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胡蕭會」:等待了十年的二十分鐘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8-4-15 07: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亞洲時報方德豪

台灣候任副總統蕭萬長近日在中國大陸參加了博鰲論壇,4月12日他還跟胡錦濤進行了20分鐘的會晤。這20分鐘的會晤無疑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也是近十年來兩岸關係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即使放在六十年的兩岸歷史上,「胡蕭會」也絕對具有頗大指標意義。

自1998年大陸海協會的汪道涵跟台灣海基會的辜振甫在上海會晤后,兩岸近十年來一直沒有可以沾上官方色彩的接觸。「胡蕭會」之政治意涵,在於蕭萬長將在 5月20日成為台灣的副元首,掌有公權力。「胡蕭會」明顯較2005年,胡錦濤會見時任國民黨主席無疑也有政治意義,但連戰當時已從政府職銜上退下來多時,因此「胡蕭會」明顯來得更加重要。另外,現在蕭萬長仍是「一芥平民」,蕭蔘會的正式身份是「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規格上的「制肘」相對較小(例如蕭萬長成為副總統后,「國旗問題」將成一大難題),兩岸能抓住這個空間較大,但維時極短的「精準時機」,碰面摸底,為下一步改善關係,建立互信奠定基礎,可以說是體現了較大的政治智慧。

換個角度看,「胡蕭會」之安排,也顯出馬英九團隊在兩岸問題也別有心思。像在蕭萬長成行前,馬英九特別放話,降低了外界對「胡蕭會」的期望。馬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公開承諾,表明他自己不會親自訪問中國大陸。他又指出,雖然民眾期望改善兩岸關係,但他領導的政府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現兩岸關係。先調整了群眾期望,既可避免深藍支持者失望,也可防?深綠方面的指控,藍綠一有爭吵,台灣內部出現分化,馬日後的執政就有難度。在這一點問題上,馬團隊可說是做到了「有理有節」、「不亢不卑」。曾任台灣陸委會副主委的馬英九,似乎確在這個職位上取得一些經驗。

馬蕭團隊讓蕭萬長肩負這次「融冰之旅」的重任,背後還有別的心思。蕭萬長是台灣嘉義人,屬淺藍光譜,且跟「台獨教父」或「台灣摩西」李登輝關係良好,再加上馬英九當選后第一個「請益」的「前輩」就是李登輝。由是觀之,就「融冰之旅」一事,馬蕭團隊可能已跟李登輝有一定默契,更何況,這次「胡蕭會」只屬摸底,應該不會出一些李登輝不接受的情況,應不致招來李登輝的強力反彈。(李登輝本人,當年也曾派出密使跟對岸密晤摸底;因此這一做法應不致於違反李登輝的原則。)再者,從任何角度出發,中共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級別肯定較蕭萬長高,舉行「胡蕭會」,馬陣營在牌面上絕對不「吃虧」。

從這次蕭萬長大陸行的安排看,北京方面皆展現了較大的「量度」,像大會安排蕭萬長坐在首排,跟其他國家元首「平起平坐」,像舉行「國宴」時讓蕭萬長坐在胡錦濤旁邊,以至蕭萬長在海南會見了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前澳洲總理霍克等,在在突顯中國大陸刻意針對台灣關心的議題作出「善意回應」。民進黨攻擊國民黨,主要是三點:一是「台灣遭大陸矮化」,二是「沒有國際空間」。因此某程度上,中國大陸都對蕭萬長都有特別 「體面」的安排,不致於使民進黨這麽容易找到攻擊的口實。

也應該指出,在中國大陸的內部政治生態來說,蕭萬長獲得的「高規格」待遇,也並非完全不會招來中國大陸極左或別有用心的人的攻擊,因此,北京領導層雖不算冒上很大的政治風險,但也不是完全沒有。

蕭萬長在「胡蕭會」上提出「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16字基本方針,而胡錦濤則以「抓住難得機遇,努力共創雙贏」,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信念不會動搖」作回應;從字面上看,雙方在基本立場上仍有差距,而最主要的難題應該就是北京如何理解蕭萬長提出的「正視現實」本身。

蕭萬長沒有就「現實」的內涵作出澄清,無疑是希望創造模糊空間,讓兩岸關係可以符合台灣島內的中間路線。這個「現實」,一方面可說成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也可說是含蓄地提到「兩岸分治」的問題。「兩岸分治」涉及兩岸關係到底是否如李登輝所這,屬「准國與國關係」,這個當年國民黨仍由李登輝主持時的主張,應該也是國民黨的正式立場。若然國民黨由此立場退回去,則勢必會遭到「賣台」的指責。換句話說,北京對兩岸的「現實」有何理解,能否接納、容忍快將執政的國民黨對「現實」內涵讓兩岸「各自表述」,將會是兩岸能否較快升溫的其中一個關鍵。

可圈可點的是,胡錦濤較早時跟美國總統布希曾提及,只要台灣承認「九二共識」(注),兩岸即可展開協商。可在這次「胡蕭會」,蕭萬長並無公開提及「九二共識」。有一種分析認為,台灣島內對「九二共識」帶著不同看法,重提「九二共識」,恐怕只會再釀台灣藍綠對立、分化,這也是快將執政的藍營所不欲看到的。因此,即使可能兩岸要思考一個「另闢蹊踁」的方法,在沒有「九二共識之名」的情況下,使「九二共識之實」得以成為兩岸緩和關係的基礎。

推動「和諧社會」,提倡「和平崛起」的胡錦濤,需要抓住兩岸關係緩和的機遇作為他的政績,以此建功立業;發展落後於鄰近地區的台灣,也需要中國大陸的因素和振興島內經濟。況且西藏問題、疆獨問題使中國陷於被動,兩岸關係的解凍,確能有助化解中國在國際上面對的壓力。這麽一個歷史機遇,實屬可一不可再。

這次「胡蕭會」只屬試探性質,雙方都客氣地展示善意,並就實質問題如兩岸直航、大陸人民來台觀光、經貿關係正常化,及重建協商機制等四個具體項目的建立一定共識。可是,兩岸未來關係,仍受各自內部政治博弈的困擾,也可預見有連串問題如資格學歷互認、勞工問題、治安合作等技術問題需要先行理順。若操諸過急,說不定好事也可變成壞事。

綜觀兩岸關係未來,變數仍然非常多,但如今事情往緩和方向發展,無疑是正面的一步,也是符合兩岸百姓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的。只是,想干擾兩岸關係改善的人,只消把兩岸沒有共識的「政治死結」拿出來炒作一番,即能抵消雙方內部較務實的「鴿派」的努力。因此,對兩岸后局發展,也許只宜作「審慎樂觀」的結論。

(注)1992年10月,台灣的「海基會」和中國大陸的「海協會」在香港舉行會談,雙方在會上未就「一個中國」達至共識,但稍後台灣「海基會」提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對於一個中國的含義,認知各有不同」(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大陸「海協會」間接表示承認及尊重;在此基礎上,兩岸於1993年4月舉行了「辜汪會談」。

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問題上,中國大陸的演繹有寬緊兩方面。在寬的方面,中國大陸含蓄表述「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在緊的一面,北京則堅持 「中國人民共和國是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時在台灣執政的李登輝政府研判,北京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內外有別」,對內(台灣)宣示寬的方面,對外(國際社會)則宣示緊的一面,並對此表達不滿。

1999年,時任台灣總統的李登輝提出兩岸關係屬「准國與國關係」,中國大陸以台灣防棄「一個中國」立場中斷兩岸談判。2000年,曾任台灣陸委會主委的蘇起提出「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復談基礎的建議。「九二共識」的提出,在於在字面上?避了李登輝極不想承認的「一個中國」,但在內涵上卻間接地滿足到滿足到大陸要求台灣承認「一個中國」的訴求。

扁馬在4月1日有關「九二共識」的辯論,在於綠營認為「九二共識」乃2000年才由蘇起所「杜撰」的名詞,其本身「並不存在」;但馬英九方面則力指,「九二共識」所涵蓋的定義,確於1992年10月兩岸的半官方談判機構里形成一種默契。總之,這種政治術語,總是可嚴可寬,或虛或實。有關問題,並不在於名詞本身,而在於名詞的理解者有甚麽政治需要。

中國大陸近日在不同場合,三番提出了「九二共識」可作為兩岸重啟談判門檻的立場。主張「兩岸關係正常化」的馬英九,也希望以「九二共識」恢復跟北京對話,並抓住在大陸的商機,以此重振台灣昔日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光輝。支持台灣獨立,視中國大陸為敵人的民進黨方面,自然反其道而行,力陳「九二共識」乃 「子虛烏有」。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8-4-15 07:41 | 只看該作者
好!歡迎會談
再也沒有中國人團結一致
齊心協力更重要的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0: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