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生活中,如果真有哲學家的話,那麼「哲學家」這名詞已變成一個僅是社交上恭維人家的名稱了。哲學家差不多是世界上最受人尊崇,同時也最不受人注意的人物。只要是一個神秘曖昧深奧不易了解的人物即可稱之為「哲學家」。一個對現狀漠不關心的人也被稱為「哲學家」。然而,後者的這種意義中還有著相當的真理。在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一劇中,丑角達士東(Jouchestone)所說的「牧羊人,你也懂得一些哲學吧?」這句話就是包含後者這種意義的。從這一種意義說來,哲學僅是對事物和人生的一種普通而粗淺的觀念。而且這種觀念每個人多少總有一點。如果某一個人否認現實的表面價值,或不肯盡信報紙上所說的話,他就有哲學家的意味。他是一個不願被騙的人。
在信仰基督教的讀者們看來,這幾句話或者很像耶穌的「山上訓言」,而也許同樣地對他們不生效力。老子說,愚者得福,因他們是世上最快樂的人。這句話好似替「山上訓言」加了一些詼諧的成分。莊子繼老子「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名句而說「棄智」。八世紀時的柳宗元把他比鄰的山叫做「愚山」,附近的水叫做「愚溪」。十八世紀時的鄭板橋說了一句名言:「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中國文學上有諸如此類不少讚頌愚鈍的話。美國有一句俚語是「不要太精明」(Don?蒺t be too smart),從這句俚語也可看出抱這種態度者的智慧。大智是常常如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