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看電影,找歷史-以色列篇

[複製鏈接]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8-1-10 06: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歷了巨大的不幸,受到過非人的待遇,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同情,但同情從來只對受害者的而不給殺害婦女兒童的暴徒。以色列曾經是受害者,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被以軍任意殺戮毫無還手能力的巴勒斯坦、黎巴嫩才是受害者。


以色列國徽

國徽:為長方形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個七杈燭台,據記載此燭台為耶路撒冷聖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台兩旁飾以橄欖枝,象徵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台下方用希伯萊文寫著「以色列國」。
  
   早在3500年前,當以色列民還在曠野漂流的時候,摩西這位帶領以色列民脫離了埃及的奴役和壓制的偉大領袖,描繪出了以色列人以後數千年的悲慘命運。

   此後3500年的歷史彷彿就是摩西編導的一部電影,分毫不差地放映在世人面前。摩西去世以後,以色列民在約書亞的帶領下,征服了迦南各族,進入了耶和華神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流奶與蜜之地。然而好景不長在先後經歷了黑暗的士師時代和短暫繁榮強盛的統一王國之後,一分為二,北部10個支派形成了以撒瑪利亞為中心的以色列國,南部其他兩個支派則成立了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大國。以色列諸王全然不把摩西的告誡放在心上,帶領百姓陷在罪中,並且殺害耶和華的先知。他們思想的儘是作惡,硬著頸項不肯迴轉,終於在公元前722年為亞述國所滅,大批人民被擄往外幫。南國猶大仍不悔悟,也遭遇同樣的厄運,於公元前586年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滅,京城耶路撒冷和所羅門王所建的聖殿被毀。百姓除被殺者外,大多數分三批被擄往巴比倫為奴,以色列人至此徹底亡國。

   五十年後巴比倫為波斯和和瑪代所攻取,以色列人於是轉為波斯的奴隸。大約七十年後,波斯王古列和亞達薛西先後准許剩餘的以色列在所羅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的率領下歸回本土,重建耶路撒冷和聖殿,但重建的猶大隻是波斯的一個省,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從這時起,以色列人被稱為猶太人。

   此後,以色列地先後被希臘、羅馬統治。主耶穌即降生並受難於羅馬統治時期。羅馬人的暴政激起了猶太人的反抗,耶穌死後四十年,即公元七十年,羅馬軍隊攻破耶路撒冷,城池和聖殿再 次被毀。「第二聖殿」的廢墟上只留下西牆的一段殘壁,這就是後來猶太人所稱的「哭牆」。公元132年,羅馬再次血腥鎮壓猶太人的反抗,猶太人復興以色列國的夢想徹底破滅。羅馬皇帝在耶路撒冷的瓦礫上建造了艾利亞"卡貝多利那城,禁止猶太人踏入這個地域,並將以色列地(即迦南地)改名為巴勒斯坦,為的是要讓世人永遠遺忘這裡曾經是猶太人曾經世世代代居住過的地方。歷史學家們推算,當時以色列地總共只有300萬猶太人。

   通過公元前後100多年內三場大起義的失敗,約有150萬猶太人被殺。剩下的少數猶太農民仍留居在北部的加利利地區,其餘猶太人則幾乎全部被羅馬當局逐出以色列地,分散到各國。 從此結束了這個民族在迦南地生存了1300多年的歷史,進入了一個長達1800年的民族大流散歷史時期。

   公元638年,奧瑪爾成功地率領伊斯蘭教徒佔領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就此成為伊斯蘭教的天下,此後數百年間,大批阿拉伯人遷入巴勒斯坦(即以色列地,又稱迦南地),因而被稱為巴勒斯坦人。

   公元691年和703年,伊斯蘭教徒先後在聖殿的遺址(摩利亞山)上建立了兩座大的清真寺,即聖石拱頂清真寺和阿克撒清真寺。聖地不斷地遭到外幫人的踐踏和蹂躪。

  猶太人流散到列國之後,到處受排斥、嘲諷、鄙視,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是他們所遭受的迫害和殺戮。似乎從古至今,刀劍血光之災總不離開他們,他們所經歷的苦難和浩劫沒有任何其他民族可與之比擬。 除亞述、巴比倫和羅馬帝國所加給他們的戰禍之外,歐洲基督教世界所加給猶太人的百般歧視和無休止的迫害罄竹難書,駭人聽聞。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也曾因宗教偏見對猶太人濫行殺戮。

   14世紀以後的三四百年之內,西班牙和葡萄牙有40萬猶太人遭到基督教異端裁判所的審訊,其中三萬人因不肯歸依基督教而被處以火刑,活活燒死。

   公元1881年俄國沙皇被刺,猶太人被殺者達百萬之眾。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沙皇又威逼猶太人出境,不從者即用機槍和手榴彈殘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希特勒更對猶太人進行了空前的大屠殺。據戰後較為精確的統計,德國納粹在整個歐洲大陸總共屠殺猶太人達582萬多人,其中包括100萬兒童。猶太人的財產損失約為120億美圓。當初猶太人在埃及為奴430年,人口由七十人增加到二百萬,增加兩萬多倍,足見以色列人的自然增長率很高,但自亡國以後,他們的人口卻幾乎沒有增長。因為世世代代有太多人死於天災人禍。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全世界的猶太人一共只有一千多萬。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歷經浩劫的民族,人數稀少又被分散於萬國之中,沒有祖國,沒有自己的土地,卻沒有被消滅或同化,仍然作為獨特的民族生存下來,繼續保持其固有的民族傳統,這一奇迹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在亡國之後,不出五百年繼之而來的就是滅種,整個民族將被消滅或同化而消失,惟獨弱小的猶太民族是個例外。

    已經幾千年,以色列人不被滅絕已是奇迹,誰能相信他們還要重歸故土,重新建國?直到19世紀仍然無人相信。因為在人看來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首先,猶太人離開本土之後,以色列地早已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佔據,這些人世代居住該地區已經一千年之久,早已視該地為他們的故鄉。特別是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以後,很快便成為中東、北非一帶最強大的宗教政治力量,巴勒斯坦地區(即以色列地)也早已成為他們的勢力範圍。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原址上已經建起兩座大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伊斯蘭教徒也同樣把耶路撒冷視為他們的聖地。穆斯林與猶太人勢同水火,斷不會容許猶太人復國。其次,人數稀少的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一無共同居住的土地,二無共同參與的組織(更無政府,甚至沒有共同的語言),三無軍隊,四無國際支持,立國的基本條件一項也不具備,談復國豈非痴人說夢?

   然而,誰也沒想到,在納粹德國喪心病狂地妄圖滅絕猶太人,屠殺了整個猶太民族三分之一的人口,眼見猶太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的時候,讓人瞠目結舌的奇迹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納粹大屠殺結束以後的第三年,1948年,猶太民族的國家又復活了!又一次誕生在創造天地萬物的全能上帝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土地上!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希特勒屠殺猶太人這一慘絕人寰的暴行使全世界猶太人深刻認識到,他們之所以任人宰割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國家,要想避免這種歷史悲劇的重演, 唯一出路是建立一個能庇護自己的民族國家。而那些劫後餘生者,已經失去原來的家園,有沒有哪個國家肯接受他們定居,他們只能走向巴勒斯坦故土,尋求棲身之地。於是在二戰期間和戰後,歐洲倖存下來的猶太難民歷經千難萬險,湧向巴勒斯坦。同時納粹的暴行也使全世界大為震驚,喚醒了世人的良知,在全世界形成了一種有利於猶太人復國主義運動的國際輿論和政治氣氛,推動了這場運動朝著在巴勒斯坦(即以色列地)建國的偉大目標迅猛發展。1948年,飽經苦難的猶太民族 兩千多年以來建國的夢想終於得到了實現:他們重新擁有了自己的家園。

[ 本帖最後由 haozichao2002 於 2008-1-10 07:29 編輯 ]
我以我眼看世界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沙發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8-1-10 07:21 | 只看該作者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一地區存在了超過一千餘年。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后,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迹。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複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復國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  
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后,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50年代和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醜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后,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后,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后,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幹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在1967年5月再次緊繃。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議后,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也是至今唯一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幹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儘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國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后,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衝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哩,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后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導彈擊中。導彈並沒有直接殺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為不正確使用預備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愛國者導彈碎片擊中而喪命。在戰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們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擊。儘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薩達姆政權,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還站在屋頂上替來襲的飛毛腿導彈歡呼,雖然最後他們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讚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後
  巴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戴維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巴拉克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沙地帶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阿拉法特拒絕這個提議。
  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於約旦相會。在談判破裂后,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沙龍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后,艾里爾·沙龍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沙龍開始從加沙地帶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牆,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里的圍牆,接近圍牆的緩衝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圍牆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牆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事件。
  在艾里爾·沙龍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后,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瑪斯的民兵部隊從加沙地帶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必且殺害了其他兩名。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瑪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樑、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衝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衝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恐怖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衝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3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8-1-10 07:28 | 只看該作者
發這個帖子是剛看到斯皮爾伯格拍的《慕尼黑慘案》,順便找了一下以色列的歷史。
我欣賞他們那種以牙還牙的性格,討厭那些以德報怨的說教。大家喜歡可以看一下(順便頂一下:P)。 需要安裝Qvod player播放器,在主頁可以下載,邊看邊下。
電影地址
http://www.tom365.com/movie_2004/html/4378.html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4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8-1-10 07:55 | 只看該作者
慕尼黑慘案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召開。在運動會召開的前一周里,人們多次從媒體上看到關於這次大會的熱烈評論:這是一次「和平歡樂的盛會」。誠然,這是當時奧運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盛會,參加的運動員及其代表的國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屆。以色列也派了一個到當年為止最大的代表團———儘管有些人身上還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 留下的肉體和精神的傷痕,但他們對參加這屆奧運會顯得興緻勃勃。

運動會開始一周里,運動員的成績驕人,人們都沉浸在奧運盛會的祥和與歡樂之中。然而,在這場和平盛會的背後,卻有巨大的隱憂:有關決策官員為滿足購買先進體育器材的巨大投資需要,縮減了警衛人員和安全設施的開支。對於嘔心瀝血主辦這屆奧運會的西德官員來說,他們希望這次運動會能讓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復了一個文明國家的形象,人們應抹去二戰和希特勒時代1936年柏林奧運會所留下的陰影。西德的邊防人員和重要的運輸站口都普遍放鬆了對進出人員的檢查,這給了恐怖分子一個可乘之機。

「黑九月」發起恐怖行動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隊沒有賽事,大多數運動員在奧運村休息,晚上出去看電影。電影看完了,以色列選手陸續回到了奧運村。5日凌晨約4時,他們還在沉睡,奧運村外面忽然出現了8個模糊的身影,他們拎著沉重的運動包,悄然走向25A門旁邊的一段柵欄。

這8個人是一個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組織的成員。他們帶著衝鋒槍、手榴彈,越過柵欄,直奔既定目標———奧運村中以色列選手居住的31號建築物。他們選擇從這裡進去,是因為他們先前察看過,而且知道,一些運動員在外面喝醉了,回來時常常攀越這段2米高的柵欄,保安根本不會阻攔。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徑服作為偽裝。拿今天的標準看,慕尼黑奧運會的安全工作實在是一個笑話:整個奧運村僅用一層薄薄的鐵絲網攔住,當運動員回來晚了,他們都願意翻越鐵絲網,抄近路回家。此外,奧運村內沒有攝像機、探測器,也沒有路障,門口有幾個保安,但居然沒配武器!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準備: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設奧運村時當過建築工,對奧運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發前一天還潛入了奧運村,詳細偵察了以色列運動員居住的樓層。

他們在幾個以色列人住的一號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後用事先準備好的鑰匙打開門。他們的行動被屋內一名以色列運動員察覺。隨後,恐怖分子與以色列運動員們展開搏鬥。25分鐘后,兩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打死,其餘9人被劫為人質。

在雙方搏鬥中,奧運村治安當局接到過一些路人打來的電話,但沒引起足夠的重視。搏鬥時斷時續,幾聲槍響和撕心裂肺的呼叫過後,一切又重歸平靜。剛從睡夢中醒來的人,也鬧不清出了什麼亂子,因為在奧運村,幾乎夜夜都有各種慶祝活動,經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鬧取樂。

4時55分左右,一名沒帶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來察看情況。他打開步話機,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號前纏著頭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噥了一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那人沒吱聲,從公寓門后溜了。

拯救人質行動失敗

凌晨5點,慕尼黑警察局長曼弗雷德-施賴伯在睡夢中被報警電話驚醒,於是慌忙組織人力處理危情。

5時10分,西德當局開始了拯救人質的行動。在雙方對峙當中,「黑九月」下達了最後通牒,他們要求釋放被關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監獄中的兩名囚犯;最後期限為5日上午9時,過時開始殺人。不過隨後,「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後期限的時間。

9時,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寧和本屆奧運會組委會主席道默發表聯合公告,宣布從9月5日下午起暫停全部比賽。

西德政府對「最後通牒」作出了反應,表示可以同意他們的要求,但必須就細節問題作進一步談判。西德警方欲爭取時間,為衝進31號大樓營救人質做好準備。

晚上18時35分,雙方進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觸。西德內政部長、慕尼黑警察總監和奧運村村長進入31號樓,親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擲的決心,於是決定改變原定沖入大樓營救人質的計劃。

警方於是答應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飛機把他們和人質轉送到埃及,並決定在慕尼黑機場實施營救行動。

20時30分—21時,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機。

當「黑九月」分子走過柏油碎石鋪成的停機坪時,負責這次行動的指揮官下令開火。兩名狙擊手射出兩發子彈,監視直升機駕駛員的兩名歹徒應聲倒地。機場霎時間亂作一團。隨後雙方展開激戰。

槍戰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才結束。警察在清點屍體時,有5名歹徒被擊斃,西德警官1人死亡,幾名警察受傷。9名以色列人質則全部被恐怖分子殺害。

9月6日,奧林匹克運動場里,一片肅穆。當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奏響時,許多運動員禁不住放聲痛哭。

為了悼念11名死難者,11個座位被空著。倖存的以色列人在這個追悼儀式上,幾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奧運會恢複比賽。

營救行動失敗后,世界輿論為之嘩然,紛紛指責西德警察無能,抨擊西德政府「視人質生命如兒戲」。這次恐怖事件,讓西德蒙受了奇恥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對日益增加的國際恐怖活動產生了危機感。

從此以後,賽事安全問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儘管恐怖襲擊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沒有人會懷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會誘使其他恐怖組織把奧運會作為襲擊目標。

另一方面,慕尼黑奧運會的血腥一幕也喚醒了主辦者的安全保衛意識,使他們看到反對恐怖主義也是舉辦奧運會舉足輕重的一環。在隨後的歷屆奧運會和其他重大賽事中,組織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資力度。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656

帖子

17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2
5
雨卓 發表於 2008-4-13 01:04 | 只看該作者
整理得不夠條理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23: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