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T: 圓恩和尚

[複製鏈接]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mw 發表於 2008-3-30 04: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言信文集       >   馬黎明牧師是我的朋友,而且是結識多年的老朋友。以前,我住在南普陀的時候,我的另一位老朋友,      ???吃肉的圓恩和尚???     介紹我們相互認識,


圓恩和尚

今年春運,出師不利,接連幾天,厚厚的大雪阻斷了京廣線的鄭州一帶,南北交通斷絕,我也無法回到湖北的老家。
嚴寒之中,圓恩和尚風塵僕僕地假道贛州、杭州、南京來到北京,出現在我的面前。還是那副熟悉的老樣子,不到1米70的身材,光光的頭皮,洗得發白的海青棉袍套在他清瘦的身上,就像掛在空蕩蕩的衣架上,清瘦的菩薩臉上永遠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待到相處得久了一點,這才又找到過去那種超脫怡然的感覺,寧靜如故,笑容依舊,使我不由自主聯想起了當年病故於福建泉州的弘一法師,他們都有著一絲掩飾不住的相似之處。
圓恩和尚是我的老朋友,我們早在上大學的第二年就認識了。其實,對剃度和尚準確的尊稱,應該一律稱他們為法師才對,只是我與圓恩相處熟了,稱他為法師反而顯得見外。
圓恩和尚的祖籍與我一湖之隔,我在湖北,他在湖南,但圓恩和尚出家前的父母家居住在北京。他與我的另一位朋友馬黎明牧師不同,家境比較寬裕,父親是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當中有文化的領導幹部,一直作駐外武官,現在已經光榮離休了。圓恩從小在軍隊大院長大,從來沒有過餓肚子忍受饑寒的慘痛經歷。因為氣惱父親很早就拋棄了生母,娶了後娘,圓恩在上大學第二年的時候,憤然捨棄紅塵,出家剃度作了和尚。

我發現,誕生在亞洲的佛教和同樣誕生在亞洲的基督教對後來的歷史有借鑒之處,我不知道富家子弟自願獻身佛陀,與貧寒子弟自覺侍奉基督耶穌是否同樣的普遍,這與佛陀出身於印度王子,在馬廄出生的耶穌總喜歡惠顧窮人,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在我熟悉的環境里,選擇終生侍奉三清是不分什麼貧富貴賤的,總之,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為了脫離開使他煩惱的世俗社會,圓恩從選擇寺廟,發心出家到剃度,問遮問難,先是接受沙彌戒,以後又經過不間斷的五年學戒,再往後,又經歷完整、圓滿的羯磨儀式,十師作證,才得以受比丘戒的,雖然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與眾生是平等的,隨著一年年「受歲」和戒臘的增長,推算起來,他在佛教寺院中的地位,也應該從下座,中座,升到現在的上座了吧。
中國的叢林的制度在本質上是非常****、平等的,遠遠要優於我們眼前的這個世俗社會,但是在資歷、地位上還有著明顯的界限,僧人們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職,有管生活的、有管禮儀的、有管法務的,我對寺院里的各個責任分工不太熟悉,但我聽說,寺院里的監院、職事、書記、知客、副寺、典座這些具體工作,圓恩好像有一半都嘗試做過。
像他的父親一樣有著遮掩不住的文采才華,圓恩和尚也是個才華橫溢的和尚,他上過佛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留過學(尼泊爾、印度),後來又做過短暫的佛學訪問學者(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性格隨意、灑脫,很喜歡雲遊名山大川,每逢見到寺院必去掛單,所以也是個喜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遊方和尚。
在中國這種獨特的國情之下,出家人也避免不了官場上熏陶出來的世俗之氣,凡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和尚,依據你所承擔的社會工作和政府賦予的具體職務,來確定你應該享受的幹部級別和待遇,即所謂「科級和尚」、「處級和尚」、「局級和尚」等等。與此相對應,中國的寺廟,依據它所從屬的管理機構的官場級別,也被稱作為「國家級」寺廟,「省級」寺廟,「縣級」寺廟,直至最小的「鄉鎮級」寺廟。自九十年代以來,從富裕的東南沿海地區到貧困的內地山區,農村百姓們自己集資修建了數不勝數的「未入品」的「村級」寺廟。其中,資金雄厚、香火旺盛的「村級」寺廟,不惜重金禮聘諸多佛學大師、有名望、有地位的大和尚,來為新寺廟的落成舉行「開光」的慶典儀式。
相比之下,圓恩和尚不圖虛名,不追求在佛教界的名望、社會地位和實際利益,從來都討厭這種熱熱鬧鬧的商業行為,一逢有人來相請,不管過去有多麼的熟識,他必想盡託辭,遠遠避開。他好動,也好靜,動靜相依,他在隨心所欲,隨遇而安地雲遊遍了國內外許多的名山大川,深山古剎之後,最後在自己家鄉附近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寺廟——棲霞山(這與山東和南京的棲霞山同名,大江南北的棲霞山不下十餘座 )中的雲居寺落下了腳,從「十方常住」的行腳僧,變成了「常住常住」的寺僧,又以自己的高戒臘和高學識,成為今天這座只有三進院小寺廟的主心骨和頂梁門柱。
在今天物慾橫流的世俗社會,蒼茫人海之中,能夠耐受住外部物質享樂世界的種種誘惑,自覺選擇寂寞和清貧的出家人道路是十分不容易的,能夠做出如此抉擇的人真是寥寥可數。有感於身披袈裟的十分不易,大清順治皇帝曾經作詩評價讚美和尚的出家人生活:「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我們這些認識圓恩和尚的人都從心裡由衷的欽佩他,多年來的刻苦修行,使他具有極高的個人修養,不打誑語,不苟言笑,說話做事從容不迫,喜怒哀樂不形於色,無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於前而神態依然,他是一位做人的典範,他又是一位現世的佛陀,活生生的佛典,他向我們傳授比丘戒,往往身教重於言傳,比丘戒共有250條,出家人受戒后還要學戒,每半月要參加誦戒,當然最重要的是持戒,如法持戒是檢驗一個佛教徒是否合格的標準和尺度,無論修習什麼法門,都必須依戒而行。他將比丘戒一條條時刻牢記遵守,這可比某些人民公僕對待黨紀國法都要嚴格多了。你可以一把把、一堆堆、成千上萬的揪出現實社會中的貪官污吏,卻很難找出幾個叢林中的敗類和腐敗分子。
我聽說過,曾有人將出家人分三等:能夠關心民眾疾苦,普度眾生、廣結善緣者是上等的出家人;雖不能弘法度眾,但能維護寺院、保護道場,一心念經供香,這是中等出家人;不能弘法度眾,又不能保護道場,只知道吃飯、睡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是下等的出家人。圓恩和尚是真正的上等的出家人,他對人們講起佛經禪宗,猶如涓涓流水,侃侃而談,史實典故,信手拈來,同他一塊出門在外,他的身邊經常圍滿了痴迷的聽眾信徒。受他的教化,許多一開始口口聲聲「反對宗教迷信」的農家粗人,在與他的一席誠懇的交談之後,從此成為虔誠的佛教信徒。把一顆躁動的心安撫下來,使一心追求物質利益的世俗之人自願捨棄——起碼是暫時的捨棄聲色犬馬、功名利祿的念頭。在佛學中找到寧靜與和諧,啟迪眾人,使他人能自覺接受,這是圓恩和尚的最大長處。

想起十幾年前,我與圓恩和尚還正值不知疲倦的力壯之時,一個晴空萬里,繁花似錦的五月下旬,我們乘坐汽車途徑曲阜、寧陽,來到泰安。吃過一餐遲到而漫長的午飯,已是下午的兩三點多鐘了,我們穿過繁鬧的市區,踏上登泰山的石板路,迎著三三兩兩下山的人群,隨意瀟灑地向泰山頂上攀去。
越接近山頂,遊人也越是稀少,等進了南天門,站到玉皇頂,此時已是暮色蒼茫,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抬頭仰望,夜空深沉,一輪皓月掛在空中,山下是一路的燈光閃爍,如彩珠連串,晶瑩剔透。我與圓恩和尚一點不覺得疲乏飢餓,遊興正濃,索性轉身回走,又乘著明亮的月光步下山來。山路上,岩壁肅穆,樹影婆娑,月色撩人,山林寂靜,只有偶爾被打擾的寒鴉驚雀掠翅高飛,才短暫打破這沉睡在暗夜之中的沉靜,世間萬物似乎一切都沉浸在永恆的寧靜之中。
在那一霎間,我想起了遠方的親人,我是那樣的思念他們。我不知道出家人圓恩和尚在燈黃月影之下,是不是也會經常思念自己的家庭親人。
但在此時,圓恩和尚漫步走在我的身邊,如醉如痴地對我說,這是他最夢寐以求的叢林生活,遠離塵世,躲避開人間的種種煩惱和干擾,修身養性,躋身於無限的宇宙之中。那一刻,他隨即動員我放棄世俗的追求也隨他出家,他知道我的祖輩世代禮香敬佛,知道比我大十幾歲的姐姐,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的畢業生和資深的軍醫,自幼就隨我的祖母作在家居士,持受「三皈」,現在提前退休后又索性出家住在寺院,受持五戒、八戒,目前正準備接受沙彌尼戒,說我應該與佛有緣。
圓恩如數家珍,不停地念叨著出家的種種美好的體會,為我逐一介紹他所親眼見過的許多古剎名寺,奇事珍寶,也許當時我塵根未了,與佛無緣,我竟然抵制住了他苦口婆心的勸導,直到走入燈火闌珊之處,滿街上熙熙攘攘的凡夫俗子攪散了他那超凡脫俗的佛性,圓恩和尚這才突然止住話題,清瘦的臉上又恢復到了不動聲色的常態,就好像剛才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
我從來不是個聰明人,生來遲鈍,悟性太淺,很多年以後,我才感覺到我也許失去了一次機會,一次與佛結緣的寶貴機會。此事埋怨不得,也懊悔不得,與佛結緣,本是常人的福分,福分既不可得,說明機緣未到,強求不得,只好順其自然,聽之任之。回過頭來再說,我的本性上仍是山野村夫,自在慣了,雖自古以來,我的祖輩先人歷代都是禮佛敬道,有著與和尚道士密切交往的長久傳統,但要自己也加入到出家人的行列,這個自覺與塵世隔絕的決心,一時還不是那麼好下的。
在我看來,青年僧人出家到寺廟,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有的人對飲食從不挑剔,填飽肚子就行,食素對他們來說不是難事。有的人不喜歡與人交往、說笑,天性喜靜,與世隔絕對他們來說正是一樂,求之不得。還有的人天生喜歡服從,寺廟裡的那些繁雜的清規戒律對他們來說也不在話下。我想,最大的問題恐怕是性的需求吧,這是每個人的生長特點所自然形成的生理需求,強制壓抑下這種自然而來的生理需求,得需要有多麼大的決心和毅力呀,所以我真心的敬佩那些出家的人們。
前年年底,在廣東一座頗具規模的大寺廟裡,我看見一位青年僧人正獨自一人躲在禪房裡,用一台先進的台式電腦閱讀網上的「木子美日記」,三個月過去了,今年的春節前夕我再一打聽,這位青年僧人早已經還俗了,也許正在現實中實踐領會「木子美日記」的心得體會。我甚至曾經想過,你要想瓦解分化某個寺廟,看他們的笑話,你就悄悄地向他們的年輕僧人贈送「木子美日記」,這招雖然有點缺德,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準保靈驗。
所以,在相對封閉狀態中的寺廟道觀里引進電腦,這也許是一個戰略上的錯誤。在目前中國國內的這五大宗教中,只有基督教在無限制的使用和利用電腦及網路,伊斯蘭教稍遜一籌,在伊朗這些伊斯蘭大國的宗教宣傳網頁,製作的水平絕對一流。天主教是在有限制的,小心翼翼的使用電腦。佛教,你們都看到了,各個寺廟的規矩都不一樣,凡是引進了電腦及網路的,你就很難再嚴格控制上網僧人們的頭腦及思想。所以,我估計在道教的宮觀里,是絕對嚴格控制道士們的電腦及網路的使用的,也許比整個中國政府對待國內網際網路的政策還要嚴格。

圓恩和尚曾經對我說,二十年來,他遊歷了全國知名的大小寺院不下六七十座,佛教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嵋山、九華山和普陀山,廣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湖北新洲報恩寺、湖北黃梅四祖寺、廣東南雄蓮開寺和大雄寺,廣東仁北丹霞山別傳禪寺,湖南溈山密印寺,揚州大明寺,湖北黃石東方山弘化禪寺和湖北黃梅五祖禪寺等等,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發現,佛家聖地不是真空,腐敗的跡象也在從無到有,清晰可見,這是最令人擔憂的地方。
中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二十五年多來,中國國內各大名山寶剎的香火持續旺盛,進香的居士、香客、遊人勢頭不減,捐贈不斷,各廟也用捐贈來的善款重塑佛像金身,修建廟宇樓堂,甚至投資第三產業,改善寺院旅遊服務的設施及質量。自九十年代以來,各地方縣鄉一級的生意人也看好這個形式,紛紛集資建立本地帶有商業性質的佛道小廟堂,可能就是打算從那些民間善男善女的頭上結結實實的撈上一把。
以前的寺院里,起碼在他所待的這座寺院,全體和尚的伙食,無分老幼,地位高低,資歷長短,伙食標準都是一樣的,全寺院只有一個灶房,寺院的廚房,稱為齋廚、也稱作香積廚。在那些香火旺盛的名山叢林寺院,常年進香拜佛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也要為他們供茶供飯,還有各地而來的行腳僧,也要不失禮節的解決就餐問題。
佛陀規定出家人在財富享用上人人平等。但這種規定並不是絕對平均化,若寺院住房條件比較富餘,就可優先照顧那些上座、長老,但其餘財物都為大眾共有,任何人不可多吃多佔。例如寺院在開飯之前要打板通知,就是為了告訴僧團中的每個人:現在是用餐時間。若不通知外來比丘參加,或者吃了不在你份內的食物,都屬於犯戒;再如寺院分發物品時,也必須每個僧人都到場,否則,剝奪了他人享受這份財富的權力,也是不如法的。 給生病和年邁的和尚做病號飯的時候也有,無非是一點薄粥素麵,青菜豆腐,性質就和部隊里連隊戰士得病時所做的病號飯差不多。
受到今天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現在國內的一些寺院也有例外,寺院了也實行了伙食標準的「雙軌制」,另設立了對外開放的素菜小灶房,一般眾僧和普通香客吃大灶房的伙食,米飯饅頭,青菜蘿蔔,白湯豆腐。而那些寺院上層和出手大方、身份重要的香客們則吃口味俱佳,價格不菲的「羅漢齋」宴席,由單獨聘來的素菜廚師,使用上好的草菇、口蘑、香菇、鮮蘑、金針菇、髮菜、銀杏、素雞、素腸、土豆、胡蘿蔔、川竹筍、冬筍、竹筍尖、腐竹、油麵筋、黑木耳、金針菜加調料十八種原材料和上好的調味品精工細作而成。「口福」也是一福,從不貪圖享樂的佛教寺廟一旦被中國目前十分猖獗的吃喝風所嚴重傳染,其後果是非常的可怕的。
當然,叢林中的勢利眼是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現實問題,「請座」和「請上座」,「請用茶」和「請用香茶」的看人下菜流傳已久,那些真正有佛性的高僧是絕不會這麼做的。

圓恩和尚的寺院建有大小客房十餘間,可供遊客食齋留宿,或作短暫清修;寺院的素齋潔凈可口,是訪客必嘗的美食。他們通過做佛事,開辦法物流通、素齋餐廳等取得的經濟收入營業額每年約數十萬元,已經完全實現了寺院的自養。根據寺院收入的多少,現在的寺院也為僧人發些單錢,「單」是指衣單,單錢就是添制衣單用的,也就是寺院為僧人提供的額外生活費和零花錢。

雖然辛苦,圓恩他們這些出家人仍堅持過午不食戒。佛教認為,早晨為天人食時,中午為法食時,下午為畜生食時,夜晚為鬼神食時。因而規定日過正午即不許進食,僅可飲水或漿,稱之為持午或吃齋。
佛教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便,各地僧團或佛寺根據有關戒規制定了相應的儀軌,並衍為每日的一大佛事活動:每日早晨和午前進食時,全體僧眾聞號令穿袍搭衣齊集齋堂,奉誦偈咒,先奉請十方諸佛菩薩臨齋,其次取出少許食物,通過念誦變食真言等施予「大鵬金翅鳥」、「羅剎鬼子母」及曠野鬼神眾,然後食存五觀、進食,用齋畢還須為施主迴向祈福。若逢佛菩薩聖誕和大的節日,還須到佛祖像前舉行上供儀式。
值得一提的是,僧人們在進食的過程中根據戒律還須遵行一定的規矩。這在250條比丘戒(比丘尼戒348條)中都有著很具體的規定。佛教在《百丈清規》中的《日用規範》篇中說:「吃食之法,不得將口就食,不得將食就口,取缽放缽,並匙箸不得有聲。不得咳嗽,不得搐鼻噴嚏,若自噴嚏,當以衣袖掩鼻。不得抓頭,恐風屑落鄰單缽中。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飯啜羹作聲。不得缽中央挑飯,不得大摶食,不得張口待食,不得遺落飯食,不得手把散飯。食如有菜滓,安缽后屏處。……不得將頭缽盛濕食,不得將羹汁放頭缽內淘飯吃,不得挑菜頭缽內和飯吃。食時須看上下肩,不得太緩。」

據圓恩和尚介紹,如今,世界上的漢傳佛教的寺院大體上有兩種類型:除了根據清規所建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十方叢林之外,還有子孫寺廟。十方叢林是根據戒律所制定的寺院,屬於公有制,還保留著相應的****制度;而子孫寺廟則比較偏向私有制,因而在管理體制上更接近於封建君主制度,子孫寺廟的所有權在師徒之間代代相傳,由師父傳給徒弟,徒弟再傳給徒弟,屬於變相的世襲制。這兩種分類法,同道教也是完全一致的。

出家是打破私有制,出家就意味著捨棄自我,自願選擇過一無所有的無產者生活,這種捨棄自我,大公無私的程度,已經遠遠的超越了今天社會的實際水平。在禪門,每個參禪的人,擁有的物質要越少越好, 所以,出家人更為關鍵的是從內心深處去掉我執,克服自我,息噁心,除妄想,僧人在出家之後,還需要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放棄內心深處的我執,僧人修行的過程,就是通過提高思想意識,達到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思想飛躍過程,是從有我到達無我的人生觀質變的過程。
目前,海外的許多寺院大都屬於子孫寺廟,包括一些影響很大的寺院。佛陀制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僧眾的修行解脫,就這個意義上來說,私有制的寺院有利有弊。優點是有利於事業的發展,一個人在道場連續幾十年當住持,有相對的穩定性和一貫性,手下也容易招集一批弟子幫助其共同完成事業。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長期的事務性管理服務工作對個人的修行解脫會帶來相應的障礙,行政管理模式一旦形成,參與者就會被循環不息的運作系統牽制,很難有時間退下來修行。
所以,閉關修行是每個僧人自覺尋求的「雙規」行為,不可缺少。圓恩和尚每到一定的時間就要進行閉關修行,時間或長或短,少至一周,長達數月,與外界徹底隔絕,這是十分必要的。他們的禪房設在寺廟裡最僻靜的后跨院,曲徑幽深,四周怪石環繞,蒼翠的竹林、高大的檜樹、黃桷樹、紫藤層層密布,青苔遍地,長方形的禪房沒有一扇窗戶,全部封閉,杜絕了來自外界的一切干擾。
阿羅漢的果位就是在徹底通達無我后才能證得,這個過程要通過勤修戒定慧來完成。「戒」是以戒律來割離對世俗生活的佔有和貪著;「定」是以禪定的力量來降伏自私和由自私引起的煩惱。對自我的執著,使我們整天妄想紛飛:我的得失、我的榮辱、我的恩怨……我們的心在這些妄想中轉來轉去,片刻不得安寧。所以,我們要通過修行把心安住在佛法上,安住在正念上,使我們的心從自我的執著中脫離出來,獲得自在和安詳。

自律的約束力不是萬能的,認識到這一點,在寺院範圍內,還要通過每半個月進行一次的誦戒大會來強化每個出家僧人的戒律意識,通過集體戒律的力量來達到改造自我的身心、完善自己人格的目的。
寺廟每半個月舉行一次的誦戒大會叫做「布薩」,是僧團的重要活動之一,每個僧人都必須參加。誦戒時,由誦戒人把戒律的所有條文從頭至尾誦讀一遍,每念誦一項即問「四眾清凈否?」就是問大家在這半月內有沒有犯戒?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就自己站出來發露懺悔。若有人護藏、隱瞞自己的犯戒行為,僧團中的其他人應本著幫助的目的善意地替他指出。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曾經在****機構內起到良好作用的定期的「組織生活」,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方法,與寺院僧人的「布薩」大會是何其的相似。真正的禪者,是一種奉獻,是一種喜舍,是超脫自我,悲憫眾生。
以前,我把中國腐敗的問題看得太絕對,也太悲觀,認為中國社會自從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走向全面腐敗之後,今天很難在中國大陸上找到一塊不受腐敗污染的凈土。是圓恩和尚打消了我的誤解,樹立了我對佛教,準確地說應該是漢傳佛教,仍然保持著一方凈土的正確認識。
在寺院里,****和平等還表現在每個僧人都有權參與處理各種事務。誦戒或重大羯磨會議應事先打板通知,所有僧人必須參加,因故不能參加者需事先請假,並表明對一切決定無有異議。如果不是全體僧人到會,那麼僧團所做的決定就不能成立,更不能實施。在表決過程中,每個僧人對會議所作的決定都有否決權,全體默然便表示通過。
與社會通行的表決方式不同的是,僧團中只要有一人提出反對意見,決定就不能通過。為防止有人利用這一權利故意搗亂,僧團也有一些相應的制裁方式。而且,並不是每位僧人都有資格參加大會并行使有否決權的,如法清凈、沒有犯戒的僧人才可參加,犯戒的僧人將被剝奪這樣的權力。一個僧人在僧團里可享受三十五種的權力,包括講法、與居士交往、接受供養、參加會議、否決等權力,根據犯戒程度的不同,被剝奪的權力也不等。

正因為就佛性來說人人平等,所以,在成佛的權力上每個人也是平等的,禪不是專屬出家人所有,禪是屬於大家共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在禪宗的思想中得到很好的反映:《六祖壇經》曰:「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悟此心,直了成佛」。這和其他宗教的觀點有著本質的不同,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人和上帝、真主之間永遠都隔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隔著拯救者與被拯救者之間的不可更改的關係。

由此可見,佛教所提倡的平等觀才是究竟意義上的平等。

我從心裡,深深地敬仰這些為了虔誠的信仰而出家的僧人和道士們,在我們今天這個人世間,很難有比他們做出更大個人犧牲的人們了,我們應當尊重他們,包括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和個人選擇,他們是今天這個世界上最純潔的社會群體,也是最值得信賴託付的人了。
圓恩法師,多保重身體。 來
------------------------------
http://gb.taoistforum.org/viewtopic.php?t=416

[ 本帖最後由 sumw 於 2008-3-30 04:39 編輯 ]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沙發
 樓主| sumw 發表於 2008-3-30 04:4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umw 於 2008-3-30 04:28 發表
  。 我想,最大的問題恐怕是性的需求吧,這是每個人的生長特點所自然形成的生理需求,強制壓抑下這種自然

而來的生理需求,得需要有多麼大的決心和毅力呀,所以我真心的敬佩那些出家的人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3
 樓主| sumw 發表於 2008-3-30 04:43 | 只看該作者
言信最新博客    發表主題: 圓恩和尚前傳   

圓恩和尚是在上大學二年級的十九歲那一年,從他所在的大學里退學,輾轉了許多機構,在拚命申請之下才被准許剃度出家的。那時他的名字還叫……,算了,出家人拋棄了原來的名字,還是暫且不要提他了吧。其實,在圓恩上大學的第一年,他的我佛慈悲之心早已在同學面前顯露無遺。

那一年,大一的第二個學期,開春后系裡的學生會照例要在一個周末組織大學生去春遊,春遊的地點選擇在河北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圓恩他們系那一屆的學生有兩個班,八十多人,通過一位學生家長的關係,他們用兩輛掛著軍隊紅牌的大巴客車,去的時候走昌平、密雲、興隆那條路線,回來則走薊縣、三河、通縣回到市內,中午飯是在薊縣城東的一家旅遊飯店預先包下的,吃的是每個人一個托盤的份飯,人均10元錢的標準,在那個年代,對學生們來說,應該說是很不錯的了。

你們也知道,學生嘛,年輕人,不知道什麼是累,只是走了這半天,肚子都餓了,在北京通往清東陵的這一路上,學生們沿途看到的都是一片片的高山峻岭,現在薊縣城東的這家旅遊飯店,卻是面水而座,眼前這是一座規模不小的水庫,好像叫於橋水庫,湖面上波光粼粼,周圍群山環抱,綠樹繚繞,花香鳥語,景色宜人。學生們依次排著長隊在領取份飯,取到飯菜之後,各自手捧著自己那份飯菜的托盤,三三兩兩的走出飯店,來到對面的水庫邊上,尋一處寂靜之所、樹蔭之下,便坐下來愜意的享受這頓豐盛的野餐。

正在這時,沿水庫的那條從遵化通向北京市內的公路上,一個人拉的膠皮輪車停靠在這些用餐學生們的身邊。

拉車的是個四十歲出頭的瘦弱漢子,一身黑布破舊褲褂,上面結滿了白色的汗鹼,膠皮車上是個瞎眼的老太太,懷裡抱著個大約四五歲的女孩,小女孩同拉車的漢子、車上的老太太一樣,同樣都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瘦弱不堪,膠皮車上墊著兩床同樣破舊的小被子,另有三個奇怪的小罈子。

漢子看到學生們在吃午飯,不由得停下車來,好像是那個小女孩輕輕地說了一句:「我肚子餓了。」漢子說:「你們先吃著,我去討一點熱湯來。」說著話,從膠皮車上取出一個大號的舊搪瓷缸,探著腦袋就要往人頭攢動的飯店裡走。

膠皮車上,老太太拖過一個舊面口袋,打開口袋,裡面是小半口袋干饅頭,好像是人家飯店裡的客人們吃剩下的,饅頭大都是半個半個的,老太太檢出一塊饅頭遞給小女孩:「吃塊饃吧。」小女孩點了點頭,伸出一雙小手接了過來,然後心滿意足的靠著老人,小口小口的啃著這塊干饅頭。這個情景,讓許多還沒有用餐和正在用餐的大學生們都看到了,也讓剛捧著托盤走出飯店的圓恩看到了,他先是獃獃地看著,然後不由自主,走了過去,把自己的那份飯菜放在老人和小女孩面前,對她們說:「老奶奶、小妹妹,來吃這份飯吧。」

背後,傳來一陣呵斥聲,那位走進飯店想討點湯水的拉車漢子,因為穿得又臟又破,被飯店夥計和女招待轟了出來。人家不是沒有道理,正是中午用餐的時間,來往的旅遊客人不少,怕攪了人家的食慾,影響了飯店生意。

圓恩一見,立刻迎上前去,接過拉車漢子手中的大搪瓷缸說:「你在這吃飯,我去給你要點熱湯。」說著大步走上台階,進了餐廳。你知道,那些大眾化餐廳里的「高湯」從來是免費的,實際上就是一點醬油、蔥花、蝦皮,開水一衝,淡而無味,供那些常來往在這條公路上的卡車司機、大車老闆們任意享用。圓恩盛上了滿滿一大瓷缸熱湯,給在飯店外面的那三個乘膠皮車的過路人送去。

且不說這三個貧窮的老中少路人連聲不迭的感謝,因為許多大學生也將自己手中的飯菜勻過來了不少,這在道德日益敗落,人們許多都陷在嫌貧愛富的狀況下是非常難得的,當然,不能不說圓恩所起的榜樣的帶頭力量是非凡的。

當時,圓恩看到他們一家三口行路艱難,就問他們:「你們是附近村子的嗎?」

漢子搖了搖頭,用濃重的東北口音,說了一處東北的地名。圓恩一聽頓時愣住了:「那,那不是在黑龍江省嗎?這麼遠,你們是怎麼過來的?」

漢子把手裡吃剩的饅頭渣往嘴裡一倒,努著嘴往小車一比劃:「我們這是靠這輛小車,一步一步的走過來的。」

「那你們走了很長的時間吧?」圓恩更吃驚了。

「那是,我們是在頭春分出來的,到現在走了有一個月了。」

「這是你們路上帶的乾糧?」圓恩手指著那口袋饅頭問。

「我們哪裡買得起這麼多的饅頭,這是沿途上經過的那些城市裡,一些好心的餐館老闆和夥計們給的。別看是剩的,這也很不容易了。」

在圓恩和這個拉車的漢子對話的時候,十來個好奇的大學生們也圍了上來,聽他們說話。這時,一個大學生摸著罈子問中年漢子:「這是你們路上帶的鹹菜?」

正在吃飯的那祖孫二人一下子停住了嘴,不吃了,眼睛直勾勾的,滿是灰塵的臉上頓時僵住了,那副表情真的是怪嚇人的。中年漢子用手使勁抹了一把臉,啞著嗓子對圓恩說:「那是我們親人的骨灰,他們被那些貪官污吏迫害死了,我們是去北京上訪的。我們已經沒有家了,老的小的也沒有人可以託付,只能帶在身邊,有我一口吃得就有她們倆人就餓不死,我們沒有錢坐火車和汽車,只能一步步走著去。」

「這個小車上的東西就是你們的全部家當?」

「可不是嘛。原來的東西衣被還有很多,經過的東三省遇見好人不少,別看他們自己也都下崗了,窮得沒幾個錢,但是對我們沒得說,能幫一把就幫一把,我們原來的小車上堆得不少,經過錦西的時候,老人鬧胸口疼,我們把多餘的衣被都賣了,加上以前人們幫助我們的錢,用來給老人買葯吃。你看,吃飯可以將就,可以少花錢或者不花錢,可看病吃藥就不行,必須得花錢。」

圓恩不說話了,周圍的大學生們也不說話了,沒有人問這三個上訪的是什麼冤案,他們也管不了,何必自尋煩惱。這三個上訪的也沒有主動介紹自己的冤情,也許他們沿途這一路上說得太多了,說得自己的心都麻木了,只能盼著趕快到北京,見上一個包公那樣的青天大老爺,為他們主持公道,平反冤情。只有剛才那位好奇的撫摸幾個骨灰罈的大學生,現在退到了一棵大樹下面,噁心得哇哇地拚命嘔吐著。

飯店門前的停車場上傳來了呼叫聲,招呼他們過去,休息的時間結束了,他們又要出發了,按照出發前的行程安排,他們還要在冀縣、三河縣、通縣的縣城停留一下,讓這些一向生活在大都市的大學生們領略一下小縣城的日常生活,願意的,可以給他們的家裡買上一點土特農副產品。在遠處水庫邊上、大樹下面休息的大學生們,懶懶散散的陸續走過來了。此時的圓恩,突然掏盡自己的口袋,取出身上所帶的全部錢,放在小膠皮車上老太太的面前。其他經過這裡的同學,有的徑直走了過去,也有人停住了腳步,問清怎麼回事後,儘力幫助了一點,三塊、五塊、十塊、八塊,拉車的漢子,車上的老太太只能躬著身子、拱著手連連作揖致謝。

回去的路上,圓恩顯得心情沉重,一直沉默不語,同學們在縣城停下車的時候紛紛下車去參觀遊覽,圓恩也一直未動地方。輔導員老師說:「……,你有好心不是壞事,但你也不能太鑽牛角尖了,那些地方上的事情太複雜了,你管不了。管得太多,只能把自己也陷進去,一塊倒霉。這種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你要清醒一些。再說,窮人太多了,你即使有心照顧也照顧不過來呀,你那點財力、能力行嗎?這就是今天中國的國情。」

車子在學校的大門前停下了,此時已到了用晚餐的時間,同學們紛紛下車,有的回到宿舍,有的人在本市有家、則回到自己家裡去,只有圓恩與眾不同,他一下車,立即直奔食堂而去。這時大家才想起來,中午飯圓恩都讓給了那三個叫花子一樣的上訪人,他自己一口飯菜也沒有吃,而且他衣兜里再沒有一分錢,都施捨出去了,空著肚子顛簸回來,硬是挺到了晚上回到學校才吃上飯。

在這之後,他思考了大約有一年的時間,大二那一年,圓恩退了學,執意要出家,那一次,他找到的是佛教協會的領導人,在寺院出家,做了一名修行僧人。

可見,先有善念,而後才會有善行。像佛祖釋迦牟尼那樣,因體恤悲憫民眾疾苦的解脫而出家,才是出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殊途同歸,道亦是如此。

你說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4
 樓主| sumw 發表於 2008-3-30 06:3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umw 於 2008-3-30 04:43 發表
.,也讓剛捧著托盤走出飯店的圓恩看到了,他先是獃獃地看著,然後不由自主,走了過去,把自己的那份飯菜放在老人和小女孩面前,對她們說:「老奶奶、小妹妹,來吃這份飯吧。」 ..


向 慈悲的 圓恩 菩薩 敬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5
 樓主| sumw 發表於 2008-3-30 06:4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umw 於 2008-3-30 04:43 發表
言信最新博客    發表主題: 圓恩和尚前傳   

可見,先有善念,而後才會有善行。像佛祖釋迦牟尼那樣,因體恤悲憫民眾疾苦的解脫而出家,才是出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殊途同歸,道亦是如此。

你說呢? ...


:victory: :victory: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8: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