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櫻桃園的女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4-6 07: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個年輕女孩,在密執安州一個小鎮的櫻桃果園長大。她的父母有點保守,對她的鼻環、喜歡聽的音樂,以及裙子的長短,都會反應過度。她被父母禁足了幾次,令她憤恨難當。有次與父親爭吵后,父親去敲她的房門,她竟然對父親大吼。那天晚上,她終於實行了在腦海中演練過無數次的計劃:翹家。

底特律她以前只去過一次,是和教會青少團契搭遊覽車去看棒球賽。小鎮報紙常常繪聲繪影地渲染底特律城區內的幫派、毒品、暴力問題,女孩認為父母一定不會去那裡找她。加州,或是佛州還有可能,絕不會是底特律。

第二天她就遇見一個男子,開著她前所未見的大轎車。那個人載她去吃午飯,幫她找地方住,給了她一些藥丸吃,讓她覺得舒暢無比。她想的沒錯:以前是父母壞了她快活的機會。

好日子持續了一個月、兩個月、一年。開大轎車的男人──她叫他「老闆」──教她一些男人喜歡的把戲。因為她未成年,男人爭相出高價要她。她住在酒店的頂樓豪華套房,想要什麼就在房間點。偶而也會想起家鄉的老爸老媽,然而他們的生活如今看起來是又狹窄又乏味;她簡直不能相信自己是在那裡長大的。

第一次看見自己的照片刊登在牛奶盒,標題寫著「你見過這孩子嗎?」;她著實害怕了一陣子。不過現在她是金髮,再加上濃妝、鑲嵌在身上的珠寶,沒人看得出來她還是個孩子。而且,她的朋友都是翹家的,沒人會泄密。

一年過後,性病的徵狀開始出現,女孩沒想到老闆這麼快就變得無情。「這個年頭,我們可不能亂來!」他吼著。女孩立刻流落街頭,身無分文。晚上她雖然還能變點把戲,賺來的錢還不夠買毒品。寒冬來襲,她只能睡在大型購物中心外的暖氣口上。「睡」這個字並不正確,一個年輕女孩子在底特律城區絕不能鬆懈警惕。她有了黑眼圈,而且咳嗽得厲害。

有天晚上,女孩躺著,聽行人的腳步聲,不能入睡。突然間,她覺得生命中的一切竟然如此不同。她不再覺得自己是個神氣的女人,而是個小女孩迷失在寒冷可怖的都市。她抽泣著,緊攏雙腿,大衣上堆著報紙,依舊冷得發抖。記憶中的一幕突地閃過,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面:小鎮的五月,成千上萬的櫻桃樹同時開花,她的金毛犬在成列成行的花樹中穿梭,追逐網球。

天啊,我為什麼要離開呢?她自問道,心不禁刺痛。我的狗在家比我現在吃得還好。她哭了,那一剎那她知道自己是多麼想要回家。

打了三次電話,都是錄音機。前兩次,她沒留話,但是第三次她說:「爸、媽,是我。我可以回家嗎?我會搭長途汽車回去,差不多明天晚上十二點到。如果你們不在車站,那我就會坐到加拿大。」

從底特律到小鎮,加上中途停站,需要七個小時左右。在這當兒,女孩發現自己的計劃有缺失。如果父母剛好出遠門,沒聽到她的留言呢?她豈不應該再等一天,或等到見他們嗎?就算他們在家,也早當她是死了。她應該給他們時間壓驚才是。

她的思緒在這些顧慮中起起伏伏,也在準備對父親要說的話:「爸爸,對不起,我知道錯了。都是我不好。爸爸,請原諒我。」她把這段話重複再重複,每練習一次喉頭就發緊。她已經多年沒說過道歉的話了。

細碎的雪花落在成千上萬個輪胎碾過的陳舊馬路,瀝青散發著白氣。她已經忘記這裡的夜晚有多黑。一隻鹿飛越馬路,汽車急轉彎。告示板間或自窗外掠過;一個路標寫著還有多少哩到小鎮。天啊。

汽車終於進站,司機以嘶啞的聲音用擴音機說:「各位,我們只在這兒停十五分鐘。」十五分鐘決定她一生。她照照鏡子,抿抿頭髮,舔去牙齒間的口紅。她看看手指頭的煙漬,不知道父母是否會注意。

她走進車站,不知道要作什麼心理準備。她心底演練過各種場面,卻萬萬不是眼前所見的一幕。在那水泥牆、塑料椅的小鎮候車室,來了四十多位兄弟姐妹、表親、堂親、祖母、曾祖母。他們都戴著好玩的帽子、吹哨子,牆上掛著計算機印出來的「歡迎回家!」

她父親從人群中擠出來。她眼睛發熱,淚水幾乎奪眶而出,開口講她背下來的說詞:「爸爸,對不起,我……」

父親打斷她的話說:「不要提了,孩子。我們可沒時間來那一套,不必道歉了。我們在家準備請客,妳要遲到了。」

摘自:思愛成病的父親

作者:楊腓力 | 出處:校園雜誌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沙發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4-6 07:54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一個現代背景的故事。在聖經里,也有一段類似的經文:

路 加 福 音

15:11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15:12 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
15:13 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貲財。
15:14 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飢荒,就窮苦起來。
15:15 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
15:16 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饑。也沒有人給他。
15:17 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僱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
15:18 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15:19 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僱工吧。
15:20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
15:21 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
15:22 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
15:23 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
15:24 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15:25 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
15:26 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
15:27 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
15:28 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
15:29 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
15:30 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
15:31 父親對他說,兒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15:32 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4-6 07:58 | 只看該作者
有一次在英國舉行宗教比較學術會議,世界各地的專家群集討論,基督教信仰可有其獨到之處。

他們首先排除類似的觀念。成為肉身?其它宗教也有不同的神取人的樣式顯現的說法。復活?其它宗教也有神祇死而復生的記載。大夥兒一直爭論,後來魯益師走進來。「在吵什麼啊?」他問道,並且聽到同事告訴他,他們正在討論基督教在世界諸宗教中有何獨到之處。魯益師說:「那簡單,當然是恩典這個觀念啰。」

與會人經過討論,也同意魯氏的看法。神的愛毫無代價的施予我們,與人的本性全然相違。佛教的八正道、印度教的羯摩教理、猶太教的約、回教的法典,都是提供如何贏取認可的法門。只有基督教敢於宣稱神的愛是無條件的。

耶穌深知人生性抵拒恩典,所以祂常常講起。祂描述世界遍滿了神的恩典: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飛鳥不種也不收的免費收取種子;野地的花雖無人照顧,卻在多石的山坡上綻放。耶穌好像外國來的觀光客,注意到本地人常忽視的地方,祂能在各角落尋見恩典的蹤跡。但是耶穌從來沒有解析恩典,或定義恩典;祂甚至從未用過這個詞。祂借著我們稱之為比喻的故事,傳揚恩典的信息。我們從上面的經文里耶穌的比喻和現代背景的故事可以看到什麼是恩典。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4-6 08:05 | 只看該作者

誰是神所愛?

在威尼斯的藝術學院,有一張義大利畫家韋羅內塞(Paolo Veronese)的作品,當時觸怒了宗教法庭。畫中耶穌與門徒坐席,羅馬軍人在一角玩樂,一個鼻子流血的人在另一角落,走失的狗四處遊盪,另外還有幾個醉漢、侏儒、摩爾人,與時代背景不符的匈奴人。宗教法庭傳韋羅內塞出庭,要他說明作品為何如此輕浮。

韋羅內塞以福音書為證,為自己的畫作辯解,說耶穌正是與這些人相處。宗教法庭的人惱羞成怒,強迫韋羅內塞改變作品的題目,使畫中情景變成一般而不是宗教的內容。

宗教法庭這麼作,無疑重蹈耶穌時代法利賽人的態度。他們痛恨稅吏、雜種、外邦人、名聲壞的女人與耶穌周旋在一起,他們也難以置信這些是神所愛的人。耶穌講恩典的比喻,令聽眾豎耳聆聽的當兒,法利賽人站在人群外圍咬牙切齒、低聲咒罵著。在浪子的故事裡,耶穌引進大兒子,發出理當不平之鳴,因為父親獎賞不負責任的行為。他給浪蕩子大擺宴席,是要宣揚哪門子「家庭價值觀」?是要鼓吹什麼美德呢?

福音與我們自認的結局完全不同。至少我會希望是循規蹈矩的,而不是恣意揮霍的受獎勵。我會先弄乾凈自己的行為,然後才現身於聖潔的神之前。然而,耶穌卻說神無視那禱詞華麗的宗教領袖,反到轉向呼求「神啊,開恩可憐我」的平凡罪人。遍覽聖經,神寧取「真誠人」而舍「好人」。如耶穌所說:「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耶穌臨死前所作的事,之一就是饒恕掛在十架上的強盜,明知強盜的歸信之舉是出於恐懼。那個強盜永遠不會研讀聖經、參加會堂或教會聚會,也永遠不會補救他所作的錯事。他只是說:「耶穌,求你記念我,」而耶穌竟應許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這令我們吃驚,也提醒我們,恩典不在乎我們為神作了什麼,而在乎神為我們成就了什麼。

我們如果問別人,要作什麼才能上天堂,多數人會說:「作好人。」耶穌的故事卻與此看法有抵觸。其實,我們只要呼求「救我!」就可以了。神歡然收納任何歸向祂,或已經踏出回家的第一步的人。大多數的專家們──醫生、律師、婚姻輔導等──給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然後等他們的顧客來找他們。神卻非如此。

祈克果說:

論到罪人,神不會只站在那裡,張開膀臂說:「來吧」;不,祂站在那裡,像浪子的父親一樣等待。祂不僅站著等,並且出外尋找,像牧人尋找丟失的羊、像婦人尋找遺失的銅板。祂去,不,祂已經去了。但是無限的父,遠超乎牧人或婦人,踏上了漫長的路──從神變成人──以此路途,去尋找罪人。


祈克果觸及了耶穌的比喻最重要的層面。這些不只是引人的故事,為了吸引聽者的注意;也不是文學媒介,為了表達神學真理。這些故事乃是耶穌在世生平的樣板。祂是那牧人,離開安然的柵欄,沒入危機四伏的黑夜裡。祂的宴席歡迎稅吏、妓女、敗德的人參加。祂來,是尋找病人,而不是健康人;尋找罪人,而不是義人。對那些出賣祂的人──特別是祂的門徒,在最需要的時候離棄祂──祂的響應竟然像個思愛成病的父親。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0: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