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最牛憤青教授」鄭強叫板當代教育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4-12 07: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4/11/content_7957708.htm
2008年04月11日 09:14: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時候不得玩、不能玩、被別人玩,上大學后「沒人管難受」,開始大玩特玩

    「中國為什麼出不了諾貝爾獎?是我們的教學條件差嗎?是我們的研究條件落後嗎?」鄭強在向教育發難。近日,被稱為「最牛憤青教授」的鄭
強在江蘇大學進行了一場名為「當代大學生的成才之道與歷史責任」的演講。

    頭頂著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博士生導師等一系列學術桂冠的浙江大學工科教授鄭強,因經常炮轟現行教育而得到網友的熱情追捧。

    報告會從天黑一直持續到晚上近10點,台下擠了近3000人,幾乎沒有人離開。

  教育的誤區是挖掘式智力開發

    演講中,個性張揚的鄭強敢怒敢言,痛陳現代社會中的種種不是,鋒芒直指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制度。通過列舉幼兒園「講坐姿、立規矩」、少年宮「車水馬龍」、中小學生的所謂「成熟、懂事」等一系列現象,他指出,我國的教育誤區是,「挖掘式的智力開發」,「挖煤炭挖到黃土了還在挖!」

    鄭強結合自己的高分子專業打比方,教育就像做一個陶器,幼兒園階段給沙子澆澆水,小學階段捏一捏,初中造造型,高中上釉,大學燒焙,「可現在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太能幹了!」他說,「超量灌輸知識極大地挫傷了孩子們的求知慾望,摧殘了孩子到大學后的發展潛力。」中國的孩子小時候不得玩、不能玩、被別人玩,上大學后「沒人管難受」,開始大玩特玩,沉溺網路,盲目戀愛。

    「教育是一把雙刃劍!」他說,「好的教育讓人走向善良;反之使人愚昧,而且愚昧得不可理喻。」演講中,鄭強不時有驚人之語,「分數越高,意味著你殘廢的程度越高!」、「選擇一流大學,恰恰選擇了平庸之道!因為你喪失了繼續領先的動力。」

    作弊是「逼良為娼」

    對於自己在6年內連續三屆高票當選「浙江大學學生心目中最喜愛的老師」,鄭強解釋說,一名老師要想被學生喜歡,必須具備三方面的條件:有真才實學,有愛學生之心,能與學生溝通。

    他自稱,在浙江大學他是「專門拯救那些被處分的學生的」。對於大學校園中的作弊現象,鄭強的觀點令人瞠目:「作弊是『逼良為娼』!」他指出,「評獎是現在大學生作弊的驅動力」。他發現,很多作弊的都不是成績不好的同學,很多成績好的同學為了獲得各種高額的獎學金而去鋌而走險。他明確反對監考老師用懷疑的眼光審視學生,因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而不是懲罰」。他笑言,自己監考的考場上沒有作弊的秘訣就是「精神控制法」,相信學生都是優秀的,提醒他們要「永葆革命晚節」。一直對英語「懷有批判」的鄭強對於高校「雙語教學」,表示「堅決反對」。「專業的東西非常細膩,要靠民族語言才能表達透。專業課學專業的,不是學語言的!」他風趣地說,「如果這樣,學生4年下來就聽不懂美式英語、英式英語了,只能聽懂鄭強帶四川口音的英語了。」

  豪華校園是對學生的雙重毒害

    很多高校大搞新校區建設,校園現代大氣,風景如畫,對此,鄭強毫不客氣地指出:「現代豪華的校園是對學生的雙重毒害!」因為「很多邊遠地區的孩子進了這樣的校園,恨不得把身上簡樸的衣服扔了。」在這樣的校園裡,學生只有穿名牌、騎名車才匹配。他質問在座的大學生,「在這樣鳥語花香的校園裡幸福地生活4年,老百姓還能指望你們到艱苦的地方去嗎?你們內心還願意到艱苦的地方去嗎?」他對比古今中外的大學說:「真正一流的大學,更重要的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在於大學精神的樹立。」

    對於大學生們抱怨的「找工作難」問題,鄭強更是不留情面:「你們沒有資格索取!你們沒有給這個社會作過任何貢獻。」「不是找不到工作,是很多同學不找艱苦的工作。你們是找不到享受的工作!」

    文化人別做精神上的孤魂野鬼

    3個小時的演講,鄭強在以「鄭氏見解」給學生「洗腦」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他坦言,今天是來「挖心的,來剝皮的!」他大聲疾呼:「一個缺乏自信心的民族,一個主體意識不健全的民族,一個把自身的命運託付給他人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他告誡大學生,不能因為學了一點知識和技能就變成「文化和精神上的孤魂野鬼」!

    鄭強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專業的本領。這樣才會有自信。對於專業的熱愛不是天生的,而是「付出了以後才會愛」。

    「科學是有國界的,科學家永遠愛他的祖國!」學術研究要關注社會需求,更要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張明平 本報記者 李潤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21: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