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破解曹操刺董卓獻刀連環計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4-8 10: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究竟是不是一革命一保皇的關係?不是。法與儒只是他們表面的手段,實際都心存「異志」。曹操是先擬傳矯詔,后挾持天子;劉備是先違規吸收外姓兄弟,後放棄宗親劉協詔封的左將軍、宜城亭侯等官爵,另作他圖。那麼,羅貫中為什麼要對兩位篡逆者大書特書,還通過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因為東漢天數已盡,理應改朝或換代,而曹、劉又是最先將個人志向與國家前途聯繫起來的人;最先實施破舊、立新同步戰略的人;最先在激進與保守之間探索第三種――徐圖――解決方案的人。二人共同組成了「三國」初期最高效的雙軌制的革命。且看他倆最初是如何巧借董卓、呂布等人掘得第一桶金的。

  一、曹操刺董獻刀是挑撥董王相爭的大連環計

  但凡喜歡《三國演義》的人,大都對曹操刺董未遂報以遺憾或揶揄,對王允所獻的連環計則讚不絕口。實際上,王允哪堪與曹操相比,他只不過是曹操大連環計中的一個小環節而已。

  先來作兩個假設:一是假如曹操不去刺董卓會怎樣?毫無疑問,繼續默默無聞做他的「驍騎校尉」;二是假如曹操行刺成功會怎樣?也只會是捨身為王允、李傕、郭汜或袁紹等人清了王側、做了嫁衣。顯然,這兩種結果都不會是「有權謀、多機變」以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想要的。而他行刺獻刀后的實際收益如何呢?賺得盆滿缽滿。向下,討好了民眾,得以迅速攏絡一幫人馬;向上,挑起了朝廷忠逆兩派狗咬狗。在曹操刺董之前,董卓尚且抓不到保皇派領袖王允的辮子;王允則懼於董卓的淫威,只敢躲在家裡低聲抽泣。所以二人暫時相安無事。然而,當董卓調查到曹操行刺的寶刀借自王允時,二人就該反目了。七寶刀之於曹操的用途就如同貂嬋之於王允。不禁要問,王允何以囤寶居奇、金屋藏嬌?因為他是漢家的既得利益者、國家的超肥蛀蟲!還有後文出現的大肆包養侍妾的董承,也是拚命維護自身利益的假忠臣。之所以說東漢當滅,除了帝王昏庸之外,還在於朝廷命官也沒有一人是乾淨的了,乃一丘之「狗」。曹操看透了這一點。

  其實,離間計的甜頭曹操早就嘗過,幼時曾故作中風狀,詐倒於地,挑撥叔父與父親的關係,「因此,操得恣意放蕩。」此為人物個性鋪墊。

  二、曹操為什麼要借刀,王允又為什麼會借給他?

  儘管此前「越騎校尉」伍孚行刺失敗,屍骨未寒,但在絕大多數人看來,對付權勇俱備、形影不離的董呂父子還是只有行刺一條路。下一步在於總結經驗、改良武器。曹操猜度到這種公眾心理,便在王允的壽宴上自告奮勇提出願借七寶刀,再干一場。王允頓時被曹操的慷慨陳詞折服,以為天降神俠,就毫不猶豫取刀相助了。――他設壽宴的意圖也是為了招新刺客。

  但接下來曹操卻全然沒有了刺客最起碼的果敢和獻身精神,動作變得怯懦而又曖昧。白白錯過了董卓「倒身而卧,轉面向內」的動態時機,直待他卧定,能從「衣鏡」中反觀到到外人時,才掣出寶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堂堂刺客做不到比肥豬董卓倒身、轉面的動作更快?難道經常出入相府的校尉不知道董卓床上裝有「觀後鏡」?(他是連王允的藏寶都打探清楚了的。)而且即便抽刀時被發現,也還是有時間大臂帶動小臂,手起刀落呀。何必迫不及待下跪獻刀呢?

  對此,曹操向陳宮的解釋是:「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哈哈,除了彼時彼刻的陳宮,誰會相信制天命而為之的曹操的辭典里有「天意」呢?只會是「我故意」!從這個視角看,曹操的演技堪稱精湛。第一步,讓董卓稍起疑心。由於董卓從鏡中看到了他拔刀的全部過程,所以即便生疑也不至於太起急。第二步,讓董卓暫時打消疑慮。曹操知道董卓生性貪婪,所以借來了一口著名的七寶刀,虔誠相獻,令其無法拒絕;第三步,讓董卓認定他就是行刺。曹操離開相府後,故作心虛,倉皇逃跑,董卓這才決定全國通緝。操雖敗猶榮,一夜成名。

  與此同時,王允偷雞不著反蝕一把米,幾乎沒被曹操氣死。他心想,求人不如求己,便放棄暗殺的單邊思維,背水一戰策劃起美人計、連環計來。

  曹操後來對陳宮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明罵董卓,暗中一定也包括王允。只是曹操沒有過多地自我陶醉,旋即趁熱打鐵,高揚「忠義」、「討董」的大旗招兵買馬。曹操是野心家,更是實幹家,他夠資格「通吃」。

三、曹操為什麼不讓董卓「突然死亡」?

  僅僅以貪生怕死或兩面三刀來評價曹操是膚淺的,他刺董獻刀的行為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思想創新。

  首先,曹操希望改進解決矛盾的方式,變急圖為徐圖。殘酷的現實告訴曹操,殺一個董卓不難,難的是還有無數個董卓起來,欲速反不達。董卓本人就是得勢於宮廷廝殺,他身後更有李、郭、張、樊群狼覬覦。很明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國家危機,須當有一批德才兼備的新銳整體取代朝廷的陳腐派系。然而,新人的成長和舊勢力的垮台都需要時間。曹操改行刺為離間,便是將破舊與立新的矛盾引向了漸進的良性的更迭周期。

  其次,曹操希望在儒、法之間尋找新的哲學理念。在很多人眼裡,曹操是典型的法家,其實不然。如果他是純法家,就混不進王允的圈子,也不會想到借刺董表忠心。當然,他更不是純儒家,不會真為王允賣命。在曹操看來,國家僅僅依靠朝廷左、右兩派爭鬥已經沒有出路了,必須以下反上,以民反官。於是他就來了個借儒家之名,行法家之實。這一做法雖然仍舊偏於激進,算不上正宗的「儒法混」,但卻很適於摧毀死而不僵的朝廷。早年的曹阿瞞無可替代!

  第三,曹操希望改變「英雄」的價值觀,變追求虛名小利為實名大利;變追求短期效應為長期利益。作為一名刺客,不管行刺成功還是失敗身亡,都只能得到一時的讚譽,轉瞬即逝。比如伍孚得到的就是一首小詩:「漢末忠臣說伍孚,衝天豪氣世間無。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曹操卻得到了一支令李傕、郭汜等奸黨聞風喪膽的軍隊。

  如果不是曹操步步為營,分期分批清剿忠逆兩股極端勢力,漢末的戰亂何時才能平息?當曹操將個人價值和國家利益同時最大化之後,誰還會計較他刺董時的「熊」樣呢?

  隨著曹操思維的轉變,「三國」便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暗殺無一成功,離間無一失敗。甚至還發展出了反離間計。戰爭正式進入智力時代,英雄們都開始思考如何用最小的社會動蕩換得最徹底的革命勝利。

  雖說曹操瞧不起王允,但他還是相信,只要交上鋒,重「智」的王允必能戰勝重「勇」的董卓。所以他就放心地將滅董的任務轉嫁給王允去辦了。王允確乎留有一手,硬刀不靈用軟刀,亮出了美女貂嬋。

  貂嬋、王允的成功就是曹操的成功,而王允被逼跳樓則是曹操更大的成功。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曹操卻沒能戰勝自己。自從完成刺董獻刀的驚險一躍之後,他原本多疑的性格變得更加神經質了。不但在逃跑途中失手將呂伯奢全家滅門,還失口向陳宮暴露了「寧教我負天下人」的兇殘本性。致使剛從董卓那裡買來的「忠義」之名大打折扣。不過,從他放過救命恩人陳宮,說明他當時還不是「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純法家。他的儒皮是逐層脫去的,直到頭風痛不治,直到殺死名醫華佗。行為是檢驗人生哲學的唯一標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0

主題

2040

帖子

41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6
沙發
搗鼓 發表於 2008-4-12 19: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0: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