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模式」的國企革命

[複製鏈接]

232

主題

244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柔道 發表於 2008-4-22 11: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模式」的國企革命


國鋁業公司(Aluminium Corporation of China, Chinalco)上月收購力拓(Rio Tinto)9%股份時,這家中國國有企業創造了好幾項「第一」。中鋁收購案不僅是中國企業迄今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同時也是向倫敦股市發動的一場規模最大的突襲收購。

儘管多數人注意力還集中在此次購股對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收購力拓的影響,中鋁收購案卻預示著另一個重大趨勢的到來——中國國有行業內部正在進行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打造了新一代擁有全球雄心、信心十足的公司。

10年前,中國國有行業看上去像是一場蓄勢待發的經濟災難。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國有企業平均利潤率跌至接近零點,許多國企出現巨額虧損。當時,政府別無選擇,只有著手施行一套殘酷的關停方案,數千萬人因此失業。
將時間快進到10年後,中國國企狀況幾乎讓人難以辨認。2007年,約150家央企利潤總額有望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合1400億美元)。在截至2008年的5年內,這個數字增長223%。去年年底,在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4家中國政府掌控的集團公司——儘管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反映出上海證交所相對較高的估值。

換言之,我們正在見證一場資本主義實驗,這種實驗可能會對國有企業的傳統觀念構成挑戰。在半壟斷性質的領域,例如電信或能源、礦業等監管嚴格的行業,許多國家都擁有一些強大的國有公司。而中國正試圖在一些競爭殘酷的行業,打造出一系列領先的國有企業。這些行業是以技術、設計及營銷作為關鍵特徵的——正是國有企業一直不及私營競爭者的典型領域。

對於是否真正存在一種經濟發展的「中國模式」,國家可以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相關討論越來越多。在此之際,中國國有企業的命運可能有助於改變此類辯論的議程。

一項最有意思的測試將出現在汽車行業。憑藉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中攫取26%的份額(現在中國也是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中國企業在過去3年中令整個行業感到震驚。其中位列尼桑(Nissan)、福特(Ford)和現代(Hyundai)之前,成為本土市場第五大汽車品牌的,正是國有企業奇瑞汽車(Chery Automobile)。

奇瑞的總部位於上海附近的貧窮內陸省份安徽。在獲取資金和購置土地方面,奇瑞得到了當地政府大力支持。奇瑞的批評者還聲稱,奇瑞早年抄了一些近路——它那款非常成功的微型車QQ就與通用汽車(GM)的雪佛蘭斯巴克(Chevrolet Spark)很相似。

在營銷上,奇瑞也表現得技巧高超。例如,奇瑞通過網際網路,在購買汽車的年輕人中樹立口碑,並且在成本控制上毫不留情——這些均非國有企業的傳統特點。奇瑞為提高工藝水平大舉投資,也讓汽車業高管印象頗深。對於一家想要在海外展開競爭的企業而言,這一點將至關重要。諮詢公司JD Power駐上海的董事總經理鄧凱(Michael Dunne)表示:「奇瑞看上去、感覺上去和實際上都具備了私營公司的基因。」

國有企業(其英文縮寫為SOE)正在其它一系列行業留下自己的印記。這些行業里競爭激烈,企業既需要資金優勢,也需要技術優勢。

中國鋼鐵行業里充斥著大量私人投資,但行業領頭羊、技術上最先進的鋼鐵製造商則是國有企業寶鋼(Bao Steel)。另一家國企中鋁已迅速成為全球領先的鋁及氧化鋁生產企業之一。目前,中鋁正推行相關計劃,以期成為多元化的跨國金屬公司。

與此同時,上海電氣(Shanghai Electric)在亞洲範圍內競標新火力發電廠方面,逐步逼近日本三菱(Mitsubishi)及丸紅(Marubeni)。中國兩家國有造船業巨頭——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oration)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也在迅速擴張,並開始從技術上迎頭趕上韓國與日本競爭對手。

國有部門的一些改進,反映出政府相關改革的效果。許多國企至少已將部分股份上市,因而至少會受到股東的某些影響。高管薪酬越來越多地與其業績掛鉤,而不是按照官僚規章來辦理。

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駐中國辦事處主管麥維德(David Michael)認為:「國企在吸引高管人才方面越來越富競爭力。有許多任職於跨國公司或私營公司的本地經理人已轉投國企。」


近年來,一些國企引入了外國戰略投資者,一些國企董事會也有了跨國高管。這種中外合作關係,並非沒有緊張因素,但起到了提升業績的作用。

中國政府試圖確保,讓那些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競爭的國企在國內也同樣富有競爭力。中鋁正是在擊退另外幾家國企的方案之後,才從一家政府機構那裡獲准收購力拓股份的。那幾家企業中包括寶鋼和神華。神華是中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煤炭企業。

同時,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國企正在學習企業融資的技巧。中鋁突然出手收購力拓股份就是一個例子;另一個例證,是仍在持續的中國兩大航空公司中國國航(Air China)與中國東航(China Eastern)之爭。這也可能是中國國企之間第一次公開進行的收購戰。

去年,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同意購買東航15.7%股份。目前,東航仍由政府控股,但其少數股份已在上海和香港上市。當時,中國政府批准了此項併購案。

但國航則另有打算,因為它想與東航聯合起來,打造一個國家級冠軍企業。因此,國航開始公開批評此項交易,並遊說東航股東們投票反對。東航董事長李豐華表示:「不管我們到哪兒,國航好像總是早一天到達。」在國航承諾提出更高的報價后,東航股東自然否決了此項交易。到目前為止,東航一直拒絕國航的報價。

中國大型國企一向圍繞戰略部署進行激烈爭奪。但國航與東航之爭的不同之處在於,許多爭辯一直都是公開進行的——國航通過向東航股東承諾更高的報價佔上風,而不是通過政治上的暗箱操作取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8: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