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布希「耳朵」伸向中國:下令對5億手機全面監聽(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4-11 2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月28日,美國總統布希舉行新聞發布會。他說,美國通信公司應協助政府,幫助情報機構對國際長途電話、電子郵件等實施攔截和偵聽,這既是反恐的需要,也是「應對中國與俄羅斯間諜活動」的需要。


                 美軍將「全球鷹」大型無人機部署在中國周邊

  2月28日,美國總統布希舉行新聞發布會。他說,美國通信公司應協助政府,幫助情報機構對國際長途電話、電子郵件等實施攔截和偵聽,這既是反恐的需要,也是「應對中國與俄羅斯間諜活動」的需要。

  布希作為總統,親自出面要求加強對中國的偵聽,使外界備感驚奇。但國際問題專家指出,實際上,布希就任美國總統以來,指令下屬偵聽、竊取中國情報之事,屢見不鮮;每當他想強化情報部門職能之時,也總是拿中國和俄羅斯說事。

  親自過問對華偵聽

  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布希曾明確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略對手」。因此,他早就說過,美國的反間諜部門要加強對「中國間諜」的偵聽。

  2006年12月,時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空軍司令的保羅·赫斯特透露,按照布希總統的旨意,美國空軍將開始在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部署「全球鷹」無人戰略偵察機。到2009年之前,美國空軍將完成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部署「全球鷹」所需的建設和準備工作,首批將部署2架「全球鷹」偵察機,到2013年左右,將增至7—10架。此外,布希還親自授意美國空軍與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就部署事宜進行了協商。如果完成部署,從東北亞到東南亞,美國的「全球鷹」戰略偵察機將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偵察機上的電子偵察設備,既可探測到中國沿海地區的重要目標,也能「實時偵聽」這一地區的通信信號。對此,布希曾非常明確地表示:「我想聽聽他們都在說什麼。」

  2007年9月18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麥克·麥康內爾,在力推一個旨在擴大美國政府偵聽權力的法案時說,布希總統認為,增加情報機構的偵聽權力,不僅僅是為了打擊恐怖分子,更主要的是為了對付「傳統的潛在對手」,比如中國和俄羅斯。「要保衛我們的國家,保護我們的安全……對他們實施偵聽就是最重要的手段。」而布希經過精心布局,推動國會給《保護美國法案》放行,允許情報機構在未經法院許可的情況下,對在美「境外人員」的通信信號實施偵聽。

  把間諜設備安到珠峰上

  布希不斷加強對中國的偵聽力度,有傳統與現實兩方面的考慮。

  從傳統安全的角度看,美國對中國的情報活動從未中斷。美國對新中國的情報活動,始於上世紀50年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入藏之前,美國中情局就開始關注西藏,曾經派遣大量間諜前往。美軍甚至在珠穆朗瑪峰上安裝了間諜設備,偵聽中國官方的語音通信情報。

  從現實角度看,偵聽一直是美國掌握他國情報的核心手段。2003年,布希與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就伊拉克問題在聯合國舉行會晤。奇怪的是,會晤一開始,布希就強硬地對希拉克說:「你在伊拉克問題上的所有觀點,我都反對。」這句話驚得希拉克半天說不出話來。事後有媒體透露,布希早已通過情報機構,對希拉克的電話進行了竊聽。

  有統計表明,全球1/10的電話通話被美國偵聽。迅速發展的中國,自然成了布希政府情報部門的重要偵聽對象。

  鮮為人知的是,在布希及其軍事班底的部署下,美國情報機構對中國掀起了一場激烈的「暗戰」——那些被形容為布希的「耳朵」的諜報老手,展開了針對中國的陸海空立體偵聽。


                      美軍電子情報分析人員

  布希的陸上「耳朵」緊盯中國越洋電話

  在布希眾多的「耳朵」中,最特殊的也許就是活躍在陸地上的那一隻——情報老手簡·泰伊上校。她是一名女上校,很多直送白宮的機密情報,都先由她整理、分析。

  荒唐報道牽出「國家機密」

  2007年12月21日,美國《華盛頓時報》記者比爾·蓋特茨,在所謂《中國竊聽美國間諜活動》一文中,引述「美國情報官員」的話說,「中國間諜」利用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在夏威夷一個偵聽站翻譯情報的機會,不但探得大量絕密情報、竊走技術密碼,還將偵聽站的多名情報人員「拉下水」。

  蓋特茨的文章剛一發表,就被美國情報專家斥之為胡說八道:「一個擔負對華情報任務的絕密機構,怎麼可能隨便將翻譯絕密情報的工作交給外人?!」

  不過,這篇報道倒是暴露出了一個美國「國家機密」:位於夏威夷的庫尼亞偵聽站,並牽出它的幕後總指揮——美國國家安全局夏威夷地區安全行動中心主任簡·泰伊上校。

  這個神秘女人,年齡不到50歲,真實身世極少被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官方網站,只是在一些文件中公開過她的姓名。而夏威夷當地媒體也只報道稱,泰伊先後獲得過電子工程和數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手機CDMA頻道模式與分析》的內容,與她眼下的工作有直接關係。泰伊加入美國海軍后不久,便又「轉戰」至美國國家安全局。

  本刊經多方了解得知,2006年6月,泰伊出任美國國家安全局夏威夷地區安全行動中心主任。一名曾在庫尼亞偵聽站工作多年的前情報官透露:「我們的偵聽站內有很多不同族裔的同事,泰伊上校居然都能用不同的語言,流利地跟他們交談!她的漢語也說得不錯。」

  實際上,泰伊不但看得懂中文、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甚至還粗通粵語。她曾告訴庫尼亞偵聽站的華裔情報人員:「小時候,我有一家華裔鄰居。很多華裔不擅長跟白人打交道,但這一家卻很不同,他們非常熱情,是社區里的明星家庭。他們很願意免費教我們學中文。剛開始,我只是覺得學說漢語很有意思,但後來,我慢慢喜歡上了中國文化。上大學后,我選修了中國歷史。」

  據說,泰伊的宿舍「很有中國味」——書架上堆著中文書籍,其中一些書是介紹中國方言的;屋子裡有關中國習俗的光碟也不少;在宿舍窗檯邊,掛著一些中國手工藝品。


                 美國空軍預警機內部的情報分析人員

  「中國情報總協調師」

  「我將全力以赴地保衛我們國家的安全。」這是泰伊在就職儀式上的一句誓言。了解庫尼亞偵聽站的人都知道,她「保衛國家安全」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偵聽中國。因為泰伊掌管的庫尼亞偵聽站,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偵聽、竊取中國語音情報的最大情報中心。

  夏威夷庫尼亞偵聽站曾有過一段不尋常的歷史。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軍方耗資2300萬美元,興建了一個代號為「孔洞」的建築——一幢三層大樓完工後,又被澆注一層厚厚的混凝土,從而變成一個陰森森的地洞。從建成之日起,它就成了美軍情報部門的一個重要據點。20世紀90年代,它被劃歸美國國家安全局,成為該局夏威夷地區安全行動中心。

  泰伊入主庫尼亞偵聽站的時候,這棟龐大的建築內,已經聚集了2000餘名情報人員——來自國家安全局和各軍兵種的情報人員、密碼破譯、翻譯、技術與工程人員;並擁有兩套先進的情報偵聽系統:一套是主要用於偵聽漢語語音信號的系統——針對從中國打出或從海外打往中國的國際長途電話;另一套是截網系統——功能強大的計算機,一旦發現國際長途電話中有敏感字眼,會自動鎖定和記錄通話內容。

  坐鎮庫尼亞偵聽站的泰伊,不僅僅是這棟建築的主人,她還充當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分散於世界各地的美軍偵聽站的「中國情報總協調師」。

  據透露,美軍在澳大利亞西部的傑拉爾頓鎮、紐西蘭南島上的懷霍派河和華盛頓州東部的亞基馬練靶場3個地方,設有專門針對中國的偵聽站。另外,台灣當局從美國購買的10套衛星偵聽截收系統,已於2004年部署到位,專門用於對大陸進行偵聽。這些偵聽站和偵聽系統所截獲的「情報原材料」,不少都要匯總到泰伊手上,由她安排漢語專家進行篩選、翻譯、分析和整理,最終形成「成品情報」,然後直送白宮和五角大樓。

  大量招募漢語翻譯人員

  近年來,隨著美國對華情報需求量的持續迅速增加,夏威夷庫尼亞偵聽站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去年10月,泰伊在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次情報工作會議上說:「庫尼亞偵聽站不僅繼續擔負著偵聽中國國際長途電話的工作,還要負責翻譯、分析、處理太平洋美軍通過偵察機、偵察艦和間諜潛艇所搜集到的漢語及其他亞洲國家語言的情報,因此,我們的人手嚴重不足,急需擴充我們的隊伍力量。」

  美國國家安全局很快就滿足了泰伊提出的要求,在2008財政年度增撥3.18億美元,為庫尼亞偵聽站興建一幢佔地70畝的新情報大樓。據透露,新樓將於2010年完工。到那時,庫尼亞偵聽站將具備更強大的對華偵聽功能。

  據透露,庫尼亞偵聽站現有情報人員2100餘人。新情報大樓建成后,這支諜報隊伍將再增加700名軍方和文職情報人員,其中1/4是漢語翻譯。目前,只要登錄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官方網站,就能看到不少「需求漢語翻譯」的廣告。有報道說,這也是在為泰伊招兵買馬,以方便其展開更大規模的對華偵聽活動。


             美軍最先進的攻擊核潛艇「吉米·卡特」號被指用於竊聽海底光纜

  布希的深海「耳朵」暗算中美海底光纜

  就在庫尼亞偵聽站緊盯中國越洋電話信號的同時,在太平洋洶湧波濤的深處,一艘潛艇正幽靈般遊盪著。它的使命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堪稱「獨一無二」——竊聽海底光纜。通往中國的海底光纜,就是它的目標之一。

  直通白宮

  2006年12月27日,中美間的海底光纜通信突然中斷,導致中國大陸與海外的網際網路聯絡全面癱瘓。雖然外界將這起事故歸因於台灣大地震,但有傳言稱,這也可能是「美軍竊聽失手」的結果。

  儘管傳言根本無法得到證實,但美軍一個天大的秘密——「吉米·卡特」號潛艇艇長羅伯特·D·凱爾索,率部在太平洋對海底光纜實施偵聽的間諜行動,「不幸」被曝了光。

  凱爾索如何對中美海底光纜進行偵聽?據駐韓美軍所屬的《晨鳥報》透露,有軍事專家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在太平洋水下300多米深處,排水量為1.2萬噸的「吉米·卡特」號潛艇,靜靜地懸浮在冰冷的海水中。坐在指揮艙內的凱爾索神經緊繃。在他的指揮下,艇尾的一扇艙門悄然打開,數名身穿特製潛水服、攜帶防水照明燈的潛水員,悄無聲息地向橫在艇首不遠處的一條光纜游去。他們迅速合力將光纜拖進潛艇的一個特製工作艙,然後麻利地將其剝開,並安上一個特殊的竊聽裝置。接著,潛水員將光纜悄悄地複位……

  「吉米·卡特」號潛艇隸屬於美國太平洋艦隊,號稱「全球最先進的間諜潛艇」。由於它擔負著特殊的偵聽使命,因此,艇長凱爾索受太平洋艦隊和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雙重領導。據說,凱爾索的一些具體行動,甚至需要得到布希總統的親自批准。

  由於「吉米·卡特」號潛艇的偵聽行動涉及他國的通信安全,一旦敗露,必將引發外交爭端,因而,其行動相當詭秘,從不公布航程,甚至連官兵的離港時間都不向外界透露。

  美國海軍的一名專家曾形容說,凱爾索就像是布希總統安插在深海里的一隻「耳朵」——一旦「吉米·卡特」號潛艇截獲價值特殊的情報,他有權「直通白宮」。

  父親的建議

  在「吉米·卡特」號潛艇上服役的150名美軍官兵,都喜歡稱48歲的艇長凱爾索為「西部牛仔」。出生於美國中西部田納西州的他,為人豪爽,與牛仔毫無二致。

  凱爾索出身海軍世家,他的父親弗蘭克·B·凱爾索,曾指揮美軍艦隊空襲利比亞,也參加過海灣戰爭,1990年6月29日升至上將軍銜。

  受父親的影響,1983年,凱爾索從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畢業后,加入了美國海軍,后又到美國國家戰爭學院進修。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凱爾索需要選修一門外語。當他徵求父親的意見時,老凱爾索直截了當地說:「學漢語吧!」

  老凱爾索從未到過亞洲,但他卻對兒子說:「美國海軍未來的對手在亞洲,而且最有可能是中國。」凱爾索聽從父親的建議,選修了漢語。當時,他並沒想到,懂漢語,竟成了日後他出任「吉米·卡特」號首任艇長的重要原因。

  2005年2月,美國最先進的間諜潛艇「吉米·卡特」號即將正式服役。一時間,由誰出任該艇艇長,成了各方討論的焦點。當時,五角大樓乃至白宮,都有「重磅人士」向海軍作戰部推薦人選,但海軍作戰部和國家安全局卻同時相中了凱爾索,因為在所有美國海軍官員中,幾乎只有凱爾索符合要求:有豐富的潛艇指揮經驗,蹲過機關,搞過情報,學過漢語。

  2005年2月18日,凱爾索登上這艘造價35億美元的潛艇,成為其首任艇長。



                    「吉米·卡特」號核潛艇內部
  冒險出航

  2007年6月,美國《海軍時報》的記者曾問凱爾索:「『吉米·卡特』號是否竊聽過海底光纜?」凱爾索笑著回答說:「我無法阻止你那麼想。」

  凱爾索沒敢直接否認記者的猜測。實際上,自出任「吉米·卡特」號潛艇艇長的那天起,竊聽海底光纜,就已是他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衛星與微波通信,仍擔負著全球90%的國際長途語音電話與數據的傳輸任務。美國設在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的地面偵聽站,以及環地球繞行的間諜衛星,使美國國家安全局可以輕而易舉地竊走想要的機密。然而,10餘年後,挑戰出現了——遍布世界各大洋的海底光纜,成了全球電話通信的主要途徑。這一傳輸方式的改變,使美國國家安全局原來的偵聽手段幾乎全部報廢,偵聽員們很快全都「聾」了。

  1989年年初,美國國家安全局開始秘密研究對策。5年後,一個既可用於水下作戰,又能竊聽海底光纜的「超級武器」——「吉米·卡特」號潛艇,橫空出世。

  美國海軍前情報專家、五角大樓和國會前軍事顧問諾曼·波拉瓦爾,曾勾勒出一幅凱爾索率眾在水下竊取情報的畫面:「潛水員們將光纜拽進工作艙內,再讓專家在艙里精心幹活。這往往需要花去一天或者更長時間,主要是因為對光纜下手很不容易——光纜的最外層是不鏽鋼做成的管子,第二層是防海水的塑料,再往裡纏有兩層鋼絲。專家們得先剝開這三層『外套』,才能將竊聽器接在最裡層的光纖上。然而,用玻璃做的光纖非常脆,一碰就斷。一旦光纖發生斷裂,凱爾索的行動就有可能被發現。」

  那麼,凱爾索所偵聽的重點目標有哪些呢?美國情報專家透露,中美海底光纜系統,是其重點。這條光纜連接著亞洲和北美洲,是目前最重要的國際光纜之一,全長約3萬公里,共有9個登錄站,中國的登錄站分別為上海崇明和廣東汕頭。此外,連接中國上海和日本宮崎的中日海底光纜系統,也是凱爾索眼中的「目標」。

  凱爾索的「海底竊聽事業」,也許是美國海軍最具風險性的工作之一。其一,一條海底光纜,可容納1億部電話機同時通話,凱爾索無疑要時常面對大海撈針、一無所獲的窘境;其二,偵聽海底光纜的行動,往往是在深海進行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艇毀人亡;其三,「吉米·卡特」號潛艇的間諜活動一旦敗露,必將引起法律乃至外交糾紛,到那時,凱爾索定將成為華盛頓決策層的「替罪羊」。

  然而,凱爾索沒有第二個選擇。作為布希派到深海的一隻「耳朵」,他只能冒著風險,不斷出航。

  布希的太空「耳朵」過濾5億手機信號

  除了地面偵聽站和深海間諜潛艇,白宮旗下的情報機構,還在太空中放飛了大量的「耳朵」,不放過電波中的「中國聲音」。

  中國信息產業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國的手機用戶總數已經超過了5.4億戶。用手機通話,早已經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絕大多數中國人,在用手機通話的時候,都沒有意識到,即便是他們的閑聊,都有可能被美國在地球上方3.6萬公里軌道上運行的間諜衛星記錄下來。其中「有特殊價值」的字句,可能被分析、整理後送到布希的案頭!

  這並非聳人聽聞。

  負責偵聽中國手機信號的,是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它的掌門人叫斯科特·F·拉奇。作為美國最絕密情報機構的「一把手」,拉奇掌管著美國多顆先進的間諜衛星,專門從事竊取世界各地無線電信號及各種微波通信信號的工作。而捕捉、截獲中國人的手機通話內容,便是其工作重點之一。

  拉奇的身世鮮為人知。外界只對他的「仕途」稍有了解——在踏入美國情報界之前,1979年畢業於中佛羅里達大學的拉奇,在電子光學和半導體行業幹了整整7年。隨後,他被中情局優厚的待遇所吸引,開始了長達22年的情報工作。2007年10月,經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與國家情報總監麥克·麥康內爾的雙重批准,拉奇成為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主任。

  華盛頓高層對於這個老牌特工的新任命,曾在美國社會引起不少關注。因為成立於1960年的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雖然名頭不響,其權力卻很大,「該機構發布的指示具有國家級權威」,美國五角大樓、中央情報局以及美國境內外其他情報機構都必須執行。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影響著整個美國情報界的活動。所以,拉奇一旦發言,布希就會認真聽取和考慮。

  拉奇也對自己能「榮任」這樣一個權威情報機構的掌門人,感到無比得意。他曾炫耀說:「國家偵察辦公室的對華情報工作也很出色。」1964年9月29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臘斯克突然宣布:「中國已經做好了試爆首枚原子彈的準備,不久即將舉行試爆……」這一預告使西方社會大為震驚。果然,就在臘斯克發表此番講話後半個多月,即當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原來,美國之所以能做出如此準確的判斷,與其國家偵察辦公室間諜衛星竊取的情報不無關係——為了偵察中國研製原子彈的情況,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動用了6顆間諜衛星,不間斷地刺探包括中國軍政人員通話內容在內的各種情報,以竊取機密。

  不過,拉奇若想再現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當年的「輝煌」,恐怕不會那麼容易了。

  目前,拉奇掌管的間諜衛星主要包括兩種:電子偵察衛星和成像衛星,其中前者可以對中國實施太空偵聽。鑒於國家偵察辦公室的「強大實力」,美國情報史學者里切爾森曾聲稱:「只要(中國)把無線電通信信號發射到空中,我們就有辦法弄到它。也許無法搞到所有的信號,但我們確實能過濾出不少有價值的東西。」但負責具體工作的拉奇,卻憂慮地說:「中國的通信保密技術不斷提高,人員的安全防範意識也在提高,美國間諜衛星獲取其情報的難度越來越大了。」此外,「9·11」事件之後,美國政府各部門「透支性」地使用國家偵察辦公室,既讓其搜集恐怖組織的情報,又讓其死盯全球熱點,使他們很難將注意力集中於一點。不久前,拉奇就曾有氣無力地對五角大樓官員抱怨說,他已經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

  美國的對華情報戰

  情報刺探歷來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表面平靜的中美國際交往,其背後實際上正在進行著一場隱蔽的鬥爭——美對華情報戰可謂無孔不入,無時不在。

  情報系統提供的信息,影響著外交政策,美國政府急需通過情報來權衡利弊得失,從而做出有效的對華決策。然而,情報也是一種制約。一方面,關於中國的情報內容,影響著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基本判斷;另一方面,情報來源的局限性、選擇性和傾向性,也制約著白宮了解中國的視野和角度。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領域與美國對立,中國自然成了美國情報工作的重點對象。其中,軍事戰略機密,是美對華情報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以前,美國肆無忌憚地利用各種渠道開展對華情報工作,各種公開和挑釁性的手段無所不用,如冷戰時期曾派U-2偵察機頻繁入侵中國領空,進行軍事偵察活動。

  中美關係正常化后,美國對華情報工作的公開和挑釁性有所收斂,但活動的密度和數量並未減少,反而更加不遺餘力,只不過其方式變得更隱蔽和多樣化。

  蘇聯解體后,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希認為,「中國是最令美國感到不安的國家」,「中國應該成為中央情報局日常工作的重點」。基於這種認識,不光是中央情報局,美國整個情報體系都日益重視並不斷加強對華情報工作。因此,美國的對華情報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期,各諜報機構通過種種方式,對中國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情報活動,搜集從國家戰略、軍事實力,到經濟發展、社會動態等方方面面的情報。

  進入新世紀,美國對華情報偵察的特點,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一,秘密的情報搜集活動顯著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美國先進的偵察技術與裝備,它可在不引起中國警覺的情況下,實現既定偵察目的。其二,美國一方面改善和發展同中國的關係,強調中國是美國的「利益攸關方」,另一方面卻不斷加強對華情報工作。美國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是由中國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和情報工作的性質決定的。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美國自以為是地稱中國「發展方向不確定」,未來不知是敵是友。於是,它採用「兩面下注」和「對沖」的辦法,以防範中國成為有能力挑戰美國的潛在對手。毫無疑問,在冷戰時期,蘇聯是美國的頭號防範和情報工作對象;而現在,美國有像昔日對蘇聯那樣對待中國的趨勢。簡言之,中國對美國的重要性和潛在戰略價值,決定了美國要在戰略上警惕和防範中國,從而把對華情報工作放在整個情報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小布希上台後,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指導」美國情報機構的對華間諜活動的。細觀之,他似乎進一步調整和加強了對華情報工作。

  首先,小布希十分重視情報在外交決策中的作用。他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后重新整合了情報力量,對華情報工作也得到整合和加強。據報道,美國情報部門的僱員超過15萬人,每年所需開支多達300億美元。在這些部門中,大都設有專門針對中國的機構。

  其次,小布希政府不斷完善對華情報工作體制。2002年7月,美國國會下設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出台的「第一份報告」,就勸告國會徹底完善對華情報搜集體制,並提出了多項建議,如要求在國際組織工作的美國人提供情報、鼓勵美國人學習中文和研究中國等。隨後幾年,該委員會每年都在國會舉行10次以上的聽證會,提出一系列針對中國的研究和評估報告,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能源、地區問題、軍事等與中國有關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推動和協調了美對華情報工作的開展。

  第三,在對華情報工作上,小布希日益重視與盟國的協調和配合。美國對很多國家的情報都感興趣,但對中國下的功夫格外大。在2007年舉行的美日印澳「2+2」安全保障會議上,美日發表共同聲明,確認雙方將在導彈防禦問題上共享情報。此前,美印在新德里舉行了國防工作小組聯合會議,雙方交換了有關中國的軍事情報。這些活動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圍著中國轉」。目前,美國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已經建起接觸機制,交換大量有關中國的情報,在中國周邊地區形成了較完善的「防華情報連線」體制。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國力的提升,美國將不斷加大對華戰略防範力度,對華情報工作將隨之不斷增強。今後,運用高科技手段和各種人力渠道全方位獲取有關中國的情報,將成為美國對華情報工作的趨勢。

  
來源: 人民網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