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隋煬帝是個了不起的帝王:僅憑隋唐大運河 就完全可以為隋煬帝翻案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3-19 19: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隋唐大運河,地下的輝煌

  ――-大運河視察下篇

  舒 乙

  中國大運河,這個名字,仔細劃分,下面有兩個系統:一個叫京杭大運河,另一個叫隋唐大運河。它們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運河,時間不同,地理不同,總之,雖然都叫大運河,但基本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系統。迄今為止,許多人都弄不懂,一提中國大運河,以為就是京杭大運河,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什麼惰唐大運河。

  這就需要細細的剖析和介紹了。

  我有幸隨全國政協考察團視察了兩次,做了一些調查。2006年考察了京杭大運河,先後10天,回來后寫了一篇《運河,殘缺的輝煌》,宛如是上篇;2007年年底又考察了隋唐大運河,也是先後10天,回來后也準備寫一篇隨想,權當作下篇吧。

  隋煬帝是個了不起的帝王

  僅拿大運河來說,完全可以為隋煬帝翻案。

  過去,史書上,還有大量約定俗成的固定看法,都把隋煬帝介定為一個很壞的統治者,說他勞命傷財,窮兵黷武,揮霍無度,很快把國家掏空了,隋代遂成了十分短命的朝代,曇花一現。罪魁認定就是這位隋煬帝。

  但是,有了大運河,情況完全變了樣。

  隋煬帝稱帝在公元605年,由其父隋文帝楊堅手中繼位,至617年,在位12年。他在位其間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舉全國之力挖鑿大運河,這是他的雄才大略,為國家為民族為歷史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業,立下了不朽的偉績。

  現在看來,隋煬帝的大運河,起碼在歷史上有以下六大功勞:

  第一.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在古代,陸路長途遷移,只能靠騎馬、坐牛車和步行,要翻山涉水,行動十分艱難和緩慢。但是人類早就有認識,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輜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許多。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划、或揚帆,或做水閘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數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種人類行為的飛躍。船大,可運兵,可運馬,可運糧食,可運草料,可運煤炭,可運石材,花樣多了,大大擴寬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以至可以組織起有效的大規模的國家行為。不過,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南北則不行。隋煬帝決定挖鑿南北大運河,亁脆把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豈不是一盤大活棋。有了大運河,他可以把整個中國國土真正地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王權範圍,宛如揣在自己的懷中,牢牢地屬於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帝王這麼做過。這是空前的。

  第二.一下子誕生了幾十座沿河的繁榮城市。先有河,後有城鎮,後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純屬拔地而起,這不得了。大城,意味著人口的相對集中,意味著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運輸的,有搞搬運的,有收稅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倉儲的,有搞貨物集散的,有做賣買的,有旅店,有飯店,有美人街,有唱戲娛樂的,還有學校一類的機構,總之,越聚越多,名氣也越傳越遠,終成氣候,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大運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運河造就了楊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陽、開封)、北京(含天津)這樣三大世界都市。楊州是大運河的起點,西安是中點,北京是終點。大運河把這三點造就成了規模宏大的在中國歷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經濟大城市,成為全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影響既深且遠。

  第四.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帶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

  第五.幾大水系的串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和與交流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大運河彷彿為絲綢之路接上了手腳,一方面把地中海周邊和中亞的文化和中國內陸的文化鏈接了起來,輻射開來,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鏈接了起來,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此兩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運河的挖鑿而在後代大放異彩,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豐碩成果。

  第六.隋煬帝大運河迎來了唐代的貞觀盛世,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礎。隋朝雖短,可是換來了唐朝的長治和極盛。隋代大運河基礎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調整,立刻結出好果,無意中為辯證法的勝利增添了輝煌的一例。

  看來,隋煬帝的案是翻得有理,勢在必翻了,有大運河為他作證。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沙發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3-19 19:31 | 只看該作者
  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如果說,京杭大運河是一半枯乾,一半有水;那麼,隋唐大運河則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此話怎講?

  隋的首都是西都長安東都洛陽,修運河由楊州出發,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經河南的東北部,入黃河流域,到達洛陽,此為下半部;然後向東北走,經河北東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為上半部,合起來整體上走「之」字。

  隋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用工360萬民工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後,用河北民工百萬餘,挖永濟渠,到北京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重開江南運河,直抵餘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2700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這條運河運營了五百多年,歷經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運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後,在北京建都,將大運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陽、西安,縮短了九百多公里,又運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隋唐大運河衰敗於七百年前,那麼,它的遺跡今日如何呢?

  這是個大問題,值得認真調查研究。

  實地考察下來,令人大吃一驚:它還在!並不像人們原來想像的那樣完全找不到蹤跡。

  情況比較複雜:有的段併入了後來的京杭大運河,主要是一頭一尾,如長江以南的江南運河和山東臨清以北的永濟渠的中北段,都在地表之上,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古邗溝和江南運河至今都呈現水量充足、運輸繁忙的景象。有的段則被廢棄,主要是黃河以北的永濟渠的上中段大部份。這次考察的收穫之一是得知廢棄的時間下限居然是很近代的事,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吧。這段河現在叫衛河,河道居然整體都在地表上,很易找著。可悲的是這段已有1400多年歷史的隋唐大運河的上半段,在被廢棄之後並沒有得到保護,反而成了污水道髒水溝,遭到嚴重污染,許多地方成了「龍鬚溝」,慘不忍睹。主要污染源是河南焦作、新鄉一帶的工業廢水和河北省沿岸的工業和生活拉圾。據當地老船工和漁民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水量充足時,衛河一直都有貨船通行,由河南鶴壁以北直抵天津,運石運貨還通暢無阻。曾幾何時,由於公路鐵路的興起,加上水量不足隋唐大運河北段竟迅速敗落成這個慘狀,真是令人痛惜和難以想象。第三種情況是被埋入了地下。原因是黃河在歷史上有若干次大的水患和河道遷移,大運河故道被黃沙淤泥埋在地下。這部份的長度也很長,大體在隋唐大運河下半段,即在河南和安徽境內。這部份在極個別的地段,如在安徽省宿州市泗縣長溝鎮就有一段依然有水的運河故道,長達25公里,除此之外,在絕大部分下半段中,在地表上隋唐大運河故道已蕩然無存,什麼都找不到了,只能靠考古挖掘來證明它的存在。好在,隋唐大運河是個客觀存在,地下黃土之中實實在在有這麼一條又長又寬的大運河遺道,只待去挖掘,去發現。實踐證明,這種發現並不難,而且,稍有動作,就有令人驚喜的巨大收穫。人們看著那些挖出來的碼頭、沉船、倉窖、磁器會大聲驚叫:呀!這是一條曾經多麼繁榮的大運河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3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3-19 19:32 | 只看該作者
  古倉、古佛、古城、古碼頭、古橋、古磁器

  隋唐大運河的遺址大體是分兩種:一種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種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來的古橋、古碼頭、古倉窖和古磁器。前者中的古城牆,如河南鶴壁市的黎陽鎮,古佛如鶴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這些鳳毛麟角的地面運河遺跡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為所在地勢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餘遺跡則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發現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驚奇的首推是古糧倉的發現。

  古糧倉在洛陽、西安、商丘一帶已經發現了七、八處。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洛陽市東北市區里一個鐵路單位的院子里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徑12米,深10米,是在黃土地下挖鑿而成的深坑,裡面可以儲存糧食。出土時,這口古倉中真發現了大量糧食,已經半炭化,一層一層的。這口古倉的位置經考古證實是挨著一個漕運碼頭的,在一條寬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可見古糧倉是因運河而建的。現已探明,這樣的糧倉一發現就是一群。在地圖上看,排列有序,呈極規矩的圍棋棋盤狀,明顯是人工設計好的。此處倉址整整齊齊排列著四百多坑!,一口倉坑可儲糧250噸,總儲存量可達十萬噸以上。更可喜的是,倉中還發現了石碑,相當於當時的文書擋案,記載詳細之至,如糧食來自何方,上面說此倉糧食來自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準備幹什麼用也有記載,除了供民、官、軍用之外,還是賑災的儲備糧。石碑上對糧倉的管理人員的分工有記載,誰過秤,誰記錄,誰封倉,誰監管,誰值日,誰是總管等等,全都有名有姓,多達十餘項,上了石頭!實在驚人。

  可見這是一座正規的官倉。這個倉叫含嘉倉。和它相當的,已發現的還有洛口倉、河陽倉、回洛倉、太倉、黎陽倉、山陽倉等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4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3-19 19:32 | 只看該作者
  大運河的功效,首先在漕運上,不言自明。多麼重要啊,大運河是地地道道的國家生命線。

  歷史文獻上記載的赫赫有名的洛陽天津橋、開封州橋近年來都被發現了,它們都是運河上的大橋,都在市中心,工程宏偉,設計精美,為運河當年船來人往的繁華景象提供了鐵證。專家對開封的州橋就其一孔橋洞做了實測之後,又埋回土中,顯然,這是一個地下大遺址博物館的好坯子,在市中心。

  還有碼頭遺址的重大發現,1999年在安徽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做過一次隋唐大運河遺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處石質的碼頭遺址,挖出了一段運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還有幾十噸磁器的殘件,其中罕見的磁器珍品有1200件,被確定為唐宋全國各大磁器窯口的遺物。大運河經過這次考古挖掘又獲得了一個新的稱謂:磁器之路。

  此次考古挖掘被確定為一九九九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柳孜碼頭也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精品進入了淮北市博物館,陳列在一個專門的分館里。類似的考古挖鑿2007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也有過兩次,看樣子,運河遺址的考古已經漸漸進入了沿河城市的文物部門的視野,開場鑼鼓已經敲響,好戲還在後頭。

  還有更古老的

  隋煬帝的大運河並不是最古老的,在此之前,在同一地點,局部的運河已經存在了,它們是隋唐大運河的前身。

  實際上,隋煬帝的大運河是在前人局部運河的基礎上,又利用了黃河、淮河的某些自然河道,開鑿串連而成,既是繼承,又是發展,當然,是有重大突破和質的變化的。這也說明,隋煬帝的大運河能在六年內以極快的速度修通是有物質基礎的。

  前人修的運河裡以鴻溝,白溝最為有名。

  鴻溝是古代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運河,是中國中原運河的鼻祖,大概始自東周戰國時期,據今已有2300年,僅比南方的古邗溝晚120年。鴻溝起點位置在今日洛陽和鄭州之間,在鞏義市和熒陽市北部,引黃河水南下,經尉氏、太康、淮陽匯入淮河,其下游東出的一支,即是後代著名的汴河。鴻溝之有名是因為楚漢相爭就發生在這裡,並以此為界劃分楚、漢。當時漢霸二王城就在今日熒陽東北廣武山上,今有遺址。

  白溝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軍事目的開挖的古運河,始於公元204年,據今1800多年。其前身是戰國時黃河北岸的運河,先築古陽堤,將各路太行山的水截住,不入黃河,匯於嘉義境內,沿堤東流,經衛輝市流至浚縣的新鎮,和山西來的淇水會合,流入黃河。淇水是山水,很清,又稱清水。曹操向北征伐駐今河北臨漳一帶的袁尚,截水量充足的淇水,不入黃河,興建白溝水渠,流向東北,以通糧道。後來白溝構成隋煬帝北征高麗修鑿的永濟渠的前身,永濟渠宋時稱御河,明以後至今稱衛河。

  由於鴻溝、白溝這樣的古代早期人工渠道的存在,在挖鑿技術上和運河管理上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同時又為隋煬帝挖鑿大運河提供了部份現成的河道,加上天然自流河道的借用,大有集大成和水到渠成之勢,一個世界級的空前絕後的偉大工程遂告誕生。

  不過,鴻溝也好,白溝也好,蹤跡難覓,遺址的實地考證成了焦點問題,因為光有歷史文獻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實體的論證,要有實體演變軌跡的挖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5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3-19 19:33 | 只看該作者
  隋唐大運河「申遺」任重道遠

  由於隋唐大運河的兩大特點,一歷史更加悠久,二多年廢棄不用,一半埋入地下,使得它的「申遺」難度比京杭大運河更為艱難。

  隋唐大運河的「申遺」任務應分解為以下三大目標:

  第一.在運河經過的省市裡需分段繪出大運河的準確平面走向圖和立體落差圖。這個任務要落實到地級市身上,對上半段來說,河南的永濟渠涉及洛陽市、鄭州市、新鄉市、鶴壁市、安陽市、河北的永濟渠涉及邯鄲市;對下半段來說,河南的通濟渠涉及洛陽市、鄭州市、開封市、商丘市,安徽的通濟渠涉及淮北市、宿州市,江蘇的通濟渠涉及淮安市。每個市再往下面的縣分解。譬如,河南的商丘市要由西往東分解給睢縣、寧陵、商丘市區、虞城、夏邑、永城六個區縣;安徽的宿州市要由西往東分解給埇橋區、宿州市區、靈壁縣、泗縣四個區縣。這樣,一市接一市,一縣接一縣,就有了隋唐大運河的精確的平面走向圖和立面落差圖。繪出立面落差圖很有必要,它能幫助理清逆水走時,船究竟是靠划槳,還是靠拉縴,或是揚帆,或是用水閘來提升,兩岸相應的設施也大致可以摸清。

  第二.為了實現第一條,每個縣要選至少兩個點來實挖考古,兩點間可以大致劃出一條有根據的直線來。實挖的目的,在於找到大運河的河床遺跡,繪出剖面圖,知道河寬、河深、河床槽面形狀以及標高。

  第三.通過第二條的實施,可以找到相應的考古實物,包括碼頭、堤岸、沉船、磁器、碑刻、倉窖遺址等等,從而斷定年代以及繁榮程度。

  為了這三條目標的實現,有必要提請各省市縣的領導人和專業人員注意以下十三個工作要點:

  第一點:要把大運河「申遺」的任務切實納入各級領導班子的議事日程。大運河是一個線性工程,丟不得任何一環,丟了其中任何一環都會給全局帶來失敗,而且還不能拖延,要齊步走。大運河「申遺」實際是有時間要求的,基層組織要在五年之內拿出滿意的答案來備論。目前,根據實際了解,有不少沿岸市、縣基本上還沒有動起來,他們所轄的博物館里根本沒有一點大運河的事情,彷彿他們那裡歷史上完全沒有這回事似的。所謂列入議事日程包括訂計劃、訂步驟、訂投入、訂組織、訂人員、訂措施,然後加以實施、檢察、督辦。這件事情會給所在市、縣帶來極大榮譽、聲望、文化歷史資源、以及旅遊潛力,宛如手裡有一個待開發的富礦;而不可以抱事不關已漠不關心的態度

  第二點:隋唐大運河是要分歷史階段來考證的,起碼要分成早期、中期、晚期這樣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的內容和走向都不一樣,不能簡單劃一。早期的鴻溝、白溝等和隋唐時期的永濟渠是不相同的,要畫出不同的走向圖和立面圖來。越早期的越有價值,任何一點遺址的發現都是重大事件。

  第三點:上半段永濟渠的首要任務是清污,對上游的污水源要嚴查、嚴禁,絕不能再往大運河的故道里排污水和髒水,這不光是「申遺」和文保的要求,也是貫徹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和子孫後代的健康負責的長遠大計。

  第四點:要走群眾路線,發動群眾,走訪百姓,永濟渠以走訪老船工、老漁民為主,通濟渠以調察出土磁片和地面隋堤為線索,趁著老人們還在,回憶三十年前和五十年前的事情並不為遲。那時永濟渠還通航,隋堤也還看得見,磁片也隨時不斷湧現,從而形成口述長廊,可以為確定河道走向和挖掘點提供重要的活依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6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3-19 19:3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點:要強調原真性,不能靠想象和推測,要有實物為證,柳孜只挖了河道的一側,這不夠,要完整地挖出兩岸來,從而知道河寬、河深和結構、材料、工藝、構成等等。

  第六點:資金的使用上應以保護古運河為主,而不放在打造假古董、新廣場和以商業為目的的大型新設施建設上。立足於古運河,這才是金飯碗,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知名度來。因為任何東西也比不上這個世界上最長、最大、最悠久、功能最顯赫的人類文明成果。主次本末要分清。這一點在目前的某些沿岸城市中並沒有完全正確地處理好。

  第七點:以柳孜碼頭遺址為基準點和標本,很容易在航測和遙感等高科技圖像中找到它的同類,從而在邊緣科學中幫助解開隋唐大運河走向之謎。建議立即組織攻關,請國家文物局聯合有關科技研究部門包括國防學科在內,以柳孜碼頭遺址為突破口進行綜合研究,別開生面,又好又快地解決問題。

  第八點:要加強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效仿金沙遺址博物館、天子六架遺址博物館、大葆台漢墓遺址博物館的辦法,就地保護遺址,比淮北博物館中古運河分館陳列的辦法更好一些,沒有複製做假之嫌。

  第九點:今後河南、安徽古運河一線的公路建設應避開古運河的堤(如隋堤),避免建設性破壞,即要改變此地公路建設慣用的選線原則。

  第十點:在實測基礎上確定隋唐大運河的河廊控制帶,立界樁,定保護帶和緩衝帶,在其中不搞建設,以利確保執行「申遺」的「完整性」原則。

  第十一點:加大資金投入,納入各級政府的預算中,將建假古董的投資的一部份轉到大運河的保護和實測上來,移過來就大有富裕,不要坐等其它來源。

  第十二點:沿隋唐大運河一帶要逐步樹立醒目的文物重點保護標誌,讓它們成線、成行、成氣候,有氣魄,成為民族的驕傲。

  第十三點:加大古運河沿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利用。這樣做起碼有兩點好處:一是對古運河的勘測和保護大有參考價值,提供有力線索;二是對當地的文化建設大有益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考察中發現這方面的展示最為貧乏,說明對此問題普遍重視不夠,這是不大應該的。類似亳州市華祖庵中表演的「五禽戲」那樣的好寶貝實在是應該登上大雅之堂的。

  總之,隋唐大運河「申遺」工作剛剛拉開序幕,目前的工作僅僅是開端,一切結論都應該在紮實工作的後面。走在前面的要繼續帶頭,走在後面的要迎頭趕上。

  隋唐大運河,地下的輝煌,你的面紗是黃土,終有一天,一夢醒來,世上已過兩千四百年,你醒了,帶著伴你沉睡了24個世紀的數不盡的行頭、家當和珍寶,宛如一座空前宏偉的歷史、自然和人類文明的大博物館,迎著二十一世紀的曙光走來,消息傳開,你的輝煌,已經變成可觀可近的了,會讓全世界的人驚訝得合不上嘴,繼而一齊歡呼跳躍,並為之傾倒!

  中國有兩條巨龍,一條是盤踞在高山峻岭上的長城,一條是橫跨五大水系的大運河,其中隋唐大運河有一半還埋在黃土中,這兩條巨龍是世界級的人類偉大工程,是中華文明的偉大象徵,是中華精神的代表,而且大運河比長城更為積極。我們今日歌頌你們,宣傳你們,只是想善待你們,保護你們,而斷斷不想打擾你們,裝扮你們,讓你們不得安寧。不,不是這樣。對隋唐大運河,也絕不會再整體挖掘出來,或者,再企圖通水通航,我們只是想知道你究竟躲在哪裡。

  請告訴我們你的住址吧,我們會向你鞠躬,向你頂拜,向你訴說我們的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219

帖子

25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51
7
xwangm 發表於 2008-3-22 02: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5

帖子

9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9
8
sakonshima 發表於 2008-3-22 17:56 | 只看該作者
大運河中國落後的開始,本來中國的船隻建造水平是不錯的,而且在當時的世界是領先的,雖然海運會遇到惡劣天氣但畢竟是在沿海運做,安全係數還是很高的,漕運的花費絕對比海運高無數倍,而且運量也不能和海運比,而且還造成了中國人對海洋的冷漠和恐懼,而且從建都西部的王朝為了糧食轉運花費太多造成了國家的虧空和百姓的不滿,象明王朝如果靠海運,不但可以節省費用,還可以是海軍得到鍛煉,象滿洲和明朝作戰的時候完全可以象歐洲人那樣大膽的,運兵饒過朝鮮,在滿洲人背後登陸兩面包抄,大運河這樣的認為的違反自然的東西,中國河水自西向東,大運河的淤積是很可怕的,國家每年要花錢去疏通總之大運河就是件大壞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73

帖子

3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39
9
dave007 發表於 2008-4-21 0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1: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