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借鑒日本股價暴跌教訓 政府救市必須巧妙靈活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4-15 21: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野田毅是日本現任眾議員,也是日本資深政治家。上世紀90年代初,野田毅就任宮澤喜一內閣的經濟企劃廳長官。在他接任這一職務的時候,日本地價和股價出現了暴跌。

     作為去年「日本泡沫經濟啟示錄」的回訪,本報今起推出「日本應對暴跌啟示錄」

     系列報道之一

     去年10月中旬,本報記者到訪東京,就「日本泡沫經濟啟示錄」採訪了日本前首相、經濟事務官員以及知名投資家。當時,上海股指突破6100點,那時的主題是如何防止「經濟泡沫」。

     如今,半年的時間過去了,中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A股市場出現連續下跌。昨日滬深股市雙雙暴跌,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分別收報3296.67點和12343.61點,較前一交易日收盤跌5.62%和7.3 9%。

     股市連續下挫,市場信心幾近潰散,如今的主題轉變為政府是否應該出手「救市」,以及股災發生后,政府或社會團體是否應該對股民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股民應怎樣轉變投資方式。

     在這個重要的關口,本報決定對當時重要的採訪對象進行回訪。

     在野田毅看來,面對暴跌必須先弄清楚一個問題:中國股市是否真的到了不救不可的地步?當年日本股價暴跌時,日本政府採取了非常間接的干預方式,其目標是防止金融體系的崩潰,而不是調節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

     回望當年暴跌:

     「如果說投機勢力的打壓是日本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其實也不是完全正確。我認為當時股價下跌的主要原因,還是和實體經濟的經濟循環有關。」   

     廣州日報: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股市先是一路高歌飛漲,隨後又遭遇猛烈下跌。我們這裡有這樣一組數據:1989年12月歷史最高點38915點。但隨後,1992年8月,日經平均指數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1985年的水平,直到今天,1989年年底創下的高點仍可望而不可及。回憶起那個年代,有哪件事情給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野田毅:印象深刻的是,「黑色星期一」和各種經濟事件,例如企業醜聞、倒閉等。

     當時,先是土地價格持續上升,又有「廣場協議」后的日元升值,所以市場上的流動性急劇增加,隨後股市就暴漲,這些因素加起來就增強了日本的購買力,刺激了消費。但是,它又反過來推動經濟的過熱。

     因為地價上升速度非常快,所以為了抑制地價的上升速度,當時的政府採取了各種緊縮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分別是徵收消費稅、土地總量限制以及加息等政策。

     這些政策開始實施時,經濟循環正好進入了一個下降周期,所以地價的上升在1990年就基本停止了,1992年左右開始明顯地下降。在1989年以後,股票市場在緊縮政策的打壓下開始進入下降通道,而實體經濟的衰退就進一步加劇了股市下跌的速度。

     雖然當時政府採取了相應的穩定市場的政策,但是很遺憾,當政策法案被承認通過並開始實行的時候,市場已經開始進入下跌周期,就很難用政策力挽狂瀾了。

     廣州日報:有一種看法認為,當時的日本股市是被國際遊資做空打壓下去的。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野田毅:當時確實有國際投機勢力在日本股市興風作浪,主要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證券公司利用空頭打壓來賺取利潤。這種新穎的炒作方法,日本的投資者和證券公司第一次嘗到。

     當然,投機勢力的打壓只是日本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一。此外,還跟實體經濟的經濟循環有關。比如說,在房地產市場,緊縮政策的打壓導致土地價格的下降;而因為很多的銀行融資都是以土地為擔保的,所以導致銀行的貸款出現了問題;開始出現壞賬、呆賬以後,銀行為了保持資產負債表的平衡,就開始收緊銀根,收縮了貸款項目;銀行收緊銀根,又導致實體經濟的惡化;實體經濟的惡化又加劇土地價格的下降。也就是說,整個經濟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廣州日報:日本政府是否意識到這是一場巨大股災的來臨?

     野田毅:當然。因為股市和樓市下跌的背景就是隱藏在背後的實體經濟中的問題,股市、樓市下跌幅度開始增大時,政府意識到它是和實體經濟的衰退相聯繫起來的,所以就緊急制定並採取了對股市的應對政策。

     舉個例子,在企業層面,企業的大量倒閉導致銀行壞賬增加,還影響到了非銀行金融業,比如保險公司。我當時就認為,這樣的現象最終只能是一種結果,那就是整個金融體系會面臨危機,從而對實體經濟產生衝擊。

     還有,銀行持有的壞賬、呆賬增加后,銀行收緊銀根,導致實體經濟的下滑,這個又直接關聯到民眾消費的減少,也影響了民間的消費性貸款。

     當時還有一個國際性因素,那就是蘇聯的解體,很多前蘇聯陣營的國家相繼加入到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競爭。當時的日本經濟突然面對來自外界的國際競爭,對日本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再加上經濟進入下降周期這一因素,給日本經濟造成了雙重打擊。

     隨著日本經濟的下滑,日本企業在美國購買資產的活動也急劇減少,這又導致了美國經濟的小型泡沫崩潰,反過來又影響了以向美國出口為主的日本實體經濟。

  日本如何應對:

     「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不是針對股市、樓市。因為在國會通過一項法案或在政府內部敲定一項政策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廣州日報:當時日本政府有沒有採取「救市」措施?這些措施是否有效?

     野田毅:當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不是針對股市、樓市,而是擔心它們會影響整個日本的實體經濟。

     需要明白的是,在國會通過一項法案或在政府內部敲定一項政策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涉及到的問題很複雜。

     所以,當政策、法案制定出來並開始實施的時候,股市、樓市已經開始大幅度下跌,也開始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因為沒有買家出現,所以土地價格就加速下跌;銀行收縮銀根,對新的貸款項目基本都是異常謹慎,幾乎誰都不願意把資金貸出去,這些現象在當時非常明顯。

     泡沫經濟的崩潰帶來的破壞力非常大,股市跌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樓市的價格則比1985年的水平還低。

     投資轉向儲蓄:

     「現在,日本國民的資產管理方式更偏向於像儲蓄之類的安全資產,雖然利息較低,但是能夠保住本金的安全性資產。」   

     廣州日報:股災發生后,很多股民從一夜暴富到突然破產,政府或社會團體有沒有對他們進行過相應的心理輔導?

     野田毅:當時泡沫經濟時期產生了一種叫「資產效果」的現象。它就是指,投資者即使什麼都不用做,也會因為資產市場價格的上升而增加整個資產的膨脹,所以他對未來的收益產生了一種樂觀的情緒,結果就帶來了消費和投資的增長,經濟開始過熱。當泡沫破滅后,這個資產效果就180度反過來變成了「反資產效果」,就是和「資產效果」相反的效果,消費和投資進入一個循環減少的惡性循環,它可以用銀行的信用收縮來說明。那時候各個企業的目標是儘快償還正在負有的債務,根本沒有心思也沒有能力去進行新的融資,而整個經濟中的融資急劇減少,就導致經濟更加惡化。

     作為政府,其實沒有做什麼特別針對投資者的心理輔導。因為政府的職責是維護經濟體系的穩定,保證經濟的正常運行,制定實施宏觀經濟政策。投資者的投資活動應該是建立在自我責任的基礎上進行的。

     廣州日報:經過這次時間漫長且影響巨大的股災,日本國民對股票的看法出現了什麼變化?您覺得股民應該具備怎樣的心態?

     野田毅:日本國民確實對股票投資的看法產生了變化,其實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對資產管理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具體表現在,國民的資產管理方式更偏向於像儲蓄之類的安全資產,雖然利息比較低,但至少是能夠保住本金的安全性資產。同時,日本國民對投資的風險意識也明顯加強。關於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至少在現在看來還不能說和當年的日本市場一樣。但保持警惕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經濟中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因素。」   

     廣州日報:您覺得,當前的中國股市和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日本股市有沒有相似的地方?中國股市暴跌的原因,和當年日本股市暴跌的原因,有沒有相近之處?

     野田毅:如果說相似點,那麼肯定是有的,但中國股市和當年的日本股市並不能說是完全一樣的。

     先看看相似點吧。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它讓投資者和國民明白並加強了投資中的風險意識。第二,中國和日本股市的下跌都和美國經濟的衰退有關係。

     實際上,日本股市和樓市的下跌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或者可以說是互相影響的,土地價格下跌導致銀行收緊銀根,導致股價下跌,又回過來影響土地價格。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日本的實體經濟已經開始出現問題了,而且股市、樓市崩潰帶來的金融體系的危機又讓實體經濟中隱藏在深處的問題一起浮出水面,讓整個實體經濟陷入了長期的蕭條。

     而中國市場還沒有到那一步,實體經濟還是比較健康的,所以中國市場至少在現在看來還不能說和當年的日本市場一樣。但是我認為,保持警惕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經濟中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因素,中國的股市、樓市是否會像當年的日本一樣影響整個經濟也還不能下最後的結論。

     直接干預非常困難:

     「普通民眾的生活面對物價的暴漲時是非常脆弱的,弱小群體更是對物價上升束手無策。中國政府主抓物價穩定值得肯定。」

     「直接干預市場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做法。」   

     廣州日報:面對當前股市的下挫,人們驚呼股災來臨。對於所謂中國泡沫經濟已現崩潰徵兆的言論,您如何看待?

     野田毅:只能說我對這個言論並沒有反對意見(註:這不是代表贊成)。我認為這個言論變成現實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我認為應該看清並正視經濟中存在的風險。

     對於中國經濟,最理想的結果就是中國經濟在抓住某個時機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對經濟的打擊是強是弱,就看能否成功實現這個「經濟軟著陸」而避開「硬著陸」了。

     廣州日報:一方面,為了防止經濟過熱,中國政府在不斷地採取加息等緊縮政策;另一方面,緊縮對股市會帶來負面影響。這是一種兩難。您怎麼評價目前中國政府在經濟上的政策?

     野田毅:中國政府的做法非常謹慎,應該不會讓經濟出現大問題。

     中國現在面對通貨膨脹,政府也積極地對抗通貨膨脹,我覺得這個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物價穩定,關係到國計民生,也關係到整個經濟的良性循環。普通民眾的生活面對物價的暴漲時是非常脆弱的,尤其是社會中的弱小群體更是對物價上升束手無策,因此,主抓物價穩定的做法從經濟、政治角度來看也是值得肯定。

     廣州日報:目前,在中國國內,圍繞政府是否應當救市正成為經濟界一個焦點的爭論。在這個問題上,您怎麼看?

     野田毅:我覺得應該先弄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股市真的到了不救不可的地步了嗎?也就是說,股市的下跌開始影響實體經濟了嗎?

     先撇開這個問題不談,假設中國股市真的到了那個地步,政府如果要著手干預市場,將面臨非常艱難的工作。首先,政府救市的方法,必須是一個非常巧妙並且非常靈活的做法,直接干預市場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做法。舉個極端的想法,難道政府要從股市直接把流通股買進來?那還要市場做什麼?

     當年日本政府的確也進行過干預市場的做法,但那時候也不是從市場直接買進股票,而是在銀行之間的互相保有的非流通股上進行操作,是非常間接的干預方式。而且政府干預的目標是防止金融體系的崩潰,而不是調節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

     廣州日報:在您看來,股災發生后,政府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避免對實體經濟產生過大衝擊?

     野田毅:首先就是儘快制定一套緊急應對政策,包括財政、金融等宏觀經濟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復甦。

     還有一點就是實施政策的時機非常重要,或早或晚都會造成整套政策的失效,要麼就是沒效果,要麼就是馬後炮,所以一定要找準時機實行經濟振興政策。

     當年日本政府也制定並實施了經濟振興政策、降息、放寬土地總量限制等等政策。對中國的建議:

     「光是奔著買賣差價而頻繁進行短期炒作是一種風險非常高的投資方式。」   

     廣州日報:就在過去幾天,在中國的一個股市營業廳出現了多人痛哭的場面,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您經歷過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時期,看到過很多日本股民曾經血本無歸。對於中國股民,您有什麼建議嗎?

     野田毅:股市嘛,有升也有降,希望投資者投資時加強風險意識,光是奔著買賣差價而頻繁進行短期炒作是風險非常高的方式。

     投資者們或者可以好好分析一下企業的基本面,找一些有成長潛力的公司來進行長期投資,用它的分紅來獲得收益。

     在資產管理方面是否可以考慮增加一些安全性資產的比重,比如儲蓄,並保持各種投資資產之間的平衡。要清楚的是,「All or Nothing」(全有或全無的)這種做法伴隨的風險是非常大的。

     明日預告:

     被日本民眾稱為「股票神仙」和「賺錢之神」的邱永漢認為現在不是熊市。

     「不是的,這只是一個暫時的情況。大家都悲觀的時候,可能就是最好的時候。在股市上只有這兩種人:一種就是把錢扔掉的人,一種是把別人扔掉的錢撿起來的人。」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4 14: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