故宮,建築高度有限制,這個我不反對。同時,業主要求做很多平方米的建築容積量,這兩個有矛盾,弄不好建築就顯得很重。如果要它輕,就要挖空,從外面看進來應看到裡面是空的。也許有人看到東方廣場大廈挺歡喜,哦!亮!但我們不能像那樣用反光玻璃,外面太亮了裡面的光就出不來了。我們用的都是透明玻璃,光可以出去。大廳里的光要做得好,做得強、有力。

記者:您除了在國內進行建築設計之外,還特別關注中國的古城保護問題。您曾和吳良鏞、張開濟等建築學家共同提議,要在急速發展中審慎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能談談想法嗎?

貝聿銘:保護北京古城很重要。吳良鏞、張開濟他們是中國建築界的傑出人才,也很有經驗,對中國古代建築很有研究。他們很贊成保護、保留、保存中國古城,比如四合院、故宮附近不要造高樓。這種問題,他們和我都同意。他們在這方面比我研究得多。1978年我回來,谷牧副總理請我到人民大會堂談話,說能不能在長安街給造一個高樓?我說不行,不敢做。做了以後,將來人要罵我。他同意我的觀點,說周總理以前也說過這個話。我說好,既然你們都同意,再想辦法吧。那次之後,清華大學的吳良鏞先生就提議建築高度應像一條線,從故宮向外慢慢增高,因為裡面都是文物,進了故宮看見高樓都圍住你,故宮就破壞了。大家都同意。所以現在中國銀行這個樓我們也不能造得太高。

20多年前,我曾對清華大學的老師作了一次演講,我說,故宮金碧輝煌的屋頂上面是湛蘭的天空。但是如果掉以輕心,不加以慎重考慮,要不了五年十年,在故宮的屋頂上面看到的將是一些高樓大廈。但是現在看到的是多麼壯麗的天際線啊!這是無論如何都要保留下去的。怎樣進行新的開發同時又保護好文化遺產,避免造成永久的遺憾,這正是北京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課題。

記者:有學者提出,北京應該像巴黎建德方斯那樣,把新的建築都拿到外面去蓋,您對此有何評論?

  貝聿銘:這是最好、最理想的辦法,即裡面不動,只進行改良,高樓建在舊城的外面。四合院應該保留,要一片一片地保留。不要這兒找一個王府,那兒找一個王府,孤零零地保,這個是不行的。四合院不但是北京的代表建築,還是中國的代表建築


記者:您的觀點與梁思成先生很相似,50年前梁思成先生就提出在舊城外面建一個行政中心區,把長安街兩邊的新建築都拿到那兒去建,從整體上保護古城。   

   貝聿銘:是的,城牆你不要拆呀!城裡面保留,高樓做在外面,這個最理想,巴黎就是這樣做的。我跟梁思成先生沒有談過這件事,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見過北京。大概是在一九四七、四八年的時候,梁先生在聯合國作建築顧問,我跟他見過面,他說你應該回來,幫幫我的忙。那時候我回不來了,拿不著護照了。

1950年,北京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機遇。政府放棄了梁思成等學者提出的新舊分開建設的發展模式,而是簡單地以改造古城為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拆除城牆修建環路,使城市的發展失去了控制與連續性。這是錯誤的。如果城牆還在,北京就不會像今天這樣。

「對北京古城的保護要著眼於整體。」

記者:您對北京城市建設有何評價與建議?

  貝聿銘:北京古城是世界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傑作,是中國歷代都城建設的結晶。目前,古城雖已遭到一些破壞,但仍基本保持著原來的空間格局,並且還保留有大片的衚衕和四合院映襯著宮殿廟宇。一些國際人士建議北京市政府妥善保護古城,並且爭取以皇城為核心申請「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可見,古城雖已遭到一定破壞,但仍應得到積極的保護。北京古城最傑出之處就在於它是一個完整的有計劃的整體,因此,對北京古城的保護要著眼於整體。

北京古城舉世聞名,但它的很多美的東西現在看不到了,它們被大量醜陋的新建築遮擋和破壞了;現在的天際線已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北京應以故宮為中心,由內向外分層次控制建築高度。中心區的建築高度要低,越往外,從二環路到三環路,可以越來越高。應該把高樓建在古城的外面,像巴黎那樣,形成新的、有序的面貌。

  北京的發展很快,總是在變化,每次回來,都在變。但是,北京只有平面的城市規劃,沒有立體的城市設計,這樣建築就很難搞好。必須把城市設計搞起來。

  北京申奧成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奧運會的比賽場地應該達到世界水準,還應該有舒適的運動員村。北京還要特別重視綠化。走在長安街上,兩側看到的不應該都是房子,首先看到的應該是樹。

記者:前不久,有報紙稱您反對拆除您在上海的祖宅,是這樣嗎?

貝聿銘:那幢房子不是我家的,是我叔公的。我沒有在那裡住過。我只是說了一句話:有價值的老房子應該儘可能保留下來。於是,有人說我在保護我家的房子。後來,他們拿照片給我看,周圍都拆光了,只是它孤零零的一個,既然這樣,就拆吧!我一直強調,老房子,包括北京的四合院,應該一片片地保護。一個王府,周圍都沒了,怎麼辦?!(完)


(附)貝聿銘和他的建築作品

新華社記者王軍

貝聿銘笑眯眯的,這種極具親和力的微笑幾乎成了他的「商標」,可是你千萬別以為他是一個老好人。

這位看上去十分謙和的老先生,骨子裡卻儘是鋒芒。他最擅長以驚世駭俗之作來回擊批評家的詰難,從未打過敗仗。

10多年前,他把一個玻璃金字塔搬到了法國人的「聖地」--巴黎盧浮宮,被人扣上了「破壞法國文化」的帽子。可是,這位美籍中國人不卑不亢,挺直了腰板。終於,傲慢的法國人被折服了。如今,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當之無愧地成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建築作品。

在這位大師不平凡的人生旅程里,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

美國波士頓的三合一教堂是這個城市最精美的古建築,為維護其景觀、控制教堂四周的建築高度,波士頓人曾經把官司打到了美國最高法院,可是貝聿銘所領導的事務所硬是在它的一側蓋起了一幢60層高的摩天樓,波士頓人雖滿腹牢騷,還是接受了它--大樓簡單得驚人,通體玻璃幕牆,透明得讓人感不到它的存在:大樓如同一面鏡子,三合一教堂被映照其中,變成了「兩個」……他又成功了。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也同樣備受挫折,1985年貝聿銘在設計這幢315米高的大樓時,迷信風水的香港人認為它是不吉之物、硬說大廈像個三棱的刀,周圍的居民竟在家裡裝上了反光鏡,聲稱要把這個「刀光」擋回去……可是,後來他們不得不承認,這幢大廈蘊含著一種高貴的氣質,在香港這座「鋼筋森林」的城市裡,它流光溢彩,成為「東方之珠」的標誌性建築。

收到在北京西單設計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邀請時,貝聿銘不顧年邁,揣著圖紙來了。近幾年,他幾乎每年一次到北京考察工程進展。但是,在許多建築行家的眼裡,這實在是一次冒險的舉動,因為,這個工程位處北京歷史悠久,規劃布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內,並緊鄰中南海、故宮,中銀大廈能與這些重要的建築物以及古城的整體氛圍融合嗎?

北京中國銀行總部大廈成了貝聿銘的收山之作。「這麼大的建築以後我不會再做了,首先是時間問題,這幢大樓我做了8年,再過8年我要拄拐棍了。」貝聿銘在記者面前,學著拄拐棍的樣子,一瘸一拐,把大家逗樂了,「另外,我現在從事務所脫離了,沒有組織了,沒有組織就做不成功,我退休了,小的玩意我來,大的不行了。」 這幢大廈是貝聿銘帶領自己的兩個兒子貝禮中、貝建中設計的,它位於故宮以西約2公里,外觀是典型的貝聿銘式的「幾何結構」。大廈一般高度為45米,南面和東面兩個入口各寬54米,高9米,進深14米,上面的10層是用兩榀兩層高的巨型鋼架托起來的,下面一根柱子也沒有,氣勢驚人。

大廈的大堂中央,一方明凈的水池裡,金魚遊動,「頑石」戲水;大堂兩側,高大的翠竹使庭園增芳;光線從大堂屋頂的玻璃天窗傾瀉而下;廳內圓洞式大門等簡潔手法,使人感到有東方韻味;大廈進門處沒有設計高台階,平步可入,其透明玻璃幕牆,使建築的內在部分成為街面環境的延伸,讓走進去的人實實在在地感覺到它的平易。

  貝聿銘在北京共設計了兩幢建築。1978年他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將中國的江南園林與現代主義建築進行了完美的嫁接,為其贏得巨大聲譽。這一次,在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設計中,他仍然表現出對江南園林的厚愛。

  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東,1935年赴美留學,1955年在美國創辦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他設計的50多幢建築遍布世界各地,其代表作美國國家藝術館東館、巴黎盧浮宮改建工程等,標誌著發軔於20世紀20年代的現代主義建築,已發展到成熟而精緻的階段。

他雖然在美國生活了大半輩子,但仍喜歡講中國話,略帶廣東口音。(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 10: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