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商漢視點:蕭條與敵意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4-5 0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4/04/content_7917259.htm
2008年04月04日 09:47:04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美一項民調結果顯示:「中國是美國第三號敵人」
美國媒體:誰在炒作「中國軍事威脅論」?
美國防部提交"中國軍力報告" 繼續鼓吹中國威脅
紐約市長:中國不是威脅而是美國難以置信的機遇
    在一片關於美國經濟是否出現蕭條的輿論爭議中,蓋洛普的一份最新民調悄然出台了。在這份貌不驚人的民調中,當問到哪國為美國首要敵國時,25%民眾認為是伊朗而名列第一,伊拉克則為22%,中國為14%。


    這不是一個新鮮的結論,但是把中國和伊朗、伊拉克作為敵人在民意調查中相提並論依然少見。如果排除這個樣本的誤差性的話,我們姑且可以相信的是,這個調查樣本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民眾的對華態度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而這種變化至少不是積極的。

    任何輿論的變化都不是偶然的。如果我們承認有限市場和有限邊疆是全球化的一種現象,我們就會發現,大多數敵意的產生,來源於利益的威脅,或者是對這種潛在威脅的擔憂。假如我們可以把美國民調中的14%看作一種敵意,那麼這種敵意的來源則說明了,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和中國的快速發展,在美國公眾的情緒中間,某些時候已成了敵意的理由。

    與其關心這種理由的不恰當性,不如關心為什麼要有這種理由。在工業革命的發展過程中,早期崛起的大多數國家,是通過資源的佔有和市場的侵吞,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然而進入后工業化時代,這種成長模式其實早已經被證明其局限性和落後性。在全球化階段,國家崛起恰恰是通過承擔義務來實現的。只有進入全球市場,參與制定遊戲規則的國家,才有可能獲得發展的機遇和空間。

    而問題恰恰在於,如果中美民間缺乏一種說明國家發展模式變化的渠道,就自然不可能建立一種新的成長理念。那麼敵意有的時候就會和蕭條捆綁在一起。越是到了國家經濟、政治和文化出現危機的時候,就越需要敵人來說服自己。在美國經濟出現嚴重次級債危機並且殃及選舉年的時候,我們當然要謹防一種內部矛盾的對外轉移,也要防止一種內部敵意的對外激化。在中美關係良性發展的關口,在美國總統選舉年任何議題都可能走調變味的時候,這種內部敵意的外化需要認真審視。

    傑克·斯奈德在《帝國的迷思》中形容說,帝國式的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過度擴張」的結果。但是把對外擴張作為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卻未免有些武斷。即便是他本人,也在蘇聯和美國的案例中發現,有時候某些國家也會通過收縮實力的方式來降低反對和抵抗。全球化的最大特點顯示為,所有的利益可以分享,那麼所有的危機也是共同承擔的。這個時候,人們常常需要突破一種零和博弈的觀念,來解決這些問題。其實美國公眾大可不必懷著敵意來度過艱難的經濟下滑階段。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要挽救的,也不只是某一個國家自己。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04: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