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安東尼奧尼:告訴你一個真實的70年代的北京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8-4-8 10: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年9月29日—2007年7月30日),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導演,也是公認在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1972年,安東尼奧尼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邀請訪問中國。在北京他拍了紀錄片《中國》(Chung Kuo - Cina),但是該片卻被中國當局以「反華」與「反共」為理由嚴厲譴責,批評禁演。

《中國》以幾乎白描的手法,拍攝了70年代初北京的街道、工廠、學校、人民公社、菜市場、商店、衚衕、四合院、普通居民家庭,拍攝了故宮、長城、十三陵、天壇等名勝古迹。隨著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年代北京的市容市貌,看到樸實貧窮的北京居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看到千千萬萬穿著中山裝、解放鞋、戴著綠軍帽、灰頭土臉的工人、學生、幹部,甚至可以看到現在已經絕跡的小腳老太太。

影片長達4個小時,雖然節奏有點疲沓,但這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沒有醜化,沒有侮蔑,每一個經過那個年代的人都還記憶憂新。

重溫三十多年前的這些鏡頭,我們對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進步覺得來之不易而且尤為珍貴。

謝謝安東尼奧尼,給我們留下這麼些鏡頭。對於70后、80后的毛主義憤青們,特別需要補上這一課。

記錄片《中國》視頻網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jI2MDUyNDg=.html

附:

我看安東尼奧尼的《中國》

終於從網上下載到了安東尼奧尼於1971年拍攝的紀錄片《中國》,一口氣看了,儘管片子因壓縮過度清晰度比較低,但是,對片子本身的感覺還是很不錯,因為我看到了過去的真實的影像。希望有天能看到清晰版。

片子分為三個部分,從北到南,第一部分是在北京拍攝的,第二部分是在河南、蘇州、南京,第三部分到了上海。約3個半小時的片長。雖然喜歡這樣的紀錄片,但長時間的無波瀾的無情節的無對白的掃視和記錄還是讓我在堅持了兩個半個小時後有些睡意。

在「我愛北京天安門」歡快的歌聲中開始,片子從天安門廣場上排隊拍照的一個姑娘的特寫開始它的「中國人」之旅。全片就如安東尼奧尼自己所說的那樣,他關注的是「人」。雄偉的故宮、天壇、長城,典雅的蘇州園林等等景點在片子中都只是匆匆的一瞥,鏡頭凝視的是人。在長安街上行駛時偷拍到的那個不時放開雙手如展翅般騎自行車的男子是一場不經意的相遇,卻充滿詩意,也讓我想起《站台》。而在十三陵景點打牌的年輕人更是讓我覺得可愛,尤其是當聽到他們說著「吊主」「拿分」的時候,原來80分升級早已是如此深入民心的。   而即便是在拍攝上海的一場雜技演出時,也仍然會在一些時候捨棄雜技本身引人注目的高難度的表演全景,而將鏡頭拉近到演員在準備高難度動作前和表演時的神情特寫。

影片中充斥著太多形形色色的中國人的臉,或遠或近的,有時攝像機在鬧市擁擠人群中穿梭,或許是偷拍的,人們顯得自然的甚或有些漠然的;而當進入到河南的小村莊或蘇州等城市之後,影片更著重的表現出了人們在攝影鏡頭前的好奇、羞澀、躲閃,真實的對視。

片子將很多的鏡頭停留在孩子們身上,幼兒園、小學生,唱著我也幾乎都會唱的革命歌曲,即便是兒童歌曲也是帶著革命意味的,我試圖想象,這些孩子們如今是什麼樣子呢? 雖然我生於文革后,但是,我們這一代人還是帶著一些那時的印跡的,我清晰的記著幼兒園的牆上高掛的毛主席和周總理的畫像,也一樣唱著「我愛北京天安門」...... 所以60後生人和80後生人爭論是註定無法取得溝通理解,而處於夾縫中的70後生人要推翻過去的自己和改變是多麼的艱難,從集體主義到個性化的追求,那些在童年時就已經深深烙下的印跡怎麼可能輕易抹去呢? 那些「為祖國富強、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教育下的一代人,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給自己加上一種責任和負擔,或許是被80后或90后視為可笑的庸人自擾的。

一路拍攝的變化還是挺明顯的,從北京到上海,多少感覺有些像鐘擺的兩個點,從政治中心北京到了繁華的經濟中心上海,一路向南,明顯的,人群熱鬧了起來,衣著光鮮了些,似乎南方的姑娘也的確要比北方的長的俊秀些。因為影片本身重於紀錄,極少旁白講解,偶爾聽到些許的人物對話,而明顯的一點是,到了上海之後的街景,背景聲先得嘈雜了很多,人聲和車水馬龍的嘈雜,此起彼伏。

雖然這個片子拍攝於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但是,對我來說,似乎它的痕迹並不是很明顯的,或者是特殊的。雖然,到處可見「毛主席萬歲」之類的大標語,隨處可見的畫像,人們、孩子們不時的唱著「大海航行靠舵手」之類的歌曲或是喊著一些「實現共產主義」之類的口號,又或是人們家中紅寶書的特寫,豫園喝茶的人們胸前的毛主席像章,是否沒有了那些「鬥爭」,在我的感覺里就不是我們僅僅從其他途徑得到的關於那段歷史的情景,影片里的一切都是安詳寧靜的,一切的時代特徵只是讓我感到一些陌生的親切,在鏡頭裡尋找著自己認識的地方的過去的景象。

它的真實性有多少?或許,不少場景有著刻意安排的痕迹,諸如進入國棉三廠的一個家庭,或者是某村莊的革命委員會開會場景等等,但是,感覺上,片子應該還是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情形的,那些街道、商店、人們的穿著、娛樂活動等的吧,它讓我有些懷舊,可是,卻又有些疑惑,像我們這代人或是80后之後,在追逐著向前的旅途中,還有人關心這段過去么?而那些所謂的懷舊,公眾選擇性的都是百年前的、或是80年代的記憶,70年代是一段集體性的遺忘嗎?對於我這種出生在文革后的一代來說,對於過去永遠都只是書上的幾句簡單的描述和斷定,偶爾有些照片和文字、小說,而那個時代的平凡生活的特徵因為對那段歷史的否定一起都被隱藏了? 不知道我們自己是否有類似的平凡生活的紀錄片,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我如今卻只能在一個法國人的紀錄片中尋找我們的過去生活的真實景象呢? 比起現在偶爾有的幾部反映那個時代的電影中的場景,我倒是更相信這紀錄片中的真實。

影片大多感覺上是記錄的碎片,但第一部分有一段木偶戲表演非常有趣,第二段的學校運動會接力比賽沒有大的意思,但三部分是一段近20分鐘的雜技表演記錄,感覺太長了些所佔比例太大,不過,都是雜技的最經典的一些表演,還是讓我看的興趣盎然的,看著這樣的表演和劇院里絡繹不絕進場看錶演的人們,總讓我有些懷念過去,小時候,看電影看錶演是我們的娛樂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如今,娛樂也都數字化、個人化了.......

片子有些讓我不自覺地喜歡當時人們的單純、平和。

最近被人們翻出來的人民日報於1974年發表的評論,據說,安東尼奧尼的這部片子的走紅也多有賴於這篇批評。 安東尼奧尼受中國邀請而拍攝的《中國》被蓋上了「誣衊」中國的定論,我難以想象作為導演的感受,南方周末的一篇「《中國》回到中國」的開頭是讓人感動的。 雖然那是因為時代的原因造成的,但這是否仍然存在著一種誤讀?當他滿懷深情地將鏡頭對準中國人時,他以為的純樸的美可能是我們的眼中的「羞辱」?

而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自然就是外國人如何看中國? 這個問題實在太難,於我們或許無解。因為我是中國人。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於我,則會有一種矛盾。我們要展示一個如何的中國?當德國電視台播放中國專題介紹時挑選的兩部電影時《風月》和《盲井》,我是多少有點自擾的不安,對於國人,我覺得我們需要《盲井》這樣反映現實的影片,但是,我卻會有著一種不情願,不希望德國人是通過這些現實去認識中國。  老是搞得德國人看見中國人就關心人權問題諸如此類 ......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段有意思的旁白,它出現在第二部分在河南林縣的某村莊的拍攝片斷:

「這些中國人從沒見過一個西方人,他們走到門口既驚訝又害羞和好奇,想多看我們幾眼的願望如此強烈,我們繼續拍攝,但很快意識到外國人和怪物是我們自己、是在鏡頭這一邊的人,我們對他們來說仍是不明物體,也許還有一點可笑,這是對我們身為歐洲人的自豪的一盆冷水,對於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來說,我們太陌生了以至於讓人害怕,我們的大眼睛、卷頭髮、又長又大的鼻子,白皮膚、誇張的動作、不合場所的時裝......」

想觀看這部影片的同學可以到VeryCD下載。


Trackback: http://tb.donews.net/TrackBack.aspx?PostId=946607

[ 本帖最後由 chujiakang 於 2008-4-8 10:54 編輯 ]
震驚的70碼。

2

主題

930

帖子

19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1
沙發
mulishness 發表於 2008-4-9 00: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4: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