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英國媒體:西方看中國,從"理想化"到"妖魔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4-5 2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英國《帕姆巴祖卡新聞》在線周報3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怎麼想   每當要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事務發表看法時,我們通常會從書本尋找現成答案。就中國而言,這樣的書很容易找到。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中國這樣,其一舉一動都招致基於無知和成見的分析。

  但是,正如英國外交政策中心主任馬克;倫納德在最近出版的書里所問的,「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知道的中國當代作家和思想家不只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如果實話實說,「為數不多的幾個」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還算多的了。

我們許多人都熟悉西方辯論如何「駕馭」中國的崛起,但對北京探討如何「駕馭」西方的衰落可能一無所知。因此,儘管我們努力分析「真實」中國的複雜性和不斷改變的現實,但那些廣被接受的陳詞濫調———「共產黨專制」、「看不透的東方人」或掠奪非洲的新帝國主義———顯然有弊無利。我們不禁要問,那為什麼這些無益的形象仍然存在?顯然,我們應該問問,這樣描述中國是出於誰的利益。

  有趣的是,比較西方與中國的第一次遭遇,那時對中國的看法並非負面,而是將其奉為榜樣。18世紀「啟蒙」時期的主要哲學家經常以十分讚許的字眼描述中國。德國學者托馬斯;福赫斯在書中寫道:「顯然,中國擁有18世紀末的學者在歐洲看不到的東西:一個依照理性標準行事的強大中央政府。在歐洲,中國代表的是一個合理的國家和開明專制主義的典範。」

  沒錯,這些烏托邦式的中國形象是基於當時的現實。但目的與其說是為了理解真實的中國,不如說是針對西方社會有所言說。今天的情況也如此嗎?

  例如,美國「新保守派」專欄作家羅伯特;卡根認為,決定中國對蘇丹等國的政策的與其說是經濟利益,不如說是政治聯合。他還預測中俄會結成「獨裁者同盟」。但是,他是真想評說中國的政策嗎?抑或只是用中國的某種負面形象來映襯美國的積極政策?

  同樣,當中國在非洲的角色被貶為重複歐洲殖民者的剝削時,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的角色嗎?抑或只是通過比較中國的現在與西方的過去,來說明西方現在有別於過去?

  就像歐洲過去對把中國理想化一樣,今天西方把中國形象妖魔化,也許這是出於其他更重要的目的。


(作者斯蒂芬;馬克,旺析譯)

來源:友路新聞中心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2

主題

556

帖子

65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54
沙發
chary 發表於 2008-4-6 10:22 | 只看該作者
現在算是明白了西方所謂的民主是用愚論矇騙人民,再用所謂的民意維持自己的權力為自己牟利。看來人類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西方在抨擊GCD的東西自己也同樣在做的,只是次序上的不同而已。當年毛澤東要輸出革命,現在布希要輸出民主,本質上並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布希不知道要笨多少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3: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