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青年報 那些被火炬攪動著的文化碎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4-13 2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納扎爾巴耶夫總統高擎起第一棒火炬的場面,可能是北京奧運火炬境外傳遞旅程中,最重要的畫面之一。頂著巨大的期待和壓力踏上環球之旅的祥雲火炬,還能對第一棒火炬手的身份,有更高的要求嗎?

  把哈薩克作為祥雲環球之旅的起點,是個聰明的選擇。這個草原上的雄鷹之國,不僅能夠提供一名總統級的火炬手,還能提供巨大的文化認同感與包容力。去看看遍布阿拉木圖的蘇軍烈士墓,回想一下哈薩克多年來在上海合作組織區域框架中的積極姿態,就可以想見,納扎爾巴耶夫在火炬映襯下的身影,絕不是一時的即興之舉。越是有湍流的時候,越顯得出主流的力量與清澈。

  奧運文化的本質,是莫大的包容。千百年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犬牙交錯,最終在中亞的草原與高地間,形成了均衡的對峙與融合。哈薩克的民族史,就是一部兩種文明從對抗走向和解、從矛盾走向和諧的文化史。哈薩克最著名的詩人阿拜·庫南巴耶夫,曾經反覆用馳騁的駿馬,來比喻哈薩克人的視野與包容力。這個喜愛著馬背也建得起城郭的民族,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也從不是全球文化舞台上最前排的騷客。但在2008年的春天,在一個最恰當的時候,他們派出了一名最有力的火炬手。

  當奧爾罕·帕慕克擔當2007年戛納電影節評委的時候,很多人覺得他過快地屈服於商業召喚。帕慕克沒有做什麼解釋。他在《伊斯坦布爾》里曾經說,「這座城市有著商業的外表,卻從來沒有被商業擊中過骨髓。」文化的融合,不僅需要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大橋,也需要最務實的易貨貿易,需要最熙攘和煩躁的市場。亞洲與歐洲在這裡的交融,是那麼短促有形,祥雲火炬可以一船碧水、兩渡歐亞,在短短几小時內往來兩大洲數次。亞洲文明與歐洲文明的碰撞,又仍然是個未盡的旅程。就如同火炬的這趟遠行,只有被成功拉近的距離,沒有被輕鬆搞定的句號。

  歐洲人眼裡的伊斯坦布爾,與亞洲人眼裡的伊斯坦布爾,從來就沒有一樣過。這是伊斯坦布爾的風險,也是伊斯坦布爾的幸運。當祥雲火炬一路北行,抵達乍暖還寒的聖彼得堡之時,我們不僅看到了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打扮成蘇聯紅軍的年輕人,也看到了這座300年城市裡抹不去的歐洲貴族氣和一絲掩不住的躁動。

  那位充滿活力的女市長馬特維延科,是普京時代以來活躍在中俄貿易舞台上的明星。她治下的普京故鄉,把精明的上海人請去,在芬蘭灣的浪花邊,建設「波羅的海明珠」這樣帶有極強文化波及性的地產項目。也曾泛起過當地人的不解和質疑,但沒有人會拒絕發展,沒有人會視文化的碰撞為畏途。在歐亞文明對峙與交融的另一個窗口——聖彼得堡,和伊斯坦布爾的情形一樣,人們在文化的碰撞中賺錢謀生,用包容別人,來為自己贏得天空。

  聖彼得堡的大學校園裡,生活著不在少數的中國年輕人。這裡的學習和生活門檻,比北美和西歐略低。在地球的版圖上,聖彼得堡偏居一隅,卻幾度成為歷史演進的中心舞台。這座遍布著森林的城市,既留住了文化交融之美,也為此累積了不少彈片和挫傷。在這裡尋得暫時落腳點的異邦人雖多,但真正立足者,比之倫敦,仍顯得寥寥。

  聖彼得堡的宮殿不可複製,倫敦的市井與街區似乎也不可複製。後者是各個民族、各種文明交互融合的有趣舞台。祥雲在那裡,不僅可以看到更多的華人,也可以用自己躍動的火苗,感受到多樣的風,正從東西南北來。那一場瑞雪,映得五環下的火苗升騰;那一縷雜音,怎奈得大江不讓細流。

  有人說,倫敦人對祥雲火炬的鼎力歡迎,是因為此地乃下一屆夏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個瑞雪掩蓋不住的背景是,自從英帝國暫時退出全球文明進步的最前排以來,它不再可能用威儀來印製自己的名片。時代逼得它轉而以寬容來製作自己新一波的文化圖騰。在國際政治的舞台上,它以追隨美國的堅決方式,維護著自己的話語權;在全球經濟的舞台上,它以盡量的低成本和溝通之快捷,構築著與紐約並肩的金融發散力;在文化交匯的舞台上,它別無選擇,只能以最大的包容,來構建自己的凝聚力。

  幾乎在火炬走過的每一座城市裡,你都可以找到包容。巴黎如是,顧拜旦創立現代奧運,就是從這塊土壤上起步。舊金山亦如是,那裡對多樣文化的包容,幾乎就是那個城市的生命源泉。在遙遠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第一棒火炬手馬拉多納已經在做準備活動了。這位全世界球迷的共同偶像,就要用那隻著名的「上帝之手」,舉起騰騰不息的祥雲聖火了。

  還沒有什麼雜音與湍流,追得上他的大步流星。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5

主題

485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沙發
yifan98 發表於 2008-4-13 22:26 | 只看該作者
裝什麼文雅啊,就你知道包容嗎,別提什麼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別以為這篇文有多少學問,鄙視!!!!!以為我們沒文化是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39

帖子

1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1
3
takeiteasy 發表於 2008-4-13 22:34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的悲哀就是這些大腦充滿了西方騙人文化的傢伙剛好正在位子上。沒救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主題

391

帖子

12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3
4
王企鵝 發表於 2008-4-13 23:14 | 只看該作者
中國青年報沒救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677

帖子

16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4
5
ancientash 發表於 2008-4-13 23:17 | 只看該作者
寫的不錯,其背後透出的用意希望更多人在憤怒之後可以明白吧 --為什麼不在國內媒體不大肆宣傳這種憤怒情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0

主題

2291

帖子

56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62
6
嘟嘟1218 發表於 2008-4-13 23:20 | 只看該作者

一個進步的政府,其表達方式和民間永遠是不同的

從西藏暴亂,到破壞奧運聖火, 到今天, 中國政府的表現一直很冷靜,但也適時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並在最恰當的時候為此次事件定性

中國政府代表著官方的聲音, 應當理智一點, 包容一點, 這應該沒有錯
如果象愛國青年一樣, 反倒顯得沒有自信,沒有力量,不夠大氣了

愛國學生和華僑的遊行是完全應當的, 毫無疑問地支持
這是民間的聲音, 顯示我們的力量和廣大的愛國基礎, 讓西方膽戰

我覺得, 最好的模式莫過於讓兩種力量相互信任, 相互補充!

一個進步的政府,其的表達方式和民間永遠是不同的
不是煽動民粹為自己的無能而解圍

是不是向西方做任何實質利益上的讓步, 才是老百姓觀察政府的唯一可信視角

其實, 之所以西方用如此下作的手法,氣急敗壞的破壞
正是中國政府近年來未作任何實質利益上的讓步導致的
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高是堅強後盾

世界正處在一個激烈變遷的時期
我們正走上輝煌
我們要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表現我們的不滿, 而不是象西方一樣, 用一種 Loser 的心態,表現自己的不滿

國內和睦和解變和諧, 國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各種力量相互信任, 相互補充, 一句話:玩死一切反華勢力!

[ 本帖最後由 嘟嘟1218 於 2008-4-13 23:42 編輯 ]
"中國人"這個稱號沒有什麼對不起我的. 能成為她的一員,我已很深感榮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

主題

603

帖子

28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80
7
Pure 發表於 2008-4-14 00:56 | 只看該作者
中國青年報已不能代表中國青年!!!
中國如此青年,國將不國!!!
Life is a pure flame, and we live by an invisible sun within u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977

帖子

322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egistered User

Rank: 4

積分
3227
8
我愛月季 發表於 2008-4-14 04: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嘟嘟1218 的帖子

」其實, 之所以西方用如此下作的手法,氣急敗壞的破壞
正是中國政府近年來未作任何實質利益上的讓步導致的「------西方為什麼現在這麼瘋狂?正是因為中國太不跟它們合作了,太不懂得讓步了。哈哈,它們現在氣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0

主題

2291

帖子

56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62
9
嘟嘟1218 發表於 2008-4-14 04:17 | 只看該作者
請大家耐心讀讀
青年報的這篇文章基本沒問題
只談原則和大道理

但是, 另一篇提到"不要把奧運火炬傳遞和國家榮譽畫等號"的文章, 讓人不舒服

那篇文章的作者根本不了解, 國外某些媒體千方百計,不顧廉恥地歪曲報道, 就是為了不讓我們華人從中獲得榮譽感
廣大海外華人的心它們的無恥深深地傷害了.....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 國內的輿論的確很寬鬆.
我想大家都是愛國, 只是所處的環境不同, 獲得的信息不同, 最終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不知論壇的多少人同意我的看法, 希望交流
"中國人"這個稱號沒有什麼對不起我的. 能成為她的一員,我已很深感榮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5: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