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者明星化:富了自己,害了學生

[複製鏈接]

603

主題

846

帖子

48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俺說兩句 發表於 2008-4-22 2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這個商業化時代,「一切向錢看」幾乎成了時代的最強音。大約在2000年前後,由於政府沒錢,但又想鼓勵學者教授,於是就有香港富豪重獎「長江學者」的評選活動。後來許多沿海地區也模仿這種形式,紛紛以江河為名獎勵本地學界精英,從而造就了最先富起來的一批學者教授。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政府的收入大大
增加,教授的待遇也提高很快,不僅與下崗工人拉開很大差距,而且還出現迅速成名、一夜暴富的現象。比如最近在網上流傳一份「名家演講費一覽表」,說在過去一年中,于丹的演講費翻了7倍,兩小時高達6萬元,成為「目前身份最高的學者演講人」。這種日進斗金的情況,與歌星影星沒有兩樣,在幾年前根本不敢想象。

    對於這種情況,早在1930年潘光旦在他的《教授待遇與今日流行之兼任講師制》一文中說,著名教授之所以不能和明星相提並論,是因為除了追星族之外,許多人對於明星「不過是短期的欣賞」。但是教授之於學生,卻不能是短期欣賞,而需要言傳身教。他認為這種「師生關係,是應該沒世不忘的。」

    需要指出的是,當年的講師並不是一種稱職,而是指大學里那些專門為掙錢而代課的人。也就是說,如果僅僅從學問上看,當時的講師與教授應該不相上下。他們的區別僅僅在於是專職還是兼職。

    潘光旦認為弄清楚教授與講師的區別特別重要。所謂教授,除了給學生上課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人格來影響學生。也就是說,真正的教授是不能屈從於世俗社會的。正因為如此,潘光旦在文章中表示:「學校應當使學生和教授的人格有密切的接觸。要有這種接觸,第一條件也便是要使教授獲得精神上的寧靜,因為不寧靜,人格便不能充分表現。」他還說,由於名牌教授有限,許多大學爭相邀請,這就使他們每天疲於奔命,根本沒有時間去做學問。至於學生,也只能在課堂上見上一面,下課後根本沒有接觸機會。因此他認為,這種「東也講一次,西也講一次,講一次算幾塊錢,講完了就走」的教授,完全是賺錢機器,在教學效果上,與留聲機類似;在人格取向上,與走江湖的藝人沒什麼兩樣。

    寫到這裡,我還想就《于丹論語心得》多說幾句。這本書的開頭,于丹就引用「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表示她與宋朝宰相趙普一樣,頗有輔佐帝王之意。但這話又不能直說,因此她聰明地用現代話語進行了包裝。於是書中就出現這樣的話:「《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要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標。」

    但是在通讀該書之後,我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現代社會需要用科學的態度研究傳統文化,並把高高在上的聖賢還原為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于丹在「天地人之道」中卻像歷代帝王一樣,依然把孔子奉為「聖人」。

    ——現代社會主張個人奮鬥,鼓勵人們不要屈從於命運;但是于丹在「心靈之道」中卻說:生死富貴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最好的辦法,是要學會承認和順應人生的缺憾和苦難。

    ——現代社會倡導懷疑精神,但是于丹卻奉勸大家不要追問造成苦難的原因,否則就會成為心胸狹窄的「鄙夫」,既會增加自己的痛苦,又會失去眾多的朋友。

    ——現代社會追求公平、公正和公開,但是于丹在「處世之道」中卻告訴人們:對於社會不公,「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這才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緊接著,她在「君子之道」中又進一步強調,千萬不要怨天尤人,否則就是有失做人的「厚道」。

    當代中國正處於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關頭。面對政治體制改革和各種各樣社會問題,我們最需要學習引進自由、民主、科學等現代社會的價值理念。

    學者明星化的出現並不是孤立現象,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透過現象看本質,我發現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教授變明星,富了自己,害了學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9: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