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貼]填詞用韻
主講:霽里-
本文所述有大量內容取自龍榆生先生、朱光潛先生、王力先生的論述,並參考了吳熊和塗宗濤朱承平等先生的著述。
一.關於擇韻
不同的韻部之音,有不同特點,故為詞除選調外,亦須擇韻。然常為詞者,靈感忽現,其佳句自成,則韻已定,往往不須擇韻。
1.寬韻與窄韻
韻有寬窄之分,寬韻如江陽齊微,窄韻如尤虞等。分辨韻之寬窄,並無多大實際意義,但一般來說,作長調如果用窄韻,顯然容易對創作者產生限制,容易出現 湊韻,意為韻累,或不得已破格等現象。因此如果有選韻可能,應稍加註意。
2.平仄韻之分:
擇韻首當知平仄韻之別,常曰平聲字調舒長,而仄音激越上揚。倘於悲音,仄韻則悲壯,平韻則凄涼。
仄韻悲音如岳飛之《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平韻如柳永之《玉蝴蝶》: 望處雨收雲斷,憑欄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里,立盡斜陽。
然究字音,單激緩之分,我以為當以陰平陽平上聲為一組,而去聲為一組,因上聲拗而不振,於情調更近平聲。
關於上聲,使用時需要注意,上聲字音拗,如果一首詞通篇用上聲韻,必然令人誦讀時感覺過拗,當以部分去聲間之。
看兩首網友作品: 歸自謠 嘆花
誰為惱?春雨無端頻作擾,落紅滿地知多少。當時相看爭新巧。今方曉,世人只愛枝窈窕。
醉花陰*夜宵車
獨自乘車多幻想,忽見車生槳。燈海兩邊分,疑作星馳,思共流光淌。 3 d8 W5 T; G& r
少年心事同誰講?但見星三兩。許是點仙燈,駕月行舟,今夜無歸港。 ]: ^- d& f/ {: Q
關於去聲的妙用,龍榆生先生有過論述,上聲也有其獨特的用處,以後可以專門探討。! u$ R3 s: u3 f% ^2 h
3.韻部與聲情8 R `8 E9 _ O6 T* l
韻部有情調之別。王驥德云:「如東、鍾之洪,江、陽、皆、來、蕭、豪之響,額、戈、家、麻之和,韻之最美聽者。寒、山、恆、歡、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齊、微之韻,魚、模之混,真、文之緩,東、遮之用,雜入聲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讀之令人不爽。」(《曲律·雜論》)愚以為,東、江、清之韻所以美者,為其字尾音余長,而於鼻間有迴響,且如咚、嗵、嘭、哐、嗆、叮、嚶之類,本是擬音詞,其音本近樂音。此其理也。而寒、山者,非雅字所擬,其音無江陽之餘音,然清脆而悅耳。尤、侯者幽而無力,至於支、思之類,其本音鬚髮猶費力許多,試大聲說:「思!」能得力乎?其本音萎靡,則有力而無處用也,自是讀之不爽。龍榆生先生曾以《六州歌頭》代表作,賀鑄、張孝祥、韓元吉之詞為例試較之,曰:「賀詞以東部之洪音韻配合之,詞情遂與聲情相稱,而推為此調之傑作」「張孝祥改用庚青部韻,雖仍駿發踔厲,不失為悲壯激烈之音。然較之賀詞,已稍有不逮」「迨乎韓元吉填此曲,改用支、微、齊韻,則轉為凄調,萎而不振,非復激壯之音。」(龍榆生《填詞與選調》)三詞如下: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髮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飛鞚,斗城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閑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
似黃梁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蓬。官冗從,懷倥傯,落塵籠,薄書叢。鶡弁如雲眾,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動,漁陽弄,思悲翁。不請長纓,系取天驕種,劍喉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 --賀鑄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B! i1 p/ Y5 o! h: _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鶩,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 P" `9 W h; ^; N1 k! U" ~; B9 b- K3 t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較如醉,倚朱扉。記年時,隱映新妝面,臨水岸,春將半,雲日暖,斜橋轉,夾城西。草軟沙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認蛾眉凝笑,臉薄拂燕支。繡戶曾窺,恨依依。
共攜手處,香如霧,紅隨步,怨春遲,銷瘦損,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往事難追。0 O& C( k" X7 C; q% J( w: V
--韓元吉' X% J- `0 a Y) t6 h- P, d
讀畢,所感果如其說。王驥德此說乃論曲之言,然詞曲聲調之理,大抵相同。此說甚是微妙,蓋須精通音律音韻二者,方能徹悟,需注意的是各人所感,必然不盡相同。. \( j2 p* {* H1 h1 x2 ?/ U
4 ]3 k* Z( ~( }
二.關於賡和用韻; x7 `1 q& h( O1 @ y, t$ U1 V
關於賡和用韻,先看張炎《詞源》的觀點:「詞不宜強和人韻,若倡者之曲韻寬平,庶可賡歌。倘韻險又為人所先,則必牽強賡和,句意安能融貫,徒費苦思,未見有全章妥溜者。東坡次章質夫楊花水龍吟,機鋒相摩,起句便合讓東坡出一頭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壓倒今古。我輩倘遇險韻,不若祖其原韻,隨意換易,或易韻答之。」
這個觀點基本無爭議。
蘇東坡次韻章質夫《水龍吟》是詩詞史上次韻最為人樂道的事:8 O l" I0 O( u5 O6 d3 H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T0 m% a W3 R& ^9 G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東坡8 K. J; D6 _/ a: B- S5 d
燕忙鶯嫩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r4 h# N; R( K7 K* g. `' B' i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綉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紛,魚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遊盪,有盈盈淚。--章質夫0 A, G7 X, m- k( s
初學因為模仿的緣故,頗以易效人唱和,以為風雅。唱和可以提高初學的興趣,也可以練筆,這是它的好處。但我相信多數成手都不贊同這種方式,唱和的遊戲傾向較重,不能書真性情,寫真感悟,取真景緻,弊大於利。/ e1 a7 n' R: e5 ~7 m3 ?
; G* k2 b9 G% M# f' X- o
三.關於句句用韻詞牌
句句用韻之牌多為小令,常見有《醉太平》《長相思》《憶王孫》《歸自謠》《謁金門》《漁家傲》等。大抵「句句用韻者,其情緒之轉變,為較急促」。(龍榆生《令詞之聲韻組織》)句句用韻,容易使詞的音律單調,一般有兩種方法解決:5 B/ p, s; Z- y5 V( a+ @* `0 e
1.韻腳變換之法
如蔣捷《一剪梅》:3 J4 \7 G; Q w" m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其韻腳乃以陰平陽平交錯而為,以避其枯,通篇為:陰-陽-陰-陽-陰-陰-陽-陽-陰-陰-陽-陰。可見韻腳變換是句句用韻詞牌平衡去弊之法。; ?- y. N* J8 R ?, p5 A
2.輔字振音之法
先看兩首《醉太平》:
情高意真,眉長鬢青。小樓明月調箏,寫春風數聲。
思君憶君,魂牽夢縈。翠綃香暖銀屏,更那堪酒醒。
--劉過
長亭短亭,春風酒醒。無端惹起離情,有黃鸝數聲。
芙蓉綉裀,江山畫屏。夢中昨夜分明,悔先行一程。
--戴復古
前一首讀之遠較后一首暢快,后一首則嫌拗些,尤其如「有」「悔」等處,甚是吃力。蓋此句句用韻之作,有其救韻平衡和諧之法。如《醉太平》此牌,古人亦注意到其句句用韻之弊,故古法為此詞,多於第一、二句第三字(意、鬢、憶、夢/短、酒、綉、畫處),第四句第一、四字(寫、數、更、酒/有、數、悔、一處),用去聲字,以其強音,方能將調激起。通常詞譜於此牌下也有如此註解。尤其第四句第一字轉折處重要,如用上聲字,則有明顯拗感,除非作大悲聲,拗則如咽,可另生其效。
再如李重元《憶王孫·春詞》:& R3 y% u$ X a; h" \3 q$ F9 d' W8 @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O5 m. C2 Z+ u% H* G7 q0 g
韻腳前最後一個仄聲,除第三句轉折句,多用去聲激之,如「憶」「斷」「欲」「閉」,而末句以「雨打梨花深閉門」之音意俱佳的句子收尾,不使其墮於沉抑,倘如「雨打梨花深掩門」,則調低矣,讀之不爽。- a: {! V( y( t) ^% u d% ]6 W0 ?
四.關於入聲韻詞牌5 ]8 C. ?2 g# v6 y6 {0 h6 Z' E# e* y
1.常見入聲韻詞牌
常見入聲韻詞牌如《丹鳳吟》《大酺》《霓裳中序第一》《蘭陵王》《解連環》《雨霖鈴》《好事近》《六么令》《暗香》《疏影》《凄涼犯》《淡黃柳》《白寧》《尾犯》《一寸金》《惜紅衣》《浪淘沙慢》等(據戈載《詞林正韻*發凡》)另外,《霜天曉角》《憶秦娥》《江城子》《柳梢青》《聲聲慢》《慶春宮》《望梅花》《兩同心》《南歌子》《滿江紅》等用仄韻格時也宜用入聲。
2.創新與迴避; t! g! j3 p( j% S: Z; e' N
入聲韻詞牌,本非問題,但因如今新舊韻通行,故用新韻者如何對待入聲詞牌,便可堪究。很多人雖不反對新韻,但卻認為入聲詞牌倘若不用入聲入韻,而改用上去聲,實屬無法忍受之事。% x8 s7 H9 u& d& @6 H
愚意味入聲詞牌之產生有其音樂基礎,如今雖詞之音樂基礎已近全失,然誦讀自之律仍在,不用入聲表面上雖影響不大,實際卻讓熟讀古人作品並熟悉舊韻的作者感到非常不舒服,因此對於完全使用新韻的人,盡量迴避入聲韻詞牌亦是一種方法。
N4 A @; g+ k" {, _
五.關於疊韻詞牌
詞譜中規定有疊韻的詞牌,常見的有《如夢令》《長相思》《調笑令》《醉花間》《採桑子》《釵頭鳳》等。詞調對疊韻的 句數和位置都有一定要求。疊韻,據說是古代演唱時,前面一人領唱,後面多人幫腔復唱而形成的。疊韻句用在句中時,則似音樂中的和聲,不僅加強音調和諧,且有承上啟下之用。* {& b8 P! g4 p) ]# r
句中疊韻詞牌如《如夢令》( w2 j# f3 |6 b0 \/ J$ P9 I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首疊韻《長相思》% H; Q( Q8 W6 R3 i& x) a0 n- R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白居易! z% l8 m: s- B, ~5 B0 o0 [4 o
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 \" h/ _3 v, Y% Z5 o6 J. V0 k
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與誰?淺情人不知。--晏幾道
句尾疊韻《釵頭鳳》, Q, u& a/ S: o% t3 Y6 x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C# J2 r, ]5 {5 ]
疊韻的使用現對較難,因為韻腳的限制,使作者的疊韻句只用兩種寫法,一是反覆,用於強調,如晏幾道的《長相思》,一是關聯,如白居易的《長相思》。) k- l. u7 M$ g0 P4 @. a4 U$ j
也有本來詞牌不是疊韻,但作者刻意疊韻的,如李清照的《採桑子》1 i& `+ U. s" P0 U& [5 E0 P7 \) j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凄清,點滴凄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3 g8 Q, j! }3 @
如毛澤東的《採桑子》也有「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看一首網友作品:
添字醜奴兒! C4 u0 Z( g f' Z& }! @) L
記曾沉香亭北,露檻愁濃。露檻愁濃,煙月情濃,誰與慰深衷。# N% w9 [) e. U0 R/ P* q5 B& `
會當瑤台心事,花自雍容。花自雍容,人且從容,把酒趁東風。! Z W" Q3 G7 c- d/ n
第三疊韻顯然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但是否成功?
六.填詞用韻部分常見問題
1.落韻
很顯然,用韻上問題首先是落韻,就是該用韻的地方不用韻,這是非常基本的問題,不用多講。但詩詞史上也有刻意落韻,而後自成一格的先例,但對於現在的作者,只能恨未早生幾百年了。
2.重韻
先看黃庭堅《清平樂》" j3 S4 M! i/ w4 ^. c7 ?/ o) U& q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關於詞的重韻,不像詩的要求那麼嚴格,但也應注意避免,除非特定的詞牌和刻意營造的句式。如前面的例子,作者是刻意使用了重韻,感覺上並無不諧,但很多作者如果不意識到這是個問題,就容易犯這個忌諱。
看兩首網友的作品:
長相思 憶別 梅下聽雪人於 2002.08.30 09:27 發表在唐宋遺風; u# g3 ]9 K7 i6 \
怕相思,不相思。日日憑欄望花枝,淚透鮫綃濕。
愛誰知,怨誰知。又夢陌頭別君時,楊柳折一枝。
「思」「知」二處便是詞牌的要求,而「枝」字重便有才力不足的嫌疑。* O+ G# n9 c6 F0 N3 f J/ q
臨江仙·寄某君
夢起驚覺年序改,俗情人事相違。 識君遠在少年時。知交清若水,只語解衷詞。 ; O' r- A$ K/ W/ H9 L
一去茫茫隔兩地,短箋未盡情思。 相逢只恐又依依。思君君不在,睹物最相思。
下片的「思」字用法可榷。* w3 v3 q8 N! \% Z. Q8 F
3.二句合音
關於二句合音,見於李漁《窺詞管見》第二十一則 詞忌二句合音* P8 q! ?8 |' i( w/ a, c3 D
二句合音,詞家所忌。何謂合音,如上句之韻為東,下句之韻為冬之類是也。東冬二字,意義雖別,音韻則同,讀之既不發調,且有帶齒粘喉之病。近人多有犯此者。作詩之法,上二句合音猶曰不可,況下二句之葉韻者乎。何謂上二句合音,如律詩中之第三句與第五句,或第五句與第七句煞尾二字,皆用仄韻。若前後同出一音,如意義、氣契、斧撫、直質之類,詩中犯此,是猶無名之指,屈而不伸,謂之病未不可,謂之無恙全人亦不可也。此為相連相併之二句,而言中有隔句者,不在此列。
再看幾首網友作品:- o* ?& c5 Y0 \# L2 C* D$ V. F4 }
鷓鴣天·賦官家事 一介書生yj於 2002.08.26 10:31 發表在唐宋遺風
尊酒相交似有緣,人前人後意何宣。 黃鶯棲簾可傳語,鸚鵡尚在且避言。 $ F# x3 m5 M, w
用寶馬,莫惜焉,之乎者也怒人顏。 藏龍養鸞尋常事,今日飯局不費錢。
「言」、「焉」、「顏」處便屬此病。5 N2 V* i8 y; @" K) K7 m0 m$ E4 z6 {
破陣子·五國峰會及我入世
夢裡幾回嗚咽,東西南北狼煙。黎庶百年爭戰死,盪靖關山戍骨湮,退馬還廢田。0 ?" ~' x! h( z( x% @) y
華夏振興時際,諸侯謀鹿方圓。五國連環同壁壘,執耳東隅可紀年,絲路通宇寰。
臨江仙
細水無聲偏有意,一泓脈脈含情。 垂楊縷縷弄娉婷,春風歌窈窕,明月舞輕盈。 - l7 a9 u2 v5 e+ ^* N* d
別樣心思誰裁剪,書間畫里相傾。 那年相見小山亭,楊花初爛漫,湖水正青青。
漁家傲《北邙山下黃河細》 荷女皙皙 發表於 2002.09.09 11:22 | 返回談詩論詞
北邙山:地處河南省黃河南岸,山連偃師,鞏縣,孟津三地,綿亘400餘里,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傳大禹葬於此山。秋冬之季,黃昏之時,於其嶺巔北眺,感觸母親河今常斷流,須定期開閘放水沖沙,憂傷自然來也。
& w( o: A! P6 u0 w4 Y
徑亂蒼原畦戶密,西陽殘照孤溝細。暮隱炊煙星燈起,傷舊憶:天濤泛濫村村斃!
源少湯稠涎眾億,千劫萬取高閘閉。流斷床干八百里,悲劣計:豐河賴演沖沙戲!& y a: \7 i4 F5 s
9 l) C5 W0 R+ I V( w
4.俗韻與僻韻4 Q+ z4 p! U6 k* G1 G
詩詞中有過俗字,容易使詩詞失了雅和美,如所謂解構主義把屎尿寫入詩詞;詩詞中有僻字,容易晦澀。
因此韻腳自然以不出現俗韻和僻韻為宜。
5.湊韻6 i/ B2 y; b$ F1 T
初學容易為韻所困,因此難免有湊韻現象。往往通篇皆得,只差一句,遍尋不得其韻,於是就強取一字,勉力為之,以致意為韻累。這一是才力不足所致,二是耐心不夠,急於求成。
七.其它
1.句中韻+ Z! M0 r* q0 q# r
如果詩中你相信「四聲八病」之說,那麼可以告訴你,詞中基本是不忌諱句中有與韻腳同韻字的,而且有個稱呼為:句中韻。
例子如:5 J6 w8 p" w9 N2 z9 h
吳文英<高陽台>孤山無限春寒
辛棄疾<醉翁操>長松之風如公,肯余從山中3 s2 Y) |8 q3 ?, A, G7 T8 K
說「基本」不忌諱,是因為句中韻也是有要求的,用得好,可以增加詞的韻律美,用得不好,反而影響詞句的誦讀。8 H! E6 i0 v6 g* ^* h+ K) {
使用句中韻,首先是看用在什麼地方。韻字放在詞的什麼位置,什麼地方當用疏韻,什麼地方當用密韻,都是由詞調樂曲的需要決定的。《詞源*謳曲旨要》說:「大頓小住當韻住」。詞中押韻的地方,大都是曲中的「頓」「住」之處。在頓、住之處用韻,能夠配合抑揚起伏的 樂音,體現輕重快慢的節律。
使用句中韻,所用韻字與韻腳同聲一般會產生負面作用,應該注意。一句中句中韻的使用頻率也應注意,否則容易影響詞句的韻律。6 X) e( M$ ]6 o5 I8 q
看一篇網友作品:2 b, W# e8 m4 x5 V# f* e; c. G% ~
鷓鴣天 舊宅消夏 ! [! I& p \2 y6 f; I) h2 S
木戶紗窗舊鼎香,青階古井正陰涼。 檐花才綻伶仃朵,藤蔓殷勤遠遞牆。
梅子酒,百合湯,日長睡起細分嘗。 擁衣竹榻閑來看,屋角紅蓮白水缸。
* l9 A1 b( K$ r# w7 a+ L1 {
2.輔韻$ S- y0 N' N- V* G
輔韻是韻外之韻,但與轉韻不同,轉韻者,如平仄韻轉換格平仄韻通葉格平仄韻錯葉格之牌,正韻不只一個,如《菩薩蠻》,上下片各兩平韻兩仄韻,平仄韻二句一轉,全詞共四韻,皆為正韻,謂之轉韻。而輔韻者,為於本無韻處,加用與正韻不同之韻。如溫飛卿《訴衷情》:
鶯語,花舞,春晝午,雨霏微。金帶枕,宮錦,鳳凰帷。柳弱燕交飛。依依,遼陽音信稀,夢中歸。0 C7 G. l. C/ D
正韻為齊微韻,但「語」「舞」「午」相葉,「枕」「錦」相葉。用了兩個輔韻。
《荷葉杯》:一點露珠凝冷,波影,滿池塘。綠莖紅艷兩相亂,腸斷,水風涼。% s6 y' o6 s0 F( V1 @: _$ a! I# t
「冷」「影」相葉,「亂」「斷」相葉,又用了兩個輔韻。(以上,龍榆生《唐宋詞格律》收為平仄錯葉格。)
又如柳永《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緒」「處」相葉,為增一輔韻。李清照《採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凄清,點滴凄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9 |6 D7 [% y" f0 H' u- z2 ^: W
「樹」「雨」處增一輔韻。
如此,輔韻之用在於增加音律之美,如溫飛卿二詞韻腳稀疏,增輔韻則可去其弊。輔韻常見用於詞韻較疏之牌,連用於長調之中,或於工整處用之,效果較明顯。但用之相間較遠,難生效果,用之較近,卻易喧賓奪主,(呵呵,例不易舉。)類平仄韻轉換格之《相見歡》,下闕首二句,於諸平韻中用二仄韻,填時甚難,難於轉韻自然而不奪主。「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後主)
宋×趙長卿《祝英台近》
記臨歧,銷黯處*。離恨慘歌舞。恰是江梅,開遍小春暮。斷腸一曲金衣,兩行玉箸*,酒闌后,欲行難去。0 g% P7 {& \7 v$ \9 V" w! o- M
惡情緒,因念錦幄香奩,別來負情素。冷落深閨,知解怨人否。料應寶瑟慵彈,露華懶傅*,對鸞鏡,終朝凝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